胡同文化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2016-09-07 手机版 | ||||
胡同文化教学设计 北京市育才学校通州分校 毛丽稳 胡同文化设计理念: 《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的感人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本文主题思想的比较含蓄 , 只有通过认真品味语言,才能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最终把握作品写作意图。 学生情况:学生能够整体感知文学作品,概括文章内容。对于作品有情感体验,但是只存在于表面,不能够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体验。因此本节课以诵读体会为主,少教多学,让学生在诵读品味中体会作者复杂的情感,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 课题 胡同文化 共 1课时 第 2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北京胡同的特点及胡同文化的内涵。 2.把握关键语句,概括要点,理清内容。 3.品味平淡、朴素、口语化而又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重点 把握关键语句,概括要点,理清内容。 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及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对传统文化的感情。 突破 方法 诵读体会 教学方式 探究式 教 学 过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解题释义 1.我们中国有茶文化、酒文化、饮食文化等。今天我们来一起来学习胡同文化。“胡同文化”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文化”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的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胡同文化”是指胡同这种生活方式带来的心态、思想观念和精神状态。) 2.文章题目是胡同文化,主要内容是写胡同还是胡同文化?根据是什么? 二、初读课文理解内容 下面我们一起来走进胡同,了解胡同文化。 1.指名朗读课文 2.理解内容:北京胡同的特点及北京胡同居民的日常生活体现 三、再读课文体味情感 1.走近作者走进作品 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呢? 《胡同文化》是替一本名为《胡同之没》的摄影集作的序。胡同就相当于上海的弄堂,我们这里的小巷子;“没”是没落。胡同是北京民居建筑的主要形式,是北京的根,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城市现代化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冲击,胡同逐渐衰败了,为了记载这一文化历史,留住永恒的一刻,拍摄了这本影集。 2. 北京胡同正在衰败和没落,胡同文化也在消失。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情感写下这篇文章的? 齐读后三段体会。 调侃、嘲讽、不满、、气愤、批评,主张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抛弃。 3.那么为什么会请汪曾祺作序呢? 我们先了解一下汪老先生其人。他是江苏省高邮人,虽是江苏人,但他大半辈子都在北京度过,对北京文化有深厚感情。他长期工作、生活在北京,是京派作家的代表,他对北京的掌故,对北京人的思想行为了如指掌,正是他对北京的深厚感情给了他创作《胡同文化》的动力。其人有“短篇圣手”之称,代表作有《受戒》、《大淖记事》等。其写作风格和沈从文相似,取材自由,讲历史、掌故、花鸟虫鱼、四方食事。其作品以营造气氛为手段来抒发情感,语言平实自然,较多使用口语,很有表现力。 四、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汪曾祺的作品以营造气氛为手段来抒发情感,语言平实自然,较多使用口语,很有表现力。 1.比如“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 ——这句用“知足”,“不错”,“那还有什么说的”,“ 可以待姑奶奶”,“嘿”构成递进关系,生动地表现了北京人易于满足的心态。其中“嘿”字尤为精彩,把北京人面对虾米皮熬白菜就惊叹不已的知足神态刻画得惟妙惟肖。下面请同学们品析。 为什么会有这种根深蒂固的思想呢? 北京胡同、 四合院居住方式形成的以“安土重迁、封闭自私、知足常乐、置身事外、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为表现,以“忍”为精义的胡同文化 , 曾长期支配北京人的生活和思想 , 现在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及胡同的消失而告别。 五、课堂小总结: 存在于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的北京胡同,将要离我们而去了.告别之际,作者的情感相当复杂:有对胡同往日辉煌的怀念,有对胡同衰败的无可奈何,有对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伤感,有对冲击胡同文化的商品经济大潮不可抗拒之势的赞叹,有对胡同及胡同文化将归入虾蟆陵、乌衣巷之列的怅惘低徊…… 思考后回答 明确:是写胡同文化。 听读课文圈出重点词句 了解写作背景 品读后三段 了解作者 品读后三段内容 朗读体会 有感情的朗读京腔京韵的语句,品味体会语言的表现力。 小组讨论 倾听思考 明确题目含义 训练提取信息的能力 了解背景 体会作者情感 了解作者 品析语言 深入了解作者写作意图 教学设计说明:本节课,从题目入手分析,通过学生配乐激情朗诵,带学生进入情境,整体感之内容,了解北京胡同的特点及北京胡同居民的日常生活体现。自然过渡到品读课文,走近作者,走进作品,研读课文体会情感,品味语言及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对传统文化的感情。引导学生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本文主题思想的比较含蓄 , 只有通过认真品味语言,才能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最终把握作品写作意图。所以本节课以诵读体会为主,少教多学,让学生在诵读品味中体会作者复杂的情感,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 毛丽稳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