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克隆 教案教学设计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2016-09-06 手机版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克隆的基本知识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绩和意义;

2.了解高新科技给人类的生活、生产、生存和发展所带来的种种革命性变化,激发科学创新意识。

1.把握文章总分式的标题,体会其贴切、醒目、富有吸引力的特点,整体感知课文。

2.分析主标题的短语结构,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分析小标题之间的联系,把握文章的结构思路。

3.学习文章把高深的科学知识说得通俗易懂的写法,体会科普说明文多种说明方法的运用及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

4.搜集有关克隆的故事或其他资料,展开讨论,辨证认识科学技术发展的正负面效应。 

【作者简介】

谈家桢先生是国际著名遗传学家,我国现代遗传学奠基人之一,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和教育家。生物学家谈家桢、复旦大学教授、获得首届上海市教育功臣的殊荣。

【关于克隆】

克隆是英文“ clone “的音译,来自希腊文 klon ,原意为苗或嫩枝,指以无性生殖或营养生殖的一些植物。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学的发展,它的含义增加了许多内容,如一个细胞在体外培养下产生的一群细胞;由“亲本”序列产生的 DNA 序列等等。概言之,克隆是指由一个细胞或个体,通过无性繁殖手段,获得遗传上相同的细胞群或个体群。



一.字音。

桢(zhēn) 草莓(méi) 胚胎(pēi) 蟾蜍(chán chú)

两栖(qī)囊(náng) 腺素(xiàn) 蛋白酶(méi)

濒临(bīn) 繁衍(yǎn) 匍匐(pú fú)

二.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拍案叫绝:拍桌子叫好。形容非常赞赏。

2.繁衍:逐渐增多或增广。

3.难能可贵:指不容易做到的事居然能做到,非常可贵。难能:不易做到。可贵,值得宝贵。

4.濒临:接近,临近。

5.切实:切合实际,实实在在。

三.从图书馆及网上查找有关“克隆”的知识,并根据课文内容观察身边的“克隆”现象。

一.设境导入

假如你是球迷,你肯定希望世上再多一个罗纳尔多;假如你是音乐爱好者,你当然愿 意再拥有一个帕瓦罗蒂;再有一个爱迪生、爱因斯坦也是许多人所梦想的。古希腊有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世上不可能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换句话,以上的梦想都只能是空想,没有实现的可能。但是,现在情况却有了变化,有一种新兴生物技术“克隆”,或许可以做到这一点。那么克隆是什么呢?它奇妙在哪里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 “奇妙的克隆”。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

1.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本文揭示了作为“无性繁殖”的一种方法的克隆的奥秘,介绍了克隆研究的发展和取得的成绩,提醒人们要严肃地考虑克隆的含义,使克隆技术造福人类。

全文共16个段,自然分成4部分,文中并标有小标题:

第一部分(第1—3段):小标题是“克隆是什么”。这一部分主要说明了什么是克隆,这一部分运用作诠释、分类别、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向我们介绍了克隆的概念,浅显易懂。

第二部分(第4—8段):小标题是“克隆鲫鱼出世前后”。这一部分介绍了人类在克隆低等动物过程中的探索过程,是克隆哺乳动物的前奏。

第三部分(第9—11段):小标题是“克隆绵羊‘多利’”。这一部分介绍了人类克隆出第一例哺乳动物——绵羊“多利”的经过及其巨大影响。

第四部分(第12—16段):小标题是:“克隆技术造福人类”。这一部分介绍了克隆技术在挽救濒临绝种珍稀动物方面以及在研究癌生物学、研究免疫学、研究人的寿命等方面的作用。同时也指出一个值得人们去深入探讨的问题:克隆人的问题。

三.课堂探究

1.课文使用了四个小标题,有什么作用?

课文使用四个小标题,使全文内容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先写克隆的含义,接着写克隆实验,再写克隆的发展,最后写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和对克隆的思考。

2.“克隆”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理解“克隆”的关键是: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

3.第二小节写了许多实验,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材料?

作者没有用时间顺序来介绍“克隆”实验,而是用两条线索来组织材料:一条是以中外科学实验为线索,这样写突出了中国科学家在克隆实验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贡献;一条是以实验对象即由鱼类、两栖类到哺乳类为线索来安排材料,这样写便于认清克隆技术发展的脉络。

4.“多利”的诞生有什么重大的意义和影响?

“多利”的诞生标志着克隆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和重大突破,而且这个结果证明:动物体中执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态的所谓高度分化的细胞与受精卵一样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在能力。也就是说,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一样,也具有全能性。

5.克隆技术能够给人类带来哪些益处与弊处?

明确:课文从三方面来写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第一,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第二,克隆可以用来挽救珍稀动物;第三,克隆对于人类疾病的防治、寿命的延长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并没有沉浸在盲目的乐观当中,而在结尾处提出了关于“克隆”牵涉到道德伦理问题的冷峻思考。

1.这是一篇介绍“克隆”的科技说明文,全文按 顺序安排结构。

2.本文要向读者介绍有关“克隆”的知识,开头却从细菌、葡萄、仙人掌、草莓等说起,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仿照例句,结合文章内容,给“克隆”下定义。

例: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

1.逻辑 2.运用排比描述一系列无性繁殖现象,显得生动形象。列举人们熟悉的事例,让读者对“克隆”有一个具体的感性的认识。

3.“克隆”既指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后代的繁殖方式,也指来自一个祖先,经过无性繁殖出的一个群体。

【克隆技术大事记】

1938年:德国科学家首次提出克隆设想。

1952年:科学家开始用青蛙进行克隆实验。

1970年:克隆青蛙实验取得突破,青蛙卵发育成了蝌蚪,但是在开始进食以后死亡。

1981年:科学家进行克隆鼠实验,据称用鼠胚胎细胞培育出了正常的鼠。

1984年:第一只胚胎克隆羊诞生。

1997年2月24日:英国罗斯林研究所宣布克隆羊培育成功。科学家用取自一只6岁成年羊的乳腺细胞培育成功一只克隆羊。

1998年2月23日:英国PPL医疗公司宣布,该公司克隆出一头牛犊“杰弗逊先生”。

1998年7月5日:日本科学家宣布,他们利用成年动物体细胞克隆的两头牛犊诞生。

1998年7月22日:科学家采用一种新克隆技术,用成年鼠的体细胞成功地培育出了第三代共50多只克隆鼠,这是人类第一次用克隆动物克隆出克隆动物。

1999年5月31日:美国夏威夷大学的科学家,利用成年体细胞克隆出第一只雄性老鼠。

1999年6月17日:以美藉华人科学家杨向中为首的研究小组利用一头13岁高龄的母牛耳朵上取出的细胞克隆出小牛。

2000年1月3日:美国著名华人杨向中,用体外长期培养后的公牛耳皮细胞成功克隆出6头牛犊。

2000年1月:美国科学家宣布克隆猴成功,这只恒河猴被命名“泰特拉”。

2000年3月14日:曾参与克隆小羊“多利”的英国PPL公司宣布,他们成功培育出5头克隆猪。

2002年4月十六日美国第一头克隆牛“艾米”产下牛犊喜作妈咪。

2002年5月中旬成功地繁殖了一只胚胎细胞克隆兔。

……

课题 奇妙的克隆 课时 2

学习目标

1. 理解课文运用多种说明方法对科学道理进行深入浅出的说明的写法。

2.引导学生养成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学习习惯。

说明事物抓特征,说明方法综合用。

准确理解注意项,巧妙构思成文章。

本文所谈的克隆问题,专业性较强,但作者却借助一些说明方法深入浅出,把一个复杂的科学问题讲得清清楚楚。你能说说下面的句子各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吗?

(1)这种依靠父母双方提供性细胞,并经两性细胞融合产生后代的繁殖方法就叫有性繁殖。( )

(2)在189个这种换核卵细胞中,只有两个孵化出了鱼苗,而最终只有一条幼鱼渡过难关,经过80多天培养后长成8厘米长的鲫鱼。( )

(3)克隆技术会给人类带来极大的好处。例如,英国PPL公司已培育出羊奶中含有治疗肺气肿的α—I抗胰蛋白酶的母羊。( )

(4)有关克隆的讨论提醒人们,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 )

(1)下定义(2)列数字(3)举例子(4)打比方

一.复习导入新课

本文是一篇科普文,“科”为其“科学性”,重在内容;“普”为其“普及性”,重在语言。二者完美结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说明了深奥尖端的生物技术。

二.继续学习课文

1.研读第一部分用一句话告诉大家“克隆”是什么。

明确:不是由生殖细胞结合产生的后代。

无性繁殖来自一个祖先,经过无性繁殖产出的一群个体。

2.如果课文一开始就告诉大家克隆是无性繁殖,名称来源于希腊文,效果好吗?

明确:不好。科普短文重在“普”,作者从常见且容易理解的生物现象写起,将高深的科学技术说得生动形象,明白晓畅。接着又从词源追溯“克隆”原意,进一步弄明白了克隆含义。

3.举孙悟空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明确:用《西游记》中妇孺皆知的故事,更将科学技术写得富有趣味。

4.这一部分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其作用分别是什么?

举例子、列数字:列举了植物当中人们比较熟悉的例子来说明,形象地向我们解释了什么是“克隆”,把艰深的科学知识说得简明易懂;

作诠释:对克隆一词进行溯源并作出解释。

引资料:引述《西游记》中孙悟空拔出一把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的故事的故事,生动形象地说明“克隆”是怎么一回事,把高深的科学现象写得富有趣味。

5.课文第一部分“克隆是什么”?的第一自然段从我们常见的生物现象写起,有何作用?全段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说明的?

明确:该自然段从我们常见的生物现象写上进心,把高深的科学技术说得生动形象,明白晓畅。文章先举例子,让读者从感性上对克隆有一个认识,然后诠释克隆的概念,这是按照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来说明的。

6.“克隆鲫鱼出世前后”一节的说明顺序是什么?为什么不以时间的先后来写呢?文中这种安排有什么好处?

  按照生物顺序来安排的?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符合人们认知的规律。再说,无性繁殖属于低级繁殖,动、植物越进化、越高级,就越难以进行无性繁殖,这一顺序说明克隆技术在不断发展。

7.第二部分与第三部分有何关系?

明确:第二部分为第三部分写“克隆绵羊‘多利”’的诞生提供了科学基础,做好了行文的铺垫,并且按由低等动物到高等动物(鱼类、两栖类、哺乳类)的说明顺序。

8.请找出这两部分中表现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与精神的语句。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试验方式是先用紫外线照射爪蟾卵细胞,破坏其中的核,然后依靠高超的外科手术从爪蟾蝌蚪的肠上皮细胞、肝细胞、肾细胞中取出核,并把这些细胞的核精确地放进已被紫外线破坏了细胞核的卵细胞内。

“先用……然后……并把”运用的这些连词,把试验过程介绍得有条不紊。

(2)“多利”不是由母羊的卵细胞和公羊的精细胞受精的产物,而是“换核卵”一步一步发展的结果,因此是“克隆羊”。

用“不是……而是……”的句式,先否定“多利”的有性繁殖身份,后肯定“多利”的克隆羊身份。语言简洁、准确。

9.找出这两部分使用的说明方法,并说明其作用。

列数字:说明了实验的艰难,表现了科学工作者面对困难不退缩,严谨要求,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与精神。

举例子:列举了动物界当中人们比较熟悉的例子来说明,把艰深的科学知识说得简明易懂。

10.课文的四具部分是按照顺序排列的?能掉换顺序吗?

明确:课文先写克隆的含义,接着写克隆试验,再写克隆技术的发展,与克隆技术造福人类和对克隆的理性思考。不可以掉换顺序。因文全文采用了逻辑顺序事理,逐层深入,步步推进。

11. 辩论题:克隆人在这个世界进入新世纪之后似乎正款款向人类走来,意美权威科学家相继宣布携手共同展开克隆人的努力,英国政府也解除了克隆人类最初级胚胎的禁令,从而打开了一个神秘的克隆人的禁区。那么,你认为克隆人是福音,还是恶兆?

【反对克隆人】

1.克隆技术现在还不成熟,克隆人可能有很多先天性生理缺陷。

2.克隆人的身份难以认定,他们与被克隆者之间的关系无法纳入现有的伦理体系。

3.克隆技术有可能被滥用,成为恐怖分子的工具。

4.从生物多样性上来说,大量基因结构完全相同的克隆人,可能诱发新型疾病的广泛传播,对人类的生存不利。

【支持克隆人】

1.“不让我们克隆人,就是不让我们修正我们的错误,人类历史难道能够这样构造吗?”——《纽约时报书评》

2.“当然应该‘克隆’人,如果谁第一个掌握了这个技术,他就是我真正的、也是唯一的竞争对手。”——比尔•盖茨

3.“克隆人绝对是科学上了不起的进步,克隆技术必将创造21世纪的辉煌。”——麻省理工学院生命工程教授约翰•布洛克

4.“人体商业化是人类经济活动中无与伦比的成就,毫无疑问,克隆技术的出现将为世人创造一个最为广泛和深远的市场。”——英国《经济学家》杂志。

10.小结:请针对本文的学习,以“我学到了……”进行小结。(提示:从知识、方法、思想感情上考虑。)



品词析句。

1.“可以这样说,关于克隆的设想,我国明代的大作家吴承恩已有精彩的描

述——孙悟空经常在紧要关头拔一把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猴毛变猴就是克隆猴。“可以这样说”能否删去?

品评:句中“可以这样说”不能删去。因为古时吴承恩并没有意识到这就是克隆猴,这只是后来人们发明了克隆技术,用克隆技术对照《西游记》一书中猴毛变猴这一情节而得出的结论,充分体现了说明语言的精确性。

2.鱼类换核技术的成熟和两栖类换核的成功,使一批从事良种培育工作的科学家激动不已。句中“成熟”和“成功”能否互换?

品评:句中“成熟”和“成功”不能互换。“成熟”指生物体发育到完备的阶段或指发展到完善的程度,“成功”指获得预期的结果(跟“失败”相对)。“成熟”常用于生物体的发育阶段或技术、意见、条件等方面,而“成功”常用于试验、革新等方面。

3.有关克隆人的讨论提醒人们,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如何理解“悲喜交集”?

品评:科技的进步、人类的发展,自然可喜可贺,可悲从何来?这是人类要深入探讨的问题。这句话提醒人们,任何事物都是辩证的,我们要一分为二,用辩证的眼光和思维来对待事物,只有这样,人类才不至走入误区。

4.在189个这种核卵细胞中,只有两个孵化出了鱼苗,而最终只有一条幼鱼渡过难关,经过80多天培养长成8厘米长的鲫鱼。

品评:上例中的数据和“只有”等限制性的词语,突出了克隆鱼产生之艰难,又表现了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和精神,很准确、很严谨。

5.“科学的发展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同步地危害着人类,那么我们要不要继续发展科学呢?”如何理解?

明确:发展是硬道理,我们不能否认发展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但我们更不能因为这一点而裹足不前,而是要在发展中注意避免或减少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全力加快发展才是上策。

一.结合本文及下面文字,说说你对克隆人的看法。

素以大胆、直率著称的中科院院士何祚麻,连续两次在中国科学院下属的《科学时报》上阐述自己的观点——“谨慎支持克隆人研究”。据称,这是中国科学界公开表示支持克隆人研究的第一人。

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伦理、法律和社会部主任、上海社科院哲学研究所沈铭贤教授则从克隆人的安全性、基因多样性、历史、意识形态等方面,对“支持克隆人研究”的观点进行了逐一反驳。他提出,反对克隆人研究绝不是反对科技、束缚科技,恰恰相反,是为了科技更健康有序地发展。

我国多家媒体近日转载了国外媒体报道的一条惊人消息:一群受邪教组织操纵的科学狂人,正在美国内华达州大漠深处进行着一项克隆人的秘密实验。据称,“如果进展顺利的话,世界上第一个克隆人将于明年年底诞生。”消息披露后,克隆技术及其带来的伦理学问题再一次成为人们议论的热点。

明确:言之有理即可。示例:当今世界,人口已经很多,克隆人之后,人数必定猛增,那么,无疑增加了地球的负担,但是,“克隆人”正是高科技的象征,在如今科技飞速发展时,“克隆人”也促进了科技的发展。

二.练笔:

克隆人正款款向我们走来,倘若将来真有那么一天,你被克隆了!

请尽量发挥你的想象,描绘你被克隆的历程以及被克隆后的生活,并以此为话题,说说你的感受。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