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教案设计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2016-09-05 手机版 | ||||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这三首诗歌。 教学重点: 理解社会背景对诗人创作的影响,从而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教学方法:朗读、赏析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搜集作者生平思想的有关资料。熟读这三首诗。识记生字:岱眦搔簪逾邺戍妪 教学思路: 《望岳》《春望》安排一课时,《石壕吏》安排一课时。首先了解诗的分类,其次,对诗人杜甫的生平也应大致了解。再次,理解社会背景对诗人创作的影响。《望岳》诗人年轻时游历山川名胜所作,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自己的远大抱负,其感情基调热情奔放。《春望》则是诗人历经战乱,目睹国家破败之象,身感离乡背井之苦,表达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石壕吏》也写于战乱时期,但这时,诗人面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表现出深切的同情。后两首其感情沉郁忧愤。最后,从用词、修辞、内容等方面赏析诗歌,体会诗人的思想逐渐从理想走向现实,从于家于己的眷顾转向于国于民的关注,或多或少地体现了诗人思想发展的轨迹。 可以补充:就社会背景而言,我们将同处于唐代的李白和杜甫进行简单的比较。两人处于同一时代而诗风全然不同,合乎情理。李白出生于盛唐时期,正值唐玄宗执政的早期。一个安定富裕的社会,也必然为创作取向中的浪漫主义提供了前提。所以李白的诗往往浪漫恣睢,雄奇飘逸,富有无穷的想象力。而杜甫,创作颠峰时期处于大唐每况愈下的境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在大志难酬的情况下,诗的创作更加写实,更加沉郁,他的诗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就是最好的例证。 第一课时《望岳》 《春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回顾古典诗歌的分类。古体诗和近体诗(唐代以前的是古体诗)。 近体诗也叫格律诗,又分绝句和律诗等。它受格律的严格限制,如讲究平仄,押平声韵,中间两联对仗,或五言或七言,绝句四句,律诗八句等。、2句为首联、3、4句为颔联、5、6句为颈联(腹联)、7、8句为尾联。一般来说2、4、6、8句压韵,1句可压可不压,中间两联对仗,讲究平仄。 《春望》属五言律诗。《望岳》看起来像律诗,但由于押的是仄声韵,不合格律,当属古体诗。 二.诗人介绍。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现在我们来集中学习他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三首诗歌,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思想的发展变化和当时的社会状态。 资源共享,大家一起谈谈你对杜甫的了解,课堂交流关于作者生平思想的有关材料。 杜甫,唐代大诗人,字子美,诗中常以少陵野老自称。年轻时举进士不第,遂各地漫游。天宝时在洛阳与李白相识。后居长安近十年,安史之乱,逃至凤翔,见唐肃宗,任左拾遗。长安收复后回京,不久辞官,移居成都。晚年携家眷离开成都,漂泊于湘鄂一带,死于途中。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杜甫出身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处在唐朝由兴盛走向衰落的时代。他怀有忠君爱国、积极用世的抱负,但因仕途失意,又历经祸乱,有志不展,生活贫困,因而能体察和同情人民的疾苦。其诗歌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刻,境界广阔,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杜甫创造性地发挥了各种诗体的功能,发展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传统,丰富和提高了诗歌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表现力,并形成了“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 (以上内容教师可根据情况增删,但一定要为学生理解诗歌做好背景介绍。) 三.诗歌赏析。 《望岳》 1.《望岳》一诗写于开元二十四年,是现存杜甫诗歌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当时诗人风华正茂,满怀抱负,遍游祖国大地。在北游齐、赵时写了这首诗。 2.朗读: 集体大声朗读,注意节奏。 对照注释再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3.首联远望泰山。泰山崛起于华北大平原东侧的齐鲁古国,东临烟波浩淼的大海,西靠源远流长的黄河,南有汶(wèn)泗(sì)淮之水。纵览东部沿海广大区域的地理形势,泰山踞高临下,成为万里原野上的“东天一柱”。正因如此,作者发出“岱宗夫如何”的设问,然后用“齐鲁青未了”解答。 颔联近望泰山,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 颈联细望泰山,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中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 从远望到近望,再到细望,望到时已薄暮,这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无限热爱。 尾联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抒写诗人不畏艰难勇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豪情壮志。 4.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 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泰山地域之广阔(齐鲁青末了)、景色之秀美(造化钟神秀)、山势之高峻(阴阳割昏晓会当凌绝顸,一览众山小)。热情歌颂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进而透露出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 5.这首诗歌以一“望”字统摄全诗,结构严整,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有直接描写的自然景物,有诗人赋予的象征意义;描写、抒情、议论兼而有之;炼字炼句,正应其“语不惊人死不休”之论。请同学们深入研读,精心赏析。 《春望》 1.春天给人以美好的遐想,在这首诗中,你读到了什么,诗人眼前的春究竟是一幅怎样的画面?自由朗读这首诗歌。 2.⑴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一座繁花似景的城市如今空无一物,只剩下山河;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空无一人。 ⑵你是如何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 一种是以诗人为“感”“恨”的主体,触景伤情,见花而溅泪,闻鸟声而惊心。另一种是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这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即花亦有知,感时而溅泪,怅恨离别,鸟亦惊心。⑶“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你认为此句中,哪些字用得特别好? 连,写出了安史之乱的战火不断;三月,写出战争时间持续之久;抵万金,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妻儿的强烈思念。 ⑷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白头:白发,短:稀疏,浑:简直。 诗人这一年才45岁,之所以苍老地这么快,完全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3.那么杜甫为什么会在春天发出如此沉重的感叹,请看这首诗歌的写作背景。 《春望》创作背景: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长安城沦陷,次年杜甫为叛军所俘获,被押回长安。757年3月,大自然的美好春光又降临到这座几乎被掠一空的名城。杜甫徘徊于曲江一带,感时念乱,睹物伤神,吟成这首千古最沉重的望春名作。 作业: 1、背诵两首诗歌,并默写一次。 2、在《春望》一诗中,请选择一联仔细品味,从用词、修辞、压韵等方面写出你的感受。 第二课时《石壕吏》 教学过程: 1.听课文录音,思考:石壕村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吏为何夜捉人? 2.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吏为何发怒?从老妪的叙述中,哪里见其苦? 明确:三子从军,二子战死;家无壮男,非老即小,且度日艰难。 新战死、惟有、乳下孙、无完裙等 这句话采用对比手法突出捕吏的凶残和老妇的令人哀怜。 3.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诗歌叙述了捕吏乘夜捉人,连老妇人也未能幸免的故事,表达了诗人对人民饱受战祸的深切同情,同时也含蓄地揭露了捕吏的凶残。但是作者认为这是一场平叛战争,他既同情百姓,又认为这是正义之战,需要壮丁的矛盾心情。 4.品味语言,分析加点词的意境: 明确:夜:表现捕吏对村民突袭搜捕,令人惊骇。 看:表现老妇很机警,为老翁出逃作掩护。急:既表现老妇想快些让家庭脱离危险的心情,也表明前方战事紧急。 独:老妇被捉,儿媳不得出面,只有与逃回的老翁告别,表现出家庭残破的凄惨景象。以上内容可让学生充分讨论,教师略加点拨,务使学生深刻理解拓展与延伸思考题:这首诗歌的题目是“石壕吏”,而内容却只有两处提到捕吏,请谈谈你的理解。学了这三首诗歌,你对杜甫的思想发展有怎样的了解?这三首诗在内容和体裁上有什么不同?提示:从诗题上来看,应当主要写捕吏,但诗歌却正面写老妇,对捕吏则从侧面表现。老妇自诉显然是为捕吏所逼,其凶残不言而喻。这种独特的构思,也表现了诗人的心理矛盾,他一向憎恶统治阶级对人民的压迫,但平定战乱,事关国家命运,人民理应做出牺牲。 5.诗人为何要写这首《石壕吏》,为什么后人会称杜甫的诗为“诗史”,让我们了解一下诗歌的创作背景。 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诗人回到洛阳,看到战乱之后的家乡。两个月后,唐军在邺城大败,退守河阳,洛阳一带又经骚乱。诗人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所见,征夫怨妇哀声载道。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这些叙事诗都在不同层面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 6.因此,诗人在对人民的不幸表示同情的同时,对统治阶级的爪牙给予了含蓄的揭露。这三首诗是诗人不同时期的作品,题材不同,背景不同,风格也不同。《望岳》写诗人在年轻时游历山川名胜,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自己的远大抱负,其感情基调热情奔放。《春望》写诗人历经战乱,目睹国家破败之象,身感离乡背井之苦,表达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石壕吏》也写于战乱时期,但这时,诗人面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表现出深切的同情。后两首其感情沉郁忧愤。从这三首诗歌来看,诗人的思想逐渐从理想走向现实,从于家于己的眷顾转向于国于民的关注,或多或少地体现了诗人思想发展的轨迹。 从内容上说,前两首属抒情诗,后一首属叙事诗。从体裁上说,《望岳》和《石壕吏》属古体诗,《春望》属律诗。古体诗字数、句数不限,可以换韵。近体诗也叫格律诗,又分绝句和律诗等。它受格律的严格限制,如讲究平仄,押平声韵,中间两联对仗,或五言或七言,绝句四句,律诗八句等。《春望》属五言律诗。《望岳》看起来像律诗,但由于押的是仄声韵,不合格律,当属古体诗。以上内容,可让学生各抒己见,只要合理就可以了。 作业: 1、改写《石壕吏》,善于发挥想象刻画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合理补充事实 上已经发生却被诗人隐去的故事情节。 2、课外阅读。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