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市歙县旅游风光——揽胜(网友来稿)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杂文参考教师随笔 手机版


程鸣  

   旅游景点介绍 

   许国石坊-石坊南北长11.54米,东西宽6.77米,高11.4米。如引规模宏大、呈八脚结构的牌坊举世无双,1988年,它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许国石坊建于明朝万历年十二年(公元1584年)。坊主许国是歙县县城人,嘉靖乙丑(公元1565年)的进士,是嘉靖、隆庆、万历三朝重臣。万历十一年,以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成为内阁成员,后又加封太子太保,授文渊阁大学士。万历十二年九月,因平定云南边境叛乱有功,又晋升为少保,封武英殿大学士。坊上“少保兼太子太保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许国”是许国的的全部头衔。(“少保”是太保的副级,属皇帝的高级顾问,“太子太保”是辅导太子的老师,“礼部尚书”相当于现在教育部长和外长部长,“武英殿”是皇宫内许国办公的地方,“大学士”是内阁成员的称号。)云南边乱平息一月之后,万历重赏群臣,许国被赞为“协忠运筹、芪著劳绩”受到了“加恩眷酬”,上沐皇恩,回到老家歙县,催动府县,兴师动众,鸠集工匠,建造了这座千古留名的大石坊。关于这八脚牌楼还有一段饶有兴味的传说。据说一般臣民只能建四脚牌楼,否则就是犯上。而当时徽州达官显贵、乡绅巨贾众多,四脚牌楼林立。许国是地方的骄傲,如果只是造一座四脚牌坊,无法体现他的官重威显。怎样才能建造一座与众不同的牌坊呢?许国灵机一动,想了个“先斩后奏”的点子。许国建这座牌坊前后共拖了七八个月才回朝复命。由于超假,许国跪在丹 上久默无声,皇上迷惑,责备说:“朕准卿四月之假回乡造坊,为何延为八月?建坊这么久,不是说是四脚,就是八脚也早就造好了”。许国听了,顿时口呼万岁,奏称“谢皇上恩准,臣建的正是八脚牌楼。”皇帝听了哭笑不得,皇帝开金口不得反悔。就这样,许国所建的石坊也就“合法化”了。这当然是传说,不过据专家考证,全国就只有这么一座八脚石坊,恐怕也算是“下不为例了”了。 

   许国石坊是仿木构造建筑,由前后两座三间四柱三楼和左右两座单间双柱三楼式的石坊组成。石料全部采用青色茶园石,石料质地坚硬,粗壮厚度,有的一块就重达四、五吨,石坊雕饰艺术更是巧夺天工。每一方石柱、每一道梁坊、每一块匾额,每一处斗拱和雀替,都饰以精美的雕刻。12只狮子,前后各四,左右各二,雄踞于石础之上,形态各异,栩栩如生。这些富有“个性化”的雕饰设计,巧妙地表达牌坊主人许国的思想意识和社会成就。请看,这牌坊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内外侧都有精美的图饰。南面雕的是“巨龙腾飞”。象征皇帝南面而王,表示许国对朝庭的忠诚;内侧雕“英(鹰)姿(雉)焕(獾)发”,颂扬皇上年轻有为。东面雕“鱼跃龙门”表示许国是科班出身; 内侧雕“三报(豹)喜(喜鹊)”,喻许国在万历年间的三次升迁。两面雕“威凤祥麟”,“凤”和“麟”乃文风鼎盛,德政昌隆的太平盛世才会有的,这幅图称颂了当时的社会;内侧雕“龙庭舞鹰”,“舞鹰”谐音“武英”,暗示许国身居武英殿大学士的地位。北面为“瑞鹤翔云”,寓意天下太平,又象征许国的品格高尚脱俗;内侧为“鹿鸣图”借《诗经.鹿鸣》篇意,表示许国身为礼部尚书,常会嘉宾学子,鼓瑟吹笙,生活儒雅。 石坊上的题字都出字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之手。 坊上“先学后臣”按现在的话来讲,就是读书做官,它告诉人们许国是科班出身,是凭借才智而成为国家重臣的。“上台元老”中“上台”(即上台、中台、下台之一),“三台”本来是星象的名称,而古人常用以象征“三公”(太师、太傅、太保);和“三孤”(少师、少傅、少保);“元老”指许国历任三朝,是朝迁的重臣。

   

   

   南谯楼

   南谯楼──这是古代夜间向人们报时的地方,打更的鼓声就是从谯楼传向四面八方的。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座古建筑,就是当年徽州府的南谯楼。谯楼,古时建筑在城门上用以了望的楼,夜间在楼上击鼓报更,所以也称鼓楼。南谯楼始建于隋代末年,宋宣和年间重建,明弘治十四年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建,中辟方形门阙(宋代风格),底层砖石台基,上木构高台建筑,二层楼阁,副阶周匝,悬山顶,型制奇特。唐代以前,城台均以土夯建筑,所以建筑门楼,必须在门阙靠壁立柱,南谯楼共立柱二十六根,中门阙门扇隐去二根,只显出二十四根,所以当地人。又称它为“二十四根柱”。古时楼上置有铜壶,用以滴漏定时,还有鼓具,以及察看星象推算历法的仪器。据说南谯楼历史上曾几经开关,原因是有位甚信风水的知府说,谯楼正门对着“五魁山”(谐音五鬼山),其兆不祥,会招灾引祸,便下令关了谯楼。继任的知府不信邪,下令打开城门……,关关闭闭,几经反复。我们现在见到的南谯楼,是1997年,由国家文物局拨款重建的,它基本保持了木构清代风格,门阙为宋代风格。

   

   西门月城

   

   西门月城──它又称“瓮城”,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它前后有两道城门,这是古代经过精心设计的军事防御建筑,敌兵入侵攻破第一道城门,误以为已进入府城,这时,守城兵士将前后两道城门突然同时紧闭,敌兵退无路,进无门,先窝伏于瓮城两侧的守城兵士刀砍枪刺入侵的敌人,盘踞两城门墙头高处的守兵,则箭射侵敌,入城侵敌成了插翅难逃的囊中之物,犹如瓮中之鳖。这便是“瓮城”的来由。 近年来,政府对这段全长达1500米的城廓进行了维修,保持了它明代建造时的风貌,不但可供游人观赏,也为研究古代军事建筑提供了实物标本;同时,还成了不少影视剧现成的场景。1987年,电视剧《严凤英》摄制组,就把瓮城作为重点戏“凤英出逃”的实地拍摄场景。导演说:“这样完整幽深的瓮城,全国罕见。” 

   

   陶行知纪念馆

   陶行知纪念馆──陶行知于1891年出生在歙县黄潭源村,是当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教育思想家、卓越的民主主义战士、伟大的爱国者、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郭沫若曾 赞道:“二千年前孔仲尼,二千后陶行知”。 陶行知毕生从事教育事业,早年留学美国,师从杜威。回国后大力推行平民教育 ,特别是乡村教育,先后创办了晓庄师范学校、 生活教育社及山海工学团等学校。 他认为当时流行的教育方法是“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因而提倡“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他创办的晓庄师范学校的茅屋礼堂,取 名叫“犁宫”,两边对联是“和马牛羊鸡犬豕做朋友,对稻梁菽麦黍 

   稷下功夫”,另 一副是“以教人者教己,在劳力上劳心”。他身体力行,自己着布衣,穿草鞋,同 大家一起劳动、教学,这在当时,对一个获得博士学位的著名学者来说,确实是难能 可贵的。他的著作大多是教育方面的,主要有《陶行知全集》(11卷500 多万字) 。 

   陶行知一生的思想一直随着时代的演变而不断进步。他原名陶文浚,后来由于 赞成“行知合一”的学说,改名了陶知行,在实践中,他又觉得行应在知之先,又改 名陶行知。“一二.九”运动后,在党的帮助和影响下,他积极参加抗日民主活动,认识到教育应该为民族、民主革命服务,先后创办了育才学校和和社会大学,培 养出不少革命人才,李鹏、张劲夫等都是他的学生。周恩来同志曾给予他很高的评 价,说他是“一个毫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陶行知一生艰苦朴素,为 民众鞠躬尽瘁,“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他自勉的两句话,更他一生的 光辉写照。他在55岁时,终因操劳过度,不幸去世。毛泽东同志称他是“伟大的人 民教育家”,宋庆龄题词称他为“万世师表”。他的一生遍及得了党内外、国内外 进步人士的普遍敬仰。

   为了纪念这位世界名人,安徽省委、省政府于1981年批准在陶行知家乡他少年 就读的──崇一学堂旧址,修建了陶行知纪念馆,于1984年开馆。陶行知的学生, 原安徽省委书记、中国文化部顾问刘季平、原安徽省省长王郁昭剪了剪。原省委书 记李世龙、张恺帆、省政府副省长魏心一和全国知名教育家 杭苇、吕型伟、段力佩,陶行知亲属吴树琴、陶晓光、陶诚等参加了开馆典礼。日 本专修大学教授、陶研专家斋藤秋男先生前来祝贺,说安徽省陶行知纪念馆开馆具 有划时代的意义。1996年,陶行知纪念馆被国家教委等6 个部委命名为“百个全国 中小学爱 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1997年,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公布为“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 育示范基地”。 纪念馆设东西两侧大门,东西两大门的馆名分别由胡耀邦、胡厥文题写。

   

   

   瞻仰厅,原是崇一学堂旧址,是陶行知少年时曾就读过的地方。迎面大屏风上 是陶行知亲笔题写的“爱满天下”四个大字。屏风背面是江泽民同志的题 题词:“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促进教育改革”。厅堂上枋是宋庆龄亲笔题写的“万 世师表”匾额,正面为毛泽东题写的“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正中翠柏 苍松掩映着陶行知的半身塑像。前面两根献柱上镌刻的是郭沫若手书的陶行知遗教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两边书屏雕刻着陶行知的名言。 

   绕过厅堂拾级而上是放映厅,在这里为观众播放陶行知生平事迹录像。向北穿 过侧门就进入展览厅了。全馆共分五个展厅。陶行知 一生的光辉事迹分七个时期三个展厅展出,第一个展厅在楼下,二、三展厅在楼上。 还有一个特殊展厅,那就是第四展厅,是陶行知在崇一学堂读书时的宿舍,当年, 陶行知就是在那间宿舍的墙壁上写下了“我是一个中国人,要为中国作出一些贡献 ”的豪言壮语,现在这个展厅保持着当年的风貌。第五展厅为书画厅,陈设了陶行 知的大量书籍、文稿和书画作品等。

   

   

   

   太白楼

   太白楼──走过太平桥,西岸迎面而来的古典徽派楼宇建筑就是太白楼。它背靠披 云峰,而临练江水,环境幽雅,风光秀丽。相传这里原是一个酒肆,唐代诗仙李白 来歙访隐士许宣平不遇,曾在这里饮酒,后人为纪念李白,特将酒肆改名为“太 白楼”。北宋的《太平广记》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李白一次在洛阳同华传 舍墙上读得一首歙人许宣平写的诗:“隐居三十载,室南山颠。 静夜玩明月,闲 朝饮碧泉。樵夫歌垄上,谷鸟戏岩前。乐矣不知老,都忘甲子年。”李白读罢,击 掌惊呼:“此仙人诗也”。遂来歙访许宣平,几经周折,却与许翁失之交臂,虽遗 憾不已,但来到西干山麓,见山清水碧,风景宜人,陶醉不已,赞叹不止,即兴留 下诗一首:“天台国清寺,天下称四绝。我来兴唐游,与中更无别。(木卉)木划 断云,高峰顶参雪。槛外一条溪,几回流碎月。”后人为纪念李白,将太平桥之下 练水中的一片浅滩取名为“碎月滩”。每当皓月当空,河水如银,塔影桥身,风轻水 吟,碧波搅碎月色,那是一种极致之美。现在的太白楼,是清代重修的,整个建筑 分前后两部分,前楼能依窗观山水胜景;后楼是文人雅士会聚之所,楼厅设置为纪 念李白的厅堂。南门上“六水回澜”的意思指太白楼地处丰乐、富资、布射、扬之、 练江、渐江六水汇合之处。北门上的“五峰拱秀”则是指楼西的五魁山有五座峰岚。

   

   新安碑园-新安碑园是一座典型的徽州私家园林式建筑,它凭太白楼,靠披云峰,借练江水,临太平桥,以曲折有致而又含蓄丰富的借景表现手法,使这座在弹丸之地依山而筑的园林,显得幽深而又奇巧。它因陈列了两套著名帖刻《余清斋》和《清鉴堂》而驰名。整个碑园由真赏亭庭 院、歙池、小天都庭院、两清堂庭 

   院、披云小筑庭院等部分组成。门边一对大狮子的就是真赏亭庭院,门上方“古墨衍芬”四字系当代上海的书法家陈从周所题。其他景区通过蜿蜒幽深的墨妙廊构成有机的整体。每个景区除在适当部位陈列碑帖外,置景各有侧重,或以山水见长,或以石峰为主,或兼有水石梅花…… 墨妙廊,在建筑上起到沟通各个景区的作用,是一条专门陈列碑帖的长廊。歙县历来崇碑善帖,尤是宋元以后,汇刻集帖成风。在这条二百余米长廊里,陈列了晋到明各在书法家真迹二百余方。最精彩的碑是《余清斋帖》、《清鉴堂帖》。《余清斋帖》、刻自明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明代歙人西溪南收藏家吴庭珍藏晋、唐名家墨本甚丰,经当时大收画家董其昌、陈继儒鉴定评判,并请邑人、名书画家杨明时双钩上石,将其所藏书法名作汇刻成帖。这套碑帖由董其昌题签,分正篇六册,续篇二册,选了王羲之、王献之、孙过庭、颜真卿、苏轼、米芾、东方朔、谢太傅等十多位大家的珍品,

   现存共六十一块碑面。除谢太傅、苏轼的作品残缺外,其余各家作品基本完整。日本书道博物馆收藏有《余清斋帖》的初拓残本和旧拓本,该国著名书法理论家中村著书对《余清斋帖》评论道:“于晋,采自晋帖的佳者和大抵称得上真迹那样的钩摹本;于唐宋,则全采自真迹,使此帖具有权威性。”

   清鉴堂帖》问世 稍晚,刻于明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为明末歙县另一收藏家吴祯所刻,也经董其昌、陈继儒评判。 现存一百零三块原碑面,收有 从 晋 到明二十四位名家的三十一件作品,有王羲之、虞世南、褚逐良、欧阳洵、怀素、黄庭坚、米芾、赵孟、鲜于枢、董其昌等人手迹,集、诸家之精华,呈各派之风格,甚为后人所重。

   

   黄宾虹故居──黄宾虹生于1864年,于1955年去世,名质,字朴存,号宾虹,是与 齐白石齐名、享有“南黄北齐”之誉的国画大师。先生1864年出生于浙江省金华市 ,光绪二年(1876年)回家乡参加童子试后,在这里生活了近30年。这幢砖木结构 的民宅,建于康熙年间,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系黄宾虹祖上所建。现存有铸园 、卧室和画室 三部分。

   步入大门,是一座小庭院,正屋宾虹题名为“宾虹草堂”和 “虹庐”,庭院西侧台阶边有一块玲珑剔透太湖石的建筑是“玉森斋”。人称之为“ 石芝室”或“石芝阁”。黄宾虹先生不但是杰出艺术大师,还是一位坚强的爱国主 义战士。故居的“铸园”就是因为1907年,黄宾是秘密秘密参加推翻清王朝的革命 活动,在此为同盟会铸造钱币,支援抗清斗争而得名。1984 年, 黄宾虹先生诞生 120周年,家乡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邮电部发行了纪念邮票“黄宾虹”小型张, 国家拨款对黄宾虹故居进行了全面整修,并征集了众多的资料陈列展出,对外开放 。 

    

   牌坊是封建社会最高的荣誉象征,是用来标榜功德,宣扬封建礼数 的。歙县多牌坊,这与徽商的发展、兴起和程朱理学的发源、影响 有着渊远流长的关系。以儒学思想为精神世界主要内容的古代歙县 人,地少人多,不足以耕的自然条件成为他们向外拓展生存空间的主要动力。歙县人少小离乡背井,外出经商,足迹遍天涯。出门少 则三年五载,多则数十载,为了高堂双亲有人照应,行前一般都要 先完婚。在外经商,若不能发迹,则羞见家乡父老。商人发迹了,钱 财显赫,明清时期,徽商达到鼎盛,出现了“无徽不成镇”的盛况, 其财力左右国家经济命脉达三百余年之久。朝庭对徽商当 然刮目相看,恩宠有加,徽商于是进入了“以商重文,以文入仕, 以仕保商”的良性发展轨道。浪迹天涯而发迹的徽商,为了光宗耀 祖,他们奏请皇上恩准,荣归故里,兴建牌坊,旌表功名、 义寿、 贞节……,树碑立传,以求流芳百世。歙县现存的明清两代的牌坊 甚多。但多座牌坊集于一处,成为了一个群体,却只有棠樾一处。

   棠樾牌坊群是棠樾村鲍氏家族经明清两代而建成。“棠”是棠梨 树,“樾”为两树交荫之下,“棠樾”意为棠荫之处,村名由此而 来。这是一个古老的村落,自宋元以至明清,一直绵延了八百余年。 该村的鲍氏是一个以“孝悌”为核心,严格奉行封建礼教、倡导儒 家伦理道德的家庭。自宋以来,这个家族中曾出现了许多忠臣孝子 和节妇。孝、忠的事迹则尤为突出,同时,这个家族又是地域文化 的旺族,以富商大贡众多而闻名于世,历史上出现了“上交天子, 藏镪百万”号称江南首富、显赫一时的大徽商鲍志道。显赫的家族 创造了显赫的牌坊,牌坊群按“忠、孝、节、义”顺序排列,明代 的三座,清代的四座。

   

   

   渔梁坝──渔梁坝系歙县古代最大的水利工程,据考证,早在唐宋年代,人们就曾 在此垒石为坝,现在的古坝为明代重建,有明万历三十三年修坝记事碑可考。渔梁坝 可蓄上游之水,缓坝下之流。无论灌溉、行舟、放筏、抗洪,都可兼而利之。坝长 138米,底宽27米,顶宽4米,全部用青一色的坚石垒砌而成,每块石头重达吨余。 它们垒砌的建筑方法科学、巧妙,每垒十块青石,均立一根石柱,上下层之间用坚 石墩如钉插入,这种石质的插钉称为“稳定”,也称元宝钉。这样,上下层如穿了 石锁,互相衔接,极为牢固。每一层各条石之间,又用石锁连锁,这样,上下左右 紧联一体,构筑成了跨江而卧的坚实渔梁坝。坝中间有开水门,用于排水。国家著 名古建专家郑孝燮先生说:“渔梁坝的设计、建设和功能,均可与横卧岷江的都江 堰相媲美!”站在石坝上,举首四望,气象万千,尽收眼底。坝上碧波如镜,鱼翔 深潭,小舟拨浪,激起涟漪,恬静安闲。坝下乱石嶙峋,浪峰咬石;西岸巍然屹立 的紫阳山,林木葱郁;建于明代的紫阳桥,宛若彩虹横卧清波,此桥长140米, 高 14米,宽10米,在歙县城的三座古桥中最高、最宽,因桥的上游即为徽商行舟的码 头,所以桥孔建得比一般桥要高大得多,以便行舟过帆。

   

   

   

   郑氏宗祠──郑氏宗祠是歙县气势最宏伟、规模最大的祠堂之一,它是郑氏的祖祠 ,是为纪念郑千龄之子郑玉而建成的。郑玉系元末高士,隐居乡里,不愿做官,创 办了师山书院,讲经传学,人们尊称他为“师山先生”。郑氏宗祠建于明代成化丙 戍年(公元1466年),万历年间进行重修。 995年,美国友人安思远先生捐资70万 元人民币进行大规模维修。 大门口的大贺青石叫石鼓,主要是装饰大门的气派、庄严。整个祠堂由门坊、门厅、寝堂、享堂和天井组成,总面积1838平方米,全部是砖木结构,硬山顶、四 合院式,空间高大。门厅七开间,进深八步。两边耳室各开一门,以供平时出入。 享堂面阔五间,深十一步,是族里起事的主要场所。后面是寝堂,放祖宗牌位。整 个祠堂气势恢宏,是徽州古代建筑的一个优秀标本。 现在祠内由歙县黄梅戏剧团开辟为古徽州民俗风情博物馆,陈列了古徽州流传 下来的古农具、织布机、纺织草鞋工具,砖、木、竹、石四雕制品,竹编工艺品等 ,还设置了各个颇具徽州特色的民俗风情场景。 

   

 作者邮箱: hssx_chengming668@yahoo.com.cn
相关链接:教师随笔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