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物候》教学设计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2016-09-03 手机版


【专题】《气象物候》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 通过本专题的学 习,学会经过细心观察与认 真思考,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发现规律,初步具备辨疑析难的意识,培养学生有一基本的科学意识,注意从日常事物中找寻学习内容。

2. 了解气候物象的基本知识,学习前人不懈探索自然规律的精神,学习劳动者积累的各种经验。

3.学习本专题的说明形式,体会说明 语言的特点;提高语 文的综合实践能力,能考虑用专题的形式整合自己某方面 的知识。

4.借助所提供的各种学习材料,积极思考,发现并研讨问题。

教学重重难点:

1.赏析、诵读四首古诗。

2.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提高语文的综合实践能力。

教学时数:两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有关云的成语、诗词、文章片断等,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观看每日的天气预报,积累与天气预报相关的词句与词汇,将它们整理到家庭作业本上。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3分钟)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说明作者对这种自然现象观察得非常细致。因为天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也在一直留心观察自然界,以图掌握规律,为人类服务。事实上,天气的变化也自有它的规律,自有它的征兆。现在,我们来看一组图片,你能说出它们与天气有怎样的关系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科学小品文《看云识天气》。

二、整体感知 (20分钟)

读课文,思考:

1.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2.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情况?

请你设计一种表格来完成,看谁设计的好。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上述题目。

[明确]

①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②云简表

云 名 云的形态变化 高 度 厚 度 天气征兆

卷云 像羽毛、像绫纱

丝丝缕缕地飘浮着 最高 最薄 象征晴朗

卷积云 像鳞波 是成群成行的卷云 很高 很薄 无雨雪

积 云 像棉花团

上 午出现 傍晚消散 两千米左右 较薄 阳光温和

高积云 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扁球状 排列匀称 两千米左右 较薄 天晴

云 名 变化过程 形 状 位 置 天气征兆

卷层云 卷云聚集 向前推进 像白绸幕蒙住天空 高 晴转阴

高层云 卷云越变越厚 像毛玻璃遮着太阳 低 将下雨雪

雨层云 高层云变得更厚 暗灰色云块密布天空 更低 雨雪连绵

积雨云 积云迅速形成高大云山 乌云密布天空 更低 雷雨冰雹

云的光彩简表

光 名 产生和分布情况 色 彩 天气征兆

晕 产生在高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 里红外紫 日晕三更雨

月晕午时风

华 产生在高层云边缘部分 里紫外红 华环由小变大,转晴;由大变小,转阴雨

虹 雨过天晴,在太阳对面的云幕上 彩色圆弧 东虹轰隆西虹雨

霞 早、晚,太阳照着对面的云彩 云层变红 朝霞不出门

晚霞行千里

三、品读感悟:看云识天气(15分钟)

本文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对云的描摹也细致形象。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运用这些方法有何好处?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例加以体会。你能否仿照课文中的例子造几个句子?

1.学生在课文中画出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的句子。(侧重于比喻的修辞方法)

(学生朗读找到的运用修辞方法的语句,重点谈谈体会)。

(1)运用贴切的比喻:

“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说明卷云的轻盈和洁白;

“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比喻卷积云的形态特征;

“像棉花团似的白云”比喻积云的形态特征;

写卷云聚集成卷层云时用“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作比喻。

(2)运用拟人的手法:

写卷层云变成高层云时,用“这时的卷层云得改名换姓,该叫它高层云了”;

写高层云变成雨层云时,用“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

2.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特点,并仿照课文造句。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四、课堂小结(2分钟)

本文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但文章层次清晰,很有条理,关键在于作者选取了合理的说明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作者做到了心中有数。另外,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写得非常生动形象,这得益于运用了恰当的修辞方法。除此外,更重要的是对于自然现象的细心观察。其实,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一样可以写出精彩的文章来。

板书设计:结合前面两个表格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3分钟)

二、品析鉴赏:古代诗词中的物候

1. 引导学生讨论诗中精确的语言。 (14分钟)

(1)《塞下曲六首(其一)》一诗中“杨柳”的含义如何理解?

讨论明确:“折柳”,语意双关,从字面上看是讲将士们长年驻守在祁连山上,根本见不到内地那种常见的杨 柳的景致;更深层的含意是表达人们对家乡的思念 。

(2)体会“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中“晓”、“宵”所表达的意象。

讨论明确:一“晓”一“宵” ,就画龙点睛地把战士们夜以继日、无怨无悔地驻守边关、英勇杀敌的可贵精神和高尚境界全盘托出,令人赞叹。

(3)《凉州词》“春风不度玉门关”一句中的“春风”仅是指春天的风吗?联系本诗的写作背景谈谈。

讨论明确:“春风”既指自然界的风,也暗指朝廷的关心。

(4)《塞下曲》一诗如何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讨论明确:后两句不正面描写轻骑远追及其辉煌战果,却用“大雪满弓刀”烘托跃跃欲追的场景,引人联想。

(5)《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是怎样写出画中之景的?这首诗的高妙之处在哪儿?

讨论明确:诗的前三句写了六样景物:竹子和竹外开放的桃花、江水和江水上浮游的鸭子、布满地面的蒌蒿和新出芽的芦苇,分别是地面景、江上景和岸边景。这首诗的高妙之处正在于以这些想像和联想点活了画面,使画中的景物变得生机勃发,情趣盎然。

2.揣摩领悟:诗作中描述出的有关物候现象。(12分钟)

自由朗读,交流讨论

明确:

(1)《塞下曲六首(其一)》:五月天山雪 ,无花只有寒

说明:农历五月,多数植物早已过了花期,而天山仍是冰雪一片,原因在于高度差异。

(2)《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有人认为“黄河”应为“黄沙”)

说明:两种说法的角度不同。从物候学的角度看,“黄沙直上白云间”是事实,从地理学角度分析,“黄河远上白云间”则不可能,凉州城与黄河相去甚远。有可能是“河”与“沙”传写错误。但 是从文学角度看,“黄沙直上白云间”没有“黄河远上白云间”那样显得有美感,文学是可以发挥想像的。

(3)《塞下 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说 明:月黑雪猛,非雁飞之时,此时大雁高飞,暗示已有敌情。华罗庚认为“月黑天高时,怎见得雁飞”,理由是北方大雪时,不可能有大雁,因为大雁早已南迁。

(4)《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春江水暖鸭先知”、“正是河豚欲上时”

说明:因为画面本身有水有鸭,更从其它景物上想到江水的温度和鸭子的感知;再即景生情,由蒌蒿、芦芽想到了河豚(河豚产卵季节要溯江而上 )。

3.朗读,背诵,积累。

三、拓展延伸(9分钟)

你能用你平时积累的诗词来解说其中的物候现象吗?

讨论,交流

1.唐代诗人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幻灯片投影)

说明:这首诗开头两句揭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规律:第一,植物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变化;第二,这种 循 环变化是随气候为转移的,春天一到,万物就要复苏了。

2.《游庐山大林寺》: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山中。

说明:古代诗人对自然界观察之细致,使后代人佩服不已,这首诗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山下芳华菲尽,而此处桃李始华?北宋科学家沈括经过反复思索,得出这是由于山地气候对植物的影响。

四、课堂小结(2分钟)

生活中,语文无所不在,我们古代一些大诗人,关心民生疾苦, 善于领会鸟语花香的暗示,启发我们要善于观察生活,思考生活中其他有关气象物候的知识,从生活中找寻经验。

五、布置作业(2分钟)

1.请写出有关“气象物候”的两句谚语。

2.探究活动:组织一次物候观测活动,做好记录,进行交流。

补充:关于气象物候的诗词、成语、俗语积累



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2.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3.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4.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5.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6.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7.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8.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9.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1.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2.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3.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4.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谚语

1.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2.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3.东虹轰隆西虹雨。 4.雁鹅过,赶快播 。雁下地,就嫌 迟。

成语

春暖花开 秋高气爽 秋风扫落叶 一叶知秋 春华秋实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