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寓言二则》之《刻舟求剑》教学案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导学案 2016-09-02 手机版


【理论支持】

这是七年级上学期第一单元第五课中的教学内容,也是学生进入初中以来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是以寓言的形式出现的,重点应在学习兴趣的激发与体会学习文言文方法。新课程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凸显学生的主体位置,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合作地探究学习,积极参与发现,努力激活思维,从而获得知识、掌握方法、形成能力。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本课重要词句的含义。

3.懂得刻舟求剑得不到剑的原因,明白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办事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涉、遽、契、是、惑”等词的含义。

2.懂得本则寓言故事蕴含的道理。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课前延伸

1.搜集你读过哪些寓言故事,你明白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故事经过:

道理:

2.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完成老师布置的预习练习题。

课内探究

一、学

1.导入新课

谈话导入:《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 检查预习

(1)学习小组互批预习题,共同纠偏质疑。

(2)各学习小组向全班汇报自主学习本课的初步感受。

3.自主阅读

【出示幻灯片】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读不准的标出来。

(2)“涉、遽、契、是、惑”等重点字词的意思。

(3)对照注释准确翻译课文。

(4)读完这个故事,你觉得楚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这一环节能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标地阅读文本,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一度促思,自能通解,从而达到“不待老师讲”、“不需要教”就能初步理解文章的内涵。】

4.小组合作

在 充分自学的基础上,全班学生前后四人或六人为一小组,交流学习成果,并进行合作学习。

【要求各组在充分交流碰撞的基础上,用书面的形式对这4题的研读形成共识,并列出合作交流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以便在班内交流。】

二、导

1.全班交流

(1)请同学齐声朗读课文 。

(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

(2)看课文,利用书下注释,查工具书,四人一组用白话文说,教师巡回释疑。最后由一名学生翻译,同学教师 指正。

(3)请完成自主阅读练习二。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 形式能使每个成员获得的机会均等,而且通过合作互助,达到知识互补、信息沟通、疑难共解、共同提高的目的。尤其是对中差等学生,更有助于消除 心理障碍,增强自信和自我实践的机会,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信息上的拓宽、知识上的增长和能力上的提高。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充当“管理者”、“促进者 ”、“咨询者”、“顾问”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旨在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使学生与新知之间的矛盾得到解决。教师不再把自己视作为工作者,而是合作者。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原有的“权威一服从”关系逐渐变成了“指导——参与”的关系。】

2.精讲点拨:

对课堂练习二的点拨:

【点拨方法】翻译是学习文言文的必要环节,但并不是要教师代为翻译。古人云:“供人以鱼,只解一餐;授人以鱼,终生受用。”我们要教会 学生翻译文言文的方法。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注释和工具书进行翻译,并作适当的点拨讲解,如能大体上译对就能够达到教学目的。

【参考答案】

结合具体语句及书下注释解释为:渡 立即 雕刻 这儿 糊涂

3.深度探究:

(1)哪句话告诉了我们故事的起因?

(2)文中哪句话表达了作者对这件事有何看法?这是个什么句?有什么表达效果呢?

【点拨方法】要求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把握内容梗概,并联系记叙文的六要素知识,小组进行讨论。

【参考答案】

(1)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2)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反问句,让人感觉涉江者愚蠢至极。

【教学文言文,应和教现代文一样,引导学生自己阅读,自己思考,自己讲解,以使他们真正理解,并激起阅读的兴趣,真正做学习的主体,改变过去以“串讲”为主的教学方法。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读自思自讲,虽可能有误读和曲解的地方,但一经教师指出,即可纠正,再者,也是更为重要的,只有指导学生自读,自思,他们才能以自己之力,了解自己生疏的文言文,以至进入文言所反映的历史生活中去。为此,就有必要提出思考题,让学生回答、讨论,或者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讨论,思考讨论题可以兼及内容和语言两方面。】

三、练

1.涵咏积累:指导学生按照起因、经过、结果、议论背诵全文。

2.达标测评:完成课堂达标测评

3.反馈矫正:学习小组互改,教师反馈评讲。

课后提升

1.同步阅读:《伊索寓言》

2.完成作业:完成相关教辅用书中的作业。

3.反馈评价:教师批阅学生的课后作业,并进行反馈矫正。

课案(学生用)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本课重要字词“涉、遽、契、是、惑”等含义。

3.懂得刻舟求剑得不到剑的原因,明白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办事的道理。

自学辅助资料

【知识链接】

1.吕不韦(?-公元前235年),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卫国濮阳(今河南安阳滑县)人。吕不韦是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的大商人,他往来各地,以低价买进,高价卖出,所以积累起千金的家产。他以“奇货可居”闻名于世,曾辅佐秦始皇登上王位,任秦朝相邦,并组织门客编写了著名的《吕氏春秋》,也是杂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2.《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 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儒、法、道等等)著作,又名《吕览》。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十二卷,一百十六篇,二十余万 字。

预习练习题

1.填空:《刻舟求剑》选自《 》,是战国末期秦国的宰相 的门客们合编的。

2.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

涉江者( )遽契其舟( )( )是吾剑之所从坠( )不亦惑乎( )

3.明确两句正确停顿

①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②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4.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词义

涉江: 其: 坠: 遽: 契: 是:

所契者: 求: 行: 不亦……乎: 惑:

【参考答案】

1.吕氏春秋 吕不韦

2.shè jù qì zhuì huò

3.①其剑 / 自舟中 / 坠于水 ②从其所契者 / 入水求之

4.渡江 他的 掉入 立刻 雕刻记号 这儿

刻记号的地方 找 走 不也……吗 愚蠢

课堂思考题

一、自学思考题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读不准的标出来。

(2)“涉、遽、契、是、惑”等重点字词的意思。

(3)对照注释准确翻译课文。

(4)读完这个故事,你觉得楚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二、深度探究题

1.哪句话告诉了我们故事的起因?

2.文中哪句话表达了作者对这件事有何看法?这是个什么句?有什么表达效果?

课堂达标 测评题

1.《刻舟求剑》这则寓言出自《________》,编者是________。

2.为下列字注音。

①坠( ) ②遽( ) ③契( )

3.解释下列词语。

①涉( ) ②是( ) ③遽( ) ④求( )

4.分别指出加点词所指代的内容。

①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 ②遽契其舟( )

5.翻译句子。

①是吾剑之所从坠。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吕氏春秋》 吕不韦及门客

2.zhuì jù qì

3.①渡 ②这 ③立即 ④寻找

4.①他的 ②他

5.①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②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6.做任何事都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灵活的措施,不能不知变通。

课后提升

《课本配套练习》p24《月怀一鸡》的练习。

今有人攘其邻之鸡者 。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注释】攘:窃取、偷盗。 斯:那么就应该。 道:个人的举止言行。

1.解释下列词语。

其:            或:          是:  

损:            已:          非义: 

2.下列对加点字“之”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今有人攘其邻之鸡者  ②或告之曰   ③是非君子之道    ④请损之

A.①②③④都相同     B.①③相同②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D.①②③④都不相同

3.翻译下列句子。

①是非君子之道。

                    

②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4.这篇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

1.其:他的; 或:有人; 是:这(代词); 损:减少;

已:停止; 非义:不符合于正当的事理。

2.B  

3.①这不是品德 高尚的人的行为。②如果知道这不符合正当的事理,那就应该赶快停止,为什么还要等待来年呢?

4.要及时改正自己的缺点,原谅自己,必将种下祸根。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