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说》教案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2016-08-27 手机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借鉴古代学者的论述,培养虚心好问的 良好学风;

2、初步掌握正反论证的方法;

3、积累重点文言实词:广、致、正、 难、审、轻。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理清学与问之间的辨证关系;

2、难点:初步掌握文中正反论证的方法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简介作者

1、板书课题、释题;

2、介绍作者,明确本文文体特点;

刘开(1784--1824) 清文学家。字明东,一字孟涂,安徽桐城人。诸生,曾受学于同乡姚鼐。论文主张必须“本之以《六经》”(《与阮芸台宫保论文书》),推方苞为“一代之正宗”。所作散文 ,与其论文主张相一致。也能诗。所著有《孟涂文集》、《孟涂遗诗》。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于议论文范畴。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读课文,正音。

奚、臆度、强、狎 难

2、再读课文,疏通字词

1、请学生在读课文时,把读起来不够顺畅的句子圈划出来,师生共同交流解决;

2、结合注释疏通文本,把自己觉得困惑的 句子或字词圈划出来,师生交流解决 。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①,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② ,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③问,其奚决焉④ ?

(①致疑:有疑问。②不达于事:不能用于实际。③舍:除去。④其奚决焉:怎样做出决断呢?)

君子学习一定喜爱问。“问 ”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 真的喜爱学习的人。道理明白了,可是还可能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纲领、总体),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对 于这些问题)除了问,将怎么解决呢?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

(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们问,借以破除那疑问,(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到有学行的人那里判定是非。

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 不能,以多问于寡也。

(对)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问,借以求得一点正确的见解,(这就是曾子)所说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问,以道德高知识多向道德低知识少(的人)问。

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nàn),审问而明辨之也。(审:详查,细究。)

(对)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向他们问,借以共同研究,(这就是《中庸》)所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考察,明确地分辨。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qiǎng)以为知,理

有未安,妄以臆度(duó),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咨访:咨询,询问。 流俗:泛指世俗或世 俗之人。)

认为自己对,别人不对,(这是)世俗人的共同毛病,学习有未贯通 (不理解的地方),(却)偏偏以为理解,(所持的)道理有不稳妥(的地方),(却)胡乱地凭主观猜测,像这样,就终生几乎(都)没有(什么)可问的事情(了)。

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就)妒忌他,不愿意向他问,(对)不如自己的人,(就)轻视他,(认为)不值得向他问,(对)同自己水平相同的人,抱着嬉戏的态度而不敬重他,不甘愿向他问,像这样,就天下几乎没有可以问的人了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聪明的人考虑一千次,(也)一定会出现一次错误。

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 圣人之不能也。

圣人所不了解(的事物),未必不是愚笨的人所了解的;愚笨的人所能做的,未必不是圣人所不能做的。

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

真理不是只在某些人手里,学习是没有止境的,那么,“问”可以少得了吗?

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所以贵人可以问身份低的人,道德才能高的人可以问不成器的人,老人可以问年轻的人,只要学行方面能有成就便可以了。

3、教师小结:

①积累词语:

除学习建议中要求掌握的字词外,重点掌握——词类活 用:广、正、多、难、大;

意动 用法:轻;

②掌握判断句式的译法: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贤于己者……所谓‘就有道而正也’。”

作业

1、能准确翻译,并掌握书下的注释。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借鉴古代学者的论述,培养虚心好问的良好学风;

2、初步掌握正反论证的方法;

3、积累重点文 言实词:广、致、正、难、审、轻。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理清学与问之间的辨证关系;

2、难点: 初步掌握文中正反 论证的方法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作者

重要词语解释

奚、臆度、强、狎 难

舍:除去。

其奚决焉:

俗之同病

词类活用:广、正、多、难、大;

意动用法:轻;

掌握判断句式的翻译:

“问与学,相辅 而 行者也。”

“好学而不勤 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贤于己者……所谓‘就有道而正也’。”

二、梳理思路、深入理解

分析第一段:

1、对于“问”,作 者的观点可以用文中哪一句话来概括。

君子之学必好问。

2、作者如何阐述问和学之间的关系?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真能好学者也。

简单说明它们是“相辅而行”的,然后从反面论证问与学不可分割的关系。

3、真正好学之人是怎样的?好学、勤问。

第一部分(1自然段)提出论点,略加说明。

先假君子之名提出“君子之学必好问”这一论点,接着就“问”与“学”的关系,简单说明它们是“相辅而行”的,再转 而强调好学一定要勤问。

分析第二、三段:

第二段阐述了什么内容?

正面阐明“问”的重要作用,问各 种不同的人──“贤于己者”“不如己者”“等于己者”都能有所收获。

第三段阐述了什么内容?

批判了世人有学而无问的错误态度。

首先提出“有学而无问”的思想根源。“是己而非人, 俗之同病。”接着分别批判“终身几无可问之事”和“天下几无可问之人”,指出这种态度,对事是“强以为知”“妄以臆度”,对人是“忌”“轻”“狎”,都是错误的。

分析第四段

第四段阐述了什么内容?

进一步论述问的重要性,指出对待问的正确态度。

对待问的正确态度是怎样 的?

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三、分析本文的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

四、总结

古人把“学”“问”二 字 连在一起,反映了“学”“问”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可以说,“学”就是以“问”开始的。文章针对当时读书人不能虚心问人的恶劣风气,阐述了学习一定要问的观点。

五、作业

1、收集古今中外的关于“学”与“问”的格言或警句。

2、议论文片段写作:

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谈谈“问”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