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教学实录 (苏教版高一必修一)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课堂实录 2016-08-18 手机版 | ||||
上虞丰惠中学 刘建松 班级:高一(7)班 时间:2016年8月17日 诗词教学内容怎样选择合适,教学方法怎样处理恰当?《沁园春。长沙》的文体特征是什么?诗词中特有的形象性,简练性,音乐性如何落实?这些都是我们老师要考虑的问题。《长沙》这首词,我们总会大讲特讲诗词中豪放大气的风格,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而少讲或不讲这种风格和胸怀是怎样通过语言形式来呈现的,如果丢失了语言形式,无异于买椟还珠,词中作者的主观情绪,语言变异,想象夸张,无理而妙,这些关键点落实不到位,导致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只限于皮毛,流于表面,只记了譬如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此类的术语,而没有真正进入诗词的内核和文字的奥秘。《长沙》这首词有一种气势,读着读着会让人激动起来,能把人托起来了,也能把人带进去。腾云驾雾,石破天惊,纵横驰骋,自我任性。本人上了好几遍,每次总有不同的感受,总想做到所谓的满意甚至完美。 红字是设计意图,应该是有道理的。 (出示《沁园春。雪》,因为是草书,毛泽东书写。学生看不懂,但初中时候学过,朗读一遍)(同一个词牌名引入,用资料穿插来导入新课,亲切熟悉,从书法的字里行间看出人物的心胸和气度,也为文本讲读做情绪的铺垫。) 师:据说蒋介石在重庆谈判时看到这首词时,惊叹此词有帝王之气。尤其是词的结尾,俱往矣 生: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师:如此博大胸怀,冲天豪气是怎样炼成的呢?让我们回到十一年前,1925年的那个深秋,滚滚的湘江边,年轻的革命家望着滚滚东逝的江水,心中涌动着革命的激情,在这个深秋,他不得不离开留下求学踪迹和革命活动的长沙,橘子洲,充满诗意和浪漫的地方,今天,这位年轻人不得不和她来个真情告别。(诗词朗读,初步感受,这一环节很重要) 师:毛泽东写词就是不走寻常路,有人把这首诗的开头评为毛泽东诗词中最酷的开头,你认可吗? (课文开讲就直奔语言形式) 生:我看就是个病句,句子颠倒了。 生:次序乱了,应是在寒秋,我站在橘子洲头,湘江北去,这样才合理。读来顺畅。 师:但为何要用如此处理呢?(注重诗词的形式,比如倒装,这种有意味的形式其实就是内容和情绪表达的需要,文学作品中的特殊的语言形式一定隐含着作者特有的意蕴,得好好留意) 生:把独立放在开头,给人印象深刻。 生:突出强调独立的形象,使主人公的形象更加高大伟岸。 师:你说青年毛泽东是帅哥,(出示照片,确实英俊)的确如此。这个倒装句好似猛地推出的电影特写镜头,令人过目不忘。酷吧?老师改作站立可以吗?(诗词教学中,词语的精炼、恰当如何体现,最好的方法是换词训练,真正理解“只有这个词”在语境中是最恰当的,或者这个词是独一无二的。品味语言就是学生向语言走去,语言向学生走来,文本的意义得以生成) 生:独立可以看出他的心情很孤独,没有朋友,有点感伤。 师:你的回答让我想到了独钓寒江雪的柳宗元,有独立孤傲不屈的意思。 师:你认为毛泽东有这种感觉吗?(停顿)老师介绍一下背景材料:当时毛泽东摊上大事了,和党的领导人之间发生误会,他回到湖南,组织的农民运动严重的威胁了当地军阀的统治,我的地盘你做主,于是下令通缉他,他的心情的确很受伤。这时,一个选择题放在他面前,是离开此地还是留下战斗?(此段材料的引进是铺垫和启发) 生:离开,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保存实力,坚持斗争。 师: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同学们是很理智的。所以“独立”一方面写出了不向恶势力妥协和从容的心态,又写出了现实的环境的险恶,只能独自一人来,否则目标太大,自投罗网。 师:独立两个字显示了年轻革命者的从容坚定,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在湘江边,滚滚东逝的江水告诉我们人生可不像水一样倒流,有志青年应抓住时光,奋发有为,实现自己的鸿鹄之志。诗词是抒发人物的情志,但又不能赤裸裸的表达。往往通过外在的事物来传递内心的情绪。而诗人看到的景物和我们常人不太一样,往往带有主观情绪,对景物进行变形想象,写出景物的特点,达到无理而妙的境界,能不能结合诗句说一说?(学生自由朗读,然后讲解)(这一段的讲解是上阕中的关键,词语颠倒、主观情绪、想象变异,走的是语言品味的路线,一直走到底。) 师:这些景物的特点是什么?用词中的原话来回答。 生:竞自由(先抓整体感受,而后赏析,这是一种演绎的分析法,或者先分别概括,而后总结,这是归纳的手法。词中的景物特点明显带有人的情绪,且显而易见,所以用演绎法,在文本中走个来回,较合理,) 师:非常贴切。作者写景,确实带有主观情绪,如何来写出竞自由的。结合诗句说说。 生:作者看到的是万山,但事实看到的不可能是万山,十座山差不多了吧,是想象。 师:好,注意万山后面是红遍,毛泽东写词就是狠,你看,万山要红就要 生:红个遍。 师:层林要染就要 生:染个尽 师:江水要碧就要 生:碧个透 师:这里的遍、尽、透和万、层、漫相互配合,带有主观的情绪,这是描写中的极致,眼中秋色斑斓生机,胸中豪气汹涌喷发,这是另一种的自由的力量。(这就是走进语言的内部,不是空对空的胡乱的分析,是咬文嚼字的品鉴,阅读教学的根,就是深深扎进语言文本的土壤里) 师:百舸争流中的舸什么意思? 生:大船。 师:当时江上真的有这么多的船嘛?(停顿),不怕交通拥堵啊。 生:这是作者的想象,因为只有船多,奋勇争先,你追我赶, 才能争流。 师:画面给人的感觉是 生:充满活力和生机,充满斗志,昂扬奋进。 师:这还是一种自由的力量。当然里面有想象的成分。 生:鹰击长空中的鹰也是想象吧? 师:为何要选择鹰呢?(停顿)选择燕子或其他可以吗? 生:鹰是强有力的威猛的象征,有力量,充满阳刚之气,符合毛泽东的气质。 师:你说燕子太温柔,呵呵,毛泽东就是鹰的品质,不怕风雨,敢于挑战。很情绪化吧。正因为是鹰,下面相关的动词是 生:击。 师:你能模仿鹰击这个动作吗?(这个环节很重要,是语言训练) 生:击是一个腾空的过程,很有力度美。 师:因为是鹰,所以必须击,这样有气势。而鹰必须生活在 生:长空。 生:长空很空旷,鹰可以自由翱翔,搏击。 师:所以鹰是自由的,他可以在长空中搏击。鹰又是快乐的,长空给了他用武之地。刚才说的是天上搏击的强势的鹰,说一说水里的鱼,这里的鱼很奇怪?哪个字? 生:鱼怎么会飞翔呢?翔应有翅膀吧? 师:翔字动作模仿,(学生模仿)鱼有没有翅膀?这可能是个科学问题。(这就是语言教学的活动,平时是最容易忽略的,) 生:鱼也有翅膀啊,鱼鳍看上去像翅膀。 生:江水很清,就像蓝天一样,鱼儿在自由的游动, 生:鱼就像鸟儿自由的飞翔,写出鱼儿的快乐无拘无束。 师:鱼翔深渊或深底可以吗? 生:浅底给人的感受鱼游的很轻快自由,自在。无拘束、无拘无束。 师:好,明明是可以用“游”,而偏偏用了“翔”,这是词语的变形。一句话,在词人的眼中,所有物体的存在是自由的,船是自由的,鹰是自由的,鱼也是自由的,相互之间平等相处,互不干涉,自由,自由,一切都自由了。 师:有个疑问,湘江到底是浅还是深?一会说满江,一会说浅底。怎么回事?(此问题有难度,可讨论) 师:这就是诗人的特权,他需要江水浅就浅,江水深就深,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这叫任性,这就是诗词的特权。 师:总之,在毛泽东的笔下秋天的特点是 生:绚丽多彩,充满生机。 (语言分析后,及时总结,点题升华环节不可少,不能忘了对语言形式的品赏这个中心,通过具体的语言活动,让学生由不理解到理解,由理解不到位到相对准确。语言教学中,学生的语言训练活动不可少,它是直观可感的,学生容易接受的。比如学生可以模仿击、翔的动作,有时比老师一味的讲效果要好的多。可以深化浅显的认知,优化零碎的分析。如果缺少整合,文本解读容易滑入“零碎敲打,肢解分析”的泥淖) 师:作者选择了山上、江面、天空、水底的几种景物,用诗人的别样的眼光,通过想象夸张,变形变异,达到无理而妙的诗歌境界。其实,优秀的诗词都是不讲道理的,谁见过白发三千丈,谁又能我欲乘风归去,都是不合常理的。但就是妙不可言,这就是诗词的魅力。 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远山、江面是静景,老鹰、鱼儿是动景,远近相间,动静交错,显得错落有致。 师:万物是自由的,作为万物之灵,人应该更加自由。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生: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引进相关诗歌,为下文的反跌铺路) 师:词人的笔陡一转弯,化景物为情思;“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用怎样的语气朗读(学生朗读) 生:怅后面停顿,读出忧伤和担心 师:对,忧伤什么呢?难道仅仅是个人吗? 生:对国家,对不自由的人而忧伤。 师: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啊,这就是有志青年的境界和抱负。(课堂教学中的,教师的追问技巧和课堂的动态生成相辅相成,追问是因为学生的认识不够深入,通过追问,更加海阔天空,豁然开朗。这就是思维训练) 师:能想这个问题就是伟人啰,至少有伟人宽大的胸怀。但毛泽东想了,也问了,这是“天问”,是主宰历史命运的世纪之问。让我们再大声的朗读一遍。最有主人翁意识的一句诗: 生: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大声朗读) 师:到底谁来主宰世界?词中有没有回答?其中的谁到底是谁?(环节间如何过渡) 生:百侣 生:同学少年,书生 生:年轻有为,有才华 师:确实是这一类人。上阕写景为主,下阕是回忆往事,怀念朋友。 师:前几年有部革命题材的青春偶像剧,它的名字就来自这首词的下阕,大家猜猜,是哪几个字(学生自由说,各种答案都有,经过讨论都认定恰同学少年最恰当,最能体现革命青年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师:那这到底是怎样一群人呢?(出示前几年有部革命题材的青春偶像剧照,)题目就是《恰同学少年》(出示剧照)你认为他们是怎样一群帅哥?说说哪个是青年毛泽东。(学生指出)(这是一个怎样引用外部资料的问题,关键是要合理合适,不要过多,勿喧宾夺主,用的不当,易冲淡文本,是绿叶衬红花,不是绿叶夺红花,引进的资料是养眼的小三,但不可越位,绝不能上位。) 师:年龄特征 生:风华正茂 师:行动 生:写文章,抨击黑暗,宣扬真理。 师:激扬文字的意思是—— 生:用文字来批评丑恶现象,赞美美好的事物。 师:这是对青春岁月的回忆,也是对自己未来的激励。人生为何有意义?因为你曾经奋斗过,努力过。(出示在长沙办革命报纸《湘江评论》出示(我们知道了!我们觉醒了!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湘江评论》第四期《民众的大联合》)) 师:年轻人拿起笔杆子和反动势力作斗争,在湘江评论的创刊词中,毛泽东满怀激情的写道 (出示“世界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什么力量最强?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什么不要怕?天不要怕、鬼不要怕、死人不要怕、官僚不要怕、军阀不要怕、资本家不要怕”。 (湘江评论创刊号) 师:刚才老师出示的材料和词中想表达的意思很接近,是哪一句? 生:粪土当年万户侯。 师:粪土是 生:把什么看着粪土 师:万户侯? 生:高爵显位的人,功名富贵。 师:万户侯指达官贵人,军阀之类。是借代手法。连起来的意思是 生:青年把反动军阀看作粪土。一文不值。 生:藐视它们,不怕他们。 师:这就是领袖的气质,藐视一切反动派,敢于战胜一切困难。毛泽东后来有句名言,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多有气势。 师:类似的内容,散文化和诗词的写法, 你更欣赏哪一段?(学生活动) (引用这两则材料,一则在于材料的内涵和《长沙》下阕的思想很吻合,二则两者之间文体差距大,散文化的评论,相对直白,缺少形象含蓄,而词讲究精炼。可以通过比较来突出词语言的特点,精炼性和含蓄性,设置这样的教学环节,学生可以更直观的感受诗词语言的特殊性。在教学中,材料的引进,是比较冒险的,易引火烧身。要避免过度引进冲淡文本主体,也要避免进来的材料不痛不痒。外在资料,就是与文本的无缝对接,相得益彰。所谓选择时机,借力打力。) 师:总之,这是一个充满激情和理想的岁月,这是一群既有理想又有行动的有志青年,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是中国真正的主宰,就是所谓的风流人物。 师:词的结尾作者回忆起年轻求学时的一件往事。什么事? 生:游泳,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师:如何写游泳?为何偏偏提到游泳? 生:激起的浪花能阻止飞船,是夸张手法,突出人物的勇敢。 生:游泳可以强健体魄。锻炼意志。 师:中流是水流最湍急的地方,象征一种斗争的精神。毛泽东说过一句最具奥运精神的口号: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他是很注重体育锻炼的。游泳是毛泽东一生的最爱。到了老年也喜欢游泳。游的是一种精神,一种斗志。 师:象征和夸张手法,很好的写出伟人的精神风貌。换而言之,年轻的毛泽东的志向必须用极力的夸张和直观的象征才能体现。他在号召鼓励自己和年轻人应到社会的大风大浪中奋力拼搏,乘风破浪。正是这些“到中流击水”的英豪,一位集哲人、诗人、斗士于一身的英豪,代表着“主宰沉浮”的新生力量。全词至此,令人思索不已,回味无穷。它不仅使我们得到欣赏壮丽秋景的艺术享受,也使我们从诗人昂扬炽烈的革命情怀中,汲取奋发前进的信心和力量。 (一节完整的课设计,有这样些要素,一是教学内容的确定,看他教什么。二是整体布局,看他怎么教。三是细节处理,看他教得怎样。这可能就是一节课的应有的品质) 小刘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