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与子》教学设计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2016-08-16 手机版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对父亲言行的描写,体会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方法。

2、通过朗读与品味,感受信任的力量,父爱的伟大。

说明:

本文讲述的是1989年美国洛杉机大地震中,一位父亲不顾自己的生死,经过三十八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了儿子和同学的故事,谱写了一首父子情深的颂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 师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本设计力图创设良好的对话氛围,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作者进行心灵对话,在品读中,珍视学生独特体验,感受信任的力量,父爱的伟大,让课堂充盈着人性的光辉,洋溢着生命的色彩。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深入文本,在品词析句中体会父爱,学习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方法。

2、难点:理解“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的深刻含义。

说明:

这是一篇充满父子深情的文章,人人都会被故事中父亲为救儿子那饱含的深沉的爱而折服。文章的故事性和文中儿子的学生身份都能引起七年级学生的阅读和学习兴趣。在增进和加强两代人的沟通和交流方面,本文无疑是一篇极好的课文。因此,本文的教学应抓住课文中最能体现父爱之情的精彩描写,有层次、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走进父亲的情感世界,学习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以情体会父爱之情,以心感受父爱之心。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

揭示课题 1、学生用课余时间搜集有关地震的资料,课上交流。

2、播放地震影片片段,请大家观赏,学生看了以后谈感受。

3、揭示课题:是呀,地震是多么残酷,它使多少人失去了亲人,流利失所。1989年,当巨大的地震危害袭击美国洛衫机时,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个令人深受感动的故事。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这对父子。(板书:父与子)1、自由交流。

2、谈感受。

3、齐读课题。

以交流的方式引入新课,给学生自由发言的权利。在学生交流地震信息以及谈观摩地震的感受后,既丰富了教材内容,同时也让教材内容直观化,为后文体会父亲的伟大作铺垫,学生学得也轻松、有趣。

自由读文初步感知 1、请同学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2)你想怎样评价这对父子?

1、自由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并概括:课文讲述的是1989年美国洛杉机大地震中,一位父亲不顾自己的生死,经过三十八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了儿子和同学的故事。

2、交流各自读后感受。 读课文是理解文章的基础,概括文本内容是七年级学生必须要养成的读书习惯;而交流初读后的感想有助于更深入地把握文本。让学生各抒己见,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以发挥,想象力、创造力才能得以培养。

深读课文

品评父爱 1、品读第12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读人物描写的句子:“父亲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2、抓住父亲的语言描写,采用情境对话的方法让学生体会父亲此刻的内心情感。

3、深入研读课文2—11自然段,找出文中描写其他父母的词句,与这位父亲的言行进行对比。

4、父亲的精神力量来自哪里?激情引读“当父亲看到废墟时,别人绝望了,他没有,因为,他想起对儿子说的一句话:……”

“当父亲挖得双手流血时,他坚持着,因为他记住的还是那一句话……”

“当他要累倒时,支撑着他继续挖下去的,仍然是那一句话:……”

5、当我们还在感动于父爱的伟大时,课文中,一个七岁的了不起的孩子——阿曼达,给我们的心灵带来了又一次强烈的震憾!这个在地震后的黑暗废墟下,呆了三十八个小时,却能保持镇定的孩子,这个在获救时,首先想到别人的孩子,他在可怕的处境下,想了什么?做了什么?说了什么呢?

6、引读全文结尾句“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1、读中想像父亲艰难挖掘的过程,体验父亲救子时内心的焦急和无助,在词句品读中感悟到:父亲有着惊人的毅力!忍受着常人所不能忍受的肉体上和精神上的痛苦!

2、朗读描写父亲语言的语句,进行分角色情境对话,感受父亲此刻的内心情感。

3、在比较阅读中,从“匆匆赶来、大声哭喊、绝望地离开”等语言,体会其他父母也是爱孩子的。只是在特殊的环境下,他们的爱显得理智。而这位父亲,在人们看来是“失常”的,但“失常”得可敬!在对比中感悟到:父亲的不同寻常,正说明他爱得更坚强!爱得更执著!爱得更深厚!他的爱,使儿子等十四位同学获得了又一次生命!父爱创造了伟大的奇迹!这伟大的爱可歌可泣!

4、反复读“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感悟到父亲对儿子的高度责任感,体会到“父爱如山”的力量!体会课文反复出现这句话在表达上的好处。

5、小组内读读,议议,写写的方式学习。先联系课文及生活实际,走进阿曼达的内心世界,写出阿曼达在废墟下的内心与言行,再声情并茂地读出来。

6、理解这句话的深刻含义,读出父子的高大形象,读出父子可亲可敬的爱,读出由爱创造的幸福,读出自己心底深处爱的震撼。 品词析句,读中感悟父亲的果敢与坚毅。

创设情境,说中感悟父亲的执著与忘我。

对比阅读,比较感悟父亲的“失常”与伟大。

读写融情,感悟父子爱的力量源泉,是父亲的承诺,是父亲的爱给儿子带来了巨大精神力量!儿子对他人的爱,是父爱的传承!

通过以上教学流程,学生对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有了形象的感染;在品味语言中,心灵获得了爱的感动。

拓展延伸

情感升华 1、复习《背影》,两位父亲的爱有什么不同?

2、发给学生一组以“父母之爱”为专题的课外阅读材料:《点亮一盏灯》《游子吟》《奇迹的名字叫父亲》。 1、指名朗读《背影》中父亲为我买橘子的片段,感受《背影》中的父爱是深沉的、含蓄的,而《父与子》中的父爱是强烈的、外在的。但他们都是伟大的爱。

2、学生课外阅读,联系自己亲身经历,感受父母无微不至的关爱。 温故而知新,有复习旧知来领悟新知,感受更深刻,更完整,更清晰,也更难忘。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让学生从课堂走向课外,在丰富的阅读实践中体验语言的魅力,品味亲情的幸福,享受阅读的乐趣。

口语练习培养能力 分小组扮演一名电视台的记者,向观众报道《父与子》这次事件的经过。 小组排练交流。 创造性地阅读文本,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课后作业 1、摘录好词好句,朗读背诵。

2、了解父母的生日和父亲节、母亲节的具体日期。  

3、为父母做一件事,并把这件事的过程写下来。 完成作业。 让学生把自己对亲情的感悟带到生活中去,为亲人做一件事,引导学生抓住生活中的细小事件,提炼写作素材,融入情感,学会细腻描写,从读到写,读写结合。

思路点拨

也可以采用“猜问激趣”的方法进行这课的教学。从课前交流入手,让学生猜问。“在你们读文时,会在哪儿提问题?会提什么问题?你们怎样回答呢?”这种猜问既有吸引力,更有挑战性,当然猜问不是目的,学生通过选择喜欢的方式读书,圈点批画,互问互答,逐步由浅层问题向深层问题探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逐步深入。

练习举隅

1、文中的这位父亲了不起,那14个孩子的父母就更加觉得这位父亲了不起了,是父亲的执著坚定给了这十四位孩子的第二次生命,十四位孩子的父母之间一定会谈论些什么?或者对这位父亲说些什么?续写这篇课文,把对这位父亲的敬佩之情融入其中。

2、由于这位父亲的坚持不懈、矢志不渝及必定能成功的信念,文章结尾有了一个喜剧的结局,一个圆满的结局,一个简直是奇迹的结局,联系上下文思考有可能出现其他的结局吗?出现其他的结局,你是否仍觉得这位父亲了不起呢?为什么?

3、写一个你熟悉的或喜欢的人,通过对他(她)的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来表现其性格特征。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