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之《散文探究》教学设计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2016-08-12 手机版 | ||||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散文探究类试题常见题型及命题规律,学习解答散文探究类试题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能力目标 掌握解答散文探究类试题的方法和技巧,准确解答散文探究类试题。 3.情感目标 培养热爱文学的情感,提高文化、文学素养。 二、教学要点 了解散文探究类试题考点要求、基本题型及命题规律,学习解答散文探究类试题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掌握并熟练运用散文探究类试题解答方法技巧,准确解答散文中探究类试题。 四、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明确考纲 明确考纲: 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文本内容或形式的体察、阐发和评价 2.基于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对文本意蕴的思考、领悟和探究 阅读了解考纲 明确考纲,使复习有针对性 典例导引 1.【2014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8—21题。 废墟之美 “废墟”在很多中国人的心目中是一个跟文化和美学不相干的贬义词,甚至《现代汉语词典》对“废墟”一词的解释也仅仅是“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方”。《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并没有错;但若用世界知识来衡量,这样的理解就很不够了。在欧洲,“废墟”的含义自近代以来有了明显的丰富和扩充,这个语词被赋予了更为深厚的内涵。 “废墟”的词义变化是从欧洲的文艺复兴开始的。早在15世纪,人们从偶然的废墟挖掘中发现了古代希腊、罗马时代那些生机勃勃的壁画、雕塑等绝妙艺术品,受到极大的震撼和鼓舞,于是决心以古代为榜样来复兴文学和艺术。古代那些巍峨的神庙和宫殿,尽管多半都在战火和天灾中沦为废墟了,但它们依然令人肃然起敬,不仅引起人们思古的幽情,更激发人们对艺术创造的热情。从那时起,欧洲人就渐渐养成了对所谓“残缺美”的欣赏习惯。于是各地残破的古建筑遗址越来越成为文学艺术家描写和表现的对象,“文物”的意识也在人们心中萌发了。 废墟的美学价值及品位的提升,另一个重要进程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浪漫主义运动。这一历史时期,欧洲工业化运动的弊端已开始显现出来,加上启蒙运动中提出的“返归自然”的主张,这些都在浪漫主义运动中引起强烈的反响。一些浪漫派作家厌恶工业化的喧嚣,缅怀中世纪的田园生活和情调,创作中喜好远古的题材,追求神奇和神秘,爱好废墟的景象。欧洲常见的古堡遗址很符合他们的审美理想。 第三股推动力量是1820年爱琴海米罗岛上的女性雕塑阿弗洛狄忒,即“断臂维纳斯”的发现。这尊被认为世界上最美的女性雕塑,多少人想复原她的双臂姿势都以失败告终。“断臂维纳斯”也由此作为残缺美的经典永远定格,为废墟的残缺美进入美学殿堂提供了有力的依据,使保护废墟遗址成为一种文化行为。 有位外国作家在观赏希腊卫城废墟的时候,发出这样的惊叹:“那种想象的喜悦,不是所谓的空想的诗,而是悟性的陶醉。”我国有作家旅欧时也兴发类似的惊叹:“看到一座古堡废墟耸立在多瑙河畔,就像看到了600年前塞尔维亚人的智慧和力量。”美学家朱光潜说:“年代的久远常常使一种最寻常的物体也具有一种美。”那些遥远年代创造的宏伟的宫殿、陵寝、庙宇、城墙、古桥、古塔等,包含着前人非凡的智慧和巨大的辛劳,不管它毁于兵燹还是天灾,都会引起人们的痛惜,抚残体以思整体,产生心灵的震撼和共鸣,而这种震撼和共鸣就是一个审美的过程。 一见残破的废墟就觉得碍眼,不惜工本修葺一新,这在某种意义上是缺乏文化素养的表现。重修伟大的长城废墟这一“石头的史诗”,修了一段又一段,然后把这些新长城当作旅游点,吸引游人来看这假古董,这是对国民文物意识的严重误导!殊不知这种以假乱真的做法,对那些稍有文物意识的游客来说是倒胃口的。笔者曾多次陪同来自各地的朋友游览长城,人家往往事先就提出要求:“可不要领我们去看新的长城哦!”一次我陪两对外国夫妇游览司马台长城,起初我也不知道它是“修旧如旧”过的,以为是被岁月特赦了的。直到走完最后一个完好的岗楼时,眼前突然出现乱石满地的残破的长城遗迹。大家不约而同喊了起来:“长城在这里呢!”不顾一切地攀爬了起来。不难理解,人家要瞻仰和领悟的是那尽管残破,却带着岁月沧桑,因而能唤起“悟性的陶醉”的伟大长城废墟,而不是任何用钱就能换来的崭新建筑。 联系近年来重修圆明园的呼声,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无数大拆大建事件,不难看出,关于废墟美的意识在有些人那里还是“○”! (取材于叶廷芳《保护废墟,欣赏废墟之美》) 21.本文认为,已成废墟的圆明园遗址不应重修。你是否同意这种意见,说明你的理由。(5分) 【答案】 示例:同意。圆明园凝聚着前人非凡的智慧和巨大辛劳,残缺的圆明园能引起人们痛惜,让人产生心灵的震撼和共鸣,它带着岁月的沧桑,能唤起人们“悟性陶醉”,重修圆明园是对人们国民文物意识的严重误导。 【解析】本题考生可同意,也可不同意。能够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即可。 “一见残破就碍眼,不惜工本修葺一新,甚至铲平重建,那是一种愚昧的行为,是缺乏文化素养的表现。”“这一种幼稚型的对文物的破坏,是对国民文物意识的严重误导。”从中可以体现作者是反对圆明园重建的,如果同意,从文中抽取相关语句加以发挥即可。如果不同意,言之有理即可。应联系文本,用语要准确,态度要鲜明,句子要简洁生动。首先标明观点,其次展开论述。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2.【2013•北京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题目 浙江的感兴 我很想追怀自己在浙江的童年,却之记起了一些片段:随着母亲去一个庙里看初期的电影,去曹娥江头看潮水,随着小舅舅到河蚌头石桥边的馆子里吃馄饨,那样好吃的馄饨,后来似乎再也没有吃过。如此等等,连不起来,而且越来越模糊了。 于是我怀疑自己是否配称浙江人。 这一次到杭州,住在西湖旁边,又有幸去了绍兴,看到鲁迅故居,还在咸亨酒店里喝了加饭酒,并且站在门外吃了一串油豆腐,上年涂了厚厚一层辣酱,吃着吃着,心里感到不管配不配,我是喜欢这乡土的。 这里主要的色泽是黑与白,黑的瓦顶,白的粉墙,冲洗得发白的石板路,连木柱子也是黑的,严谨、素净。然而空间是庞大的,人有足够的地方可以移动,物件也是厚实可靠的,像那件大大的厨房里的那口大大的腌菜缸,在朴质的生活里有温厚的人情,正如那三味书屋里,既有严厉老师的戒尺,又有那顽皮学童的小小乐园,在门前的石板路下则是潺潺的流水。 水是浙江灵秀所在,是音乐,是想象力。 在鲁迅的艺术素描里不是也有这样的黑泥、白石和绿水的配合么?多么朴质,又弥漫着多大的温情!你看他用笔何等经济,总是短短几句话就勾画出一个实实在在的人生处境,而同时他又总是把这处境放在一片抒情的气氛之内。他是最严格 的,有事最温情的,这就使得他最平常的叙述也带有余音。富有感染力——他的闰土成了我们一切人记忆中的童年好友。他的乌篷船成为我们每个人梦里的航船,他的忧郁、愤怒和向往也成为儿代读者难以排遣的感情。 看着绍兴的街道、店铺和水乡景色,我以为我对这位大作家多一点了解了。 回到杭州,又是另一番景色,1981年我第一次来,忙于游览名胜,但也抽时间陪一位老友去追寻他年少时代的踪迹。走了一个旧的市区,像是有一家过去很有名的布鞋店,那里依然卖着素净而又雅致的黑面白底的舒服鞋。接着进入一家咸肉店,面前时一条长长的洗的白白的木柜台,上面摆着十几块干干净净的咸肉,随你挑选。这铺子的旧式建筑有高的屋顶,店堂里空空荡荡的,没有现代肉店那种血淋淋的屠场味道,人们从容选肉。大刀切下去,一段醇厚的咸肉香随之而起。 这次虽来,我很想再出去看看那些犹有南宋遗风的街道和店铺,却始终不的空儿,只在汽车里匆匆看了一下中心区的主要街道,在我游历过的城市里,我总觉得杭州是最富于中国人情味的,即使车站旁边的闹市也闹而不乱,人行道上人来人往却不拥挤,同时有一些老铺子老字号还以传统的礼貌待客。 杭州难分市区与郊外,环湖的大道既是闹市,又因西湖在旁而似乎把红尘洗涤了。任何风尘仆仆的远来人也是一见湖光白色而顿时感到清爽。 在阳光下,西湖是明媚的,但更多的时候显得清幽,这次因为就住在湖岸上,朝朝夕夕散步湖畔,总是把湖的各种面容看了一个真切,清晨薄雾下,黄昏夕照里,湖的表情是不同的,沉沉夜色下列只见远岸的灯火荡漾在黑黑的湖水里,千变万化,没有太浓太艳的时候,而是素描淡妆,以天然而不是人工胜。 在湖岸散步的时候,抬起头来,看到了环湖的群山在天边耸起,也是淡淡的那抹青色。然而它们都引人遐想。给了西湖以厚度和重量。没有人能把西湖看的轻飘飘的,它是有性格的,从而我也看到了浙江的另一面:水固然使它灵秀,山却给于它骨气。 (取材于王佐良的同名散文) 20.有评论者曾用“一切景语皆情语”来概括本文带给读者的艺术感受,请谈谈你对“一切景语皆 情语”的理解,并结合本文进行具体阐述。(不少于200字)(12分) 【答案】 “一切景语皆情语”,其含意,不外乎两点:一是一切写景状物的文字都是作者表情寄意的载体,都必须为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服务,二是一切景物又必然引起作者情感波动,进而付诸文字,形成景语。景与情,情与景,二者相因相成,不可分离。古诗中这种手法最为常见。就本文而言,虽为散文,但仍有景语情语之感。比如“这里主要的色泽是黑与白,黑的瓦顶,白的粉墙,冲洗得发白的石板路,连木柱子也是黑的,严谨、素净”这段描写,严谨素净的景物描写,何尝不是作者对鲁迅故乡质朴温情厚重情感的抒发呢?再比如“在阳光下,西湖是明媚的,但更多的时候显得清幽,……沉沉夜色下列只见远岸的灯火荡漾在黑黑的湖水里,千变万化,没有太浓太艳的时候,而是素描淡妆,以天然而不是人工胜”这段对西湖的描写,我们同样能感受到作者对西湖那种深沉的喜爱之情。用景物描写来展示内心情感,达到了景情合一的境界。 【解析】 “一切景语皆情语”是艺术手法中“情景关系”常用到的术语,一般会放在诗歌鉴赏中去考查,这次放在现代文阅读的延伸题中,而且没有“结合阅读体会和生活经验”这样的要求,而是“结合本文”去阐述,相对而言是较为容易的,让考生有章可循。答题时,可以先对“一切景语皆情语”做一简单的解释,然后可以结合一些情景交融的诗句加以佐证,答案的核心部分一定要结合本文中典型的句子加以分析,从而得出景语皆情语的结论即可。 【学科网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文本内容或形式的体察、阐发与评价的能力。 1.独立完成典型例题 2.小组交流答案 3.推荐代表展示答案 4.总结纠错 以近年北京2013——2014年高考本考点题目为典型例题,有助于考生迅速了解高考题型及命题规律,培养学生的积极应考意识。 命题规律 总结命题规律: 纵观历年高考散文阅读试题,其题型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选择性:试题通常提供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看法,要求考生选择其中的一种作答,并说明理由。答题者必须对文本进行深刻的思考,根据文本中的有关信息阐述自己理解的过程,提出有个性的见解,得出独立的判断。 二是开放性:观点大多是建立在假设的基础之上的,思维的空间比较广阔。考生对问题的思考一般没有对错之分,只有水平高低之分。能否自圆其说,是判断答案质量的主要标准。 三是联系性: 一个题目有时包括几个有关联的问点,将答题者的思维引向深入。或依文本看考生是否具备透过文章把握深远主旨的能力;或依考生的阅读视界向外发展,看考生能否借文本生发出自己的见解。 1.根据典例,自主分析总结命题规律。 2.对照规律,自主回顾历年高考题。 考生通过这一环节了解本考点命题规律及基本题型,可以使复习更有针对性。 技巧指导 总结答题技巧: 1.探究类试题的特点 (1)宏观层面设题,微观层面作答。 从文本宏观层面设计探究类题目,为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有利于实现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探究类题目客观上要求从文本微观层面作答,要求我们立足文本,吃透文本,从文本中找寻证明自己观点与看法的材料和依据。 (2)紧扣文本特点设题,吃透文本写作技巧作答。 关注不同类型文本的写作特点,由形式层面切入文本内容层面,深刻挖掘文本的内蕴,是探究类题目设计的一个显著特点。 (3)多角度评议中设题,立足文本原点作答。 如新课程标准考纲高考调研题中文学类文本阅读《狼情》设置的探究类题目:“有人认为,这篇文章用有情有义的狼,对比无情无义的人,深刻。但也有人质疑,赞美狼何必作践人,人捕杀狼无情,狼捕杀羊就有情?还有人质疑,文章开头结尾都说到自然生态,生态平衡是情感问题吗?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显然,该题围绕着 文本主旨“狼情”列出了三种不同的解读观点,以引发我们对文本意蕴的深层次探究。我们作答时,应依据自己对文本主旨的分析、归纳,对每一种解读观点提出或“肯定”或“否定”或“修正”的意见,并作相应的分析。 2.探究类试题的规范答案——小论文的构思与设计 组织探究类试题规范答案 的关键是依据题目的意图,构思、设计、创作出一篇“小论文”。“小论文”的构思思路:提出观点 论据采集 精要分析 其中“论据采集”中的“论据”应该主要来自文本中与探究类试题相关的内容;进行精要分析时,应该将探究类试题的要求、文本主旨与意图、自我对多元解读的评判等连缀起来,形成言之有据、言之成理的小文章。 3.答题策略: (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作品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发掘的技巧和思路 ①紧扣文本,尊重文本 探究是立足于文本的探究,所以在探究的过程中,一定要尊重文本。具体而言,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a.尊重文本原作所提供的全部材料。在解读文本时,不能断章取义,必须依据文本的全部材料,特别是关键内容。 b.尊重客观现实和普遍的认知规律。文本往往是现实生活的浓缩,它表现的也往往是普遍的认知规律。 c.尊重作者意图和艺术表现的实效。作者创作文本常常把自己的意图表现得比较隐蔽。阅读文本要注意挖掘这样的意图,在此基础上方能进行一些延伸拓展的探究。 ②顺藤摸瓜,由外到内 为了表达情感,作者往往借助一些意象进行描述。答这样的探究题要能透过重要的意象把握作者的心理。要善于顺着重要意象的“藤”摸作品所蕴涵的心理的“瓜”。一般来说,如果联系自己的个人生活经历和体验进行解读,往往可以获得一些具有个性化的理解,相对来说,这就深了一层。另外,还可以联系文本产生的时代,对文本进行解读考查,看它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可以联系现实的生活实际,对文本进行考查,看它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可以把文本里呈现出来的人或事抽象化、符号化,这样就可能获得具有更普遍的适用的一般性意义。 ③深入慎出,融入自我 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结合文本的观点、依据等可以进行适当的个人解读。这是从文本中得出的个人的理解,但也不能随心所欲,任意发挥。需要注意的是,自己的见解必须要有时代性,符合民族心理,具有人文精神。确立了自己的观点后,再运用自己的知识积淀进行论证便可以了。解答时,要特别注意“深入慎出”,即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谨慎地提出自己的见解。 (2)对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探讨的解答技巧 ①整体感知文本信息,从解读文章主旨中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 通读全文,依据文本或显或隐的有效信息,如主旨句、过渡句、含有作者感情倾向的语句、暗示社会环境的语句等,来解读作品的主题,从而去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 ②从作者的经历、所处的时代、作品的影响等方面探讨创作意图 先从文本中搜寻暗示作者生平经历的语句,再关注文后注释(若有注释)。同时,还要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来辅助自己 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经历、时代背景等都是探讨创作意图需要考虑的。 (3)对作品的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解答技巧 ①总览全文,整体把握 在阅读文学类文本时,我们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清全文脉络,明白文本所表达的主题,从而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把握,这是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前提。 ②选准角度,以小见大 在切合题目要求的前提下,选准切入点尤为重要。例如,就一篇作品的艺术特色进行有创意的解读,可以赏析 语言特色,分析文章的炼字、选句、修辞格运用、语言风格等方面的技巧;可以赏析结构方面的特色,分析文章开头、结尾、过渡、照应、层次段落、伏笔铺垫等方面的匠心;可以赏析表现技法,体会象征、对比、烘托、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手法的作用。好的切入点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③紧扣文本,创新有度 “紧扣文本”是指根据不同文本,进行不同的创意解读。如散文要重点思考其思想内容、意境、选材、组材、语言、线索设置等特点。 “创新有度”一是指创意解读不能脱离文本,二是指考生在创意解读时,不能根据个人的主观喜好而作随意的褒贬评价,要做到解读既有个性,又符合文学创作的根本规律和人文准则。 ④结构完整,力求简明 要单刀直入、开门见山地提出论点,也就是提出你对该文的总体评价。然后就原作内容进行复述、介绍、引用,做到结构清晰、精巧、完整。 另外还要做到语言精练、简明、严谨,不刻意地追求语言的华丽美、雕琢美,而是力求做到语言表述的简洁美、流畅美和规范美。 ⑤答题步骤: 第一步: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赞成或反对什么一定要旗帜鲜明,不能模棱两可。 第二步:分层论述自己的观点。具体可尝试按“分论点+文章材料+分析评价”的步骤进行。 第三步:总结自己的观点。语言要简洁,要与第一步圆合。 (4)评价散文类探究题解答思路和技巧 ①评价要紧扣作者的立场、观点、态度和情感,笔墨集中,主旨明确。如果有问到是否同意作者的看法,一般情况下应同意作者的看法,不要偏激,不要唱反调,不要“剑走偏锋”。 ②评价要结合所举的例子。举例是为评价服务的,把例子与原文作者的观点以及自己的评价联系起来,用这个例子说明自己有着与原文作者相类似的体验,因此赞同原文作者的观点。 ③评价要有自己的看法。当试题问到“你的评价”“你的理解”“对你的启发”等等时,需要阐发属于自己的看法,不能仅仅是抄袭拼凑原文的语句。自己的看法或者是联系例子阐发与原文作者相类似的体验,或者是指出原文观点的意义(好处)所在,或者是分析原文的观点包含了哪几个方面并对此表示肯定,等等。 4.常见题型及答题格式: 可以先判断它属于哪一类型,然后确立观点,观点必须明确,态度必须鲜明,观点的表述多用判断语气的句子,比如“我认为……”“我觉得……” “我赞成……”等。 ①观点+文本。这种标志性语句是“联系文本(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 ?说说你的理由”等。要筛选和运用好文本相关内容,注意摘录或者化用文本的相关字词句,整合成话,扣紧观点进行分析。 ②观点+事例。这种探究题的标志性语句是“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你是否同同意这一观点,请举例说明”等,分析过程要注意事例的叙述简洁,分析到位,材料与观点要相互融合。 ③观点+理论。答题中的理论常见的有生活理论、文艺理论、写作理论等,这种分析过程要注意理论精辟概括,理论与观点相互印证。 ④文本+现实+观点。标志性语句是“联系文本(文章内容)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理由)”等。要筛选和运用好文本相关内容,还要结合现实进行分析。 1.结合自己平时复习情况,自主总结答题技巧。 2.小组交流答题技巧,取长补短。 3.推荐代表展示自主总结答题技巧。 4.师生共同总结答题技巧。 考生掌握高考答题技巧,可以有效消除畏难情绪,提高答题正确率。 迁移训练 展示下列习题: (说明:散文探究考点题目必做,其他题目酌情选做。) 1.(2015届浙江余姚高三第三次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 欲笺心事 魏荣冰 在我的书柜里,保存着厚厚一摞书信,静静躺在那儿,尘封已久,几未开启,宛如一份珍稀标本,盈握在时光之手,成为流年幽暗甬道中的一抹光斑,生命场域中的一段绝唱。 写信,无 疑是丰沛生命中最为柔婉的部分。当黄昏潮水般涌来,夜风在窗棂上低吟,一个人独处静室,拧开灯盏,柔和的光芒漂白四壁,临窗展笺,凝神挥毫,在笔尖和纸张轻轻地摩擦中,内心深处那些酽酽的情思,举凡对父母的牵挂,对子女的关爱,对亲友的问候,对恋人的思慕,便如春蚕吐丝,绵绵不绝,高山流水,叮咚回响。平素尘世喧嚣中深埋心底的情愫,因了心理的松弛和山水的阻隔,在内心独白的角色暗示中,千言万语涌上心头,化作殷殷慰藉,谆谆叮咛,拳拳问候,缕缕情丝。一个个美丽的字符,如一只只精灵的蝴蝶,在洁白的信笺上轻飏曼舞;如一枚枚娇嫩的花瓣,在旷远的心空中芳香满径;如一颗颗溜圆的石子,在情感的湖泊里激起层层涟漪。 在历史长河中,书信作为一种独特的表情达意手段,形成了系统完整的书信文化和别具一格的书信美学。仅在名字上就有尺牍、尺素、尺翰、尺简、雁书、鸾笺、鱼书、鱼函、书柬等等称谓,不一而足。在书信往来中,形成了置邮传命、鱼书尺素、雁足系帛、青鸟传信、红叶传书等文化典故,每一个典故背后都隐藏着一个动人的传奇故事,沉淀着一段深厚的纯真情感。中外历史上那些著名的书信,或孤篇卓立,或皇皇巨册,皆以一种经典的力量,穿越苍茫的历史时空,深深植入人们的情感记忆。 人类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伴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移动电话、短信、微信、E-mail、QQ、MSN,这些新兴的交流媒介和载体,似乎在一夜之间风靡全球,解构了传统书信的运作机制,消弥了情感交流的时空距离,彻底颠覆了传统书信生成的文化机杼和审美心理,传统书信将要退出历史舞台。在这样的时代语境中,原本神圣的人类情感,就像流水线一样被生产、复制和传输,像一张废纸被扔在空中,短暂,易逝,速朽。技术革命带来的这种快捷交流方式,固然契合了现代人紧张的生活节奏和直白的心理需求,但一如时代的喧嚣与浮躁,它进一步压榨和剥夺了我们内心的最后一片精神高地,让漂泊的心灵无所归依。 传统书信具有私秘和唯一的性质,一封书信往往只写给一个特别的对象,那些萦绕在字里行间的低回声音,是携带独特嗓音的告白、吟哦、呢喃和倾诉。句斟字酌地写好之后,再三犹疑地装入信封,郑重其事地写上名字,然后贴上邮票,投入邮箱,一封书信便开始了千山万水的旅行。由于时空的迟滞、延缓和阻隔,写信的人和收信的人,在不同的时空里,焦急地盼望,无助地等待,充斥内心的忐忑,极度的喜悲,无尽的思念,在内心纵横纠葛,绕肠千结,欲说还休。当颤抖着双手打开那寄自苍茫山水间的来信,置身于一个高度私人化的空间,在那封面上熟悉或者陌生的笔迹的指引下,小心翼翼地拆开信封,将那一页页纸笺放在面前,迫不及待地读下去,简直就是进入了一种宗教仪式,用心品味文字间游走的缠绵情思,用双手摩挲发黄的纸页,搜寻行间若隐若现的斑斑泪痕,感觉纸页中携带的那人的体温和气息,闭眼遐思,恍惚之间那些熟悉的容颜和深情的告白,便从纸上走到眼前。 今天的时代,就像大海一次次的涨潮,似乎要将海滩上的一切席卷而去。在这可怕的惯性中,经典书信或许已成为远去时代一声渺茫的叹息。当代学者赵勇睿智而忧伤地指出:“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我们很可能会长久地生活在这样一种高度敞开同时也高度禁闭的世界里:敞开的是 ,禁闭的是 。” 在这万籁俱寂的夜晚,你是否会像我一样,打开如豆的灯光,铺开一方素笺,沏一杯清茶,醮一管浓墨,在心香袅袅的庄严氛围里,给一个在乎你的人或者你在乎的人,写一封久违的书信? (选自《2013年中国精美散文选》,有删节) (1)请解说第一段中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 ①光斑: ②绝唱: (2)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5分) (3)在第6段的横线里填入恰当的文字。(2分) (4)简要分析第5段写与“传统书信”有关内容的用意。(5分) (5)对最后一段文章提出的问题,请说出你的答案,并阐述理由。(6分) 2.(2015届四川省棠湖中学高三10月月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以下小题。 玉石城缘 程 亮 ①一直以为秋天并不如笔下那般凄风苦雨,至少还有金灿灿的银杏叶在。一叶叶宛如总角孩童肉乎乎的小掌,在轻风中招摇晃荡,笑声响彻寰宇,偶尔又温润得一如蓝田美玉不露锋芒地撒出的点点晶光,在城市的上空一隐而过。我习惯把城市比作玉石。 ②有一年夏天,我抑郁得发疯。看着办公桌上堆积如山的工作,看着身旁青云直上神采飞扬的同事,马路上车如流水马如龙,我流着眼泪想,我的梦想死掉了。我开始失落并厌食。母亲没有办法,帮我请了长期的病假,任由我开始无所事事的时光。每天,我不说话,由公交车带着,绕着这个城市不停地转。大批的人潮在我的身边来了又去去了又来。我只是一动不动地看着窗外高低起伏的屋脊和房梁。 ③公交在终点站停下,我走进一条小巷。青石板踩在脚下隐隐传出轻灵的回响。我低着头看那映着纵横丝纹的石板透出的点点幽深,不期然抬头,左手边是一堵耸入云天的石墙。青石砖残损的棱角已经圆融,手指触及时,光滑中渗入隐隐的冰凉。石面上细小而平滑的纹路和凹凼,在时间的抚摸下,已经成为青砖与生俱来的印记。石砖与石砖的接缝间生出薄薄的一层青荇,指尖依稀能触及从里面涌出的源源不断的潮湿而温暖的水汽。偶然在隙口会伸出一朵精致细巧的无名小花,不招摇,不瞩目,却是对青砖最忠实的守候。这些石砖,他们当年应该是怎样的优秀,怀有怎样的向往,然而现在,他们共同成就了一堵青灰的不起眼的石墙,一站就许多年。 ④细看这堵石墙,除了一寸安身之地,他没有给他的子民更多的呵护。他甚至无法给他们一丝光艳明丽的色彩。可是,他教会了他们如何把伤口开成一朵婀娜多姿的花,如何在方寸之地把自己延伸到无限的远方。他的头仰望着天空。他的视线中有蓝天、白云、飞鸟、清风,他的身下有稳健的大地。他的生命丰盈而厚实,他亦复何求?他是流光溢彩林立高楼中的一堵青灰的石墙,可是他有自己的心跳。他的心跳平稳而沉着。 ⑤我弯下腰抱头痛哭,我听到我的血管破裂的声音。冰冻的血浆被折断了,残脆的冰碴儿刺穿了我的血管,殷红的刺痛遍布了全身。我知道他们冰封了太久,从此以后,他们将会和我一起好好生活。 ⑥我听到身后传来嘤嘤的哭泣,我没有回头。就像石墙不会低头看他身下的大地一样,我知道我的方向在我的前方。只要我的眼里还有蓝天白云,我身下的大地就可以永远的安心。 ⑦那一年秋天我开始正常上班。我闷着头努力地工作。我的成绩越来越好。很多很多人都说我前途无量要好好拼搏。我无言地笑。我开始用金鱼缸养一大缸形态万千的石头。母亲不问缘由,每天只是静静地帮它们换水换水草。我长久长久地盯着它们看,然后跟着母亲眯着眼睛笑。我跟着母亲学会了很多很多名字,清水滴竹、黄和平、国画龙王、白天鹅、七宝丹、小桃红、粉娥……我学会了背诵: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而上九万里……我知道了中国有一种生命很长的树叫银杏,她的美飞舞在寒风萧瑟的秋末。 ⑧我无法再给这座城市下任何一个定论。尽管我身处这座城市,但我不会再像陀螺一样,被他的发展的藤鞭抽着旋转着不停。我想任何一种发展的最终目的都是使个体的自由梦想得以实现。所以在追求梦想实现的过程中,我们无法 再把梦想作为牺牲的代价。中国一个古老的故事中有一个人叫卞和,有一块玉叫和氏璧,他们曾经几度被埋没。我始终相信他们最终的重见天日得缘于玉石的灵性。玉石是有生命的,璞玉浑金只待有缘的手来治理。城市也是如此,城市的美,只待有缘的眼睛和心灵来捕捉。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围绕标题,全文写了我与玉,我与石墙,我与城市的关系,在这三组关系中,最主要的还是我与城市的关系,因为我在城市中迷茫,也最终在城市中找到自我。 B.文中的石墙虽历经沧桑,残损破败,毫不起眼,但正是它的丰盈厚实、平稳沉着、仰望蓝天的姿态给了作者生命的启示,带给作者精神的力量。 C.文中的母亲是个善解人意的慈母形象,在我人生最低谷的时候,是她不懈的安慰鼓励了我,让我重新找回了真正的梦想。 D.文章第⑦自然段最后提到“一种生命很长的树”,“她的美飞舞在寒风萧瑟的秋末”,表现了“我”虽也正处于人生的秋天,但“我”要像银杏一样展示生命的风采,不悲观,不消沉。 E.文章的语言朴实无华,但饱含着对于生命与城市、个人与社会的深深思考,能引起生活在当今的人们的情感共鸣。 (2)简要概括石墙给予了作者哪些人生启示。(3分) (3)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4)文中最后一段写到“我想任何一种发展的最终目的都是使个体的自由梦想得以实现”,你赞同这种说法吗?请结合你的人生体会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明确答案: 1(1)【答案】①光斑:表明书信是我生命幽暗岁月中最为明亮的部分 ②绝唱:表明书信在我的生命历程中具有无与伦比的情感价值 (每个词语1分)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含义,这类题目答题时既要指出该字含义,还要指出所用手法及其表达效果,必须联系词语的具体语境,结合上下文,依据所在的句、段,联系作者观点、文章主题来分析。本题加点词语出现在第一段,整段文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光斑”“绝唱”都是喻体,本体是上文出现的“书信”,结合文段内容来看,“流年幽暗甬道中”的“光斑”也就是指人生灰暗岁月中明亮的那一小部分;而“生命场域中”的“绝唱”,也就是说书信在作者来的人生中具有无可比拟也无法超越的意义,再结合全文来分析,这里具体指的是无法超越的情感价值。考生把这些内容分析清楚,即可得到答案。 考点:体会重要 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答案】(1)运用比喻将字符比成蝴蝶、花瓣、石子,生动形象,表现出书信丰厚的情感内涵。(2)运用排比,增强语势,强调了书信对人们情感影响的力度。(3)选取优美的物象,既写字符的美丽外形,又写字符给人的内心感受,表现书信是“丰沛生命中最为柔婉的部分”。(如说到“运用比拟……”作为一个答题要点也可给分。前两点各2分,后一点1分)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句子,这类题目解答时要注意从内容和手法两个方面分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从手法上看,“字符如……如……如……”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运用比喻的妙处是使所写事物生动形象,运用排比的手法是使所写内容有气势,使表达的情感更有力量;从内容上看,字符如同蝴蝶、花瓣、溜圆的石子,说明字符从外形上给人以美感,同时这也写出了字符给人的内心感受,从而表达出人们对书信的情感。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答案】信息的流通 心灵的歌哭(符合意思即可,填对1出2分,两处3分) 【解析】这类题目解答时要注意阅读全文,思考横线所在段落在全文的位置,与上下段之间的关系,横线处在全段中的位置,在全段中的作用,再结合横线的上下文来分析判断横线处应填的内容。本题横线所在段落是第六段,已属于文章的结尾部分,从内容上看,是对第四段和第五段的总结,而横线处应填的内容恰是总结的关键句子。第四段写了信息高速发展对传统情感表达方式(书信)的冲击,第五段则写了书信这种传的统情感表达方式给人内心带来的情感抒发和慰藉是高科技手段无法取代的,由此判断,可以确定第一个横线应填入“信息流通”之类的内容,第二个横线处应填入“心灵的表达”之类的内容。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答案】(1)与第三段文字照应,突出传统书信的特点和情感内涵。(2)对写信过程的动作和阅读书信的心理描写,与上文写到的传统书信被解构的现实形成对比,突出书信对人们的精神影响。(3)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感染力,突出主旨。(前两点各2分,后一点1分 【解析】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应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来分析。从结构上看,这一段写“传统书信”,与写“传统书信”历史沿革的第三段形成了呼应,又与第四段写现代化高科技手段对传统书信的冲击形成了对比;从内容上看,第五段写了“传统书信”在表情达意、慰藉心灵、沟通情感等方面的作用,表明传统书信对人 们的影响之大是现代化高科技手段所无法比拟的,突出了传统书信对人们的精神影响,起到了丰富文章内容,深化主题的作用。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5)【答案】不一定写。不可否认,传统书信对于人的情感和精神成长的深刻影响;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兴的人际交流方式不可抗拒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我们不能固守传统,夸大传统书信的作用,只能与时俱进,在运用新的方式时充实精神内涵;运用何种交流方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沟通心灵的内容和厚实柔婉的真情。//可以写……(言之成理即可。“答案”1分;“但是… …精神内涵”2分,最后一句3分。) 【解析】这是一道探究题,出题人从文本出发,根据文本提出一个可以多角度回答问题,让考生答出自己的观点。这类题目解答时考生要注意首先必须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文本或现实论证自己的观点,论证中注意言之成理,自圆其说。本题在解答时考生首先要找到文章结尾处提出的问题,然后再思考自己应如何回答。从文本看,本文最后提出的问题是“你是否会给一个在乎你的人或者你在乎的人写一封书信?”对于这个问题,考生可回答“会”,也可以回答“不会”,如答“会”,可结合文本中对“传统书信”的分析来回答;如答“不会”可结合文本中对现代化高科技手段的介绍,站在社会发展进步的角度来分析,不论选择哪一种观点,都要态度鲜明,理由充分。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2(1)【答案】AC 【解析】A,文本牵涉的几层关系(缘):我与玉,我与石墙,我与城市。三者不存在谁最重要,作者感悟到有灵性的玉石不会被埋没,终究会有有缘之手来治理,而像作者这样的人何尝不是这样的玉呢,只是需要缘分来发掘;作者又由玉联想到城市,这可以理解为:一座城市的美也是有待那些与之有缘的人来发现的。C,文章并没有写到母亲不懈地安慰我。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答案】①要正视自己的渺小,坚守自己的土地。②让有限的生命创造无限的价值。③要有乐观的心态,努力使自己的生命丰盈而厚实。(1点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这类题型应总体阅读,整体把握(研究标题、开头、结尾、提炼主旨);审准要求,筛选关键信息(筛选关键词、句,整合信息);借助分层,圈画中心句、概括句(借助句子位置,分析作用);运用求同思维归纳(摘取关键词,流畅表达)。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答案】(1)此 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城市中的人比作“陀螺”,将城市的发展比作“藤鞭”,(2分)(2)表明自己不愿被城市发展的大潮裹挟着被动地前进,不愿随波逐流。(1分)(3)也表明了作者不管城市怎么发展,都不会放弃自己的理想,不愿迷失人生的方向的思想感情。(1分) 【解析】句子的深层含意有哲理意义和隐喻(象征、比喻、双关)意义,这样的意义要在总览全篇、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去理解。此句把人比作陀螺,把城市发展比作藤鞭,结合文章主题,我们可以发现这个比喻的意思,作者是想表明自己不愿被城市发展的大潮裹挟着被动地前进,不愿随波逐流,希望能坚持自己的理想。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答案】赞同。(1 分)(1)个体的自由梦想是基于社会的大发展之中的,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个体的自由梦想。(1分) (2)就如文中的“我”,虽然社会化进程在加快,“我”却迷失在了社会发展的滚滚洪流中,无数个个体小“我”的迷失往往会阻碍社会的大发展。因此,既要有有缘之手来发现如玉石的个体,也要有个体的像石墙一般的自我坚守和修养,二者相辅相承。(1分)(3)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也是由无数个小我的梦想构成的,中国要想有所发展,其最终的目的就是使无数个小我的自由梦想得以实现。(1分) 【解析】这类题型必须立足文本,抓住关键,根据平时掌握的知识(与题目相关的知识、对相关问题的普遍认识等等),联系作品中的某些方面内容,详作分析,阐述自己的观点。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1.自主完成迁移训练习题。 2.小组交流答案。 3.展示答案。 4.对照标准答案纠错反思。 选择全国百强校有代表性的模拟题,及时进行迁移训练,使学生学以致用,有利于强化落实。 布置作业 展示如下作业要求: 1.加强散文阅读,了解各类散文常见主题及写 作手法。 2.强化练习,掌握各类散文探究题解答方法和技巧。 按要求完成作业 散文探究,是散文阅读的高频考点,布置这个作业是为了让学生在平时加强阅读,勤于练习,尽快提高。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