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不能热衷于技术训练 (教师随笔)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杂文参考教师随笔 2016-08-05 手机版


    近日,中国青年报刊发了一篇文章《警惕作文训练中的技术化倾向》,作者写道,“一提到作文训练,人们便自然而然地将它与方法和技巧联系在一起。笔者听过很多作文教学的公开课、示范课,执教者大都着眼于写作方法和技巧,按照课前设置的目标,指导学生进行专项训练。…… 文章本是思想和情感的产物,因此,作文训练不应单纯地指导学生掌握和运用写作方法,更要调动学生的思想感情,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

    读了这则报道,回想自己的语文学习和教学经历,对文章作者提出来的问题,颇有同感。我们的作文教学确实是重技巧,轻思想;重形式,轻内容;重章法,轻主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形?原因有这样几个方面。

     首先,技巧训练,简单易行。学生学起来简单:怎么样开头,怎么样结尾,怎么样过渡,怎么样表达,有现成的例子可以模仿,有的只是语言上简单更换就可以套作。便于学生出彩,考试也容易的高分。教师教起来也简单:既然是技术,就可以不思变革,一份教案,今年用了明年还可以用,别人用了,自己还可以借来用。因为不注重学生的思想和情感,就没有个性化的东西和创新性的东西出现,可以少动很多很多脑筋。

    第二,学生生活面狭窄,虽然是课改实行多年,但是大多数学生还是只能看到学校四角高墙里的天空,“两耳难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丰富的社会生活与他们相隔甚远,除了通过阅读积累一些素材而外,鲜活的现实生活,他们积累的少,观察的少,思考的少,很难有新鲜的东西,更不可能有什么鹤立鸡群、特立独行的新的东西来感动读者。作文课教师也不可能为他们提供真实的生活体验。因此作文教学常常放弃了关于调动他们的思想感情的作法,按部就班。

     第三,作文评价的原因。学生作文成绩的评判,是掌握在阅卷教师手中的。虽然偶尔有轰动效应的满分作文或者零分作文,但更多的作文成绩是平平过。评分教师同学生就思想认识和情感体验上是有代沟的。从教师的角度看学生的生活,多是俯视的视角,也难得发现亮点。分数打出来,只要没有大的争议,就行了。这样一来二去,与其历经艰难,发现生活,破旧立新,倒不如四平八稳,运用技巧,套作或者翻新别人的内容或者题材,腾出时间,学习别的学科。

    如何改变学生作文训练重技术这个问题,笔者认为,要改变对学生作文的评价方式,要注重学生作文评价的“六性”——

    (一)选材的广阔性。学生应该有广泛的生活和知识积累,文章表现出来的生活面应该逐步走向广阔。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以其五彩缤纷的面貌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应该要求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不断地为自己的作文积累材料。

   (二)主题的鲜明性。对生活和人生,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同的体验。有自己不同的观点,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在自己的作文中“说真话,抒真情”,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赞成什么,反对什么,爱憎分明,我们也允许学生在自己的作文中,表明自己独特体会,甚至于异想天开式的幻想,和学生在生活中的质疑和困惑。

   (三)思想的深刻性。学生的语文素质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生活、人生的思考的兴趣和思考的深度。我们在作文课的教学中,应该逐步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思考历史和现实,引导学生去寻求生活的启发,发现生活的哲理,受到人生的启迪。

   (四)表达的多样性。一篇受人们欢迎的作文,它的表达方式应该是灵活多样的,表达方式上,可以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相结合;写作手法上可以对比、反衬、象征、夸张;描写方法上可以人物描写、可以场面描写、可以景物描写;凡此种种,能够使文章摇曳多姿,赏心悦目,引人入胜。

   (五)结构的严密性。纵观古今名篇,没有一篇文章结构松散,起承转合、首尾呼应。承前启后,每一篇文章都能够做到衔接自然紧凑,别具匠心。例如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运用两条线索结构全文,文章虽然形散可是神聚。

   (六)语言的艺术性。成功的文章,它的语言必然经过用心的锤炼,尽管我们对学生的要求不可能“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但是我们的学生作文应该使学生灵活运用多种句式、各种修辞,在变化中使自己的作文趋于完美。

    对学生作文,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训练,实现综合评价。真正使学生能够写出时代感强,生活情趣浓,思想感情健康,语言生动鲜活的好文章!

 易书

  
相关链接:教师随笔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