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柯》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2016-07-16 手机版 | ||||
一、教学目标 通过掌握本篇小说中所出现的重要词语和句子,理解高尔基及其创作情况以及在苏联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从而把握小说的主题,理解小说主题与内容的关系,体味象征手法对表现主题的作用,引 导学生学习小说主人公勇于实践、不计较个人得失 的献身精神,培养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英雄观。 二、教学重难点: 1小说主题的认识以及实现的途径。 2通过改写小小说具体实践如何更好地通过选材、塑造人物等途径来表现主题。 三、教学流程 1、导入 大家还记得“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句话吗?这是高尔基笔下的海燕,这只与暴风雨搏击的海燕鼓舞了无数的人,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他笔下的具备“海燕”精神另一位英雄——丹柯。 2、作者简介 高尔基(1868—1936),苏联无产阶级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杰出的社会活动家,早年丧父,11岁开始自立谋生,对社会底层痛苦生活的体验成为他创作中的源泉。 其主要作品有1906年发表的《母亲》,开辟了无产阶级文学新时期,散文诗《海燕》,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高尔基呼吁“博爱”、“平等”,在他的身上闪现着人道主义的光芒。 3、梳理情节,探究主题 (1).是不是所有小说都有主题? 应该说所有小说都有主题,但有的是以故事为目的的,像现在许多流行小说、网络小说就属于这一类,它的主题故事中不自觉地表现出来的,这一类小说多适于娱乐;相比较而言,以表现思想为目的的小说更值得我们关注,它们让你边娱乐边思考,丰富和充实了我们的思想,陶冶了我们的情操,升华了我们的人生境界。《丹柯》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篇。 ( 2).小说的主题哪里去找呢? 通过环境、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的分析来发现。 ( 3).下面我们就按照这个思路来解读这篇小说的主题。我们先请一位同学复述一下故事情节。 指名简要复述小说故事情节。 ( 4).这是一篇关于英雄的悲剧,“英雄”是小说一个重要的母题,像大家熟悉的《老人与海》、中国的《西游记》等等都是。读这类小说我们首先要关注的是:英雄遭遇了怎样的困境?可以说没有困境就没有英雄。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族人的困境。 明确:前面是阴森恐怖、看不到光明的森林,后面是强大的敌人,他们已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 (5 ).结合全文,理解第一段中“这是一些 快乐的、强壮的、勇敢的人”的含义。 首先,它极力描写森林给这些落难人群的恐惧感和压迫感。 其次,“快乐、强壮、勇敢”原指一个人乐观,身体强健,能从容面对困难。课文既用来说明这些人曾经享有自由和梦想,并非身体孱弱或天生胆怯,平时看起来也很勇敢,同时又反衬出他们在遇到困难后的恐惧和压迫感,在关健时刻缺乏挑 战困难、拯救族群的勇气。 ( 6).文章一开头并没有马上写丹柯,而是先写一群生活在草原上的人被赶到不宜生存的林子深处的情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样写是为丹柯的出场拉开序幕, 用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懦弱和恐惧衬托出丹柯的勇敢与坚强。这种扬彼抑此的手法成功地烘托出丹柯地精神面貌,奠定了主题的基调。 (7).我们再来看丹柯的困境。丹柯不但有与族人一样的困境,更有族人们忘恩负义的指责和死的威胁。 4、文章情节结构分析 分析丹柯所处的困境,就从文章一波三折的情节来分析。 一个是当族人们在森林阴森恐惧的压迫下,开始犹豫、退缩甚至想回去当奴隶的时候,丹柯站出来,呼吁“什么事都不做的人不会得到什么结果的”“林子是有尽头的”,并勇敢地挺身而出,成了全族的领路人。 二是在遇到密林时却开始抱怨他年轻而没有经验,“可是他还在他们的前面走着,他快乐而安详”。 三是大雷雨来临时,族人们疲乏透顶、勇气全失,迁怒于丹柯,抱怨、指责,甚至要弄死他的时候,丹柯却还是“愿意搭救他们,把他们领到一条容易走的路上去”,并“抓开了自己的胸膛”,拿出自己的心来,“把高高地举在头上”。 最后,树林分开了,广大的草原横在自己的面前。 5、分析主题的模糊性或多角度性 为什么不把主题直接说出来,而要通过故事? 主题应包孕于形象中,用事实说话。小说的主要功能是叙事而不是说理,说理是哲学的专职。小说的“理”是蕴涵在事实之中的,并不特别彰显出来。与追求观点的精确、明了的哲学相反,它更在意主题的模糊多义、充满多种解释的可能性。 (10. 作品主题是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的!所以,小说的主题概括出来了,我们的阅读欣赏其实还远没有完成。作品主题是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的!我们应当再进一步深入,从多元的角度和个性化感悟的角度来欣赏领悟。 有人说,丹柯在处理自己和族人的关系上也有问题,他没有作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让更多的人看到希望和光明,从而理解自己,齐心协力把大家带出森林。你同意这一想法吗? (学生赞同)这就是多 元化解读小说主题。 (2). 文章结尾“充满了希望的快乐的人们并没有注意到他的死,也没有看到丹柯的勇敢的心还在他的尸首旁边燃烧。只有一个仔细的人注意到这个,有点害怕,那脚踏在那颗骄傲的心上……那颗心裂散开来,成了许多火星,熄了…… ”的交代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主题的表达有何意义和作用? 提示: 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鲁迅名言 狭义悲剧:抗争、行动、毁灭一般被看做是它的三要素。 广义悲剧:由此生发开去,常常指代一种氛围或感情基调,它不只意味着字面意义上的悲凉、哀伤,还有着与此相应的由于美的必然毁灭而带来庄严和壮丽。 明确:这段文字,通过对族人走出森林为胜利欢呼时,却忘记了带领他们穿越黑暗的丹柯,更有胆小之人,因害怕丹柯那颗仍在燃烧的心而不惜用脚将它踏灭的交代,为人物形象增添了悲剧色彩,从而使英雄形象显得更加丰满而饱满,增强了小说感人的艺术力量。 (3).小说的主题在歌颂勇于实践、不计个人得失的献身精神之外又增添了一份悲剧色彩,这显出了主题的复杂性。文章除了结尾部分表现人物的悲剧性,还有哪些地方表现人物的悲剧 性? 5、情节设置的一波三折上凸现小说主题的悲剧意味: 1、 ⑴人们推举丹柯领导族人,在遇到密林时却开始抱怨他年轻没有经验。 ⑵大雷雨来临时,众人对丹柯争相诋毁、责难 ⑶就是刚才分析的结尾部分内容。为了中止人们毫无作用的抱怨,尽快带领大家走出森林,他毅然掏出了自己那颗真诚的、燃烧着的心,然而当族人欢呼胜利时忘记了丹柯,胆小之人因为害怕丹柯那颗仍在燃烧的心而不惜用脚将其踏灭。) 2、小说除了在情节上来凸现主题,还运用了一个表现手法来加强主题的表达效果。这是——浪漫主义手法。 丹柯将众人引向光明却遭到诋毁与误解,一颗勇敢而骄傲的心却被胆小鬼踏灭,如此种种颇有鲁迅笔下启蒙者的味道。不同的是,丹柯是一个浪漫主义的悲剧英雄形象,而夏瑜们却是现实主义的悲剧英雄形象。 ⑴强烈的美丑对比:年少而俊美的丹柯眼睛明亮如火,族人则恶如野兽。 ⑵极尽想像、夸张之能事:森林恐怖险恶环境的描写,丹柯高举燃烧的心为众人引路,碎裂的心化为草地上蓝色的火星。 3.分析局部 ⑴“你们不能够用思想移开路上的石头。什么事都不做的人不会得到什么结果的。为什么我们要把我们的气力浪费在思想上、悲伤上呢?” 认真朗读,体会其中蕴涵的哲理。 ⑵如何理解“林子是有尽头的,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有尽头的!”在文中的含义? “林子”,特指困难,可以理解为人生旅途中的一次挫折,也可以理解成整个民族遭遇的灾难何困境。而“尽头”是“有限”的意思。整句话的意思是困难何挫折都是有限的,并非无穷无尽的,只要我们咬紧牙关,坚持下去,总有一天能够走出乌云,走出困境,取得胜利。这句话还可以理解成除困难外的其他东西,比如安逸享乐等都不可能是无穷尽的,需要人们时刻去争取,而并非一劳永逸。 ⑶“树林忽然在他们前面分开了,分开了,等到他们走过以后,它又合拢起来,还是又 密又静的;丹柯和所有的人都 浸在雨水洗干净了的新鲜空气和阳光的海洋里。在那边,在他们的后面,在林子的上空,还有雷雨,可是在这儿,太阳发出了灿烂的光辉,草原一起一伏,好像在呼吸一样,草叶带着一颗一颗钻石一样的雨珠在闪亮,河面上泛着金光……”如何理解这段景物描写的特点、意义和作用? 这段景物描写,以浪漫主义的夸张和想象,拟人化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丹柯的英雄壮举所产生的强烈的震撼效果及其胜利带领族人抵达草原后的那种安宁、自由、和平与美好的景象,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英雄及其英雄精神、英雄业绩的热情讴歌和真诚赞美。 6. 人物形象总结 1、高尔基借丹柯的形象在歌颂怎样一种精神? 歌颂了丹柯勇于实践、不计个人得失、一心为公的品格,自信勇敢、敢于牺牲的精神。 板书设计 1、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人们 丹柯 陷入黑暗,面临死亡 丹柯站出,领导前进 筋疲力尽,犹豫动摇 剖出心脏,照亮前程 走出黑暗,走向光明 红心燃尽,丹柯牺牲 2、丹柯是个永不言败、敢于实践、坚强、果敢、舍己为人、为理想献身的人(悲剧英雄形象) 3、浪 漫主义手法的特点 (1)、鲜明的对比 (2)、大胆的夸张 (3)、强烈的烘托 (4)、丰富的想象 7、分层练习 C层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注音写汉字: 泥沼( ) 泥淖( ) 喧响( ) 渲染( ) 黏泥( ) 篝火( ) 宿愿( ) 星宿( ) 虬曲( )( ) 夙愿( ) 恶臭( ) 乳臭未干/铜臭( ) 眩晕( ) 胆怯( ) 望而却步( ) 颤抖( ) 寒颤/颤栗( ) 钻石( ) 监禁( )( ) 弱不禁风( ) 监生( ) 疙瘩( )( ) 邋遢( )( ) 龌龊( )( ) 着魔( ) 着想( ) 祈祷( ) 油炸( ) 笑靥( ) 惩罚( ) 怜mǐn( ) 枝yā( ) 宽shù( ) wòchuò( )( ) gōu( )火 qiú( )曲 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惩创/千疮百孔 瞥见/撇下不管 僭越/国子监 笑靥/生性腼腆 B.驰骋/奖惩分明 祈祷/单骑救主 舷梯/改弦更张 枪杆子/玉米秆 C.喧嚣/铺陈渲染 油炸/叱咤风云 颤栗/颤巍巍 铜臭/遗臭万年 D.龌龊/风姿绰约 着迷/硬着陆 禁令/情不自禁 沼泽/千里迢迢 3.下列各组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 ( ) A.大坝合龙/合拢双手 精疲力尽/筋疲力尽 制服/制伏炮兽 百尺杆头,更进一步 B.权力陷井/井然有序 高粱杆/笔杆子 夙愿/宿愿有违 明修饯道,暗度陈仓 C.真知卓见/远见卓识 无足轻重/举足轻重 胆怯/望而却步 二人同心,其力断金 D.协迫利用/协调配合 主弦律/故弄玄虚 眩目/头晕目眩 精诚所致,金石为开 4.下面关于主题常识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母题:文学作品中,会反复出现 一些题材,如“爱情”“战争”“复仇”等,这些宽泛意义上的主题,我们称之为“母题”。主题是小说的灵魂。 B.小 说主题是通过形象和情节来暗示出来的,因而小说主题往往比较模糊、含蓄,因为“形象大于思想”。这就造成小说主题的复杂性,如一部《红楼梦》,有人认为主题是表现“爱情悲剧”,有人认为主题是反映“封建社会的败落”,甚至认为主题是表现“排满思想”等等。 C.象征是一种艺术手法,象征手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它可以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恰当地运用象征手法,可以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赋予文章以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 D.世界上仿佛有两种文学,一种是让你娱乐,一种是让你思索或边娱乐边思索。作者写小说的最终目的,似乎也不外两种——讲故事,或者讲道理。《丹柯》是一篇以故事为目的的小说,《一千零一夜》则是以思想为目的小说。 B层 5.请理解以下两个句子的含义: ①你们不能够用思想移开路上的石头。②林子是有尽头的,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有尽头的。 6.小说反映了族人、丹柯怎样的性格。 7.课文体现了怎样的主题?(主题 具有多义、模糊的特点,可以从 不同角度理解主题)。 从丹柯的角度: ;从族人的角度: 8.【学会借助人物语言分析人物形象:根据丹柯的话在括号内用1~3个词语或成语概括其性格特征】 (1)“你们不能够用思想移开路上的石头。什么事都不做的人不会得到什么结果。为什么我们要把我们的气力浪费在思想上、悲伤上呢?”……“起来,我们到林子里去,我们要穿过林子,林子是有尽 头的,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有尽头的!” 【 】 (2)“你们说:领导我们,我才来领导的!”“你们只是走,你们却不能保持你们的气力走更长的路!” 【 】 ( 3)“我还能为这些人做什么呢?” 【 】 A层 9.下面是小说《丹柯》中的一段景物描写。 请从表达效果的角度予以点评,不超过40字。 四周是一片黑暗,他们每一步都碰见泥沼张开它那龌龊的、贪吃的大口,把人吞下去,树木像一面牢固的墙拦住他们的去路,树枝纠缠 在一块儿,树根像蛇一样地朝四面八方伸出去。 参考答案: 1、略 2、C 3、D 4、D 5、哲理含义——仅仅停留在思想上而不采取实际行动是徒劳无益的,也不可能等来满 意的结果。任何困难都是能够克服的,只要我们坚持努力,最终一定能够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 作用——体现了人物的勇敢与坚强,乐观与勇于担当,奠定了主题的基调,是全文的文眼句,显得异常有力而令人警醒。 6、族人:懦弱,愚昧,自私自利,胆小怕事,缺乏斗争精神等。 丹柯:乐观,智慧,勇于实践,永不言败,乐观执着,富有牺牲精神。 7、主题:(1)歌颂丹柯式的“乐观,聪明,勇于实践,勇于牺牲自己的大公无私的精神”, (2)告诫世人对英雄应当理解、尊重、感恩、爱护,无论境遇怎样恶劣,都要保持人的尊严。 8. 勇敢与坚强,乐观与勇于实践;体现了人物果敢、有承担的勇气,有实干的精神 ; 体现了人物一心为公,不计个人得失、永不言败的精神。 9. 点评示例:本段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环境的恶劣与恐怖,为烘托主人公崇高的悲剧形象渲染气氛 。 龙行天下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