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湾区第七届“美华杯”科普阅读暨“自然文学”创作大赛参赛作品评奖心得 教学反思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反思 2016-06-04 手机版


 荔湾区第七届 “美华杯” 科普阅读



“自然文学”创作大赛参赛作品评奖心得

(一)

最近,我阅读了一些有关自然文学的论文,力求弄懂自然写作、自然文学、环境文学、生态批评与生态文学之间的区别。以下是我的笔记摘录:

1、2001年,里昂修订并出版他主编的《这片神奇的土地:美国自然写作文选》,收录其中的主要是科学意味浓厚的实地考察报告、探险和旅游指南、自然史随笔、个人乡野生活记录等,因为作者收录的标准是建立在他关于自然写作的定义上的,他认为:“不论以什么样的文体表现自然的自然写作,其主旨都是传授关于大自然的事实。”

自然写作包含各类问题的纪实作品,但主要以关于自然史方面为主,突出非虚构性和科学性,揭示自然规律。

2、自然文学包括的载体主要是诗歌、散文、戏剧、小说和游记,诗歌以写观感、田园诗、乡村哀歌、家庭与园林、人与动物的关系为主,小说以动物寓言、地区小说、荒野经历、探险游记、农场生活、科幻想象等为主。

自然文学特征主要体现于虚构、意象和情节,它突出文学性、抒情性和审美效果,倡导人们体验自然、感悟自然并感激自然。

传统的描写自然的文学大都把人以外的自然物仅仅当作工具、途径、手段、符号、对应物等等,来抒发、表现、比喻、对应、暗示、比兴、象征人的内心世界和人格特征。

3、环境文学主要表现环境危机,探讨环境危机及其解决办法,强调乡土生活的价值观,反映乡土生活的衰败,倡导保护荒野、荒原,及乌托邦臆想等,呼吁改变生活方式。环境文学更强调自我意识、伦理价值,以反思和批判为主。

4、生态批评是以生态整体主义为思想基础,以生态系统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来考察和表现自然与人之关系,探寻生态危机之社会根源的批判。

5、生态文学家非常反对人类纯功利地、纯工具化地对待自然。生态文学的核心特征决定了它必须将所有以工具化的态度和工具化的方法对待自然的文学排除在外。

生态文学是考察和表现自然与人的关系的文学。生态责任是生态文学的突出特点。生态文学对自然与人的关系的考察和表现主要包括:自然对人的影响(物质的和精神的两个方面)、人类在自然界的地位,自然整体以及自然万物与人类的关系,人对自然的征服、控制、改造、掠夺和摧残,人对自然的保护和对生态平衡的恢复与重建,人对自然的赞美和审美,人类重返和重建与自然的和谐等。在表现自然与人的关系时,生态文学特别重视人对自然的责任与义务,急切地呼吁保护自然万物和维护生态平衡,热情地赞美为生态整体利益而做出的自我牺牲。生态文学把人类对自然的责任作为文本的主要伦理取向。

生态文学是探寻和揭示造成生态灾难的社会根源的文学,这使得生态文学具有了显著的文明批判的特点。生态文学家要探索的核心问题是:人类的文明和发展究竟出了什么问题、犯了什么大错,才导致如此之严重、危及整个地球和所有生命的生态危机?人类到底应当怎样对待自然?人类究竟应当做些什么、改变些什么,才能有效地缓解直至最终消除生态危机,才能保证生态的持续存在和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命的持续生存?

许多生态文学作品表达了人类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的理想,预测了人类的未来。

(二)

看过笔记摘录,改完参赛作品,我有以下感悟。

据华南师范大学两位教授提出的评分标准及初选入围名列前60位的征文、摄影和画本来看,我们所倡导的自然文学作品跟欧美传统意义上的自然文学作品是有差别的,我们摈弃以往自然文学的虚构性,强调自然文学作品必须带有自然写作、环境文学、生态批评和生态文学的特征:

在我们看来,自然文学作品主要是以文字附带照片、画本的形式对自然界

具体的实物、现象和景观的现状及变化所进行的实时记录,它必须是作者在某个时段和某个地域对某个自然事物进行持续的实地观察之后写出来的。它的内容必须具体、形象、真实,因此不能闭门造车,想象幻想,伪造虚构,剽窃抄袭。本次上交的不少作品所写的仅是作者的空想臆断,其中的景物子虚乌有,只是作者想当然的描述。没有观察研究,就没有发言权,造假的文风会害了学生。我们心目中的自然文学作品不是红楼梦,不可以“贾雨村(假语存)”、“甄

士隐(真事隐)。

朱自清的散文《春》,它所写的东风渐近、大地回春、万物睡醒的气候和物候放在中国绝大部分土地上都是行得通的,它不特指。我们心目中的自然文学不提倡这样取巧的文章。自然文学作品应当是一个个案,它不能泛泛而写,必须具体清晰地交代所写、所摄或者所画的内容的确切时空,不能含糊其辞。它必须具有地域性、个体性,必须典型独特,绝对不能写成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金油式的散文、游记和小说。

本次上交的部分作品,所写恐怕真的是作者的所见所闻,但里头写的景物却没有出生证,黑人黑户,究竟是何方神圣、何许人也语焉不详。

我们青睐的自然文学作品除了要真实描述,还要有“我”在,这个“我”必须是真实的,它必须写“我”对自然的独特观察、细致体验和深刻感悟,写的应当是作者“格物致知”“明察秋毫”的收获成果。自然文学要用眼、用手,更要用心。所以,浮光掠影、走马观花、打酱油式的观察是达不到要求的。

自然文学的观察对象远在天边近在咫尺。你可以远涉重洋到达人迹罕至的岛屿,亦可以端坐家中眺望灯红酒绿的市井。它的视野遍及星辰、云雾、虹霞、晕华、霜露、冰雪、风雨、雷电、沙漠、荒野、群山、土地、湖泊、江河、树木、花草、菌菇、苔藓、虫豸、鸟兽、鱼虾,涉及的范围极其广阔,城市、郊野、乡村,天文、气象、地理、生物和物候。 

好的自然文学作品写所的内容最好是带着科学意识、社会意识、人文意识、审美意识去观察自然时的所见所闻所感,不能写成纯粹的山水游记,也不能写成纯粹用冷峻木然的学术眼光进行专业的科学观察的笔录日记、摄影照片和绘图画本,其文章、照片和画本的内容要有情意性,主题要有思辨性和批判性,要蕴含自然之象、科学之智、社会之道、文学之体。

法布尔的《绿色蝈蝈》生动记录了法国国庆期间在巴黎市郊、在巴黎家中对绿色蝈蝈先后进行野外观察和室内观察的成果。单是开头对绿色蝈蝈叫声的描述说明就暗含了物理学的音色、音调、音频和音量的因素,他像辨音师那样在黑夜中把梧桐树上动物合唱里绿色蝈蝈的发音区分出来了。字里行间既有昆虫学的知识,又有物理学的知识,还有拟人、比喻等语文修辞学的知识。

布封历时40年写下36卷巨著《自然史》,它不仅是科学的观察记录,而且是具有文学艺术价值的作品,它不完全持客观主义的态度,而是带着亲切的主观感情,用形象的语言替动物画像,往往把动物拟人化,赋予它们以某种人格,描写生动,饶有趣味,是集知识、趣味、思想、美感与一体的文学形态。他写的《马》不仅比较说明了人工驯养的马和自然生长的马在形态、性情、习性、境遇上的差别,还对人类奴役动物的做法予以了揭露和批判。

在我们看来,自然文学应当具有现实性。它不立足于历史与未来,而立足于当下。既观察自然现象,了解自然属性,探索自然特征、掌握自然规律,反映自然变迁、呈现自然精神,又描述人在自然的活动,反映人对自然的体验,揭示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对自然的影响,探讨人性的善恶美丑。 

新时代的自然文学作品应当表达对自然的关注、敬重和爱护,应当使读者感受到自然的鲜活和博大、地位和价值、负担和危机、命运和前途。

西方的自然文学作品自然有它们自身的价值体系,而我国自然文学作品的

思想主题必须契合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关于生态文明论述的精神主旨。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国家发展、世界和谐的必要条件,建设生态文明的各项举措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和谐世界创造条件的重要途径。当前,生态脆弱、环境恶化的局面还没有改变,蓝天、碧水、绿地、新鲜空气竟然成了奢侈品。

因此,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基本国策,以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国家为建设目标,以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为基本方针,以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目标模式,以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为根本保障,以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实现途径。以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为社会基础,优化发展格局、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生产的集约高效、生活的宜居适度、生态的山清水秀,留下更多的自然修复空间,留下更多的可用良田,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吃荔枝随想



2004年7月4日早上10时多,“矇查查亲子旅游团”又启程到距广州40公里开外的中新福和镇吃荔枝了。

坐的是私家车,司机是曾慧闻的先生和谢燕豪的先生。曾慧闻的先生驾驶着小房车做前导,我们尾随。只见前车拉开了后窗帘,几个小孩不停地向我们挥手微笑、挤眉弄眼、吐舌头做鬼脸,有点像演木偶戏。经过一个多小时的疾驰,终于到达福和镇,跟曾慧闻的同学会合,在他的带领下,来到一处酒家午餐。

值得一提的是,我坐的小轿车路上拐弯,稍微突然,差点被后面的货车撞着,大家的心几乎跳到嗓子眼上,好在有惊无险。那货车司机想痛骂我们,我们自知理亏,溜之大吉。

午餐倒不奢靡,而这酒家的环境布局、陈设装修却引起了我的注意。它后有青山秀水,前有假山池沼、杨柳荷莲以及写着“和”字的照壁。池沼里荷叶田田,莲花亭亭。楼房是砖木结构,砖是青砖,门窗、屏风、壁挂用木料制作——黑色的框、黄色的通花和浮雕,雕镂着祥云、仙鹤、垂柳、鸳鸯、鲤鱼、荷花和涟漪。一切都显得那么古朴清雅。

开席前, 孩子们用预先准备的纸笔画起了人物,颇有比赛的意味。阿庄则在荷花池边把女儿的倩影摄入数码相机。

下午一点多,我们到了那棵预先跟一户农家包下的“桂味”荔枝树底下。公公、婆婆取来木梯、箕畚和箩筐。男人们攀树、爬梯、摘果,女人和小孩则在树下接捡、装载、品尝。一时间,欢声笑语,好不热闹。吃了几个,大家都说荔枝清甜爽口、个大核小。

荔枝果的疏密和生熟并不均匀:这里攒蹙累积,那里零星落索;这个绯红,那个橙黄,不少还开了裂。据说,“东边荔枝,西边龙眼”,采摘起来,大有学问。

不久,孩子们又见异思迁了。女孩子们爱美,把我摘来的淡紫色水浮莲花簇摆在胸前,让庄继军拍照。男孩子们好动,去看母鸡带小鸡。袁冬生功夫了得,一棍就打得小鸡晕厥倒地,杨杨和欣儿赶紧跑到大人面前检举揭发,大杜马上把袁冬生喊去批评教育。闯了祸的袁冬生像接受审讯的小犯人一般肃立,纹丝也不敢动,老老实实地听着被称做“俄罗斯姑娘”的妈妈说“俄文”。好在小鸡最终也能苏醒过来,打醉拳似的跌跌撞撞回到母鸡身边。

下雨啦,采摘被迫结束,不过已经装满两箩筐,一称,95斤。

雨住了,孩子们又跑去看用木箱放养的蜜蜂,一下接一下地压手柄抽水器汲水来玩。

人们闲聊的时候,打算买几只走地鸡,但车里坐上人放上荔枝后,就再也腾不出空间,只好作罢。四点多,我们带着丰收的果实,乘车回广州。路上塞车,傍晚七点左右才到西村工人体育场的“永兴顺”酒店吃晚饭。



吃荔枝,勾起了我的回忆和随想。

凡称得上“村”的地方,原本都属于旧广州城区的边缘地带,如猎德、石牌、同德、聚龙、螺涌等,以前,这些地方相对于市区来说,比较偏僻荒凉,西村也不例外。清末,西村地区仍有许多山丘、农田、乱葬冈,其边缘还有至今仍可与珠江水网相通的增埗河。到20世纪80年代初,西村地区的工厂区、商业区、学校区、居民区的布局逐步固定下来,山地、农田日渐萎缩,最后消失,乱葬冈也被完全迁移。

从前,西村地区的树木很多,厂区、校区、住宅区都长满了蓊郁参天的榕树、桉树、木棉树、马尾松、风栗树、石榴树、桑椹树、紫荆树(羊蹄甲)、凤凰木、白千层,甚至有芭蕉树。现在,由于道路、住宅建设的需要,原来栽在路旁屋边的这些树木大多被锯掉。新的道路两侧,换种了其他品种的道旁树,新住宅区的闲地则被围成小花圃,里头种上树木和花卉,配上轩榭、假山和池沼,砌上石头桌椅,变成居民散步、打拳、跳舞、健美、下棋、老人打麻将的好去处。其中,最值得赞美的是增埗公园和西增路绿道。

过去,我住在广雅中学旁边,直到六、七十年代,那儿仍有一圈护校的河涌,三四十米宽,里头有鲤鱼、鲩(huàn)鱼、鲫鱼、鲶鱼、泥鳅、蛇蜥、河虾、螃蟹。一大早,鱼儿成群结队地来回游弋,无数张嘴巴在水面开合张翕,吐出串串水泡,有的鱼儿还突然从水里跃入空中,又扑通一声扎回到水里,泛起道道涟漪,此起彼伏,蔚为壮观。暴雨过后,小虾总耐不住水浊缺氧,浮到水面。每当此时,总有鸟儿幽灵似的在水面上盘旋搜掠,打着小鱼虾的主意。夏天,水浮莲开出一簇簇粉蓝色的小花;傍晚时分,水蛇把头探出水面歇凉。夜晚,甚至有眼镜蛇、银环蛇爬到人家里头,捕捉禽畜。河涌边有农田,田里种稻谷、茭笋、莲藕、马蹄、茨菇、西洋菜等,青蛙、螃蟹就藏身其中。稻草人手上的红布被风吹动,驱赶着麻雀。大雨将至,成群的蜻蜓低空飞翔,如大祸临头。秋天,蚱蜢在枯黄的草丛中翩然跳跃;入夜,寂静中你多能听到蛙蟾的鼓噪和蝉蟋的鸣吟,黑暗里你又偶可看到萤火虫那明灭飘忽的幽冥的闪光。无论谁走在河边,如果故意发出“唔唔”声,就像吹响了“集结号”,会招来一群蚊子,飞翔在其头顶上方,攒成一个可随人移动的高高的圆锥。过百只蚊子,乌合成一股黑烟。

那时,我们家境不富裕,于是养禽畜、种瓜菜,改善生活。从家里挑粪尿到涌边淋瓜菜,把北京鸭、番鸭、水鸭赶到河涌里吃鱼虾,把狮头鹅赶到河涌边吃青草,在河岸上掘蚯蚓喂鸭子钓小虾和青蛙,在河涌边割草回家养兔子和葵鼠,用蚊帐布做网捞鱼,用竹竿叉蛇。下田摸农民采不干净剩下的莲藕、马蹄、茨菇……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逐渐地,广雅涌被生活废水所污染,被生活垃圾所蚕食,泥沙淤积,污黑秽浊,瘴气弥漫,鱼虾难活,成为一潭死水。现在,这条河涌经过改造后,部分填埋,部分封盖。虽然治了污,但却少了一条田园风光、生意盎然的河涌,真可惜啊!

上世纪七十年代,西村地区的蚊子、苍蝇、蟑螂、老鼠、松毛虫很多。晚上,你站在屋外,头顶会聚集一条蚊子柱,像头上戴了一尖顶灰色的高帽。那时,每逢交易会前夕,民航局会派苏制的“图安二型”双翼飞机在天空中向树木和地面撒粉状杀虫剂,园林工人也会开着药罐车“突”、“突”、“突”地向树木喷杀虫水。学校会发动学生到小食店、猪肉档、鱼虾档拍苍蝇。居委会则向居民免费发放老鼠笼、粘苍蝇和蟑螂的胶纸,除“四害”,或者每家抽一个人去大搞公共卫生。

那时,如果天没亮就到西村工人体育场跑步、打球,便会看到天空中五颜六色的烟雾。那是广州发电厂、广州水泥厂、广州电石厂、广州石膏厂那高耸的烟囱里放出的充满灰尘的废气。现在,许多烟囱已经拆除。广州发电厂安装了除尘设备。其他几个污染大户已经或者将要搬迁、改造。

早年,广州发电厂的锅炉会突喷发水蒸气,上百米高,白雾茫茫,嘶嘶作响,时间很长,使几公里外的人都能看到和听到。现在,这些水蒸气已经通过管道悄无声息地输送到附近的工厂,化作清洁的能源。过去,西村地区的铁路上行驶的是烧煤炭的蒸汽机车,机车发动和行进时,烟囱会“霍”、“霍”、“霍”地放出蒸汽和烟尘,车轮轧在钢轨上会发出“铿擦”、“铿擦”的摩擦声,汽笛会发出“呜……呜……”长鸣,人家的窗户便会与之形成共振,沉睡的人也会被嘈醒。西村地区还是起降于旧白云机场的飞机的航道,飞机与空气摩擦造成的爆鸣声震耳欲聋,能打断人的说话。往日,红旗轧钢厂昼夜传出辗轧、传送、装卸钢管而造成的金属撞击声。现在,这些噪声都消失了,换成了客货车和摩托车的轰鸣声、刹车声。

变坏的是增埗河,原本200多米宽,现在不足百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还可以下水畅泳,还可以撒网捞鱼,到了八十年代,河水变得又黑又臭,河道变浅,不时漂漾着油污、垃圾和禽畜的浮尸。后来,广州举办亚运会、申报卫生城、文明城,增埗河因而得到疏浚,河岸得到修葺,垃圾得到清理,但水质依旧。

这桩桩件件一直珍藏在我记忆的深处。



把带孩子到农村体验生活跟自己小时候在西村一带的城郊生活联系起来,真是感慨万千。

读小学,步行到同德生产队学农,剥通心菜种,给禾田除稗草;读中学,到协和小学挖防空洞,乘船到沙贝学农基地;大学,到从化农民家“三同”:挑粪,施肥,看牛,割禾,拔花生,运化肥,撒石灰,担花生藤,上树摘荔枝(惨被臭屁辣将尿液喷射进眼睛,疼了几天),往木桶里拉尿沤肥……算是干过农活,受过磨练,对农村生活和生产略有了解。

现在,广雅涌几乎被全部填埋或封盖,跟旁边的田塍一样都改建校园和住宅了,学农也变成很稀罕的事。除非家长带小孩到农村,否则,城里的小孩子们就无法体验我前面那样的生活。当你跟孩子描述农村的景色和生活的时候,孩子听来就像天方夜谭。过去,人们常笑话“大乡里入城”,其实跟这相比,孩子们“大城市入乡”,不也是走五十步笑一百步吗?

如今,带孩子去吃荔枝,绝不仅仅是让孩子们享享口福,也绝不仅仅是让小孩子们开开心那么简单,而是让他们到城市以外的天地里去,长长见识。我总觉得,城市里孩子们生活虽然优裕,什么都可以上网查找,听的、说的、想的,玩的、用的、学的都很时兴潮流,但一切活动都被局限在石屎森林里,实在很憋闷很窒息、很狭隘很虚幻。

吃惯了鱼翅,有时也要换换口味,吃点野菜;久居城市,有时也得跑一跑农村,换换脑筋。

以前我们住平房,却能开门见山,天那么清,晚上,随着下降的飞机,我们可以看到白云山山脊上闪烁的灯光。国庆、春节,越秀山放焰火,我们站在四楼天台或者德坭大桥上,可以看到朵朵绽放的烟花,无一遗漏。现在,这一切都已成为依稀的记忆,好景不再。眼前只有灰蒙蒙的天、高栋栋的楼,压顶的桥,梗阻的路。唉,大都市化难道与自然村落、田园风光势不两立?大都市化给我们带来的难道就是环境的恶化、空间的压抑、视野的缩小,自然的消逝?

后记:

   带孩子到农村摘荔枝,让孩子接触农村风光、农家生活,也许那就是让他们进行自然观察吧。另外,关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广雅涌、西村、和平新村一带景色的回忆性对比描述和反思,也许就有自然文学的意味吧。

 

梁永坚

相关链接:教学反思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