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的乱世情缘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杂文参考 → 2016-04-24 手机版 | ||||
一得斋主 中国历朝历代,安定团结也好、战乱贫穷也好,美女总不缺,越国西施、西汉王昭君、东汉貂蝉、唐代杨贵妃,前半部中国史,就能凑出个“四大美女”;但若想依样凑出个“四大才女”,却不那么容易,真正能跻身文坛的才女太少了。这里面,南宋李清照显得尤为难得。她文采奇好,在词上的成就早被大众所知。明末学者钱谦益读了李清照写的《金石录后序》之后,忍不住拍案叫绝,可见她文章写得也不俗。她的婚姻、她在战乱中颠沛流离的生活,更是为文坛留下了说不完的传奇。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明水人。她的父亲李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母亲是宰相王珪的长女。李清照还在襁褓之中,母亲便亡故。此时恰好李格非被调为京官,他在汴京(今河南开封)没有宅第,便将尚在哺乳中的女儿留在明水老宅。 丧母离父的李清照是不幸的,然而明水有她声名很高、致仕还乡的祖父,和善可亲的伯父,知书达理的伯母及堂兄李迥,在这个温暖的大家庭里,李清照沐浴着亲人的关爱,生活得无拘无束。10多岁时,她就随家人四处游玩,饱览家乡名胜。齐鲁的壮丽山川,为李清照创作那种格调豪迈多姿的作品提供了最初的素材。 在古代,女子年届15要举行“及笄(音同'机’)之礼”,就是把头发挽起用簪子别住,意味着到了出嫁的年龄。因为父亲李格非已经续娶,在汴京成家立业,李清照便在笄礼之后从明水到了汴京。或许是因为李格非对女婿的遴选举棋不定,又或许李清照的心里话对父亲和继母难以启齿,于是她便填词来表达少女的特有情愫,比如四首《浣溪沙》和《如梦令》。 她的词一出手就产生了轰动效应,朝野文士莫不赞赏有加,而吏部高官赵挺之的三公子赵明诚,则是其中对李清照最为痴迷和狂热的一位。他茶不思饭不想地大做相思梦,以致当时的人就有这样的记载:父亲赵挺之要为赵明诚挑选妻子。赵明诚大白天却睡着了,梦里在读书,醒来后只记得其中3句:“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就告诉了他父亲。赵挺之说:看来你能找个擅于写词的女子呀。“言与司合”,是“词”字,“安上已脱”,是“女”字,“芝芙草拔”,是“之夫”二字,这不是说你为“词女之夫”吗?后来,他娶的妻子果然是李清照。 李清照和赵明诚结婚时,已十八九岁。赵明诚好梦得圆,李清照对这个夫婿也很满意。婚后头两年,可谓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李清照时而在词里写“此花不与群花比”,时而又说“自是花中第一流”,显然过得快乐又自信。 那段时间,李清照填的词并不多,主要是与丈夫一起兴致勃勃地抄写、整理那些稀世典籍。赵明诚当时还在太学当学生,每半个月告假回家一次。每次回来,他都会步行到汴京城内的大相国寺,先典当一些衣物,从中拿出些钱购置碑文,还总不忘记给妻子带回一些她喜欢吃的干鲜果品。两人一面吃着零食,一面赏玩碑文,其乐无穷。只是,这样幸福又温暖的小日子,没有持续太久。 初次考验李清照和赵明诚婚姻的,是政治。 1100年,朝廷内排挤以已故苏轼为首的“元祐党”,李格非号称“苏门后四学士”之一,因而也在被排挤之列,遭罢黜离京。与此同时,朝廷又连下两道诏令,分别是:“宗室不得与元祐奸党子孙为婚姻”、“尚书省勘会党人子弟,不问有官无官,并令在外居住,不得擅到阙下”。尽管赵家不算严格意义上的“宗室”,尽管一介女流的李清照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奸党子孙”,但她与赵家的关系却敏感起来。此时赵挺之连升三级,成为丞相,大权在握,李清照写下“何况人间父子情”,希望借夫家的力量援救其父,但赵家却冷眼旁观,自幼刚强自重的李清照选择了回乡。 若不是党争所导致的政治高压和人情凉薄,面对志同道合的如意郎君,李清照是绝对不会主动离开的。前人不能觉察李清照回乡的真正原因,遂附会为赵明诚远游求学等。实则不是赵明诚而是李清照被迫泣别汴京。 随后的几年里,朝廷上依旧党争不断,李清照的命运在一定程度上被政治所左右。在形势于赵家不利时,赵挺之才有可能想借重亲家声名,将李清照“接”回汴京。1106年,皇帝亲笔写着“元祐奸党”名单的石碑遭雷击,认为上天在为“元祐党”鸣冤,慌忙下诏,解除党人一切之禁,李清照得以彻底解脱,回到汴京的丞相府邸。 1107年,赵挺之在党争中落败,被罢相,5天后去世。遗孀郭氏率领3个儿子、儿媳到青州私宅隐居。在这里,李清照把她和赵明诚的书房命名为“归来堂”,又从陶渊明的“审容膝之易安”一句中,取“易安”二字为号。生活稳定、心态平衡,闲情逸致也油然而生。赵明诚和李清照在花朝月夕,手牵手、肩并肩尽情游赏,作诗联句……正如李清照自己后来追述的:“十五年前花月底,相从曾赋赏花诗”,“夫妇擅朋友之胜”,是夫妻,更是知己。 在青州隐居了八九个年头之后,赵家可谓时来运转。赵挺之的政敌失势,朝廷恢复了赵挺之被追夺的官职,赵家长子和次子官复原职,三子明诚即将步入仕途。李清照和赵明诚付出极大心血的金石古籍的整理收藏,也成绩斐然。 就是在这个时候,赵明诚在可以、也应该和妻子一同前往的情况下,独自赴任莱州。这对于自认“夫妇擅朋友之胜”的李清照来说,是多么难以承受的情感落差,况且青州家中,婆婆郭氏和复官的两位兄长都已离去,李清照可谓举目无亲,白天形单影只,晚上担惊受怕,深更半夜里剪灯弄花,惟一的慰藉是来自她称为“姊妹”的女伴。一心想找回往日幸福的她,于是前往莱州寻夫。 青州到莱州并不远,但李清照内心苦楚,一路上心事重重。她写下那首打动了无数人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赵明诚无疑也被打动了,他回心转意,将李清照留在身边,两人重操金石旧业。不久,署名赵明诚的《金石录》便完成了。赵明诚的官运愈加亨通,夫妇两人的感情也愈加深厚,赵明诚亲切地称李清照为“细君”。一旦得到什么好古玩,比如白居易写的《楞严经》,赵明诚马上拿回家,夫妇相对展玩,狂喜不已…… 又是一次考验来临,这次改变李清照生活的是战乱。 1126年,来自北方的金人攻陷大宋都城汴京,掳走国君,史称“靖康之变”。国破逢家难。赵明诚的母亲郭氏也在1127年左右卒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得到噩耗,赵明诚急忙奔丧,李清照独自赶回青州,夜以继日地筛选文物准备南运。不料,青州兵变,赵家旧宅的10余屋书册文物,化为灰烬,李清照只抢出了少量珍品,逃往江宁。 李清照从熊熊兵火的青州逃至江宁时,碰上江匪,周围死的人很多,她却以其大智大勇,保住了蔡襄所书的《赵氏神妙帖》这一稀世之宝,将其完璧归“赵”。赵明诚动情地为此帖写下了这样一段跋语:此帖是我在京师,从一个姓章的人手上买的。家里遇到兵变,宝物几乎丧尽,老妻抱着它逃出来,在镇江又遇上盗匪,此帖还是没被抢走。应该是它神工妙翰,有神灵保佑吧。 李清照到达江宁时,赵明诚已经是当地的知府了。一天夜里,城里发生叛乱,赵明诚却“缒城宵遁”,把自己用绳子系着从城楼上放下来,趁着夜色逃跑。因为这种临阵脱逃的严重失职行为,赵明诚被罢官,和李清照离开江宁。两个月后,当他们抵达池阳(今安徽池州)时,适逢朝廷命赵明诚去浙江为官。匆忙中,赵明诚把家安在池阳,一个人急忙赶去赴任。上路时,李清照乘船相送,一直送到赵明诚必须由水路改走陆路的那一天。举手告别之际,赵明诚命令似地对妻子说:形势危急之时,对我们存下来的那些金石礼乐之器,必须亲自掌管,与这些宝物共存亡,千万不能忘记。说罢,骑马奔驰而去。 李清照在池阳仅仅待了一个多月,就接到丈夫卧病的消息。她又急又怕,日夜兼程去看丈夫。然而到达时,赵明诚已病入膏肓,很快去世。李清照遂成为中年丧偶的“未亡人”。 料理完丈夫的丧事后,时局更加紧张,李清照派人将赵明诚遗留下来的部分金石文物先送走,准备投奔在洪州(今江西南昌)的亲戚李擢。不料,洪州失陷,李清照派人运去的书画文物都没了;又有奸人讹诈,想以低价收购其余的文物;金兵也在继续南进,她走投无路,只得投奔小弟李迒(音同“杭”)。 李迒负责编写诏书,跟随御驾行动,李清照乘船在浙东一带紧紧追赶御舟,却处处扑空。正在这时,她又听到传言,说赵明诚在世时,曾以玉壶投献金人,贿赂通敌,还有人秘密弹劾此事。为了替丈夫洗清罪名,李清照拿着家中古玩,更加着急地追赶御舟。当她好不容易到温州时,朝廷的情况已经非常危急,据说备好了大船,百官都在海上奏事,准备随时逃往福州或泉州。 此前,李清照的婆婆郭氏迁葬泉州,赵明诚的二哥也在泉州做官、安家,聚族而居。泉州成了李清照的首选。至于她最终为何没有去,以往曾考虑到她为御舟行踪所左右,事实上,是李清照流寓两浙,在大病中再嫁匪人。 李清照的再嫁经过是这样的:该当南宋不亡,狂风暴雨吓退了不习海战的金兵,宋朝君臣便放弃了去泉州或福州的想法。君臣驻绍兴,以地名为年号,取“中兴发达”之意,希望有所作为。李迒在皇帝身边受到重视,李清照便没再打算去泉州,而是与弟弟为伴。长期的辗转流徙让她生了一场大病,金石文物也损失大半。谁知,家里小偷光顾,她豁出命去保护的几箱书画砚墨被偷走。失窃后,李清照痛不欲生,病情加重,每日昏昏沉沉,连牛和蚂蚁都分不清楚。她这一病不要紧,可给了坏人空子。这个坏人不是别人,正是她在安徽池阳认识的老朋友张汝舟。 刚认识时,张汝舟就觊觎赵、李船载车满的贵重文物。此时他看李清照寡居病重,其弟不谙世情,便虚情假意骗婚。婚后3个月,李清照发现张汝舟看重的其实是那些文物古董,便“讼其妄增举数入官”,告发张汝舟用谎报参加科举考试的次数骗取官职。张汝舟随即受到惩处。但依照当时的刑律,妻子告发丈夫需服刑二至三年。亏得赵明诚的姑表兄弟搭救,李清照才在系狱9天后被放出来。她的这次婚姻,也随着牢狱之灾的结束而结束。 李清照与张汝舟离异后,病情虽然有所好转,但由于不少亲朋对此事不理解,她一度处境孤独,也就更加思念已故的前夫赵明诚。作为“夫妇擅朋友之胜”的志同道合者,她对丈夫以毕生心血编撰的《金石录》无比珍重,在其逝世5周年之际,重读此书,挥泪写下了一篇堪称感天地泣鬼神的《金石录后序》。 时间也许可以治愈一切伤痕。在这之后,李清照去了浙江金华,曾写下“释舟楫而见轩窗”,可见心情已然舒畅。然而1135年春夏之交,她又写了一首十分伤感的《武陵春》词。从情理上说,赵明诚逝世已经6年,最痛苦的时刻早已过去,自己老之将至,不再被儿女私情所左右,那么,她为何又陷于极端悲苦之中呢? 在笔者看来,这很可能与朝廷追究的一件事情有关。大约在李清照写《武陵春》之前一年,皇帝认为赵挺之参与编修的《哲宗实录》“皆是奸党私意”,不能扩散出去,窃窥、私藏都是犯法的,严令赵家缴进此书,虽然赵明诚已死,也点了他的名。这书,如今恰好是李清照在保管。 命运就是这样无情地捉弄着李清照,她本来已愈合的伤口,像是被撒上了一把盐,又加深了难以摆脱的忧愁。她原先打算好外出游玩,此时也无心前往,不久就离开金华,回到了杭州,遂定居于此,直到离开人世!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