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在应试与素质教育的夹缝中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育新闻 → 手机版 | ||||
张俊 朱从卫 王昱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近年来被作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改革的根本性任务,提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乃至全社会面前。应该说,近年来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效果是明显的,学生受益也是明显的。但是我们又不能不看到,在这一推进过程中,还存在“应试教育”的强大势力和惯性,以至会出现我们不愿看到的“素质教育喊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搞得扎扎实实”的局面。 本期反映的情况,我们似乎都不陌生;而且我们知道,老师、家长都不希望孩子们活得那么累那么苦,当然也不愿自己的日子过得那样紧张那样难受。但绑在这架“战车”上,好像谁也没办法。 让素质教育的思想深入人心、化为行动是需要一个过程、一段时间的,肯定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直视问题,寻找突破的途径。读者有什么好的想法、经验和建议,请告诉我们。——编者的话 【引子】 作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生人,我和我那个时代的所有青年一样,都是得了“应试”的实惠走上求学和求生之路的。 二十多年过去了,如今,我已经是一个女儿的父亲。女儿正上高三,轮到她挤“独木桥”了。日常,晚上,为了让她学习不至于孤单寂寞,妻总是拖着疲惫之身迟睡伴读;早晨,为了让她能有足够的精神和体力完成功课,妻也总是拖着疲惫之身早起备餐。就这样日复一日,有一天妻说快支持不住了,我说咬咬牙坚持到底吧。2004年3月18日,女儿北上北京参加一所高校的非通用语专业招生考试。1000多考生,2000多家长。考前,家长是后勤部长——吃喝住行样样侍候到位,是公关部长——凡是能想到的关系都要一一联络,希望能够获得有利于孩子胜出的信息,还是心理医生——孩子考前紧张、焦虑,一会儿肚子疼一会儿腿发软,都得想尽办法帮助排解。孩子进了面试或者笔试考场,却把紧张、焦虑留给了考场之外的家长。孩子在大楼内应试,家长就在大楼外守望,或坐,或立,或走,每个人都将虔诚的目光投向那幢决定孩子命运的大楼…… 应试是残酷的。早在几十年前,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教师教考,学生学考,结果,音乐没有了,图画没有了,孩子脸上的血色没有了,家中的老牛没有了,民族的希望没有了……人人都道应试残酷,其实比应试更残酷的,是我们没有别的更好的选择,是我们明知应试是残酷的,仍然不得不将孩子推向残酷的应试考场。其实,现在老师、校长和家长一样,谁都知道只为或者主要为了应试的教育是片面甚至是畸形的,但是谁都不敢不实施只为或者主要为了应试的教育。对于学校来说,升学率就是生命,倘若没有让家长、社会和教育行政部门满意的升学率,学校还想有发展还想有好日子过?! 人人恨考年年考。说话间,我们又将迎来一个应试的季节。这次第,不禁让人万千思绪!一位家长 【故事】1.难道我是猪?! 一个学生在他的周记中这样写道:“这是我的最后一篇周记了。这一周我体味到了人生的苦与乐。因为领到了新校服,心里乐滋滋的,但那只是一个短暂的瞬间。在后来的数学课上,数学老师拿出几天前的一张考试试卷。他本来好好的,不知怎么搞的突然发起火来。 他让每个人在试卷上写上“100分的有三个,90分的有两个”,然后把试卷带回去给父母签名。我一听便急死了,因为我没有考到90分。元旦放假三天,我几乎没过上好日子,被父亲骂过来骂过去。他恶狠狠地说:如果你成绩再上不去的话,就让你在大门口跪上几个小时,老子说到做到,不信你试试看。晚上,我只好用被子蒙住头哭。我觉得这个世界上已没有什么值得留恋的了,连对自己都恨透了。 我已经知道我期末考试三门主课的总成绩不会超过260分,这一年的“三好学生”肯定没有我了。在这学期里,别的人成绩一层进一层,而我什么也没有。我的精神全贯注在了学习上,却一无所得。跟那些成绩好的人一样,我也是拼命地学啊学,可我就是不如他们,难道我是猪?…… 2.我受不了了…… 22岁,正是如花似玉的年龄。吴佳原先是江苏省无锡市一所村小的教师。因为课上得好,其他工作也不错,因此得到学校领导的器重。 2003年9月,吴佳调回她的家乡中心小学教语文。学校每学期正规的考试只有两次,一次是期中,一次是期末,每次考试学校都要算及格率、优秀率等。吴佳很快迎来了她到新学校的第一次期中考试,结果她教的班级竟有十几个不及格。校长找她谈了话。吴佳默默地听着。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转眼又快迎来期末考试了。吴佳和往日一样,上课,给学生做各种各样的试卷,然后批改……2004年元旦前的一天,吴佳没有到学校来。她没有请假,没有谁知道她的下落。直到晚上,人们才在她的宿舍里找到她。她躺在床上,目光散乱,悄无声息地走了,留下了拼尽生命的绝唱:“我受不了,我要死了,我再也不要做人了……” 3.痛得无法说…… 2003年9月14日,一个阳光灿烂的周末,翟英姿老师陪母亲去医院看病。人很多,只能慢慢地等着。突然,一声嘶哑、恐怖而又揪人心肺的叫喊传了过来,只见一个中学生模样的人被两个大人挟持着送进医院。他一边拼命挣扎,一边非常响亮地背诵英语,一个面容相当憔悴的妇女紧随其后。那是妈妈,她说她的孩子读书读得病了:因为一连几场考试都没考好,孩子就开始不睡觉,一直大声读书……翟英姿站在一边,看着已是双眼红肿、泪流满面的妇女和不远处仍在拼命挣扎边跳边背英语的孩子,心痛得没法说:我有点怕,我是一个老师,也是一个家长。我真的不知道我们的教育到底怎么了?! 让翟老师心痛的事远不止这一件。又是新的一周开始了,她坐到办公桌前,随手翻看一叠刚收上来的《家校联系单》。突然,其中一张让她心头一颤,只见学生在“一周自我评价”栏目中写道:“这星期进行了语、数、英的考试,语文和英语还可以,数学实在是不好。 我真的不想告诉我那含辛茹苦的父母,我考了这样的分数,我害怕听见母亲那无奈的声音;这一周中,我发现同学好像都不太愿意和我玩,觉得真是很没有劲!”其母在“家长寄语”栏目中写道:“孩子啊,妈妈看了心都痛,我不知道该说什么?老师,帮帮我的孩子,好吗?”翟英姿说这段话让她又一次心痛:为什么我们现在的教育会是这样?难道教育非要成为一种酷刑—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酷刑吗? 【声音】1.一个学生家长的内心独白 近来我越来越觉得愧对自己的女儿。我虽然是个教师,但因为工作太忙,很少把时间和精力花在女儿的学习和生活上。女儿很自觉,自从踏进中学的大门,她每天都是老早起床,在路边饭店凑合着买点东西吃,夜色还没褪尽便投入紧张的早自习;上午放学后在学校食堂吃过中饭,趴在课桌上稍微休息一会儿,就又忙着做作业、复习和预习;下午放学后也是在学校食堂吃过饭,便一点不耽误地投入晚自习;回到家已经9点多钟,连话也不愿多说,再次打开书包做“精英练习”、“尖子生题”,熬到10点、11点;常常顾不上洗涮便睡着了——这便是女儿一天历程的简单概括。 女儿是在本地最出名的中学读书,今年初二。学校每学期在正常进行期中和期末考以外,每个月都要进行月考。 虽然是月考,每一次女儿都是如上战场,早上把闹钟定到4点半准时起身,晚上要到12点,还是我们做父母的实在不忍心“强逼”她睡觉的。听女儿讲,他们班学习风气相当浓,同学之间对考试相当在乎,即使差个分把分的,也往往让他们感到“失败”,许多人甚至流泪。 他们的班主任和任课老师认为,这是学风浓的表现,是好事情。挂在女儿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学不好,明年考不上重点高中,多丢人哪!”——才上初二,中考的阴影早已笼罩了她的心田。 我觉得愧对女儿的原因,不仅是我们做父母的没在生活上尽到关心的责任,更因为我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在当今推行新课程改革的大形势下,迫于“应试教育”的依旧盛行,不得不苟同、妥协于世俗逆流,不得不以默认的态度眼看着女儿不顾身心健康地在“应试教育”的牢笼中玩命地打拼,有时候还竟因为女儿考试成绩不够突出而在心里闷闷不乐! 尤其让我心神不安的是我还觉得愧对自己。我平常也算是个比较开明的人,对当今教育发展的态势比较关注,平时也经常写一些针对现实教育弊端的反思性的文章,接连不断地在教育报刊上发表出去,而且在当地教育界也小有名气。 我曾在文章中对“应试教育”进行过猛烈开火,对素质教育大唱赞歌!平常我跟女儿交谈的时候,尽管担心自己的观点或想法与女儿的班主任和老师的要求相违背(我深知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的重要性,也常常对一些家长不能主动地配合学校教育而摇头),但是,我还是常常在“赞同”女儿的老师们做法的同时,小心翼翼地在女儿面前闪烁出“反叛”的字眼。 到如今明显地感觉到自己的女儿深受“应试教育”之害的时候,我却变得不仅软弱无能,而且在旁边“拾柴助火”! 是的,事情落到自己的孩子身上,就得讲究一些实际和实惠了。理想毕竟是理想,现实毕竟是现实呀!试想一下,我如果倡导女儿置“沽名钓誉”的学校要求于不顾,引导女儿脱离那些“为考试考出好成绩而钻营教学”的老师们的高压手段,那么,女儿将来考不上重点高中、考不上大学,最后在社会的汪洋大海中她将何以寄身?我这个做教师的家长将如何面对女儿的肯定不会乐观的生活境遇?这样一想,我觉得无奈的痛楚。 有时候,我甚至产生出这样可怕的想法:“应试教育”也并不是像我们教育理论中阐述的那样“狰狞可怕”,起码说它是“逼”着我们的孩子往理想的工作、优越的生活和能够更好地为建设祖国大厦添砖加瓦的光明蓝图靠近的。 这样想来,我又置疑起素质教育的功用来。在素质教育理念里,哪一个字眼不闪耀着理想的光辉?但是,你如果真的飞出“应试教育”的樊笼,去享受素质教育的清新空气,所获得的收益只能是眼前的、暂时的,因为现实中奔向理想明天的坦途并未铺就,升学的光明途径并未打通,考试并未真正实现素质化,享受教育的权利并不平等,社会大众还牢牢地抱定着庸俗的人才观、价值观雷打不动! 在宏观环境没有实现素质化的氛围中,在“应试教育”已经不单是学校教育的独角戏、早已广泛辐射到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恶劣环境中,我们的学校教育又怎能树起素质教育的大旗向“应试教育”孤军独战?因此,我并不全盘怪罪于我们的学校,怪罪于我们的老师,起码说他们是为了我们的孩子迸发出浓烈的激情,他们是在经营着一片惨淡的苦心和扭曲的爱心! 然而无论如何,我也平静不下来。我一直在想,我们的教育怎样才能无愧于我们的学生,无愧于我们的社会,无愧于我们的民族?(戴林东) 【声音】2.谁让孩子如此之累? 应该说,形成当前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局长向校长要教育的质量,要中考、高考的成绩,各级各类学校哪能不重视?对校长来说,不论你平时把学校管理得如何井井有条,一旦你的学校在考试中没有亮色,恐怕一切都将免谈。没有这一内容,任你什么校,也不会有多少人称赞;校长的脸上,也没有那么光彩! 老师们在评职称、评先进、评优秀时,如果没有好的考试成绩,也是万万不行的。有位老师在新课程实验中是一位积极分子,给同事们搞讲座、上示范课,被公认为优秀教师。可是,期末考试一过,他就高兴不起来了。因为他所教班级学生的考试成绩低于其他班。这位教师最后还是老老实实地搞起“应试教育”。我们读到的一些优秀教师的事迹中,他们所教学生的考试成绩永远都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如果你问任何一个背着书包上学的孩子:上学的目的是什么?只要他们不会口是心非,肯定都是一个不变的答案:考上理想的学校!而在当前的情况下,要考上理想的学校,没有“应试教育”也是不行的。由于学生有强烈的升学需要,老师又必须满足他们的这一需要,“应试教育”便应运而生,应运而发展,而深入,而细化,而技能化,而技巧化。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说,“应试教育”的成败,将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升学,在当前的情况下,还会关系到学生的前途和命运。 对学生家长来说,评价一所学校的好坏,一般都是只看重升学率,只看重学校有多少人考上了高一级重点学校。否则,学校在他们的心目中就会毫无地位,他们也就不会或者心甘情愿地把孩子送到你的学校学习。总之,影响他们最终做出抉择的,升学率肯定是第一要素。(黄行福) 【声音】3.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一张试卷定终身有错吗?未必!在多元评估机制尚不完备,评判标准尚未健全的今天,还能有比用统一标准去检验考生更公平的招儿吗?所以,高考、中考势必要成为学生求学路上的独木桥。 既然考试不可超越,考分决定了学生的未来,上线数、达标率等数字决定了学校及教师的优劣,在中国“应试教育”就永远是不能废除的! 牢骚总要发的——体制不变,垢病难消!可就到这还不能完,作为教师,我们也应该有所作为:黑屋子之所以黑,除了没有阳光,也没有灯光。抗不过体制,我们可以在自己的日常工作中注入更多理性:让45分钟生动清晰起来,让学生花最少的时间学会应付考试的方法,挤出时间来再多做点别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目前教师除了人文素养及学识外,还得多多准备点应试高招儿——也许,名师就是这样炼成的!(李玉佩) 【声音】4.谁能逃脱考、考、考 写下这个题目,我感慨良多。是什么使我们再次重提这个话题?记得,这是我们学生时代常常提起的啊——那些曾经昏暗无光的岁月,那些充斥着试卷、作业的校园生活,那些没有“音体美”的学生时代…… 现在,不正在进行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吗?怎么又是……? 我们是在进行新课程改革吗?是的——课堂上、公开的课堂上,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如火如荼,似乎每个孩子都在受益、都在发展。但是我们还在进行“应试教育”吗?回答还是“是的”——考试排名次,考前的题海战术依然在尽情发挥着它不朽的作用。 在中学,“中考”与“高考”使老师与学生永远无法卸下肩上的重担,补课、加课、挑灯夜战、题海战术等等依旧我行我素。但是却已没有人再去争辩,因为在那个世界里,成绩永远是最重要的!人们对于成绩的追求是单一而明确的!管它什么“应试教育”、题海战术,考上北大、清华才是最终目的!谁会真正关心你是怎样学会的。大家只在乎结果! 取消考试制度?那怎么行,那还怎样判断、评价学生的学习?更何况,“应试教育”实际上是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学生公平竞争的机会!是那些偏远山区的学子们唯一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机会!取消了,他们又该怎么办? 小学呢?应该是一片沃土吧,孩子们该可以快乐地学习、成长?也不是。新课改精神在小学遍地开花,而“应试教育”的根却扎得更深。如果某一地区的中考成绩不理想,那受牵连的决不只是中学,还有小学——基础太差了,根基不牢固。于是“抽考”便应运而生了。何谓“抽考”?全地区统一命题,统一时间,由教育主管部门随机抽取学校参加考试。美其名曰:考查教育教学质量。真的只是考查吗?每科成绩、积分、排名都会反馈到各个学校。抽考的学校班级会在一周之前得到通知。被抽中的班级可是中了“大奖”,老师学生再也无片刻安宁,一切都为考试让路,哪还有什么体育、美术、音乐、自然等课?试卷如雪片般飞向孩子,也飞向老师。奋斗最终换来的是老师的无奈与疲惫,是学生的极度厌学。可这种“抽考”,谁敢掉以轻心呢?考不好,学校丢脸挨批,老师说不定会下岗的! 一边是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一边是“应试教育”的铁手腕,其实我们这些普通的一线教师心里有的是对新理念的渴求! “应试教育”放过了谁?谁也没有放过,只要你曾经是一名学生或老师!(于克欣) 【声音】5.理性认识“应试教育” 要澄清“应试”与“应试教育”的区别。 不管专家们有多少种解读,但更多的人能够接受的诠释应该是: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育肯定是应试教育;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教育是素质教育。“应试”是人的基本素质之一,本应该属于素质教育的范畴。但如果只抓“应试”素质,用“应试”的唯一标准来评价教育,那就越出了“素质教育”的轨道而滑进“应试教育”的歧途。 要澄清“应试教育”与“高考、中考”的区别。 虽然两者之间有联系,但决不能混为一谈。前者是一种无视教育教学法规、畸形的扼杀受教育者天性的教育体制,后者是从过去到现在人们能够认可的相对公正、公平的人才选拔手段和方法。“文革”之前的十七年,同样存在高考、中考,但没有人这样去疯狂搞“应试教育”;粉碎“四人帮”之后,人们呼唤恢复高考和中考,这是教育上的拨乱反正,正本清源,是载入史册的教育盛事。不能把污水泼在“中考和高考”上,“有考试,就有‘应试’”,“高考制度一日不除,‘应试教育’一日不休”的说法是站不住的。“考试”与“应试”本都是正常的,高考也是必须的,谁让你去搞“应试教育”呢?谁让你就以“高、中考”和“分数”来论教育的成败呢? 事实上,很多地方的高中教育,早已是“应试教育”了,无论是打着什么旗号的。“应试教育”的弊端和危害早已被上上下下的人们看得一清二楚,可人们还是或堂而皇之或变着法儿地在搞“应试教育”。 “应试教育”如此猖獗的根子在哪里呢?喜欢刨根寻底的人往往挖出一大串来:什么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啊;什么高考制度不合理啊;什么竞争压力太大啊;什么为了学校生存啊;什么教师为了个人保住饭碗啊……我个人以为,这些都不是主要原因,至少不是根源所在。真正的元凶是:教育管理与教育评价出了问题。 教育管理存在着问题。试想一下,每周上学五天,每天在校上课时间不超过8小时,寒暑假一天也不准补课,国家规定的课程课时必须开全开足,这些事按章去办有什么难的呢?哪个学校不执行,就撤校长的职;哪个地区不执行,就罢免局长,罢免分管教育的县(市)长;哪个地方违规了,只要教师、学生或家长举报,就要一查到底,看谁还敢不自觉地遵纪守法! 侵占学生的休息、活动时间,摧残下一代的身心健康,剥夺教师的双休日和寒暑假等违法现象,为什么没人坚持不懈地管呢?随便改变课程课时,减少体育活动,只开设考试的科目,为什么就没有人明察暗访坚决纠正呢? 一些冲入“应试教育”误区的管理者有两个挡箭牌:一是有一个堂而皇之的托辞:其他学校,其他地区也是这么搞的,我不搞不行;二是唱一个掩人耳目的高调:为了教育事业,为了教育的生存,为了办品牌学校。 他们常常不惜一切手段,使出浑身解数,管你什么《教育法》、《教师法》、《劳动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只要我的中考或者高考成绩名列前茅,我的什么都好了,谁还会管你合不合法,守不守法。“搞经济有GDP就行,搞教育有升学率就中”。 而教育评价中的问题在于虽然评价项目齐全,但实际评估时,起决定作用的还是高、中考的升学百分比。校与校的距离看考试成绩,地区与地区的教育衡量也是看考试成绩,分管县(市)长谈教育也还是一个升学数字。在中国的国情下,在这种无形的评价误区中,在如此“强硬”的价值导向下,“应试教育”能不为所欲为甚而肆无忌惮吗? 我以为:只要加大教育执法力度,如同反腐一样,一查到底,一抓到底;只要按章办教育,应试教育就没有市场。正常上课,开足中小学生应该开设的课程,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最快乐的事,学校是最快乐的成长场所,这就回归了教育的本义;同时改校长任命制为校长选举制或任期制。通过民选,那些真正的教育教学专家型、能公正执法的管理人才才会有更多脱颖而出的可能。与此同时,弱化甚至终止可能滋生“独裁”的校长负责制,让职工代表大会制、党组织监督保证制和校长责任制三位一体的领导机制得到真正的恢复和落实。 温家宝总理今年3月4日在与政协委员座谈时曾掷地有声地说:“治国者必先受治于法。”其实“治教育者”、“治学校者”更应该“先受治于法”。(远方) 【网上对话】 高子阳:大家都说“应试教育”不好,但还是实行。有人说不能急刹车,这部车已经刹十几年了,但就是刹不住,并且越跑还越有劲,不可思议。看来只有到这辆车掉到山涧里,人们才会考虑制造一辆新车。 姜连涛:我们在这里的议论,并不能真实地解决问题,坐而论道,纸上谈兵。怎么办?行动!奋斗! jjqqpp:大到国家,小到个人,没有公平竞争,不是更可怕吗?高考也在进步,它没有错!错在我们对它的应试方面。而且,素质里面也包括应试素质。公平竞争,一定要考;谁都想考好,所以考试能力很重要! 泉汪汪:教育改革的效果不是几年能看出来的,需要较长的时间。很多人认为,抹杀了孩子的创造力,没有了天性,这不是学校一方面就可以做到的,把所有的错归到学校、归到教育、归到应试,不公平。 pinxiao:“星星还是那颗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学生还是苦不堪言,教师仍是日夜操劳,校长还是关心分数,教育局还是以中高考成绩来考核学校。呜呼!谁来关心体弱多病的老师(本来身体是强壮的)?谁来救救失去天真活泼个性的学生(孩子的天性是活泼可爱)?——救救孩子!救救老师! 大潮河:我一次次地追问:“应试教育”为什么击而不倒、轰而不烂、摧而不垮、斩而不绝、病而不死?这说明它在现时代有存在的必然性。这就是国家经济的整体不发达,尽管还有别的理由,但这是主要理由,其他的理由都是由此派生的;现时代就应该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并行的时代,这是时代发展的规律;削弱“应试教育”在中国教育中的比重(只能说是削弱,不能说是消除),不是不可能,但不是现在。解决的最好方法就是时间。但这个时间不是五六年就够的,也许十年,也许更长;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在应试教育的职责下做些做些再做些素质教育的事情。在现今,没有“应试教育”就没有素质教育。 平儿:应改革高考、中考制度,改变一考定终身的局面,允许多次并能选择多种方式参加考试,以分解学生的考试压力。社会应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成才之路,录取学生时要打破仅看分数这一单一的选才标准,高校要探索适合自己学校特点的更为综合、丰富、科学、独立的选才标准。 穿心莲:有考试就有应试,问题不出在应试,而是在国人“法”的意识薄弱。双休是不是国家的政策法规?我们的双休权利被无情地剥夺了;八小时工作制是不是国家的政策法规?但我们每天十几小时的学习,看不见天光起身,星星都撑不住时熄灯,儿童的身心健康被公然损害着——是国家没有保护儿童的法规吗…… guoch68:“应试教育”是我们整个文化传统和政治传统的产物,中国人为什么缺乏创造性,不敢冒险,为什么中国足球队员在场上总是放不开,不敢拼,为什么我们周围阴盛阳衰比较多,为什么中国人较少有责任感,因为我们从小有家长老师替我们负责,长大以后有领导替我们负责,我们的义务和权利被剥夺了不少。这话可能有点耸人听闻,但我觉得这是我们的教育改革很难深入的根源。 后记 我们知道这是一个老生常谈、谈了痛苦的话题。但我们还是按捺不住要重揭疮疤,因为孩子们的负担实在太重了。我们的用心是试图反思我们当下的教育和管理:如何让应试成为学生素质和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如何让应试成为现代学校文明的种子在学生身上的自然结果之一?一句话,让教育不再有“痛”,不再生“恨”。 《中国教育报》2004年5月10日第3版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