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智慧”导写 高考复习指导(高三)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作文指导 2016-03-02 手机版


 万云武

【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智”字在《新华字典》中的意思是:聪明、智慧、见识。其实“智”还有很深刻的内涵:“智”作为佛教术语,是指人们普遍具有的辨认事物、判断是非善恶的能力或认识。“智”作为儒家“仁义礼智信”“五常”之一,孟子对“智”是这样解释的:“是非之心,智也。”也就是具备明是非,明善恶的能力就是“智”。 台湾的星云大师说:“人生拥有什么最好呢?毋庸置疑,就是智慧。”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智慧,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需要什么样的智慧,怎么才能获得智慧,你思考过吗?

【写作指导】

材料中对“智”的解释和内涵作了多维的阐发与解析。而其主要诠释的是在传统儒、释文化中“智”的道德判断性与洞察力。因此,从此种维度立意行文便较合题意。而具体行文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结合现代社会现实,理念联系实际,表现出个性化与普适性兼具的文思才情。

【例文】

明是非善恶,做真正智者

□李敏柯

何谓智者?

真正的智者是洞察世间真谛,明辨人间是非善恶的人。人们都想成为生活的智者,成为智者就需要我们具备明辨是非善恶的价值判断能力。这看似简单的道理,在现实中清楚的人却不多,滚滚红尘中有太多的不智者。

专家学者学术造假,妇幼医生贩卖婴儿,小学校长带女学生去开房,法官集体去嫖娼,高官受贿、贪污、滥用职权……这无一不使我们震惊。这是多么赤裸裸的不明是非,不辨善恶!这些人不聪明吗?非也!只是他们没有明辨是非善恶的价值判断能力。在他们身上暴露出的是名令智昏,利令智昏,色令智昏 ,权令智昏的丑态!

导致人们不分是非善恶或是自知是非善恶又不行其道的原因是什么呢?为什么人们很容易做出“名令智昏”,“利令智昏”,“色令智昏”,“权令智昏”的事?中外先贤认为这根源在于人的本性。我国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好利、好色、好逸。他在《性恶》篇中说,“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色焉”,如果顺从人的这种性情发展,就必然发生争夺,产生各种矛盾,最终造成暴乱。所以说人性是“恶”,而不是“善”。在古希腊时代,西方人受宗教思想影响,认为善神形成了人的灵魂,恶神形成了人的肉体。肉体常常牵制着灵魂,使得灵魂不能彻底地发挥他的善,在遭到恶神牵制之后做出许多坏事情。因此,影响当代人类思想的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说:“人是一种受本能愿望支配的低能弱智的生物。”有一种形象的说法,我们体内有一种兽性,当崇高的天性昏昏欲睡时,它就会醒过来。它像一只贪图享乐不劳而获的懒虫,它活动时,会蒙蔽我们的内心,叫我们分不清是非善恶,只追求感官的享受和私欲的满足。为了不堕落成弗洛伊德所说的“受本能愿望支配的低能弱智的生物”,做一个辨清是非善恶的智者就应该成为人们恒久的追求。

对大多数人而言,辨清是非善恶并不难,难的是身体力行,知行合一。在私欲和诱惑面前,我们需要的是反省、克己、自制;在非法的手段面前,我们选择坚守法律;在善举和恶行之间选择善举;在欺骗和诚信面前,我们义无反顾选择诚信……这时候的你,就是一个真正的智者。

人世间红尘滚滚,纷繁复杂,需要我们辨清是非善恶,做一个真正的智者!

【评点】郑文龙

此文围绕辨清是非善恶这一智慧及智者的核心与标准,从某些不良社会现象切入,联系中西方哲学理论对智慧的道德判断面向展开了详尽的历史性论述,深厚的哲学思想史维度使得文章极具可读性与思维深度,在自成一体的论述框架下独具卓识。从荀子的性恶论到古希腊原始宗教的善恶二元论,文章抓住了辨清善恶是非这一话题,使“智”与“智者”的意涵通过哲思演绎得以较好地论述、诠释。文章的欠缺之处在于仅对辨清善恶与智慧、智者作了理论性的剖析,探讨如何矫正现实社会风气的部分略显单薄,收束稍显草率。

 

万云武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