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倡简约平易的文风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作文指导 2016-02-22 手机版 | ||||
王栋生 叶圣陶诸贤的教育论著,在表达方面简约平易,没有什么看不懂的;可是现在一些教育学者的论文,也热衷堆砌术语新词,句式缠杂不清,难以卒读,失其本矣。有一次和教育学家顾明远教授和陈桂生教授谈起这个问题,没想到他们也为硕士博士论文的佶屈聱牙而苦恼不堪,简单的教育常识,被他解说得深奥艰涩,难以卒读。我当时听了大笑,回来则忧心忡忡:谁要是再把这种文风传给中学生,我们以后批阅学生作文可就要受大罪了。 很多教师也有同感:有些作者,行止完全正常,也能正常待人接物,唯独在写作上,总是要把浅显的意思说得繁复不堪。为什么不用读者大众能明白的话语言说呢?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弃简就繁,我真不明白。有出版社编辑见多识广,说:“如果他们把学术‘普及’,圈子里的人就不带他玩儿了。”当下学界这种古怪风气,就是以“让你读不懂”为追求。恕我眼俗,看一些名流的著作,发现明明可以平易通俗说清的问题,他非要堆砌新词,用长句兜圈子,翻滚转体,放烟幕,舞动灯光,故意上气不接下气,让你头晕目眩,从而对他肃然起敬。有教授对学生实话实说:做博士论文,“花”一些也就算了,一如唱戏要描脸谱;等到通过答辩得了学位,写文章首先还是要让人看明白。谁曾想不少青年见这一套灵光,唱完戏下了台不肯洗脸,就这么带妆上街,入教室上讲台进新华书店去了,于是遂有“博士体”之讥。 高校文科研究中这种流行文风,影响了一些中学教师。每年假期培训,主办者会请一些教授学者来讲学。有些听众的判断标准比较怪:如果报告人讲得平易通俗,他便不以为然;如果讲得艰深复杂,大部分人听不懂,他反而推崇备至,认为此之谓学问。如此一来,麻烦大了,因为一般而言,教师倡导什么文风,学生也多会起而模仿。 在基础写作教学阶段,应当提倡简练的表达。教师在个人写作空间,喜爱什么样的表达风格,尽可以保持;但在写作教学过程中,尽可能不要以个人喜好影响学生的学习。中学生没有升入学术研究阶段,没有进入文学创作的境界,让他们学会简洁平易的表达,这个“底子”很重要。至于学生升入高校后,如何适应专业写作的要求,或是追随导师,那是以后的事,到时会有相应的教育。在基础教学阶段,不要过早地把一张白纸涂满印记。 大约与学术界“繁复化”蔓延的同时,散文界也时兴华丽的铺陈,对写作教学也产生了影响。十五六年前,“文化历史大散文”出现时,不少教师非常推崇,也影响了学生。当时,在平淡的作文中来那么一段华丽的铺陈,有如穷街陋巷挂了几只红灯笼,虽然未必和谐,毕竟“亮了”,有“彩”了。这让一些教师心理有些宽慰:毕竟学生作文能夹杂些“文化”了,毕竟有点像读过书的人了。而不知不觉间,虚浮花梢的弊端也就潜伏下来。 当然,对学生而言,高考很重要;然而高考作文的评阅是处于特殊状态下的,有些“得分经验”只对高考作文有点用,绝非文章正途。一些学生视野开阔,读书积累丰厚,有感而发,在立意和表达上确有独特之处,不需走旁门左道;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具备那样的学养,经教师的“高考点拨”,一哄而起地效仿。高考作文浮华套路颇有几种,又如连缀堆砌古诗文,辞藻华丽,看似大气,其实苍白无物,形式单调,一篇之中,没有几句是自己的话,仿佛这样才见风雅。这类“捷径”成了套路,早已过时,也不可能有创新。 盲目模仿这类华而不实的写法,以不变应万变,也让一些学生反应迟钝,丧失了思考能力。这类远离生活的文章几乎可以不动脑筋,它无法体现作者的思考价值,而浮华的文风完全有可能影响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修辞立其诚。这个“诚”,首先在于对读者的尊重,掏出心来,让读者看到真诚。写作教学要让学生有读者意识,文章要有个性,但表情达意要明白晓畅,不能故意为难读者。也许是少见多怪,也许是出于谨慎,我们有些老师见到表达怪异的文章,一般不敢下手评论,总要郑重其事地推介给大家讨论,这在某种程度上让学生迷惑失路。 文风也反映世风。近年,很多教师都对高中生作文的“花”提出批评。所谓“花”,指的是浮华绮丽,故弄玄虚,不必要的铺陈,等等。这样的追求很可能与社会文化有关。社会过于重视“仪式感”,讲排场,求华贵,从极尽奢华的春节晚会舞台,宏大辉煌的奥运会开幕式,到民间的婚庆祝寿,单位的聚会表彰,无不追求排场,倡导繁文缛节。就连班级搞一次三五十人的活动,也要有男女“主持人”“闪亮登场”……为什么要把时间、精力和财力以这种形式消耗,中国社会为什么不能崇尚简单质朴? 我们要鼓励学生在写作上尝试创新,但也要引导学生注意端正文风。简约平易,其实是很高的文字境界,可惜的是,我们有许多老师自身认识模糊,自然也很难引导学生去感受,去追求。 相关链接:作文指导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