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工作中作文“模糊”评价初探(网友来稿)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作文指导 手机版


胡永辉  

一、对作文传统评价的思考

    《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各国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很显然,这是给我们提出了如何准确评价知识或能力的课题。

   对于前者,其评价是可以量化的,而对于后者,通常只好用“强弱”之类的“模糊”术语来作结论了。

    在构成语文能力的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四要素之中,写作能力历来是最难于评价的。新课标提倡我们为学生建立写作档案。“对学生作文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根据实际需要,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口头的;可以用等第表示;也可以用评语表示;还可以综合采用多种形式评价。” 语文学科虽被认为工具课,其成绩却常常被作文所决定。长期以来,无论中考,还是平时检查,对学生作文水平的衡定,都没有一个公正、准确的尺度,主观随意性极大,以至于出现“作文考试抱佛脚,作文得分靠运气”的不正常情形。究其原因,恐怕得归于作文评价的惯性思维,即作文评分务必精确到个位,以为不如此,就不能准确显示作文水平。但在实际操作中,这种评价的办法恰恰给主观随意性大开了方便之门,最终造成教书的担心,写作文的伤心。

    既然欲求其精而不能得,我们为何不调整思维方式,从“模糊”中寻找启示呢?数学中的“模糊”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依据,  “模糊”管理也早不是什么新鲜话题。对于生活中很多复杂的事物,我们无法用精确的数字表示,只能根据事物的某些特征,运用“模糊”概念,对其描述或量化,其结果确往往更能显示事物的本质。而作文,无疑也是一种无法用精确数字量化的复杂事物,它本身就是一个“模糊”的组合,如果硬要用精确的数字来表述,难免会产生“画虎不成”之嫌了。

    二、对作文“模糊”评价规划的初探

    根据初中作文训练的基本要求,结合历年中考的作文评分细则,我们把作文评价分成五类,每类按作文的基本特征定为三项,以满分50分为例,形成如下模式:

    A+类:  (45分以上)

        1、主题鲜明,内容新颖,有创造性  2、语言精炼,富于特色  3、构思巧妙

A-类:  (40--44分)    

    1、内容具体,中心突出  2、语句流畅,较为生动  3、结构严谨,有条有理

B+类:  (35--39分)    

1、内容扣题,中心明确  2、语句通顺  3、结构完整

    B-类:  (30--34分)

        1、内容扣题,但夹缠不清 2、语句通顺,便时有病句 3、结构,层次基本清楚

    C:  (30分以下)

        1、内容不合题意,东拉西扯 2、语言文理不通 3,结构眉目不清

    根据以上规则,学生作文具备哪一类条件,就为哪一类,按数量分。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尝试用这种方法来评价,师生均受益匪浅。

    三、实施“模糊”评价应注意的问题

    1、由于作文本身具有“模糊”性,因此,我们对作文评价的三个基本项的描述也是“模糊”的。评价者只有依靠逐渐在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把握好评价的准确性。

    2、作文的三项基本特征之间是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会出现“一荣俱荣”的情况。同时,这三项基本特征又是相对独立的,出现“四肢发达”的毛病也在所难免。评价者只有用自己的“硬功夫”去潜心把握,“模糊”评价才不易失之偏颇。

    3、三项基本特征中,没有涉及文字、标点、卷面等细节,如有必要,可放在语言项目中实施评价。至于“离题万里”,或者“言之无物”等特殊情形,自是可以灵活“模糊”了。

    综而言之,我们的体会是:传统作文评价注重追求作文之间的细小差异,结果使这种差异变得“模糊”;  “模糊”评价作文,从作文之间较大的差异入手,反倒使差异变得分明。在作文教学中实施“模糊”评价,也许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较强的写作能力。当然,要使作文评价系统化、科学化,还得有待于众多同仁的关心,进行共同探讨。

 作者邮箱: hhyyhh@126.com
相关链接:作文指导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