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逍遥游》串析(教师中心稿)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备课资料 手机版 | ||||
马琚生 邮箱:mjusheng@yhoo.com.cn 《逍遥游》是《庄子·内篇》的首篇,是庄子的代表作,比较集中的表现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全文分两大部分,课文节选的是第一部分,这部分论证世间万物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自己追求的是“无所待”的最高境界。在学习本文的时候,同学们可能有一定的难度,本人试着将本文串析一遍,供同学们学习。 庄子的散文,主要表现手法是寓言。《逍遥游》运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在生动的形象中。因此在学习本文的时候首先将寓言作为突破口。高一的时候同学们学过《庄子·秋水》,大家对庄子的散文有一定的了解,因此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就有一定的知识方面的储备了。先秦诸子散文中都大量的采用寓言这种表现形式,所不同的是庄子散文的寓言是自己的虚构。通过具体的故事表达抽象的思想,同学们是明白的,但是,在这篇文章中,有些故事所传达的思想,同学们是不好理解的,因此在串析的过程中将此作为重点。 第一段, 阐明世间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 是“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鹏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所待的是海运时的六月巨风。“野马也,尘埃也”它们所依待的是“以息相吹”。接下来庄子连用了大舟漂浮有待深水,芥草杯水就能负载两个比喻,说明鹏鸟要高飞九万里必须凭借大风,必须有辽阔的天空才能图谋南行。 本段有两点难以理解,一是“天之苍苍,其色正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一是蜩与学鸠笑之曰后面的文字。关于第一点,本人是这样理解的。关键要抓住“其”字在这句话中用法,课下的注释为“用在选择句中”,这一注释是我们理解整个句意的一把钥匙。天色深蓝,是它的真正颜色呢?还是因为天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本人的理解是作者选择的是后者,天色为什麽是深蓝呢?是天高远而看不到尽头的原因。大鹏在鸟在空中看地面,就好象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在此作者强调的万物之间存在着相对主义。关于第二点,蜩与学鸠,飞不高,行不远,却自以为得到逍遥,从而嘲笑鹏鸟高飞远行的壮举。作者对这种人是鄙弃的态度,但主要的是说明此类东西是“适其性而有所待的”,作者以行路备粮的比喻进行反驳,“适莽苍者”“适百里者”“适千里者”的备粮不同,是因为行程远近的不同。 第二段, 对上文归纳、补充、印证,说明万物在“有待”的范 围内,存在着“小大之辩”。这一段在很大程度上与第一段的文字有点儿重复,其实不然,在论证上,与篇首的内容相照应,并归结前文所述种种的现象,点明“小大之辩(区别)”。所以,这段实际上强调的是人的认识上的大小区别。那麽小大之辩又包括几个方面的含义呢?本人看来:一,小年与大年,斥晏与大鹏是小大之别;二,小和大是相互区别的,有小才有大,反之亦然。 第三段, 由对万物的泛论进入对社会中人的具体论述,阐明逍遥游的境界,即庄子理想中修养的最高境界,点明全文的主题。 能够“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的人,虽然有一定的修养和才智,但都被功名利禄所束缚,无法摆脱主客观的限制,就像斥晏等一样见识短浅,这没有达到逍遥游的境界。宋荣子能够对世人的赞誉与诽谤置之度外,能够认清内外的分际,辩明荣辱的境界,但没有忘却罢了。至于列子,虽然能够御风而行,然“旬有五日而后反”,在庄子看来列子“御风而行”是因为“失”,“五日而后反”是因为“得”,一句话是有所待的。那麽,真正的逍遥游是什麽呢?——“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究竟哪些人才能达到逍遥游呢?只有那些忘我、无为、无用至人神人神人才能达到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 华南师大附属中学:马琚生 相关链接:备课资料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