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之我见 (网友来稿)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杂文参考教师随笔 手机版


河北省承德县一中     张永俊    邮编  067400

     本人在讲授《琵琶行》时,发现教材对这句话的几处处理不太妥贴,在此指出,敬请同仁批评指正。

⒈标点问题   本人认为“寻声暗问弹者谁?”句后的问号使用不合理。本句应是表叙述的句子,并非表描写的,如果认为其是表描写的,就须将“弹者谁?”用引号引上,同时“问”的后面也要用冒号,可以表现为“寻声暗问:‘弹者谁?’”,既然没有使用冒号和引号,使用问号就有些骑墙。再者,“弹者谁”可以作为“问”的间接宾语,虽有“谁”字,但可读成陈述语气。所以本人认为不如把“?”改成“,”,简洁明了。

⒉“暗”的注释   课文把“暗”注释为“轻声的意思”,本人认为有些不妥。作者“忽闻水上琵琶声”,便沉浸在这美妙的乐声中了,他“寻声暗问”谁在弹奏,其目的可想而知。他问的对象是谁呢,是身边的“客”,还是远方的琵琶女?客从外来,就连“主人”都不知道的事,他如何知晓?主人应是知客的,轻声问客,表礼貌,表沉醉,可以理解,可这一问又让“客”如何回答?似乎问“客”是无道理的。那么可问的只有是琵琶女了,琵琶女身在何处,我们可以通过“寻声”和“移船相近”来推测,她一定不在近处,远方的“她”满载着朱颜已逝韶光难再的辛酸,丈夫“重利”的寡情,一曲琵琶寄愁思,此时的她一定沉醉了,沉醉的琵琶女怎能敏感到远方的一句“轻声的”问语?从“琵琶声停”可以证明她确实听到了,由此断定,作者应是大声一问,才有可能使其听见,那么译为“轻声的意思”就显得无道理了,“暗”是什么意思呢,是“在黑暗中”的意思,因为当时是晚上,虽有“秋月”,但在“茫茫”的江面上,视野也太宽阔不了,光线的微弱也可在后面见到琵琶女时的“回灯”得到印证。所以,本句可以译为:“在黑暗中寻找(声音传来的方向,并大声地)问谁在弹奏(琵琶)。”

⒊“欲语迟”的注释   课文注释为“要回答,又有些迟疑”,想必是认为“欲语迟”的主语应该是琵琶女了。这一观点是可探讨的。想一想,作者连声音传来的方向都辨不清,还得“寻”,“欲语迟”这一细微的动作他怎么能感知的到呢?无论从光线角度,还是从距离角度,况且又由“千呼万唤始出来”得知,那时的琵琶女可能的位置是船篷,这又证明了琵琶女这一细微动作,是作者不可察觉的。那么,“欲语迟”的人是谁呢?是作者。理由如次:①从语法角度讲,前句的主语是作者,承前省略主语是古汉语常有的语法现象。②作者为什么“欲语迟”,本人认为,“欲语迟”正是作者内心复杂矛盾的具体表现,他面对的是“茫茫”的秋月,耳闻的是“瑟瑟”的枫叶荻花,朋友的离去,自己的失意落魄,忽然传来了“铮铮然有京都声”的琵琶声,怎能不让他心动呢,况且作者又是一个音乐的痴迷者,千言万语在心头,一时怎能表达得清;再者,距离这么远,再紧要的话也得把船移近了再说;第三,作者根本没有放弃这一次谈话机会的意图,为什么还要在这大声白嚷呢?“相近”以后再“语”不迟。所以,本人认为此句可这样译:“(听见)琵琶声音停下来,(我)想要说话又没有说。”

 作者邮箱: zhangyongjun2003@eyou.com

相关链接:教师随笔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