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的音乐》说课稿(网友来稿)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说课稿 手机版 | ||||
孙老师 一、说教材 今天我所说课的题目是《这个世界的音乐》。它是高中一年级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二册第三单元(说明文单元)的第四篇。从单元的安排上来讲,前面已经有了三篇文章对如何抓住学好说明文的关键问题作了铺垫,所以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上就更需要体现出较强的目标训练意识,突出学生的语文综合学习能力和素质。 《这个世界的音乐》是一篇科普说明文,它不仅带着我的学生们再一次走进了神秘的大自然,感受到大自然的气息,而且还为他们解开了一个又一个的大自然奥秘。 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参要求,结合本文特点,我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领会“这个世界的音乐”的含义,懂得自然界一些生物的“音乐”表现形式。 2、掌握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品味作品形象而生动的语言。 3、培养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勇气和信心及热爱自然、热爱任何形式的生命的人文精神。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这个世界的音乐”的含义。 教学难点: 解读作者的创作意图,把握作品主题,从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任何形式的生命的人文精神。 二、说学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学生教授新知识时,自然要考虑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知识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某些学习心理特征,从而制定出有效的教学计划,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 《这个世界的音乐》这篇课文时新教材的新课文,同时它也被确定为“自读”课文,再加上学生刚刚进入高一,他们大都不喜欢读说明文,感觉枯燥无味,这就有可能使他们读不下去课文,或者虽然读下去但也只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而已,难以抓住重点。针对学生的一系列心理状态,我思考:怎样在40分钟时间里将学生的注意力尽量吸引到课文本身上来,完成对这篇科普说明文比较深刻的解读,选择一个有特点、有吸引力的教学切入点是确保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 三、说教学方法 (一) 从学情出发,首先把握两个原则: 1、注意高视点、低起点,先把基础知识落实到实处,再深入实施其他教学方式和手段。 2、重视素质教育,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因材施教。 其次采取以下具体方法: 第一、充分预习课文。印发预习材料,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内容包括:作家作品、写作背景、掌握生字词、熟读课文、标出段落、划分层次),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认知能力。 第二、根据学习的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确定课时。 第三、分解重难点,以确保学生做到一课一得。 (二)、从课文本身出发,需注意: 作为自读课文,大部分的课堂活动还是要由学生自己来完成,教师只能起到一个引导作用。教师如何才能完成这样的“引路人”的角色,那就是“问题”。一环扣一环的问题,是将学生带到新境界的最佳途径之一。因此本文主要采取提问式的教学方法,然后通过“讨论”和“辩论”等形式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达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学方式及手段 本文通过学生自由诵读理解课文,感知具体的语言信息。但由于说明文中某些内容较为抽象,所以我上课时利用录音机录制了一部分来自大自然的声音,让学生亲身品味、体验。同时还运用了多媒体课件将几个需要讨论和理解的问题显示了出来,并要求学生紧紧围绕它们去思考。 五、说教学程序(教学过程) 课时安排:1课时 指导学习:课前自学和课堂讨论相结合。(设计依据:课前预习是学习每一篇课文前的要求,且本文是自读课文,自学是必须的;在课堂上,通过讨论和辩论可以推动学生思考,感受文章内容,发挥他们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 (一)、导入新课 1、请同学们先听一段中国古典音乐《梁祝》,再听几段来自大自然的音乐。 明确:除了人类的音乐外,自然界的生物也有音乐。我们应该懂得尊重任何形式生命。 (二)、分析课文 提问: 1、“这个世界的音乐”究竟指的是怎样的一种音乐? (思考——讨论——发言) 2、这种声音是否具有某种具体的意义? (在原文中找答案) 3、作者的观点,人类作为地球生物,创作音乐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思考——发言) (三)“课堂小小辩论赛” 作者把音乐创作视为人类的生物性本能,也就是把动物与人类看作有某种质的类同,这是否抹杀了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学生先讨论,再发表自方观点) (四)、说明方法:举例子、作比较 (学生在课文中找出事例加以证明 ) (五) 品味语言:生动幽默 (兼文学性和趣味性) (六) 介绍“人生健康小诀窍” 1、听好的音乐可以使人身心舒畅。 2、聆听古典音乐最有益于人的健康。 六、说板书设计 白蚁颤动上颚表紧急意义 蝙蝠借助声纳察知周围事物 动物的音乐 猩猩拍打胸脯作某种交谈 尊重善待 鸟类歌声中有丰富的含义 任何生命 这个世界的音乐 人类的音乐 本能生命的表现形式 作者邮箱: sunjie1128·163.net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