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学人生活的另一面——读《哈佛心影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杂文参考备课资料 手机版




韩三洲 

《哈佛心影录》张凤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1月出版 

在传媒高度发达的今天,总让人感到天下真小,地球上无论什么地方有了动静,不消几小时,全世界都知道了。不过,也有隔膜的时候,以海外学人来说,他们的著述经在国内出版,他们的声音与观点能从报章读到,可是我们对这些人的出身经历、学术观点,了解得却是片鳞只爪、很难窥以全貌,而这本《哈佛心影录》中所记叙的近20个人物,则让我们了解到海外华人生活的另一面。作者张凤,祖籍浙江,生于台北,历史学硕士,任职于西方汉学研究的宝库——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藉地利人和之便,得以与哈佛文理各科华裔教授,时相往还、攀结种种学术因缘,这本书就是因对一批当代旅美学人“所学所思所感所行的关切”和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之后,再加以引介论述的文集。 

先以近年来在史学界颇具影响但又颇有争议的余英时来说,今年年及古稀,祖藉安徽潜山,但因父亲在南开大学任历史系主任又出生在天津。在塑造余英时个人的学术生命中有过两个宗匠,先是著名的史学家钱穆,再就是哈佛燕京的汉学家杨联 。余英时的《士与中国文化》,曾在国内一印再印,很具影响;另一本《中国知识分子论》,亦曾引起过争议,余英时的《陈寅恪晚年诗文释证》,用的是陈先生独特的方法来诠释他晚年的诗文,回环往复,自况伤时,陈寅恪本人读过后曾说“作者知我”。现在我们一提到钱穆,往往会简单地将其归入新儒家,可余英时曾于一九九一年写出过四万字的《钱穆与新儒家》,来表达他的观点,因为钱先生论学不立门户,曾拒绝过“新儒家”学者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等人的文化宣言联署,所以不能将其归入“新儒家”。钱先生是以史学立场,提供了一个超越观点,能够打通经史子集各种学问的千门万户,是二十世纪国学界的通儒。余先生本人治学中国制度史、思想史和通史。他认为在历史的进程中,思想是有积极作用的,中国有不少思想曾凝集为政治社会制度,所以不了解制度也就不能捕捉思想。余英时推衍:近代文明已具有世界的性质,无法拒绝挑战,只有去了解。在《到思维之路》,余先生谈到中国已成为历史上思想战争战火最激烈的角落,学术界激荡着形形色色的思潮,其结果是铲除了旧有的一切思想根基,摧毁了西方学术界传布过来的一切思想幼苗,带来的并不是创建,而是教条,束缚了全中国人的智慧。 

另一个就是海外中国近代文学首度成为独立研究的个体的夏志清,他于一九六一年出版《中国现代小说史》后,就在西方汉学界拓出一片天地,从此得以光耀异域。在海外,不少人对此书以及他后来的精心杰作《中国古典小说》奉为圭臬,而在中国大陆,却有不少学者对书中给了张爱玲四十二页却只给鲁迅二十六页而感到愤愤不平。夏志清祖籍苏州,出生于上海浦东,一九五一年却拿到耶鲁英文系博士。他有一篇《现代中国文学感时忧国的精神》,力主作家应以严肃人道主义的写实伸向更广大复杂的人性人生境界,在海外被认为是治现代文学史的必读之作。在剖析种种褊狭后,夏志清肯定胡适、鲁迅、周作人是五四“三巨人”,还特别重视周作人所提倡的“人的文学”,认定这就是新文学的传统。夏志新一生治文学史,但却反对给中小学生灌输文学批评和文学史,让孩子凭兴趣把那些公认的中西名著一本本读下去,少年人自有自己的想法,而那些权威、专家都是成年人,假若你把自己的想像和判断,受缚于那些成年人的意见,反而不能培养对文学的真实爱好了。夏志清的一些论点在国内影响很大,而且近年来一些论点也正在逐渐被学术界所接受,而他的《鸡窗集》,可能是作者在内地出版的第一本集子。 

书中所记叙的人物,再一个堪值一提的是,诗词名家叶嘉莹。近些年来频频来国内讲学,出版著作也不少。去年一家出版社一次就出版她的十本论集。虽说身为女性,她的人生道路却是两经忧患劫难。叶嘉莹是满族出身的书香世家,是与清代写《饮水词》纳兰性德同一氏族的叶赫纳兰氏。一九二四年出生的叶教授,十三岁因“七七事变与父亲断绝消息,十七岁考进大学后母又病逝,从此开始了她国破家亡、哀伤困厄的求学生涯。在辅仁国文系时,她曾从顾随先生读唐诗宋词,并悉心毛记,终生受益。更为可贵的是,在经过四十余年的颠沛流离之后,终将她珍存的顾先生文稿及笔记,交还其女儿顾之京,并收集为《顾随文集》出版。叶教授毕生浸淫于中国古典诗词的咏叹之中,在海外的无根思乡之情更切,一九七四年,她得以重返故乡,寻踪探亲,在门巷依旧的故居前,与亲友们共同感慨三十年的辛酸隔阻。一九七六年,坎坷的生命复临风浪,她的大女儿与女婿因车祸同时罹难。叶嘉莹呼天断肠,泪哭成诗:“平生几度有颜开,风雨逼人一世来。”在经历了人生劫难后,词体更开新境。她曾讲过,我一生命运多舛,至今还活得很好,可以说是古典诗词给我的精神力量,转化提升我的生命品质。叶教授一九九O年当选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是在中国文学领域中以卓越建树获此殊荣的首位华裔人士。她认为就整个西方文化来看,认为东方文化在西方只是点缀,如果中国青年把自己的根铲除,只一味极端地模仿西方,不会更好。特别是文学艺术传统,失去了自己的民族特色,对整个世界文化而言,等于我们自身的文化消失。在海外虽能藉古典诗词使中国文化被西方认识、增进理解,但真正中国诗词的传承,还是要在自己国家。 

《哈佛心影录》中所记叙的其他人物如杨联 、张光直、杜维明、李欧梵、孙康宜、傅伟勋、李远哲等人,都是学业有成,颇有建树的著名学者,新时期以来也给内地的学术交流带来过很大影响。哈佛大学是一个举世闻名的有着三百六十多年的学术重镇,也是美国常春藤八大盟校的龙头老大。可谓人才 荟萃,菁英辈出。近百年以来,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融会,众多的华人学者在这里传道授业,不仅为这一学府倍增光彩,也为二十一世纪的中美学术交往,写下了重要篇章。而作者张凤,就是用蘸着厚意、带有深情、褒而不贬的热笔,替一群在的海外为“文化中国”招魂、而又不知自己将魂归何处的大知识分子描绘了一幅幅具体的图像,让国内的读更清楚地了解到海外学人生活的另一面。 

相关链接:备课资料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