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再别康桥》之我见(教师中心稿)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备课资料 手机版




◇陈 慷

    高中新教材选入的《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代表作。笔者在教学该诗时,揣摩吟咏中,对诗中的有些章节,结合作者的背景生平及创作意图,有一些个人的理解体会,述与此,就教于大方之家。

    一、对《再别康桥》中开头和结尾以及“轻轻的”与“悄悄的”理解。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开头与结尾的两小节中“轻轻”和“悄悄”,在诗歌中起何作用呢?对此,注者颇多,看法殊异。笔者认为,前后此两小节,作者把康桥看为人,是一种拟人化的写法。这样,我与母校的交流就成了与人的亲近,有了人的感情,如此,可以看作是一种拟人的写法。以此表达了诗人对母校康桥的一片深情。

体会过与亲人尤其是母亲见面与别离的人,往往有这样的经历:年末岁尾,游子归来,为了给母亲一个惊喜,也为了不扰乱母亲宁静的生活,省去母亲为即将归来的儿女的操办,儿女多是“轻轻的来”,尤其是“悄悄的来”;为了工作事业,为了养家糊口,节假一过,劳燕分飞,儿女就要走了,离情别绪萦绕母亲心头,旧时的母亲是手捧游子衣“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今日的母亲,行车安全吃喝拉撒,一遍遍地叮咛嘱咐。东方欲晓,夕阳西下,游子登程,手携行囊,为了不惊扰母亲,多选择“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儿女所以如此之为,是为了不惊扰母亲。这是对母亲的深挚之爱。

通过如此的联想理解,我们可以不难理解诗人在开头和结尾两小节里面为什么反复吟咏“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因为把康桥拟人化,所以诗人告别的再见的,已不是客观物质的母校康桥,而是已经人性化了的母校。如此的写法,深切婉转地表达了对康桥母校的深情……一个“轻轻”与“悄悄”,平实的语言中,蕴涵着对母校的深深依恋;一个“轻轻”与“悄悄”,虽平浅却悠长,表达了诗人绵长细腻之情感。“轻轻”与“悄悄”表达出的深远意境,可看出诗人驾御语言的不凡技巧。当我们反复吟咏“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时,会深切地感受到一种撼人心扉的人性之美!

另外,为什么诗中说“我不带走一片云彩”,而仅仅“作别西天的云彩”?可以理解为这是“我“不忍心呀!母校康桥教育了“我”培养了“我”,我无以回报其教育之恩,我怎能携走她的任何东西呢?哪怕仅仅是一片“云彩”!

二、《再别康桥》的第五第六小节里面有,“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对此,是否可以作这样的理解。

   先看“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小船儿在水中飘荡,诗人仰望星空,由神秘的星空联想到别离,由别离,诗人翩翩飞翔的思想也在自由的境界里“漫溯”翱翔。“漫”者,充满覆盖也;“溯”者,向上也。诗人的思想将“溯”往何方?从诗人的笔端,我们可以知道是“向青草更青处”!何以如此“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君不知,古人有“远方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的诗句么?那是什么样的意境啊!无边的碧草,遮盖了古驿道,点染了旧城池;青青之草,弥漫天地,送别“王孙”的离情,也弥漫了送别者的心间......如此,我们应该可以理解诗人为何要“漫溯”“青草更青处了”!诗人于小船中仰望星空,想到就要离开康桥,别情涌上心头,再联想到中国古人离别诗章中吟咏的青草,于是,有了“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的诗句,于是有了这意韵无穷令人玩味不尽的意境!

    再看“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星辉”是不可能用船儿装载的,但是“星辉”却是可以看见可以感知的,但它又是无形的。诗人在这里却要用小船儿“满载”它,这是何其大胆奇特的想象。想象一下,诗人独倚扁舟,荡漾在闪烁着细碎银光的柔波里,仰望星空,遐想被触发,引出了诗人莫名的忧伤……?星空是迷离、悠远、浩瀚无际的,从闪烁的群星中,地处异国之邦的母校而且即将离去的诗人,是否联想到了遗恨千古的牛郎织女,从他们“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中,更感受到了离别的忧愁?

作者将中国古人以水、草写情的意象,与宁静的康河、现代的大学及西方的文明环境巧妙地融为一体而不显一丝雕琢之痕,表现了作者不凡的表达技巧。

    三、第六小节中“悄悄是离别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又该怎样理解?初读者常常会不自觉地问,“离别”既然是“悄悄”的,怎么会又有“笙箫”?矛盾否?

    诗歌要借助想象。此时无声胜有声。笔者认为,对该句诗,是否可以这样理解,虽然诗人主观上是想“轻轻”、“悄悄”的离去,但是心底的波澜却如潮起潮落,诗人心灵的深处,奏响的是离别的呜呜咽咽的“笙箫”!貌似平静,心儿却在吹奏着“怨杨柳”、“琵琶行”!心底是不平静的呀!何为要吹奏“笙箫”?“笙箫”者,中国传统之竹乐器也。其声低沉婉转,夜间吹奏,更能勾动人的离情别绪!离别的惆怅,充溢心头,而外在的表情世界却是风平浪静的!这好有一比,就像一首诗,一支歌,描在纸上,是无声的,而诵读的人,吟唱的人,却可以从无声的字面上凝固的音符间,体会到婉转的声韵,领会到铿锵的旋律呀!同时,“悄悄是离别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也照应了开头的“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潇洒飘逸的诗人徐志摩,以流淌着真情的生花之笔,把新诗的表现形式同中国古老的诗歌意象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技巧可谓圆熟高超炉火纯青!难怪世人公推《再别康桥》是作者的代表之作了!

联系地址:四川省宜宾市南岸长江大道中段第六中学校

邮政编码:644000

联系电话:0831—2321157

E-mail:ybck@163.net

读诗杂记

重读《再别康桥》之我见

◇陈 慷

高中新教材选入的《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代表作。笔者在教学该诗时,揣摩吟咏中,对诗中的有些章节,结合作者的背景生平及创作意图,有一些个人的理解体会,述与此,就教于大方之家。

    一、对《再别康桥》中开头和结尾以及“轻轻的”与“悄悄的”理解。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开头与结尾的两小节中“轻轻”和“悄悄”,在诗歌中起何作用呢?对此,注者颇多,看法殊异。笔者认为,前后此两小节,作者把康桥看作人,是一种拟人化的写法,这样,我与母校的交流就成了与人的亲近,有了人的感情,如此,可以看作是一种拟人的写法。以此表达了诗人对母校康桥的一片深情。

体会过与亲人尤其是母亲见面与别离的人,往往有这样的经历:年末岁尾,游子归来,为了给母亲一个惊喜,也为了不扰乱母亲宁静的生活,省去母亲为即将归来的儿女的操办,儿女多是“轻轻的来”,尤其是“悄悄的来”;为了工作事业,为了养家糊口,节假一过,劳燕分飞,儿女就要走了,离情别绪萦绕母亲心头,旧时的母亲是手捧游子衣“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今日的母亲,行车安全吃喝拉撒,一遍遍地叮咛嘱咐。东方欲晓,夕阳西下,游子登程,手提行囊,为了不惊扰母亲,多选择“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儿女所以如此之为,是为了不惊扰母亲,这是对母亲的深挚之爱。

通过如此的联想理解,我们可以不难理解诗人在开头和结尾两小节里面为什么反复吟咏“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因为把康桥拟人化,所以诗人告别的再见的,已不是客观物质的母校康桥,而是已经人性化了的母校,如此的写法,深切婉转地表达出了对康桥母校的深情……一个“轻轻”与“悄悄”,平实的语言中,蕴涵着对母校的深深依恋;一个“轻轻”与“悄悄”,虽平浅却悠长,表达了诗人绵长细腻之情感。“轻轻”与“悄悄”表达出的深远意境,可看出诗人驾御语言的不凡技巧。当我们反复吟咏“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时,会深切地感受到一种撼人心扉的人性之美!

另外,为什么诗中说“我不带走一片云彩”,而仅仅“作别西天的云彩”?可以理解为这是“我“不忍心呀!母校康桥教育了“我”培养了“我”,我无以回报其教育之恩,我怎能拿走她的任何东西呢?哪怕仅仅是一片“云彩”!

二、《再别康桥》的第五第六小节里面有,“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对此,是否可以作这样的理解。

 先看“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小船儿在水中飘荡,诗人仰望星空,由神秘的星空联想到别离,由别离,诗人翩翩飞翔的思想也在自由的境界里“漫溯”翱翔。“漫”者,充满覆盖也;“溯”者,向上也。诗人的思想将“溯”往何方?从诗人的笔端,我们可以知道是“向青草更青处”!何以如此“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君不知,古人有“远方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的诗句么?那是什么样的意境啊!无边的碧草,遮盖了古驿道,点染了旧城池;青青之草,弥漫天地,送别“王孙”的离情,也弥漫了送别者的心间......如此,我们应该可以理解诗人为何要“漫溯”“青草更青处了”!诗人于小船中仰望星空,想到就要离开康桥,别情涌上心头,再联想到中国古人离别诗章中吟咏的青草,于是,有了“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的诗句,于是有了这意韵无穷令人玩味不尽的意境!

再看“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星辉”是不可能用船儿装载的,但是“星辉”却是可以看见可以感知的,但它又是无形的。诗人在这里却要用小船儿“满载”它,这是何其大胆奇特的想象。想象一下,诗人独倚扁舟,荡漾在闪烁着细碎银光的柔波里,仰望星空,遐想被触发,引出了诗人莫名的忧伤……?星空是迷离、悠远、浩瀚无际的,从闪烁的群星中,地处异国之邦的母校而且即将离去的诗人,是否联想到了遗恨千古的牛郎织女,从他们“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中,更感受到了离别的忧愁?

作者将中国古人以水、草写情的意象,与宁静的康河、现代的大学及西方的文明环境巧妙地融为一体而不显一丝雕琢之痕,表现了作者不凡的表达技巧。

    三、第六小节中“悄悄是离别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又该怎样理解?初读者常常会不自觉地问,“离别”既然是“悄悄”的,怎么会又有“笙箫”?矛盾否?

诗歌要借助想象。此时无声胜有声。笔者认为,对该句诗,是否可以这样理解,虽然诗人主观上是想“轻轻”、“悄悄”的离去,但是心底的波澜却如潮起潮落,诗人心灵的深处,奏响的是离别的呜呜咽咽的“笙箫”!貌似平静,心儿却在吹奏着“怨杨柳”、“琵琶行”!心底是不平静的呀!何为要吹奏“笙箫”?“笙箫”者,中国传统之竹乐器也。其声低沉婉转,夜间吹奏,更能勾动人的离情别绪!离别的惆怅,充溢心头,而外在的表情世界却是风平浪静的!这好有一比,就像一首诗,一支歌,描在纸上,是无声的,而诵读的人,吟唱的人,却可以从无声的字面上凝固的音符间,体会到婉转的声韵,领会到铿锵的旋律呀!同时,“悄悄是离别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也照应了开头的“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潇洒飘逸的诗人徐志摩,以流淌着真情的生花之笔,把新诗的表现形式同中国古老的诗歌意象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技巧可谓圆熟高超炉火纯青!难怪世人公推《再别康桥》是作者的代表之作了!

相关链接:备课资料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