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语文第二册第三单元教案(教师中心稿)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手机版


郭志海

第三单元 1

讲讲实事求是 2

第一课时 2

第二课时 4

敬业与乐业 12

第一课时 12

第二课时 14

民族自信力断想 18

第一课时 18

作文训练 20

第一二课时 20

第三课时 20

讲讲实事求是

教学目的

1、理解本文提出的中心论点──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

2、学习本文运用例证、引证论证中心论点的方法。

3、理解本文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写法。

4、学会本文出现的十几个重点词语。

教学重点:

本文的重点是分析问题部分。这一部分是课文的第4自然段到第9自然段。本部分用毛泽东在几十年革命生涯中的实践和言论作论据对中心论点加以论证,证明实事求是的确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的确是毛泽东同志一贯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本部分在论证时使用了例证法和引证法。这一部分论证是整篇文章成败的关键,因此也是分析讲解的重头戏。

教学难点:

本文的难点是文章的提出问题部分。这一部分是课文的第1自然段到第3自然段。本部分难在作者不是开门见山地提出“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这一中心论点,而是先用两个自然段进行初步论述,然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中心论点。这一点对学生来说不好理解,讲授时应该认真仔细分析讲解,揭示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使学生体会作者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的写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本文写作的时代背景

1978年4月27日至6月6日,在北京召开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军政治工作会议。这次会议是打倒“四人帮”以后新的军委班子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6月2日邓小平同志到会作了重要讲话,《讲讲实事求是》就是这次讲话的一部分。

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毛泽东同志亲自领导、亲自发动的文化大革命给中国造成了灾难性后果,文化大革命是不能再搞下去了,但人们对毛泽东同志在文化大革命中发表的一系列指示却不敢越雷池一步,面对新时期提出的一系列新问题,有人甚至鼓吹“两个凡是”。因此,如何对待毛泽东同志的指示,如何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就成了当时必须回答、解决的关键问题。不回答、解决这个问题,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就难以前进。

针对这种情况,邓小平同志首先提出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他批评有些同志天天讲毛泽东思想,却抛弃甚至反对毛泽东同志实事求是这样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根本方法;他批判“四人帮”对毛泽东思想生搬硬套的错误作法和险恶用心;他告诫一切共产党员必须牢记按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邓小平同志的讲话受到与会者的普遍拥护和热烈支持,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全面纠正极“左”路线起了关键作用,为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实施作好了理论和思想准备。

邓小平同志的讲话已经过去二十多年了,二十多年来,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解决了改革开放中遇到的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看看今天的成绩,想想二十多年前邓小平的讲话,我们倍感亲切。

二、注音和解词

弥(mí)天大罪:极大的罪。(弥:满)

缔(dì)造:创立或建立。(多指伟大的事业。)

异议:不同的意见或言论。(议:意见或言论)

怠(d i)工:有意地不积极工作,降低工作效率。(怠:懒惰、松懈)

先哲(zhé):前代有才德的人。这里指先知先觉。

奠(di n)定:稳稳地安置。

纯粹(cuì):不搀杂别的成分。(粹:精米、精华)

臆(yì)造:凭主观想法编造。(臆:主观想法)

部署:布置、安排。

阻碍( i):使不能顺利发展或通过。

枷(ji )锁:古时的一种刑具。比喻所受的压迫和束缚。

告诫(jiè):警告劝戒。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部分课文。

(2)学生朗读部分课文。

(3)针对学生朗读中出现的问题加以指导。

四、划分文章的层次

(1)教师先讲述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方式。

(2)组织学生讨论划分落段层次。

全文共10个自然段,根据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文章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至第3段),这一部分主要是提出中心论点。

第二部分(第4至第9自然段),这一部分主要是用毛泽东同志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的实践和理论作论据,对中心论点进行论证。

第三部分(第10段),这一部分是结论部分,主要提出今后应该怎么办。

五、布置作业

(1)预习作业:①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②找出本文使用的论据。③本文使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2)笔头作业:

思考练习三。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完成课文分析。

一、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本文针对当时有些同志在怎样看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问题上存在的糊涂、错误认识,明确提出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根本方法,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从而阐明了实事求是对解放思想、对新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意义。

全文共10个自然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到第3自然段)提出中心论点。这一中心论点是,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

第1自然段共说了四句话,前三句是第1层。这一层可以概括为:我们要想正确地解决问题,就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这一层是从正面论述。

最后一句是第2层。这一层的意思是:如果我们不能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能从实际出发,那么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这一层是从反面论述。

弄懂了以上两层意思后,再进一步把本自然段概括为:要想解决问题就必须实事求是,否则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这个自然段提出了正确解决问题的关键,告诉人们实事求是的重要性。

第2自然段共说了六句话,这六句话可分为两层。第一句话是第1层。这一层可概括为:我党在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方面作得好的。

第二句到第六句是第2层。这一层可概括为:在我们党内有的人忘却、抛弃、甚至反对实事求是这样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根本方法,谁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方法,他们就打击谁,他们对毛泽东思想主要采取生搬硬套的作法。这是坏的方面。这一层论述由浅到深由轻到重。

以上两层论述虽也是一正一反,但反面论述是这一自然段的重点。其基本思路是既然党内对待毛泽东思想存在如此严重的问题,就有必要加以论述,就必须回答毛泽东思想的根本点到底是什么。这就是本文的针对性所在。

第3自然段是提出中心论点的段落。在以上两个自然段论述的基础上,顺理成章地提出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这一中心论点。提出中心论点的基本思路是这样的;我们要想解决问题就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方法,否则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但是党内有些人不是这样,他们把毛泽东思想当成教条生搬硬套,并且还要打击那些坚持实事求是的同志。什么是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的根本点是什么,就是必须回答的问题。因此第3自然段就水到渠成地提出作者的观点,在作者看来,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提出中心论点以后下文自然进入论证部分。

第二部分(第4自然段到第9自然段)论证中心论点。这一部分用毛泽东同志在几十年革命生涯中的革命理论和革命实践作论据,证明中心论点成立。

这部分可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第4自然段到第8自然段)用毛泽东同志在几十年革命生涯中的革命实践和革命理论作论据证明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

这一层包括5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中都有一个分论点,分论点都放在每个自然段开头部分。对中心论点来说,这些分论点是论据,是用来证明中心论点的;对下文来说,这些分论点又要用论据加以证明,证明了这些分论点成立,也就证明了中心论点成立。

第4自然段开头的第一句话是分论点。文章的原话是:“毛泽东同志从参加共产主义运动、缔造我们党的最初年代开始,就一直提倡和实行对于社会客观情况的调查研究,就一直同理论脱离实际、一切只从主观愿望出发、一切只从本本和上级指示出发而不联系具体实际的错误倾向作坚决的斗争。”这一句话很长,可以将其概括为:毛泽东同志在参加革命的初期就一直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从第二句到这一自然段结束是对分论点的论证,论证时使用了例证法和引证法。

例证①1929年毛泽东同志为古田会议写的决议中就尖锐地反对主观主义的思想指导。这个例子说明毛泽东主张一切从实出发而不要从主观主义出发。

例证②1930年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论断。这个例子说明毛泽东同志在开展革命工作中非常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引证①:引用了毛泽东同志关于如何对待上级指示,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原话,说明不结合实际情况贯彻上级指示,不是真正地执行上级指示;我们拥护马列主义也是因为他们的理论在实践中证明是对的。这处引用的论据仍然说明毛泽东同志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

该自然段通过举例子、作引用,目的是证明毛泽东同志在参加革命的最初年代就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这一分论点。使我们看到了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

第5自然段的第一句话也是一个分论点。文章的原话是:“在战胜了使中国革命遭到严重失败的王明“左”倾路线以后,毛泽东同志总结了这次斗争的教训,在一九三六年和一九三七年写下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实践论》、《矛盾论》等一系列不朽著作,奠定了我们党的思想理论基础。”这一句话很长,学生不好理解,教师可将其概括为:三十年代中后期是毛泽东同志为我党奠定思想理论的时期,这一时期,毛泽东同志强调的思想理论的基础仍然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

从第二句到这一自然段结束是对分论点的论证。论证使用了引证的方法。

引证①毛泽东同志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位并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的错误理论。

引证②毛泽东同志批评教条主义否认并颠倒了人类认识真理的正常秩序。教条主义把实践看成第二位的东西,这是根本不对的。

引证③引毛泽东同志关于战场上指挥人员的正确部署来源于对情况的侦察的论述,证明在作战指挥上,毛泽东同志也十分强调从战场上的实情况出发而不能搞纸上谈兵。

以上三个论据引用的都是毛泽东同志的原话,毛泽东同志的这些言论十分清楚地证明了在奠定我党的思想理论基础时期,毛泽东同志非常强调实践第一的观点、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这就证明了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同志在三十年代为我党奠定思想理论基础时期的基本思想这一分论点。第二次让我们看到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

第6自然段也是在开头提出分论点,共用了四句话。这四句话是:“但是,党内有些反对毛泽东思想的人并没有由于毛泽东同志的这些教导而改变他们的立场。因此,毛泽东同志在一九四一、一九四二年发起了伟大的整风运动。毛泽东同志的《〈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等著作,就是这次整风运动的主要文献。毛泽东同志在整风运动中反复强调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的根本观点和根本态度。”前两句紧承上文说出发动整风运动的原因和目的。原因是党内有些人反对毛泽东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目的是教育广大党员干部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克服主观主义。第三句话说的是整风运动学习的文献,这些文献都是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的。第四句话直接点出毛泽东同志在整风运动中反复强调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的根本观点和根本态度。这四句话很长,学生不好理解,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概括为: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同志在整风运动中反复强调的根本观点。

提出分论点以后,从第五句话到这一自然段结束是对分论点的论证。论证使用了引证和例证的方法。

引证①是毛泽东同志对实事求是一词的解释,从这种生动地解释中我们可以看到毛泽东同志特别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根本观点。

引证②是毛泽东对采取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态度的评价。在毛泽东同志看来,这就是党性的表现,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作风,是一个共产党员起码应具备的态度。从毛泽东同志的评价中我们可以看出毛泽东同志特别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根本观点。

引证③是从反面评价。说的是与实事求是相反的主观主义是我们的大敌,是党性不纯的一种表现。这是从反面证明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根本观点。

引证④是毛泽东同志一系列的告诫。从这些告诫中我们可以看到毛泽东同志特别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根本观点。

例证①文章最后举毛泽东同志在七大报告中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作风,规定为我们党的三大作风的第一项这样一个事例,再一次论证了毛泽东同志特别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根本观点。

从以上这些论证中,我们可以看到整个整风期间,毛泽东同志都十分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样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这样就论证了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同志在整风运动中反复强调的根本观点这样一个分论点。第三次让我们看到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和根本点。

第7自然段的第一句话也是一个分论点。文章的原话是:“在这以后,毛泽东同志继续反复多次地讲了这种观点,这种作风。”

“在这以后”的意思从上文来看是指“七大”以后;“这种观点”的意思从上文来看是指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根本观点;“这种作风”的意思从上文来看是指党的三大作风之一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这样,我们就可以把这个分论点明确表述为:在“七大”以后,毛泽东同志继续不断地、反复多次地讲了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和根本作风。

提出分论点以后,文章从第二句到这一自然段结束是对分论点进行论证。论证使用了例证方法。这些例子又都是引用了毛泽东同志的原话。

例证①一九五三年毛泽东同志关于中央领导机关的思想来源下情的论述。毛泽东同志的论述告诉我们,领导机关的思想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领导机关的思想来源于客观实际。

例证②一九五六年毛泽东同志关于什么是真理的论断。毛泽东同志的论断告诉我们,真理必须反映客观实际并且要在实践中得到证明,否则就不能算作真理。

例证③一九五八年毛泽东同志关于英雄人物的思想也是来源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证明的论断。这一论断与以上两个例子一样,目的都是强调实践第一的观点。

例证④一九六三年毛泽东同志关于人的正确思想的来源的论述,再一次强调了实践第一的观点。

以上这些论据都是毛泽东同志的原话,这些话的意思十分清楚,这些话都是在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都是在强调实践第一的观点。毛泽东同志从“七大”以后的四五十年代一直讲到六十年代,作者之所以反复列举和分析,就是要证明“七大”以后,毛泽东同志继续不断地、反复多次地强调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这种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样就令人信服地证明了分论点,使我们再一次看到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

第8自然段的前两句话也是一个分论点。文章的原话是:“毛泽东同志历来坚持要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他历来是按照不同的时间、地点、条件讲问题的。”这两句话学生不好理解,教师应帮助学生作些分析、解释。第一句话的意思是毛泽东同志主张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方法解决问题而不是生搬硬套地使用马克思列宁的一些词句。这句话主要是强调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第二句话的意思是毛泽东同志处理问题时特别强调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和不同条件。这句话主要是告诉人们不能千篇一律地处理问题,它强调的还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对这一自然段开头的两句话作了以上解释以后,我们可以将这两句话换一个说法并将其概括为:毛泽东同志历来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毛泽东同志反对的是引用马列及他本人的一些词句而不去联系实际思想工作方法。

提出分论点以后,从第三句话到这一自然段结束是对分论点进行论证。使用的论证方法是例证法。

例证①举毛泽东同志关于对马列及其本人的话不要引来引去,要用他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讲话。通过例证来证明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是他们的词句。具体情况就是实际,这里强调的还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因此在本段最后,作者作出我们必须把马列主义同实际结合起来,否则马列主义就没有生命力的结论。

这一个自然段不是一个小结段而是总论点下面的一个分论点段,是总论点下面一个重要的分论点段。下面让我谈谈这一自然段的重要作用。

文章第三自然段提出论点以后,从第四自然段开始设分论点对中心论点进行论证。第四自然段论证毛泽东同志在参加革命初期坚持实事求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第五自然段是论证三十年代后期的情况,第六自然段是论证延安整风时期的情况,第七自然段是论证“七大”以后的情况。这些论述只能告诉人们毛泽东同志在四个重要历史时期的情况。第8自然在这种情况下提出毛泽东同历来坚持把马列主义同实际结合起来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这样一个分论点,从逻辑上告诉人们毛泽东同志不但在几个重要历史时期是这样,而且历来是这样,一生是这样。因此,如果说第4至第7自然段论证的是个别,是特殊,那么第8自然段论证的就是普遍、就是一般,这样就使论证由低到高、由浅到深,层层深入、严谨缜密无懈可击。经过第4至第8自然段的论证,尤其是第8自然段这种带有普遍性、一般性的论证,就能让人信服地证明中心论点的成立。

第二层(第9自然段)是论证后的小结。本段为了强调结论使用了三个反问句,这三句话可以概括为:实事求是,的确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第四个问句是设问句,说的是如果我们反对实事求是,反对从实际出发,反对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就只能把我们引到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只能使革命工作受到损失,只能使革命遭受到失败。这是讲危害,是从反面论证坚持实事求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重大意义。至此,文章在第3自然段提出的中心论点获得充分而严密地证明。

第三部分(第10自然段)是全文的结论。这一部分是开“药方”,是解决问题,是讲今后应该怎么办。

这一自然段包括以下三层。

第一层是前三句话,这三句话的意思是:既然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根本点,既然我们在工作中必须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那么在打倒“四人帮”以后的今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就必须实事求是总结过去,面对未来,提出符合实际的新任务、新方针。

第二层从第四句话开始到第七句话,这四句话的意思是韦国清同志的报告就是针对实际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是一个好报告。

第三层是文章最后一句话。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要把“四人帮”、林彪一伙颠倒的关系颠倒过来,重新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

综上所述,文章从实际情况出发,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然后紧扣所提问题进行分析论证,论证时大量引用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的言论、实践活动作论据,由特殊到一般地进行了充分、缜密地论证;文章最后解决问题,提出今后应该怎么做。

二、布置作业

课后完成思考与练习的一、二、三、四题。

教师可在适当时间分析作业中出现的问题。

敬业与乐业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阐述的“敬业”与“乐业”的道理,培养敬业爱岗、立足本职多作贡献的精神。

2、掌握文章观点和材料的统一

3、在理清作者思路的基础上,把握本文论证结构的方式。

教学设想:

1、课文论据丰富多样,分析讲解时多用启发式、点拨式,将论据进行分类归纳。

2、本课口语化特点十分明显,演讲话题也切合学生实际,建议要求学生根据所给观点组织论证,同时有意识地运用例证法或引证法来增强说服力。

教学要求:

1、要研究中心论点和几个分论点之间的关系,体会课文为什么要从这三个方面来论述中心论点。

2、认真体会本文作者积累材料,严格筛选材料的功夫,从而强化平日注意积累材料的意识,提高阅读和写作议论文的能力。

教学方法:

1、讲读之前,安排课内预习,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2、讲读课以探讨、解决问题为主,读读、议议,即注意“双基”的落实,又重视学生智力的发展。

3、练习设计重在学以致用,有助于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学课文,思考问题,初步读懂文章。

一、解题,导入新课(教师着重介绍以下几点)

《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七十多年前,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的一次讲演,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七十多年了,但梁启超先生所讲的内容对我们仍然很有教育意义。

上海中华职业学校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以试验、总结、推广职业教育而著称的一所中等专业学校。该校1918年5月由黄炎培发起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创办的,校址在上海陆家浜。以黄炎培提出的“敬业乐群”为校训,提倡“手脑并用”“双手万能”,着重理论联系实际,重视生产劳动实习和职业道德训练,强调教育与社会联系,有优良的传统和校风。

二、指导学生阅读课文 

要求

1、把不理解的字词,难懂的语句做上记号;

2、试把每一段的段意归纳出来;

3、课文中多处引用《论语》《礼记》《老子》《庄子》等古代典籍的论述。逐一抄录这些论述,认真想一想它们的意思。

三、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

1、先请学生讲一讲自己归纳的段落大意,然后发动学生评议。

2、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小结。

(1)这是一篇讲演稿,是梁启超先生在七十多年前,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的一次讲演,但所讲的内容对我们今天立足本职多作贡献,爱岗敬业精神的培养还是大有帮助的。

(2)总结议论文文体知识。

(3)介绍演讲的基本知识。

演讲是以口语表达的方式面对听众,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观点,阐述某一事理的活动。演讲不仅是宣传和动员群众的手段,而且还是阐明理论观点、发表学术见解的一种手段,同时又是锻炼和培养青年口才的一种手段。

演讲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要求:

①认清对象,确立主旨。

这里讲的是针对性。演讲是直接面对听众交流思想和感情,所以必须了解听众对象,认清环境场合,明确演讲的主旨。“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对于演讲尤为重要。

②思路清晰,节奏明快。

③感情充沛,例证动人。

④语言准确,形象生动。

(4)具体说,全文共9段:

第1段,对题目作简单解释,然后提出中心论点。

第2段,强调“有业”是“敬业”和“乐业”的基础。

第3段,从反面论述,说明无业的害处。

第4段,说明有业的重要,这是从反面论述。

第5段,作者具体论述有业之必要。

第6段,开门见山提出第二分论点“要敬业”。 

第7段,以设问方式把“要敬业”的论述引向深入。

第8段,论述“要乐业”。

第9段,归结全文。

以上9段使文章构成三大部分:第1段是一部分,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第二部分是2~8段,论证中心论点;第三部分是第9段,归结全文。

演讲是以口语表达的方式面对听众,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观点,阐述某一事理的活动。演讲不仅是宣传和动员群众的手段,而且还是阐明理论观点、发表学术见解的一种手段,同时又是锻炼和培养青年口才的一种手段。

四、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第二、三题。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粗读全文,然后提问

1.根据课后“练习二”的要求,理解本文中心论点和各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2.根据课后“练习三”的要求,要求学生能根据论据找出论点,根据论点找出论据,从而认识课文中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

二、读议课文第二部分

课文第二部分共分三层。

第一层(第2~5段),提出有业之必要。这是确立全文论点的基础。

第2段,共3句话,第1句和第2句是转折关系,强调“有业”是“敬业”和“乐业”的基础,这是提出本层的分论点,第3句和1、2两句是因果关系,说出先谈“有业”的原因。

第3段,说明无业的害处,这是先从反面论述。课文先引两句孔子的话作理论论据,然后再简单评述。

第4段,说明有业的重要,这是从正面论述,与第3段形成对照。这一段主要引用一位唐代僧人的格言和做法,属事实论据。

第5段是作者的具体论述。有了第3、4两段的对照,本段作者的说理就显得十分自然。文中的两个“简直”以及“彻底”“万不能”等词语,都表现出作者鲜明的态度,具有不容置辩的力量。本段结尾处限定论述范围,转得自然。既避免了泛泛而论,又不致使人误解。

第二层(第6~7段),论述“要敬业”。

第6段,先开门见山提出本层中心,显得眉目清楚。然后分三层展开论述:

①先解“敬”字含义,引朱子的话来解释。

②再讲为什么可敬,以设问方式展开论述。课文举两个地位悬殊的职业作例子,证明“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为进一步论证“敬业”打下基础。

③赞美敬业的人。

第7段,以设问的方式把论述引向深入,指出只有忠实于自己的职业,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这里作者既有自己的论述,也引用《庄子》、曾文正、孔子等的论述,尤其是引一位法国学者的著述,以英国人和法国人不同的行为,把“敬业”解释得十分形象具体。

第三层(第8段),论述“要乐业”。

这一层先从反驳“做工好苦”入手,扣住“苦”与“乐”的不同态度展开论述。论述了怎样理解“苦”,指出应当从“苦”中找出“乐”,批评了“无业游民”和“厌恶自己本业的人”,自然推出“只要你肯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再具体分析原因,指出“趣味”在于“身入其中”,“奋斗前去”,“比较骈进”,“省却烦闷”,引导青年人确立“乐业”思想,鼓励青年人去过有价值的生活。

三、结合本文总结,启发学生思考本文各部分论证思路

板书列表分析

(表中序号为课文段序号)

 

四、总结归纳文章为证明论点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

课文论据丰富多样,可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事实论据,包括所引的各种事例,有的详细叙述,有的简略提及,最简的甚至只有一句话。哪些该详,哪些该略,全看论证的需要而定。这类论据是使论点令人信服的基本依据,所以必须真实可信,充分确凿。

第二类是理论论据,包括古今中外的名人言论、俗语格言等,因为提出言论的这些名人有一定的权威性,俗语格言被人们普遍认可,所以这类论据也就有比较强的说服力了。

五、布置作业

1.摘引文中“做”必产生乐趣所陈述的四项原因。

2.列表说明三个分论点和中心论点的关系。

3.课后练习六。

参考答案

1.四项原因有

第一是因为凡一件职业,总有许多层累、曲折,倘能身入其中,看他变化、进展的状态,最为亲切有味。

第二是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的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得快乐,快乐的分量增加。

第三是职业的性质常常要和同业的人比较骈进,好像赛球一般,因竞胜而得快乐。

第四是专心做一职业时,把许多游思妄想杜绝了,省却无限闲烦恼。

2.本文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是

第一个分论点提出了“有业”的必要,这是本文立论的基础。本文的中心论点包含“敬业”和“乐业”两个方面的内容。因此第二、第三个分论点分别加以论证。三个分论点和中心论点的关系可以大致列表表述如下:

 

3.这题意在引导学生体会这个观点,从而增强“敬业”的自觉性。要求学生根据所给观点组织论证,同时有意识地运用举例论证或引用论证来增强说服力。

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只要没有明显不当,不必强求统一答案。

民族自信力断想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感情,自觉提高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力

2、了解课文正反对比,层层推进的写法

3、正反对比,类比论证方法

重点难点:正反对比论证

教学设想:以文章结构讲解为线索,结合文中实例并展开联想,加强学生思考能力,学习文中正反对比层层推进的写法

教    法:启发联想

课时安排:一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们来回顾一下中国历史,自唐朝开始,我国经过各朝代不懈的努力,国力日益强大,周边小国纷纷顶礼膜拜,远洋大国也派来使节沟通关系,交好,直到“康乾”时代,但自软弱的道光开始,我国被拖入鸦片战争的泥潭,此后国力不断下滑,最终沦为封建半殖民地。虽国人不断奋斗、斗争,但仍不免为列强所欺侮。1921年,共产党成立,给中华民族的复兴带来了一些光明,但接下来长达几十年的内外战争又将国人刚建立起来的一点自信击得粉碎。很多人对中国彻底失去信心,认为中华民族是一个劣根民族,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随着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开展和进行,中国又开始变得强大,中华民族再一次面对伟大复兴的机会。但某些国人心里对这一点却持怀疑态度。这节课我们讲的课文就是来针砭这种不良现象,崇扬我们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力的一篇文章

二、复习有关常识

1、论文的三要素是什么

2、论据包括哪两种类型;

三、速读课文,考虑问题:

1、文大致可分为几部分

2、课文中用许多论据来阐明观点这些论据中哪些是正面论述;哪些是反面论述

四、简析课文:

第一部分:

第一段:艺术家的遭遇

        吉鸿昌的故事

有血性的国人,都把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力看得极重

第二段:家电器、日用百货起洋名字

 理发店的变化

        《孙子兵法》的回归

某些人的心目中,民族自信力确实有点淡薄

作者褒准贬准,扬准抑准,一读便知,顺理成章推击本文论点

第三段:关键:看到别人的长处不要妄自菲薄

言外之意:自己也要看到自己的优点,并要为这感到骄傲

第二部分

第一层:第四段:咱们这些年也干出了许多好东西,但整体较落后怎么办:

        第五段:蒙人、想辙、中文热、茅台瓶成阿物。要加强国力大刀阔斧的方略的提出、江泽民同意的意见。提高我们自己的本领把经济搞上去。

第六段:举例、对照。要有一种精神要有民族自信力

第七段:举例、铁木尔 干部、王康富 蒋紧 知识分子、孙致明 百姓

        中国从未怀疑过自己的民族自信力

        总:进一步论述搞好工作的立足点,要有一种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力

第三部分:总结全文,提出希望:引用鲁迅文章、假设复句,提出希望

五、总结全文:

1、通过讲解,我们明白全文中论据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正面论据;一种是反面论述。(提问)2、5段是反面论述,其余是正面论述,作者就在这样正反对比中展开论述的

2、课文中除了正反对比论证之外,还运用了类比论证方法,大家考虑一下,出现在哪个地方?

作文训练

第一二课时

写作

第三课时

讲评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