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鹂(网友来稿)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手机版


无锡市洛社高级中学  杨冬艳

一、教材情况分析:

这篇课文写于1962年。全文围绕黄鹂以时间顺序展开。童年爱鸟却没有见过黄鹂,以后几次遇到黄鹂,黄鹂的境遇各不相同,作者的感受也是各不相同的。篇末扩展开去,联想到虎、鱼、驼、雁等等各种事物。由黄鹂的“极致”想到“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这种极致。”这是点睛之笔,作者的着眼点就在于“环境”。作者写黄鹂,是在托物言志,黄鹂乃是艺术及一切美的事物的化身。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为分析评价,借鉴吸收,分析评价要求有很广阔的视野,很高的鉴赏能力,中学阶段迈出了第一步,本篇课文的文意比较含蓄,首先要引导学生在把握文意上下一番工夫。只有探得真义,探得精义,才能谈得上分析评价。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分析评价课文的哲理的能力,学习文章精彩的语言。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美的事物的热爱与追求。

(德育目标):把握文章的中心,感悟作者的理想和追求,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

三、教学重点:

1.对课文的哲理作一点分析评价。

2.借鉴课文的写法,学习精彩的语言。

四、教学难点:

把握课文最后部分所阐发的哲理。

五、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多媒体显示:黄鹂的图片。

黄鹂鸣声清脆悦耳,音韵婉转和谐,一直被人们所喜爱,常常成为诗人吟咏的对象,请同学们回忆古诗中有关黄鹂的诗句(多媒体显示):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 《绝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绝句》)

1、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杜甫)

2、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清天。 (杜甫)

3、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白居易)

4、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杜牧)

5、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         (杜牧)

说明:为了激发同学们的兴趣,以便很好的引入课文。

古代诗人总是把美好的时光同黄鹂的啼叫联系在一起,优秀的作家对生活和人生的关注方式是多样的独到的,有许多现代作家就是通过写鸟来表现他对生活和人生的认识的。老舍先生写小麻雀,表现的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周瘦鹃写杜鹃蕴含着的是对传统习惯看法的思考。孙犁借黄鹂传递的是一种怎样的观点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孙犁的《黄鹂》。

(二)、作者介绍(多媒体显示)

孙犁,1913年4月16日生,河北省安平县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在冀中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后到延安,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以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文艺界的注意。文艺界以其为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的标帜,称为“荷花淀派”。有小说散文合集《白洋淀纪事》。

    他什么都能写得,写出来又都是文学……孙犁虽未大红大紫过,作品却始终被人学习,且活到老,写到老,笔力未曾丝毫减弱。(贾平凹)

说明:学生以前没有接触过孙犁的作品,所以简介孙犁的生平及作品,派别。首先多媒体显示孙犁的照片,给学生以直观印象。

以上是有关于作者的介绍,那么孙犁借黄鹂传递的是一种怎样的观点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文章,除了有一个正标题,还有一个副标题——病期琐事,那么什么是琐事呢?琐事就是小而繁琐的事。

(三)、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下的问题。(多媒体显示)

作者文中写到看见黄鹂共有几次?每次的情况是否相同,各是怎样的?以及作者每次见到黄鹂的感情各是怎样的?

提示:从见到黄鹂的时间、环境特点及其生存境况(动作、形

态、叫声等)入手。

朗读课文,学生回答问题,填表如下:

叙事 “我”遇见黄鹂 黄鹂的生存环境 黄鹂的状态 “我”的情感

第一次 抗日战争期间 尖利的富有召唤性和启发性的啼叫,飞起来,迅若流星,一闪而过,金黄的羽毛映着阳光。 狂热追求

第二次 青岛海滨深密幽静的杨树林里 “大有在这里安家落户”,互相追逐,互相逗闹,    一去不复返 高兴观赏惋惜

第三次 在鸟市上 系在一根木棍上,悬空吊着,焦黄的羽毛神气凄惨 愤怒担忧

第四次 江南:湖光山色,密柳长堤,茂林修竹,桑田苇泊,乍雨乍晴 伴着春雨,宿露啼叫伴着朝霞,彩虹飞翔 高兴领悟

说明:用列表的方式,把作者四次见到黄鹂的情况列出来,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课文,把握课文的思路。

由上面的图表我们可以看出些什么?

黄鹂的生存状态和一定的环境有关系。

在以上的四种环境中哪一种最适合黄鹂的生存?

第四种环境中的黄鹂生存状态最好,它展现了它的全部的美丽,这是一种极致。

(多媒体显示):

黄           太湖美景            美的

鹂           环境条件            极致

齐读课文最后五段探讨:

由黄鹂和环境的关系,作者想阐发怎样的哲理?

(多媒体显示)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但只有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这种极致。

通过以上情况的分析,我们可以列表如下(多媒体显示):

黄鹂                  太湖美景                 美

象征                                           的

艺术及                美的环境                 极

各种美好的事物                                 致

说明:让学生可以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本文是从环境和黄鹂的关系上着眼来写,所阐发的哲理是作者几次追寻黄鹂的经历的延伸和升华。

(多媒体显示)下列资料: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62年。“文化大革命”前的十七年有“左”的错误倾向,把文艺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口号理解为“要求文学艺术从属于临时的、具体的、直接的政治任务”,干涉了许多不应当干涉的事情。1962年以后,“左”的错误愈演愈烈,终于酿成了“文化大革命”。

说明:通过联系本文的写作背景,让学生理解作者寄予在黄鹂命运上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感慨和向往。

根据介绍的有关背景知识,学生讨论分析文章的写作意图?

作者呼唤为黄鹂乃至各种美好的事物创设优美和谐的社会生活环境

课外延伸

结合本课所学的内容,讨论以下问题(多媒体显示):

1、你能否从生活中找出些事例来验证课文所蕴含的哲理?(正反面都可以)

2、种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在一定的环境中,才能发挥这种极致,对于“科技人才”,这种环境指的是什么?

3、如何认识“孔雀东南飞,人才美国飞”的社会现象?

说明:借鉴吸收,把所学的内容应用与实际,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章所阐发的哲理。

 作者邮箱: dongyan97-02@163.net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