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网友来稿)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手机版


陈志祥  

教学重点:

1.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

3.体会演说词的论辩思路。

教学难点: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词语的表达作用。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分析领悟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科学的发展是经历了很漫长的时期的,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总会出现一些伟大的科学家,他们以超人的智慧发现了许多客观规律,以卓越的理论去推动科学向前发展。在复杂的社会科学领域,正是一位杰出的哲学家总结了资产主义社会以及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规律,推动了无产阶级革命。这就是卡尔•马克思。马克思以其卓越的功绩,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歌颂。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恩格斯写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并悼念这位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的导师。

二.预习检测:

1.纠正下列各句中的错别字:

①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霍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摩索。(豁、摸)

②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膛热情、坚忍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腔)

③只能感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误蔑的人。(诬)

2.选词填空,并区别这些近义词:

①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安心、安静)

②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发现、发明)

③但是马克思在他们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独特、独到)

(区别略,以上词语很容易区别,教师可引导学生依据同义词的区别方法分析辨别。)

三、理清文章的结构(结合“练习”一) 

1.理清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1)  悼念    交代伟人的逝世——悲痛 

第二部分(§2-§7)  评价    评说马克思在理论和实践的伟大贡献——敬仰 

第三部分(§8-§9)  悼念    颂扬马克思品质的崇高——敌人的忌恨、人民的爱戴——怀念   

悼词的大致脉络    

    开头(第1段):

    简介逝者去世的情况——追述马

克思逝世的情形。               

    主体(第2~8段):    

    颂扬逝者的功绩——概述马克

思逝世的深远影响,热情赞颂并高

度评价

马克思对人类的卓绝贡献。

结尾(第9段):

颂扬、悼念语。 

四、分析第一段:

1.作者为什么要在开头点明马克思逝世的具体时间?

明确:第一处详细点明逝世的时间,表达了一种庄重的意味;第二处极言时间之短,既表现了“我”的痛苦和惋惜,又揭示和赞颂了马克思忘我工作的精神。

2.本段写马克思的死何以用“停止思想”“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这些短语来表达?

明确:在这里作者采用了讳饰的手法(所谓讳饰,就是因为某个原因,不便直接说出某个意思,而是以比较委婉而又含蓄的语言表达意思),既表现了作者对马克思的敬重,又表现了自己的悲痛之情。

第1 小节 “安静的睡着了——但已经永远的睡着了”。(转折或补充说明,有潜台词的作用)  破折号领起的部分撼人心魄地反映了恩格斯内心的巨大矛盾与悲 痛。他希望马克思是暂时地像往常一样地“睡着”,不希望、不愿意想到并且说出“永远地睡着了”,但又不能不说出。

小结:本段追述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和情景。

四.分析二~五段:

1.第二段是从哪些角度来评说马克思逝世造成的损失的?

明确:一是从对象(无产阶级、历史科学);一是从程度(不可估量);一是从后果(空白);一是从时间(不久)。作者不断变换角度,主要是强调马克思对于无产阶级革命所起的重要作用是无与伦比的。

2.从后文内容看,第二段起何作用?它与后两层在内容上是何关系?结构上又是什么关系?

明确:从后文看,第二段起总纲作用,与后面两层是因果关系;结构上是总分关系。

3.第三段。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这个“规律”不仅仅指“事实”,因为“即”不仅管到“事实”,而且管到由“事实”导引出的结论。这里的“事实”是指“吃、喝、穿、住”与“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谁是“首先”,谁是“然后”的客观顺序,它规定了物质与精神谁是第一性的,谁是第二性的。即如果没有农民种地,工人盖房、织布,人们就根本无法进行学习和从事政治、宗教等活动。“所以”标明由这个“简单事实”导引出以下的结论:要解决“吃、喝、穿、住”,首先就要进行“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在这个生产中,人们就要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这个生产关系标志着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就是“基础”。“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都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不仅是指“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而且包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这个顺序在过去却是“做得相反”的。

5.“不仅如此”中的“此”指什么?第四段和第三段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

明确:“此”指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第四段和第三段在结构上是递进关系。

6.第四段中最能体现马克思第二个发现的作用的词是哪一个词?试具体解释这个词语的含义?

明确:豁然开朗。剩余价值的发现揭开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为人们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并解决这一社会的根本矛盾开辟了正确道路,对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的斗争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7.第五段中“这样两个发现”指什么?

明确: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

8.第五段第3句中的“很多”“不是浅尝辄止”各是从什么角度去叙说马克思的理论研究的?

明确:广度和深度。

小结:这一部分主要叙说马克思在科学(历史科学)方面的巨大成就,赞扬了马克思卓越的见识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五.附板书内容:

 

 

 

 六.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一。

2.补充作业:印发资料。

第二课时

一.复习第一课时内容,处理课后练习一。

二.分析第6、7段:

1.“他作为一个科学家就是这样”中“这样”指什么?

明确:指上文所说的马克思在很多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而且任何一个领域的研究都很深入。

2.为什么“每一个新发现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

明确:因为他认为“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这些新发现必然能带来历史的发展、革命的发展。

3.两个“密切注视”体现了马克思怎样的科学观?

明确:他是通过了解科学的发展来了解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矛盾的发展的。

4.作为一个革命家,马克思具有怎样的品质?

明确:对革命满腔热情,对无产阶级事业坚忍不拔,对工作卓有成效。

5.第7段和第6段是什么关系?

明确:前者谈革命成就,后者谈科学研究,内容上是并列关系,逻辑上是因果关系。

6.为什么说“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

明确:因为马克思无论研究科学或是从事革命活动,都是指导全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他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奉献了一生。

7.第7段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

明确:分三层。首句为一层,点明马克思首先是一位革命家;2~4句为二层,概括马克思革命的一生;5句为三层,简述马克思的革命活动。

小结:这两段叙说马克思作为科学家和革命家,全身心投入到自己事业中的伟大精神。

三.分析第8、9段:

第三部分(8─9自然段)论述马克思的无比巨大的革命影响,表示深切悼念。 

     1.“正因为这样”中“这样”指什么?

明确:指前一段所说的马克思在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中的卓绝表现和成就。

“正因为这样”,总结上述论述内容,指明了产生两种不同态度的原因,展开了下文论述,属承递性词语。运用了鲜明的对比手法: 

               敌人:嫉恨、诬蔑、驱逐、诽谤、诅咒(从反面论证马克思的伟大) 

  两种态度 

               革命者:尊敬、爱戴、悼念 

   2.“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中“这一切”又指什么?

明确:指资产者“诽谤他,诅咒他”。

3.“敌人”和“私敌”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敌人”指无产阶级的共同的敌人;“私敌”指与马克思的个人利益相冲突的人。

4.第8段采用了什么手法来评价马克思?

明确:对比。把资产者和无产者对马克思的态度作对比,充分体现了马克思的阶级立场和崇高地位。

5.第9段“永垂不朽”是什么意思?

明确:本义是永远流传,不可磨灭。这里指马克思的精神和他开辟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万古长存。

小结:这两段高度评价马克思的地位,并对马克思表达最深切的哀悼之情。

6.讨论“练习二”。

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以表现主旨是本文的又一大特色。 悼词的主要内容在于评述逝者生平事业功绩,表达崇敬、悼念之情。本篇也不例外。为了全面、准确、清楚地评述马克思一生的伟绩,表达全世界人民的崇敬、爱戴和悼念之情,本篇讲话综合运用了叙述、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从全篇看,介绍马克思逝世的情形和他的革命实践活动采取叙述的方式;对马克思的伟大发现及其评价采用议论方式;而在叙述、议论之中又无处不饱含着诚挚的感情。

   从局部看,这三者则是水乳交融,浑然一体。比如,第1段叙述马克思逝世的情景,那看似平静的叙述中却融合了崇高的评价和深沉而又丰富的感情。又比如,第7段评述马克思的伟大革命实践,作者采用了夹叙夹议的方法,字里行间无不饱含着对马克思的崇敬、爱戴和颂扬之情。由于恰当地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讲话的内容也就得到了完美的展现,讲话也就具有了意味隽永、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

    关于练习四 

1.“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进一步强调马克思逝世的影响之大,是人类不可弥补的损失, 对下文第8段有领起作用。由此可见,第2段是全文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段落,起着统领全文的总纲作用。

    2.第3段 “正像达尔文……一样”,是用类比的方法说明马克思的科学理论贡献对于人类历史的意义就跟达尔文的科学成就对于自然科学的意义一样巨大。“即历来……事实”紧承上文,说明了马克思所发现的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一直被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思想所“掩盖”,直到马克思才揭示了这个真理。冒号后面的话都是对“简单事实”也就是“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的具体解释。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解释是由一个多重复句表达的。整个句子以关联词“所以”为标志构成因果联系,分为各由复句组成的前后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人们首先……然后才能……”是条件复句,说明社会存在(物质)决定社会意识(精神);后一部分是以“因而”为关联词的因果复句。说明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通过这番解读,我们可以领略到课文严密的逻辑力量。

    3.“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在黑暗中摸索”,“豁然开朗”与“在黑暗中摸索”相对照,赞扬了马克思发现“剩余价值”的划时代意义,嘲讽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和社会主义批评家们。

    4.“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斗争”指前文所说的“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制度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这句强调说明马克思把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当作了“他的毕生的真正使命”。“热烈”、“顽强”、“卓有成效”、“很少见”等词语,感情色彩强烈,对马克思从事革命斗争的非凡气质、坚忍不拔的意志和辉煌成果进行了热烈的歌颂。

    5. “他对这一切……才给予答复”,用精彩的比喻描述了马克思的恢宏气度、广阔胸怀和无所畏惧的战斗风格。他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尊敬、爱戴和悼念,证明他的逝世造成的“空白”是不可弥补的。

    6.“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说明马克思斗争的目的是为了全人类的解放而不是个人的私利;马克思的敌人不是与他个人有什么仇隙,而是整个人类的敌人。“可能”、“未必有”以不肯定的语气深刻地表达了肯定的含义。

    引导学生揣摩关键句子和段落的含义,不能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更不能将文章肢解开来。 

关于经“练习”五  本题意在复习巩固语言知识。参考答案:

    纷繁芜杂:多而杂乱。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一变而为开阔明亮。亦比喻顿时领悟过来或迅速解决问题。

    卓有成效:有卓越的成绩、效果。

    诽谤:无中生有,说人坏话,毁人名誉。

    英名:指英雄人物的名字或名声。

   不可估量;无法估计。

四.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二。

2.补充作业:印刷材料。

 作者邮箱: ngxchzhx888@sohu.com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