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夜泊》新解质疑(网友来稿)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天津铁路一中 姜春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讨论,理解课文的基本观点 2、结合本文提高鉴赏、品读古诗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本文抓住批驳的“突破口”,综合运用驳论点和驳论据的写法 教学方法:阅读、讨论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学生背诵诗歌《枫桥夜泊》,播放课件,学生评价) 这是一首记叙夜泊枫桥的景象和感受的诗。明月西落,乌鸦夜啼,秋霜满天;江上渔火映红枫叶,忧愁搅我难眠。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深更半夜飘到我的船边。诗中选取的景象是残月、栖鸦、霜天、渔火、寺庙、客船,有声有色,层次分明,构成了一幅清幽孤寂的江南水乡秋夜图。而画中的主体则是诗人自我。全诗情景交融,千古流传。我们曾学过,诗歌的理解应该是多样的,有的人就对《枫桥夜泊》做出新解。课前已经布置了预习,哪位同学说一下新解:以为诗中的“乌啼”指寒山寺以西的“乌啼桥”,愁眠指寒山寺以南的“愁眠山”,“江枫”指寒山寺前两座并排的姐妹桥,一座叫做江村桥,一座叫做枫桥。 这种考证乍听“大有学问”,但到底合理不合理?到底符和不符和全诗的意境呢?我们看看作家刘金是怎样评议的。 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与文章对话 在课前同学们进行预习的过程中,大家提出很多问题。老师从大家所提问题中,选取了三个有代表性的重点问题,让大家利用周六、周日去查找资料,讨论研究。下面老师再给大家5分钟时间,快速阅读课文,然后把你在周六、周日研究的结果和其他同学进行一下交流。(5分钟后分组讨论,然后选一名组长把讨论结果汇总一下,到前边来告诉大家。在解决这几道题后,学生可以针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提问) 1、作者针对新解是怎样批驳的?运用了怎样的批驳方法?(最好设计一个板书展示) 2、我们已经学过《不朽的失眠》这篇文章,作者对《枫桥夜泊》这首诗的艺术价值是怎样评价的?本文对对《枫桥夜泊》这首诗的艺术价值是怎样评价的?你觉得本文中“有人”对《枫》所谓“新解”是否有道理?为什么? 3、结合本文,请你谈谈应该如何鉴赏诗歌? (学生机动问题)针对“新解”作者提出了哪些疑问?提出疑问的作用是什么? 本文层次结构? 三、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讨论(核心内容)教师归纳相关内容 “有人”的“新解” 诗中“乌啼”“江枫”“渔火”作了考证。 (1)乌啼——乌啼桥 (2)江枫——江村桥和枫桥 (3)愁眠——愁眠山(孤山) 江枫渔火对愁眠——江村桥、枫桥、渔火对看愁眠山。 作者对于“新解”提出三个疑问“考证可靠吗?必要吗?的艺术价值?” ——总批,全文批驳的“纲” “有人”的三点“新解”是作者批驳的“目” 阅读时举纲抓目——理清文章的思路 1、作者对“有人”的三点“新解”逐一批驳: “江枫”是江村桥和枫桥 的简称:如此简称不合古人习惯;诗的形象和意境全无;题目无法成立(驳论点) “乌啼” 指乌啼桥 : 乌鸦不夜啼;建于隋大业七年;“月亮向乌蹄桥方向落下去” 反驳乌鸦可夜啼,有乐府《乌夜啼》可证;无文献史料可证;揆情度理,不可能产生 (驳论据、驳论点结合) “愁眠” 指愁眠山:全诗意境破坏无余;无文献史料可证;渔家掌灯亦 (驳论点驳论据结合) 以上是有理有据来批驳 结论:把一字一词都落实到具体事物上,结果就会使诗的意境全失,兴味索然。这样的考证新解,即使不是牵强附会,也是以牺牲诗的艺术为代价的。亮出观点“我很不赞成这种新解”。 2、作者对《枫桥夜泊》的评价:“我以为,这首诗之所以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无论如何不在于如考据家所认为的在两句诗中罗列了三座桥和一座山而在于诗人以匠心独运的杰出才能,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情景交融的夜泊图画。” 《不朽的失眠》“感谢上苍,如果没有落第的张继,诗的历史上便少了一首好诗,我们的某一种心情,就没有人来为我们一语道破。”与本文“这样一幅美妙而奇特的图画,使千古读者不知不觉好想身临其境,和诗人一起体验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情怀。” “新解”把一字一句都落实到具体事物上,结果使诗的意境全失产,兴味索然,无法让读者阅读《枫桥夜泊》产生“我们的某一种心情。”“牺牲了诗的艺术价值。” 3、赏析古诗一定要结合诗的意境。抓住诗歌中的艺术形象,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诗人夜半十分,静听着寒山寺中传来的悠远的钟声,或许忧于国事,又或许触景生情,于是心有万千思绪,这动人的诗句便油然而生。“新解”把一字一句都落实到具体事物上,结果使诗的意境全失产,兴味索然,无法让读者阅读《枫桥夜泊》产生“我们的某一种心情。”“牺牲了诗的艺术价值。” 四、小结 通过同学们的自主学习,经过大家共同探讨研究,我们不仅知道了这篇驳论文的基本内容,掌握了驳论文驳论点和驳论据的批驳方法,而且还通过与《不朽的失眠》的比较阅读,使我们知道了鉴赏古诗必须要结合诗的形象和意境。下面就根据本课所学做一下练习。 五、知识迁移 1、唐著名诗人杜牧诗《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对这首诗明代的文学家杨慎在《升庵诗话》中批评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请同学讨论,对此“新解”质疑。 (清代文学何文焕在历代诗话考索中进行批驳“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的着,看得见。题云《江南春》,江南方广千里,千里之中,莺啼而绿映焉,水村山郭无处无酒旗,四百八十寺楼台多在烟雨中也。此诗之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名曰《江南春》。”) 2、我们已经学习过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写的《使至塞上》这首诗,其中名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但现实中出升的太阳略扁,落日也是扁的,确切说是椭圆形,短轴比长轴短1/5。所以有人将这句诗改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扁。” 请同学讨论,对此“新解”质疑。 小结:《怀疑与学问》张载——“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程颐——“学者先要会疑。”因为只有我们具备了怀疑精神才能在前人认识的基础上有所前进和突破,才能在质疑研究中碰撞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今天同学们表现得就相当不错,希望我们把这种敢于质疑的精神继续发扬到我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大家说我们有没有这种信心?(有)有没有这个能力?(有)好,今天的作业就是请大家把《江南春》和《使至塞上》的“新解”质疑整理到作业本上,明天交齐。 板书设计: 《枫桥夜泊》新解质疑 刘金 新解: 乌啼——乌啼桥 江枫——江村桥和枫桥 破坏诗歌艺术性 愁眠——愁眠山(孤山) 考据有误 栖鸦夜啼 新解质疑: 江上渔火 情味隽永 江边红枫 情景交融 忧愁难眠 作者邮箱: bull715@sohu.com |
·语文课件下载
| |||
『 ![]() ![]() ![]()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