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挽联看鲁迅(网友来稿)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杂文参考教师随笔 手机版


马莉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诚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这是毛主席对鲁迅的评价,也是镌刻在中华民族的心碑上光耀千古的铭文。对此,我们可以从各界人士对鲁迅先生之死的挽联上可见一斑。

郭沫若在日本惊悉鲁迅先生病逝的噩耗,甚是悲痛,当即写下一联,写毕,急托人呈献于先生灵前,联语曰: 

方悬四月,叠坠双星,东亚西欧同殒泪;饮诵二心,憾于一面,南天北地遍招魂。

此联含义颇深,当时鲁迅被誉为“中国的高尔基”,而这两位文坛巨星仅隔四个月先后殒落,下联是说自己虽系鲁迅知音,曾怀着钦敬的心情诵读先生的大作《二心集》,遗憾的是两人竟无一面之缘。

蔡元培和鲁迅是好朋友。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时,鲁迅在北大作讲师,教《中国小说史略》,每周一小时,被称作是“一小时功课的讲师”。在国民党统治时期,鲁迅屡受迫害,蔡元培多方维护,一直到鲁迅逝世。蔡元培作了一幅挽联,联文是:

著述最严谨,非徒中国小说史;遗言太沉痛,莫作空头文学家。

上联是驳斥当时迫害鲁迅的杂文,侮蔑鲁迅还没有写出好文章,只有《中国小说史略》还可以得说法。蔡针锋相对,称道鲁迅文章“最严谨”,当然也包括杂文在内了,这是对鲁迅作品确切的评价。下联是根据鲁迅的遗嘱说的,鲁迅叫孩子“万不可做空头文学家”。这是鲁迅沉痛地感到,在国民党统治下,不要做一个空头文学家的徒有其名,而要做一个人民爱戴的文学家,责任是相当重大的,鲁迅以此勉励自己的儿子。

孙伏园时任《晨报》副刊编辑,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当时就连载于《晨报》副刊上。且二人接触频繁,过从甚密。鲁迅逝世,孙伏园深为悲痛,因以鲁迅所著书中及所主编的刊名缀为一联:

踏《莽原》,刈《野草》,《热风》《奔流》,一生《呐喊》;痛《毁灭》,叹《而已》,《十月》《噩耗》,万众《彷徨》。

唐弢是鲁迅的弟子,他得知先生的死迅后,悲痛不已,挥笔写下凡言70字长联::

痛不哭,苦不哭,屈辱不哭,今年成何年,四个月前流过两行泪痕,又谁料这番重为先生湿;言可传,行可传,牙眼可传,斯老真大老,三十年来打出一条血路,待吩咐此责端赖后世肩。

上联是说高尔基、鲁迅先后四个月逝世,作者悲痛难当,下联是对鲁迅战斗精神的热情沤歌。此联虽长,长而不烦,而又贴切自然。 

1950年10月,在纪念鲁迅逝世14周年的荣话会上,陈毅即席撰挽联一幅,其联为:

要打叭儿落水狗,临死也不宽恕,懂得进退攻守,岂仅文坛闯将;莫作空头文学家,一生最恨帮闲,敢于嘻笑怒骂,不愧思想权威。

这幅挽联取先生文章中词,锋芒闪烁。上联写先生“痛打落水狗”的精神,下联写先生痛骂帮闲,并敢于向敌人冲锋陷阵的精神。 

在挽鲁迅联中,感情最为复杂的要算是徐懋庸了。鲁迅生前曾和徐懋庸进行过论战,虽说鲁迅曾对徐产生过误会,亦撰文严厉的批评过他,而徐还是深敬鲁迅的,因此鲁迅逝世,徐的挽联实在不好写,其联为:

敌乎?友乎?唯余自问;知我?罪我?公已无言。”

徐联连续发问更多地表达了自己当时的复杂心情,亦把自己从尴尬的处境中解脱了出来。此联也说明了先生的伟大人格和高尚情操。

在挽鲁迅联中,还中一幅反常规联,是北平风沙文艺社的挽鲁迅联:

偏偏在战的热望中,鲁迅死了!中华民族要大哭,无产阶级要痛哭,前进作家更是要狂哭! 偏偏在降的阴影里,鲁迅死了!帝国主义会暗笑,专制恶魔会狠笑,落后文人也许会惨笑!

   该联打破力避同字相对的戒律,以突出主题,既表明了鲁迅先生在当时中国文化战线上的重大影响,也表明了鲜明的爱憎及沉痛的心情。

鲁迅先生的逝世,也引起了一些外国朋友的悲痛,当时姚克与美国著名记者斯诺正在鲁迅的指导下,精心编译《活的中国》一书,鲁迅逝世的噩耗传来,二人悲痛万分,合撰挽联一幅以寄托哀思:

译著尚未成书,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右,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联语贴切生动,既嵌入了先生《呐喊》和《彷徨》两部名著,表明了其丰功伟绩;又赞叹先生确实是文化革命的主将,是黑暗中国的精神领袖。 

先生在日本的挚友佐藤村夫,在得知先生逝世的恶耗后,亦撰联以寄托哀思,联语口:

有名作,有群众,有青年,先生未死;不做官,不爱钱,不变节,是我导师。”

此联以排比手法,“三有”对“三无”,歌颂了鲁迅的伟大功绩和高尚情操,切人切事,要言不烦。 

郭沫若还有一幅挽联,

孔子之前,无数孔子,孔子之后,一无孔子;鲁迅之前,一无鲁迅,鲁迅之后,无数鲁迅。

上联完全符合鲁迅对孔子的看法。因为鲁迅曾说过:“孔夫子之在中国,是权势者们捧起来的,和一般的民众并无什么关系。”既然与民众无关,也就等于死;至于下联,则是说明了鲁迅的伟大影响。曾经有无数的爱国青年,由于受鲁迅作品的教育和熏陶,走上了革命道路。今后,将会继续有无数的鲁迅的继承者,出现在我国的文艺队伍里。

先生之死,万民悲痛,以上这些挽联足见大家对鲁迅的伟大人格、高尚品德与不朽业绩的推崇。

通联:河北威县第一中学  马莉   邮编:054700

电话:03196182750     E-mail:wxmali@163.com

 作者邮箱: wxmali@163.com

相关链接:教师随笔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