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手机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需要掌握的字的读音:

  机杼 可汗 鞍鞯 辔头 燕山 胡骑 戎机 朔气 金柝 红妆

  著我旧时裳 傍地走 

  2.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

  当户  惟  可汗  市  但  朔气  金柝  铁衣  安能

  明堂  策勋 强   不用 郭  著   帖花黄 扑朔  迷离 

  二、能力目标

  体会恰当详略叙述和成功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的表现力量。

  三、情感目标

  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教学建议

  文章主题思想

  这首诗描绘了木兰代父从军和辞官还乡的不寻常经历,歌颂了她深明大义、勇敢坚强、不贪图功名利禄、热爱田园生活的优秀品质。

  文章思路

  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概括本诗情节并复述故事。

  第一部分(1、2、3段)写出木兰代父从军、踏上征途。 

  第二部分(第4段),写出木兰经过长期激烈战斗胜利凯旋。 

  第三部分(5、6段),写出木兰,还朝辞官,功成身退,返回家乡,家人团聚。 

  第四部分(第7段),吟唱诗歌的人用比喻赞美木兰。

  写作特点

  《木兰诗》是一首叙事诗。它有集中完整的故事情节,在叙事上有详有略,详略得当是其主要特点。详略的安排不仅是为了求得行文的变化,使结构疏密有致,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刻画人物。 

诵读指导

  步骤:

  ①归纳各段大意,再合并为四大段,分段进行背诵练习;

  ②每段光齐读,再以点拨方式作诵读指导,然后自由练习背诵;

  ③检查背诵。下面只写出诵读指导的要点。总提示:叙事诗的人物形象是在情节发展的全过程中逐步显现出来的,诵读叙事诗应把握两点,一是主人公的思想感情;二是情节发展的节奏。关键在于感情的投入,视故事中的种种图景如在眼前。

  第一段(第1至4节):木兰决定代父从军。要先设想这个五口之家在征兵令下达后的困难处境。

  ①前两句写木兰平日在家劳动的情形,应读得缓慢些,读后作稍长停顿。为什么?(要让读者想象她不仅勤劳,而且技巧娴熟。)

  ②“不闻”——谁“不闻”呢?(父亲)这是木兰见到“军帖”之后,出现了不寻常的情况:停机而叹。父亲感到奇怪——这正是情节的开端,当轻声徐徐而读。读完,径直接读“问女”二句。

  ③木兰答父问的基调是深沉的,但其间又有变化。木兰本有所思,为什么偏要说“无所思”、“无所忆”?(宽慰老父)“昨夜”一节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忧国化家)如此低沉的诗句该怎么读呢?(低而缓)到段末,感情有变化吗?(转为坚定)“愿为”两句应当读得恳切些。

  至此,木兰已说出自己的打算,可是父亲(还有母亲、阿姊)同意吗?(同意)但诗中不提,这是一次“跳跃”。为制造悬念,读后可作稍长停顿。

  第二段(第5至7节):木兰置办战具后奔赴战场。

  要设想青年人纷纷置办战具的热烈图景和北方广阔原野的画面,但最重要的是,要在自己头脑里出现木兰策马飞奔的英雄形象。

  ①“东市”、一句是承上文“市鞍马”而来,但中间又有“跳跃”,该怎么读呢?(要突然振起)下面三句呢?(要加快节奏)为什么?(军情紧急,刻不容缓。)

  ②第6、7两节既有叙事,又有抒情,诗中是怎样叙述万里征途的?(辞爷一宿黄河;辞黄河一宿黑山,两天就走完了,概括得多好。)抒发了怎样的感情?(思亲;向往战斗)“黄河流水鸡溅溅”给人怎样的感受?(悲壮)“胡骑鸣批晰”呢?(战斗的激情。)

  叙述和抒情二者哪一件为主?(抒情)思亲和向往战斗二者哪一种为主?(向往战斗)可见,这段当用抒情的调来读,既刚强又柔婉。

  第三段(第8至10节):十年战斗生活,入朝受贺,辞官不就。

  这三节课本原作两段,有两个场面。读第8节,要设想出“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中天是明月,令严夜寂寥”(杜甫《后出塞·其二》)的图景;读第9.10节,要设想出朝廷庆功盛典的情况。(李白诗句“隐隐五风楼,峨峨横三川。王侯象星月,宾客如云烟”可资参考。)

  朗读前还要解决一个问题:诗中写十年战斗生活,为什么只写战场夜景而不写木兰作战中的表现?目的是通过两处侧面描写(“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可以看出,无论是最高统治者还是普通战士,都把木兰视为出类拔革的战斗英雄。这样,木兰的英雄形象在学生心中就变得更加鲜明了。

  ①“万里”两句写木兰到战场后回忆此番行军历程(上文“闻燕山胡骑鸣”表明已到战场),读时须有苍凉慷慨之感,中速。

  ②“朔气”两句概括了木兰十‘年战斗生涯,宜用悲壮声调读,引发听者的想象,用慢速;然后急转直下,读“将军”两句,可加快速度。

  ③“归来”四句,由庄严转为热烈。

  ④“可汗”之问要读得亲切,木兰答语要读得朴实无华、自然平易,才能再现女英雄的本色——她只是代父为国效力,毫无居功之心。

  第四段(第11至13节):家人亲切欢迎,木兰恢复女儿妆。

  要设想出家人迎接的具体图景:理红妆、杀猪宰羊,当在“出郭”之前;出郭相迎的岂止爷娘?姊、弟、乡邻必当一同前往。还要设想木兰家中居室的分布状况。诵读的基调是热烈、欢快,但其间亦略有变化。

  ①家人欢迎一节要有喜沃的气氛,节奏最快。

  ②木兰一到家,就是一副天真的女儿情态,节奏稍稍放慢,宜轻声读,以表现木兰对故居的亲切感和对女儿妆的喜爱。读到“贴花黄”,应作一顿,为高潮蓄势。

  ③“见伙伴”一节是全诗高潮,首句说木兰,直读得平缓,至“惊忙”要突然振起;伙伴语的重音在“十二年”“不知”上,“十二年”后应作一顿。

  歌者赞辞(最后一节)

  前三句都是铺垫,最后一句才是正意所在,语调当由平缓发展高昂。“安能”句本可写作“安能辨雄雌”,但这样写语意就平淡无奇了,加上“我是”二字,才能表达出歌者对木兰的崇敬感情;此句当读得字字清晰,掷地有声,切莫“吃掉”其中任何一字。

  如何带动学生当堂掌握背诵

  一、要启发学生背诵的自觉要求,这主要依靠教师有表情的示范背诵;如果学生中有人在课前就背了下来,也要请他们作背诵表演,总之,要把课堂上背诵的气氛搞得浓浓的。

  二、要利用民歌形式上的特点,加快记诵的速度。这首诗共14节,除“万里”“爷娘”“开我”三节各有六句而外,其余都是四句一节,一节一节地背,再合节为段,就比较容易成诵。诗中排比句式也不少,又间有须真(又称联珠,如“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指出来也有助记诵。

  三、要讲得精当、简练。须知,名篇中词语句的解释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必须严格区分学术研究和教学要求,认定一种解释即可,用不着辨析、征引;分析内容但求具体、贴切,不贴政治标签,不用空洞的赞语;修辞常识(如“互文”)也要讲一点,不讲可能产生误会(如“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四、在水平较高的教学班,可以搞一点鉴赏。

《木兰诗》教学设计示例1

  重点:

  1、故事情节和木兰形象。 

  2、记叙的详略处理 

  3、对偶和排比

  难点:

  诵读指导,并当堂熟读成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简介木兰其人及《乐府诗集》 (略)

  二、正字音(略) 

  三、要求学生参看注释,阅读诗篇,理解词义、句意、诗篇大意(略) 

  四、朗读全诗。 

  五、引导学生划分这首诗的结构层次。

  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概括本诗情节并复述故事。 

  六、分析第一部分(同时出示幻灯片的画面,引导学生答出相关诗句,再分析人物形象、修辞手法)。 

  1、诗篇怎样写出故事的开始?这样写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诗篇由“唧唧复唧唧”引出“木兰当户织”,表明了木兰织布姑娘的身份。“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组对偶句表现出木兰停机不织,只是连声叹息,自然地引出母亲的发问,木兰的回答。富有生活实感,写出了故事的开始。表现了木兰的勤劳孝顺。 

   2、木兰的答话表明了什么情况?表现了她的什么特点?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军帖”的夜传,“十二卷”(虚数)的夸张,表明了军情紧急,显示出战争气氛。“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父老弟幼,揭示出尖锐的矛盾,表明了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表现出木兰基于家庭情况,经过停织叹息的考虑,毅然决定代父从军。表现了木兰的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3、第三段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虚指),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连赴东西南北四市,匆忙购置战马鞍具的情景,表现了木兰准备出征的急切操办而又井然有序。 

  4、这一部分还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旦辞黄河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但,只。前后四句之间构成对偶并运用了间隔反复修辞方法。“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和“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这两组对偶句之间,间隔反复,层嬗递进,表现出木兰出征的路线,征程的遥远,行军的神速,点明了宿营的荒凉地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和“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之间,间隔反复,紧相呼应,在荒凉夜间环境烘托中,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从而细腻地透露出木兰少女思亲的情怀,活生生地刻画了一位少年英雄女郎的形象,形象地描写出木兰奔驰遥远征途的豪迈气概。 

  第二课时

  一、分析第二部分 

  1、这一部分前两句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什么作用?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是对上段描写的奔驰征途情景高度的、形象的概括,表明驰骋战场,引到描写战场上的生活和战斗,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两句诗,写出征途之遥,夸张地表现出木兰身跨飞驰战马,万里奔赴战场,穿过关隘、飞越层峦的矫健雄姿。 

  2、后四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两句对偶:凛冽的北风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将士们在军中宿营;寒冷的月光照射着明晃晃的铠甲,哨兵们在深夜值勤;在艰苦环境的烘托中,表现出木兰在战场上的艰苦生活,从而烘托出木兰的勇敢坚强。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两句对偶,又是互文,互相渗透:将士们出征十年,经历过上百次激烈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归来;写出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表明了木兰身经长期激战,英勇善战,凯旋归来。 

  二、分析第三部分 

  1、这一部分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木兰朝见天子的情景?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夸张,对偶,互相补充,表明天子为木兰记多次功、赏赐甚丰,并且还“问所欲”,意将封任高官;这就有力地衬托了“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表现出木兰功成身退、眷恋家乡耕织生活、不慕荣华富贵的纯真性格、高贵品质。 

  2、这一部分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木兰回到家园的情景?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一家亲人因木兰归来而各自产生的符合年龄、身份、性别特征的行动,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意味。表现出木兰胜利归来给全家亲人带来了一片欢乐。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一连串富有年轻女性特征的换装梳妆动作,表现出木兰久征胜利归来,恢复女妆,欣喜兴奋的感情。 

  “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表现出伙伴看到“木兰是女郎”时的惊诧和赞叹,衬托了木兰在长期从军当中的谨慎和机警。木兰从军的故事也就在喜剧高潮中结束。 

  3、分析第四部分。这一部分是吟唱诗歌的人在诗篇故事结束以后的吟唱。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体现了什么样的感情? 

  这一部分以双兔为喻,很有风趣;“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我”字,具有代木兰说话的意味,体现了对木兰十分亲切和非常喜爱的感情,赞美了木兰在从军十二年中未被发现是女郎的谨慎和机警。 

  (如有学生把这四句诗归入上一部分,理解为木兰自己的话,认为木兰在这以兔自喻当中闪耀着风趣、智慧的光芒,体现了喜悦、自豪的感情,也应予以肯定。) 

  4、小结木兰形象。 

  木兰既是一个女孩子,更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她勤劳善良,纯朴孝顺,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驰骋沙场,为国家尽忠效劳,表现出深明大义、勇敢坚毅,果断的效国忠心和英雄气概。从军十二年,她凭着自己的坚强毅力和机智谨慎,女儿身份一直没被揭穿。在凯旋归来后,她不贪图富贵,甘愿过回简单安定的农家生活。她是我国古代北方优秀劳动妇女的象征。 

  5、分析这首诗详略叙述的恰当。这首诗详写什么?略写什么?诗人为什么这样处理题材? 

  这首诗详写木兰的从军缘由、行前准备、征途思亲、凯旋辞官、返回家园,略写战场生活、百战情况。所以这样详略地处理题材,原因在于这首诗不是重在表现木兰怎样作战胜,而是重在表现木兰这个年轻女郎深明大义、代父从军、性格纯真、品质高贵。所以诗中扣住从军故事的始末,着重写她的内心世界,表现她的思想感情,刻画出了这个血肉丰满的年轻女郎英雄形象。在内容上,突出木兰的儿女情态,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得人物形象真实感人。在结构上,详略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这样根据人物特点、诗篇主题来详略地处理题材,非常恰当。 征途之遥,生活之苦,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 

  三、此外还有比喻、顶针、夸张等。 

  7、总结本诗主题 

  歌颂了木兰的英雄形象,赞美了我国北方劳动妇女的英雄气概,表达了古代人民渴望和平安定生活的愿望。 

  8、学生朗读全诗。要求缓急得当,读出气势感情。 

  (教案设计者:天津津沽高中 田克君,收录时略有改动)

  设计思想

  1、这首诗以木兰代父从军为故事核心,在故事情节发展当中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方法描写人物,刻画出了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课本就诗中的排比句、对偶句组织了课后练习。引导学生扣住故事情节的发展,分析诗篇对人物所作诸多描写的表现力量,把此种练习统一于人物形象分析当中,深刻理解木兰这个人物形象。 

    2、这首诗叙述详略得当。对此单独进行分析,以免影响分析人物形象的集中。 

    3、这首诗的语言富有民歌特色,刚健明快,引导学生注意朗读和背诵。

  板书设计

  板书一:

木兰 

   1、母问女答   表明缘由   毅然代父从军 

    排比铺陈   匆忙购置   急切准备出征 

   2、反复烘托   思亲情切   奔驰遥远征途 

   3、夸张对偶   烘托互渗   长期激战凯旋 

   4、夸张衬托   功成身退   不慕荣华富贵 

    排比铺陈   亲欢伴惊   喜剧高潮结束  

   5、双兔为喻   风趣亲切   赞美谨慎机警

  板书二:

木兰诗

   1、母问女答 表明缘由 毅然代父从军

   2、排比反复 购置准备 奔驰遥远战场

   3、夸张对偶 烘托互渗 长期激战凯旋

   4、夸张排比 功成身退 亲欢友惊复妆

   5、双兔为喻 风趣亲切 赞美谨慎机警

返回  

 

《木兰诗》教学设计示例2

  一.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

  1.了解“乐府”的有关知识。

  2.体会文章作者对木兰爱国精神的赞美。

  3.学习本文排比、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

  (二)能力训练点

  1.根据上下文揣摩人物心理。

  2.体会文章的详略的安排。

  3.根据想像扩写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四)美育渗透点

  引导学生体会本文刚健清新、气势雄浑的诗意美以及云鬓黄花少女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驰骋沙场,功勋卓著的女性美、情感美和人格美。

  二.学法引导

  1.本诗诗韵婉转,琅琅上口,学生易记易背,课前要求学生先背诵,可以采用以下三步法:①利用课文注释,借助工具书,粗读课文,了解大意;②分段细读,抓住叙事诗的特点,概括故事大意,明确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③再读成诵,抓住诗中对木兰的心理、动作等描写的诗句,分析木兰的形象,进而正确把握诗的主题。

  2.能复述,扩写成改写故事,理解详写和略写的好处,找出对比和排比的句子并能说出运用修辞的作用。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讲析木兰的形象为什么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喜爱,以致家喻户晓?这一点主要通过讲清木兰替父从军的“孝”和保家卫国的“忠”(爱国)两种精神让学生领会。

  2.难点

  本文的材料安排为何有详有略。这一点要通过组织学生讨论本文的中心来解决。

  3.疑点

  木兰之所以“不用尚书郎”仅仅是因为不贪图荣华富贵吗?这一点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来介绍分析。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课文录音磁带、《谁说女子不如男》的歌曲磁带及录音机。

  2.有条件的可转播关于花木兰代父从军的节目。

  3.投影仪及文学常识、名句、重点词语理解的胶片。

  4.学生将重点词语、句子制成知识卡片、课堂交流。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第一课时

  1.熟读全诗,看文章可分成几个部分。

  2.重点分析前三部分,这是故事的发生、发展和高潮部分,看在这一部分中,作者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

  第二课时

  1.分析剩下的课文,全面把握人物形象。

  2.学习改写文章。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人新课

  前一段时间,闻名全球的迪斯尼公司投入巨资将中国的一部古代文学名著搬上了银幕,轰动了世界,大家知道这部影片叫什么名字吗?对,是《花木兰》。花木兰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女英雄,她到底有什么魁力,以至于风靡世界,打动了不同种族人民的心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疑问,来学习木兰的最初雏形——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相信大家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二)明确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意,了解大致情节。

  2.通过分析诗歌,理解木兰的形象。

  (三)整体感知

  l.检查预习效果,给加点的字词注音。

    

  2.速读课文,将诗歌分成四部分,每部分用四个字简单概括内容。

  第一部分(1一3段)替父从军。

  第二部分(第4段)十年征战。

  第三部分(5一6段)凯旋而归。

  第四部分(第7段)结尾附文。

  (四)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背景介绍

  关于《木兰诗》产生的年代,有多种说法。从诗中的地名看,诗的时代背景,当与北魏和柔然的战争有关。而游牧民族强悍尚武的社会风气则是它产生的社会基础。

  2.诗的结构是按时间发展的先后顺序安排的。

  3.分析第一部分,写木兰决定替父从军。

  (1)文章一开始写的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

  文章一开始写的是木兰的忧愁情态:“唧唧复唧唧”,而不是直接写木兰从军的原因。这样写有两个好处,①引起读者悬念——木兰为何优?为何愁?②能使文章简洁。如果从起因开始写,将相当复杂。

  (2)从第一段春,木兰的身份是什么?“当户织”一句可以看出木兰是一个辛勤劳动

  的女子,而不是侯门小姐,这为下文替父出征奠定了基础。

  (3)木兰到底为何如此忧虑呢?(让学生自读第二段找答案,然后请同学用自己的话讲述。)

  原来此时国家有战事发生,召木兰的父亲入伍,可是父亲年纪大了,家里又没有成年的男子可代父亲入伍。

  那木兰可以替父从军,又愁什么呢?

  古代歧视女子,女子没有地位,要求她们“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不准抛头露面,法律不允许女子入伍。

  是否毫无办法?聪明的木兰想出了什么主意?

  女扮男装。

  女扮男装,冒着很大的风险,一是怕别人识破,更主要的是上战场面对的将是死亡,但木兰一片孝心,为了自己的父亲,死有何惧?

  大家对照自己想想,你是怎样对待父亲的呢?与木兰一比,是否有所感悟?

  (4)思考一下这两段叙述木兰替父从军的前前后后,人物在这段时期心理活动起伏很大,同学们试着把握一下。

  忧虑(唧唧复唧唧)——反复思考——下定决心(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5)第三段,写木兰紧张地做准备工作,迅速从家出发和奔赴战场途中的见闻感想。先就“愿为市鞍马”做文章,用排比的句子,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要啰嗦地写呢?为什么不写在一个地方买齐?

  这样写有以下几个作用

  ①写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要采买上好的用品。

  ②战事紧迫,时间紧张,渲染出一种紧锣密鼓的气氛。

  ③这是乐府诗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诚如谢榛所说:“若一言了问答,一市买鞍马,则简而无味,殆非乐府家数。”(《四溟诗话》)联想我们曾学过的一首乐府歌辞《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东西南北的铺排,看似重复,却写出了鱼在莲叶间嬉戏的情景和人们采莲时愉悦的心情。

  (6)思考:赴边途中是详写还是略写?(略写)详写什么?(心情。)

  通过几个地名的转换,便概括了整个行程:家——黄河——黑山。两次在“黄河”和“黑山”宿营的描写极婉转地形容出一个初离父母出征的少女的新奇感受,听到黄河流水,听到燕山胡骑,都不由让她想起父母的呼唤,对父母的思念情深意长。

  教师范读第一部分,并指导学生背诵。

  4.分析第二部分。

  高度概括木兰十几年出生入死、保家卫国的战斗生涯。这段只有六句,却写了三个阶段——途中、战中、战后。

  (l)读课文。找出哪句写途中,哪句写战中,哪句写战后?

  途中——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战中——朔气传金拆,寒光照铁衣。

  战后一一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2)我们重点欣赏写“战”中的两句。“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两句十个字,就写出了十几年的战斗生涯,可谓字字千金。这两句的含义是什么?写出了怎样的意境?    “朔气传金拆”意为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朔风凛烈,刁斗声声,月光映雪,木兰未眠。想一下,她在想什么呢?

  思父母,思姐妹,思家乡,甚至思念她的织机……

  木兰又在做什么呢?从“寒光照铁衣”一句可以看出,木兰正穿着铠甲,和战友们一道在边防线上巡逻,随时准备为保卫祖国而战。

  (3)木兰在战场上表现如何?文章中没说,但我们想一定是智勇双全。根据①这么多年,女扮男装本被发现。②从下文的暗示中也可以看出来:“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五)布置作业

  1.想像一下,木兰在战场上会遇到什么情况?她会怎样处理?

  2.为什么把战争过程写得如此简略?

  (六)板书设计

        木兰诗

  一、(l一3)替父从军  详

  二、(4)十年征战  略

第二课时

  (-)明确目标

  1.体会文章后两部分的内容及感情。

  2.学习根据想像扩写文章。

  (二)整体感知

  读文章的第四、五、六段,看各写了什么内容?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为何略写征战中木兰的英勇?

  这种写法从表面上看,似乎刻画儿女之情多,而描绘英雄之气少。但从实际效果看,诗中所刻画的种种儿女情状,正多方面地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这一形象有血有肉,真实动人。木兰的机智勇敢无须赘述,一句“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就概括出来了。这样,儿女情与英雄气融合得天衣无缝,更是相得益彰。

  2.分析第三部分。

  (1)在这部分有一个疑点:木兰归来后,因战功赫赫,于是“可汗问所欲”。可木兰的回答是什么呢?“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为什么做出这种选择呢?一般的看法是:木兰不慕荣华富贵,愿回家与父母团聚。但我认为这里还有别的更深层的原因,大家能否结合你对中国封建社会的了解来挖掘一下?

  学生讨论后明确: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里,“男主乎外,女主乎内”是封建礼法定下的一条戒律。木兰可以在非常时期秘密地代父从军并发挥她那潜在的智谋和才能。然而,她却不能随着战争转入和平,继续在朝廷为治理国政而做出贡献。封建礼法加在妇女身上的镣铐是难以解脱的。木兰的还乡,决非什么不慕功名富贵的问题,也不是什么热爱劳动的问题,而是封建社会压迫、歧视妇女的必然结局。其他的故事也反映过这一点,如黄梅戏《女驸马》等。木兰只有辞受封爵、解甲归田这惟一道路可走。

  (2)从“爷娘闻女来”到“不知木兰是女郎”,写木兰到家,受到热烈欢迎。显出女郎面目后,令战友们惊惶。这段首先用三组复叠句式极力铺写木兰抵家时家人欢腾的情景:“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姐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这几句写出了不同人物的特点,形象非常生动。

  (3)作者省略了木兰回家后亲人相聚、畅叙别情的热烈场面,你能否根据课文内容,

  展开合理想像,进行扩写?亲人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4)当然,这里边最高兴的当属木兰,下面几个排比句,从描写她急于回到日常生活

  的行动中显出其初到家时的狂喜心情,共同形成一种大团圆的热闹欢乐的气氛:“开我东阀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①为何不先脱战袍,后开门窗?

  木兰离开养育她成人的家已经十多年了。十几年来,她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这个家,

  思念家中的亲人。现在,她又回到了她所热爱、思念的家,一进家门,还来不及卸下戎装,就开门开窗,因为她对这个家庭的一切都感到惬意,都充满感情。

  ②“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又反映了木兰的什么心理?

  一是回到家心情舒畅;二是爱美之心,木兰亦有,表现了她对和平生活的热爱和对正常人生的向往。从而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富真实。

  ③这几句木兰还原“本来面目”与哪个地方照应?

  与开头交待木兰是女儿身照应。

  3.读最后一段的附文,你能领悟到什么?

  最后一段是木兰对战友们的“惊煌”所作的回答,也是作者对木兰的深切赞美。这时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和互文见义的手法,说无论是“雄兔”还是“雌兔”,都是“脚扑朔”、“眼迷离”的,它们在一起跑动的时候,你怎么能分辨雄雌呢?这幽默风趣的比喻,表现了木兰的稳重机智,又使这首诗的结尾余音袅袅,悠扬不尽!更给我们提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女子若有施展抱负的机会,她们的智慧、谋略和才能并不比男子逊色。你还能再举几例吗?穆桂英,李清照,武则天……

  女同学不宜妄自菲薄。

  4.《木兰诗》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成功在于恰当地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如设问、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方法,以及语句连接紧凑、生动畅达的联珠句法,如“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等,来为塑造人物形象、表现思想感情服务,事奇诗亦奇,不愧为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

  (四)总结、扩展

  木兰诗是一首优美动人的叙事诗,为了塑造木兰的形象,作者选取了广阔的生活场面进行描写。从时间上说,前后长达十多年;从地域上说,涉及家庭、乡里、战场和朝廷。对这样丰实的生活内容,作者以“木兰是女郎”为准则进行了精心剪裁,使全诗繁简得当。千百年来,《木兰诗》一直被人们传诵着,具有恒久的艺术生命力。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

  2.有条件的话课后观看动画片《花木兰》和豫剧《花木兰》

  (六)板书设计

 

扩展资料

  作品资料

  花木兰是古代时河南省虞城县营廓人。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屡立战功。凯归,帝封官嘉奖,木兰不受,欲纳宫中,以死拒之。唐初,追封为孝烈将军。人们为纪念她,于唐代修建花木兰祠,祠内现存元代立《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和清立《孝烈将军祠辨误正名记》石碑,详细记载了花木兰的身世、籍贯、业绩及历代修祠情况。近年来,又修复了木兰祠大殿等一大批景点。花木兰祠已收入《中国名胜词典》。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品,选自南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乐府双璧另一:《孔雀东南飞》),属于叙事诗,叙述了古代女英雄木兰代父从军、建功立业的传奇故事,刻画出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木兰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怎样搞好古诗文的背写

  诵读是打好文言文坚实基础的好办法。在学习文言文时,要搞好文言文的诵读,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用朗读的方法,反复熟读课文,逐步加深理解,直至背诵。要把诵读和对文章的理解结合起来,防止死记硬背。在朗读时要搞好默写,做到读准读熟,并能正确地默写。

  有些同学感到背诵古文很难,下面谈一下背诵古文的方法。第一是仔细读。对课文要通篇仔细地读,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掉字,对生字、生词和难句更要认真地读。注意力高度集中,专心致志,做到心到、眼到、口到,这样才能记得住,记得牢固。第二是理解,要在读的过程当中弄清文中实词、虚词和句子的意义。在理解字词句的基础上揣摩体会,防止不理解而死记硬背,经验证明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便于记忆。第三,要理清结构层次,特别是对于一些比较长的文章,必须注意文中的层次,段落和段落间的关系,要注意抓住一些起关键作用的词语。第四,翻译和复述,在背诵的过程中要注意文章的翻译,这样既可以更好地背诵课文,也利于理解课文内容。第五,经常复习,防止遗忘。背过的文章,如果长期不再背诵,就会遗忘。只有经常复习,才能巩固复习效果。因此要经常背诵已经背过的课文。这样,才能提高背诵效率,使记忆牢固。第六,抄写和默写。这也是很重要的一项。对课文,特别是重点词句、重点内容要进行背写练习。写可以使课文背诵得更快,更准确。许多地方的阅卷评分标准上规定:背写中有错别字的句子不得分。一些同学能够背诵,但答题时往往由于错别字失分,这是必须注意的。

四美毕聚木兰身——读诗苑奇葩《木兰辞》

卫绍生

  在南北朝诗坛被玄言、山水、游仙、公宴之类的诗歌充斥的时候,朴实自然清新流畅的乐府民歌,却为当时的诗坛带来一阵清风,令人耳目一新,《木兰辞》就是最为杰出的代表。

  《木兰辞》是北朝民歌,主人公木兰代父从军、功成身退的故事,早已为人们所熟知。北朝民风剽悍,尚武是一个时代的风尚,就是女子也不是整天围着闺房转,动辄就是针织女红,而是和男子一样习武练剑,弓马娴熟,武艺出众。北魏时期的李波小妹就是这样一位女子:“鬟裳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垒双”。(《李波小妹歌》)受当时民风的影响,木兰自幼习得一身好武艺,后来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立下了赫赫战功,成了令许多须眉男子为之汗颜的巾帼英雄。

  木兰这一艺术形象和仅仅是武艺超群的李波小妹比起来,显然更加妩媚可爱,具有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她和其他北方女子一样具有尚武精神,武艺超群,不仅如此,在她身上还凝聚了忠、孝、智、勇等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

  首先是其孝。听到将要征其父入伍的消息,木兰十分着急,因为她上无兄长,没有人能够代替父亲应征,于是萌生了替父从军的念头:“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她不愿年迈的父亲去经受征战之苦,毅然女扮男装,替父从军,“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辞别父母,踏上了征程,诗人只是用了“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二句,就写出了木兰见到“军帖”的复杂心情,写出了木兰对“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的焦虑和忧愁,表现出木兰对父母的关爱和孝敬,一个孝女形象自然而然地树立起来。

  其次是其忠。孝是忠的基础,木兰代父从军,可谓是忠孝两全。以女儿之身女扮男装,和男子汉一样战场上与敌寇拼杀,既是为父尽孝,又是为国尽忠。她离开父母远征,虽然不能膝前尽孝,但是却用杀敌报国实现了对长辈的孝,而对国家的忠同时也得到了很好的表现。

  再次是其勇。木兰从军之后,战场上英勇杀敌,奋不顾身:“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十二年之间,木兰像真正的男儿一样南征北战,身冒矢镞,英勇作战,功勋卓著,表现出中华儿女同仇敌忾、抗敌御辱的爱国精神。

  最后是其智。一个女孩儿家,和男子汉一样征战十二年,而能不露女儿本色,需要很高的智慧。但最能表现其智慧的,则是功成身退,不慕功名利禄。十二年的厮杀,木兰建立了赫赫战功,天子又是封赏、又是许官,若是寻常人物面对如此显赫的功名利禄,恐怕早就对着皇帝佬儿三叩九拜山呼万岁了。但是木兰很明智,她可以为父尽孝,为国尽忠,却不愿随朝伴君,且不说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就是在天子驾前,焉知不是伴君如伴虎呢?

  木兰代父从军,慷慨赴国难,不是为了功名利禄,而是为了孝顺父母,报效国家。一旦战火熄灭,刀枪入库,她最大的愿望则是回到家乡,还其女儿本色,过自由自在的生活,享受家人团聚的天伦之乐。诗歌在简约而凝炼地表现了木兰的忠、孝、智、勇之后,着重描写了她回归女儿本色的天真快乐:“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当她以一身女儿妆出来和昔日的战友相见时,人们都十分吃惊:“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只此两句,诗歌的喜剧效果尽数显现出来。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在伙伴的惊异和木兰“安能辨我是雄雌”的诙谐调笑中戛然而止,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木兰从军与还乡

——木兰诗的思想倾向

王淑珍

  《木兰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它用浓挚的感情和铺叙、对照、渲染的表现手法,集中描绘了一个平凡的女子——木兰代父从军和她解甲还乡的不平凡的经历。木兰不定实有其人,可是,女扮男装却实有其事。木兰不过是这些女子的一个代表而已。木兰的悲欢离合是富有戏剧性的。因此,千百年来,她的感人的事迹在群众中流传不息。《木兰诗》究竟表现了一种什么思维倾向呢?

  这首诗一开头,就把读者吸引到它所描写的场面中了。木兰平日织布时发出的“机杼声”已经被她的声声叹息所代替,原因是可汗“沙场大点兵”。老父名在军籍,家中没有长男,怎能不使木兰焦虑、愁闷?但她终于做出“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的抉择。

  木兰从军,是迫不得已的,也是不合法的。当她一旦做出“从军”的抉择,她的态度则是积极的。她四处购置行装的繁忙情景就形象地表现出了她的主动性和坚决性。木兰初次远离家园,异乡的山山水水,都会触动她的思亲之情。诗中对此的描写是真挚的,也是非常感人的。从军,使木兰得到同男子一样可以施展智慧和才能的良机;十年的战火考验,使她从一个善良、热情、能干的闺中少女,成为一名建立战功的“壮士”,这是一个多么巨大的变化啊!战争,赢得了胜利,也赢得了和平。环境变了,木兰何去何从?她有不可明言的苦衷。论功行赏的大典礼中,由于她是一个女子,不配得到自己应有的荣誉。她只有辞受封爵,走上解甲还田的惟一道路。无名氏作者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所以用欢快的笔调描写木兰骨肉团聚的欢乐,让她在“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之后,以女子的面目出现在同伴的面前。可贵的是,作者最后用兔子跑在一起,雌雄难辨的隐喻,说明女子如果有施展抱负的机会,她们的智慧、胆略和才能并不比男子逊色。

  这样描写木兰的从军与还乡,表现了作者的进步的思想倾向。问题在于我们如何正确地去分析作者所反映出来的这种社会现象。有人认为,木兰还乡是她不慕功名富贵,是反映了劳动人民热爱劳动的本色。我认为,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女子作男儿”,除了木兰,还有一个黄崇嘏。谢枋得在《碧湖杂记》中把她俩的事迹当作奇闻逸事加以记叙。木兰是在战场上杀出来的女英雄,她“不受封爵而归”;黄崇嘏是五代时期蜀国的女子,她改扮男装,在蜀相周庠的府中做椽属。因她“吏事明敏,胥吏畏服”,而被周庠看中,“欲妻以女”。这一下弄得黄崇嘏啼笑皆非,只好讲明自己是个女子,一走了之。

  女扮男装,在封建制度下被视为反常的现象。“男治乎外,女治乎内”,是封建礼法定下的一条戒律。木兰可以在非常时期秘密地代父从军,并发挥出她潜在的智谋和才能。然而,却不能随着战争转入和平,继续留在朝廷为治理国政而做出新的贡献。不然的话,所谓“代鸡司辰”的恶名就会落在她的身上。木兰和《木兰诗》的作者都无法改变这种厄运。

  封建礼法加在妇女身上的镣铐是难以解脱的。清代的女词人王筠在《鹧鸪天》中痛感自己不能像木兰、崇嘏那样一显身手(“木兰崇嘏事无缘”),只好在她的弹词《繁华梦》里让主人公登上艺术舞台(“好将心事付梦诠”),来抒发她那埋藏在胸中的人生理想。

  由此可见,木兰的还乡,决非什么不慕功名富贵的问题,也不是什么热爱劳动的问题,而是封建社会压迫、歧视妇女的必然结局。

  《木兰诗》的作者不可能明确地认识到这一点。但是,他从木兰所走过的和平——战争——和平的曲折的生活道路,不自觉地反映了木兰在特殊条件下所创造的奇迹,并热情地歌颂了它。这正是作者忠于现实生活的表现,也是和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相通之处。

  《木兰诗》的思想倾向是什么?用一句话来表述,就是它对于普通女子所禀赋的智慧和才能表示了肯定和赞赏的态度。而且也要看到,这种态度是在烘托(“火伴惊忙”),隐喻(“双兔傍地走”)等描述中自然流露的。直到明朝末年,人们才能用“海内灵秀或不钟男子而钟女人”这类明确的语言把它说出来。但是,在《木兰诗》中,却没有明朝人那种明显的尊女卑男、矫枉过正的倾向。而明朝人对于妇女潜在的智慧、才能有力量做出那样大胆的估计,除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条件外,从历史思想源流来看,《木兰诗》是有启蒙作用的。

习题精选

  阅读《木兰诗》,完成练习。

  1.选择对字词理解正确的项。

  ①策勋十二转( )A.次  B.回   C.转动

  ②赏赐百千强( )A.多  B.大   C.有余

  ③愿为市鞍马( )A.市场 B.买   C.集市

  ④愿驰千里足( )A.希望 B.愿意  C.能够

  2..选出对“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将军和壮士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战斗。有的死了,有的胜利归来。

   B.将军和壮士战斗死去了,壮士从军十年胜利归来。

   C.将军在千百次战斗中死去了,木兰却在十年后回来了。

   D.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次战斗,将军死去了,壮士归来了。

  3.对第3段中的“不闻……但闻……”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采用对比手法,反映战争紧迫。

   B.采用反复手法,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深切怀念。

   C.采用对比手法,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深刻思念,极大地丰富了女英雄的形象。

   D.采用反复手法,表达了木兰与亲人分离极其悲痛的心理。

  4.对“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一句中的“大”字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表明了可汗的积极性很高。

   B.“大”就是大规模的意思。

   C.显现战争紧张、频繁、涉及范围广。

   D.意思是非常、十分。

  5.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②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③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④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A.比喻 对偶 反复 夸张 B.对偶 对偶 排比 对偶

   C.借代 反复 排比 对偶 D.对偶 反复 对偶 比喻

  6.对“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两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写征程的遥远和军情的急迫。

   B.写战争到来的悲凉气氛。

   C.以宿营地空旷寂凉烘托木兰离家思亲的情怀。

   D.写行军旅途的欢快。

  7.朗读下列语句停顿恰当的一项是( )

   A.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B.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C.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D.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参考答案

  1.A C B A 2.A 3.C 4.B 5.B 6.C 7.A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