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语文第一册教案全集:萝卜、威尼斯、我国古代的几种建筑、台湾蝴蝶甲天下、慰问信贺信、天山景物记(教师中心稿)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郭志海 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 1 威尼斯(朱自清)2 第一课时 2 第二课时 4 第三课时 5 天山景物记(碧野)8 第一课时 8 第二课时 9 第三课时 12 萝卜(汪曾祺)14 第一课时 14 写作训练 15 第一课时 15 第二课时 15 第三课时 15 威尼斯(朱自清) 教学目的: 1、了解意大利名城威尼斯概况。 2、了解游记散文的又一种写法:特征概括式。学习以行踪为线索,移步换景的写法。 3、体会本文自然清新、巧用比喻、形象生动的语言特点。 4、领会文章所表现出来的自然美和艺术美。 5、领会朱自清散文“严谨不苟,虽然着意锤炼文字,但风格平易自然”(朱德熙语)的特点。 教学重点:以行踪为线索,移步换景的写法 教学难点:领会朱自清散文“严谨不苟,虽然着意锤炼文字,但风格平易自然”(朱德熙语)的特点。 教学方法:诵读、点拨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本及单元介绍: 1、职业教育与普高教育的区别。 2、第一单元重点是诵读与速读、写景与状物。 二、课题及作者介绍: 1、威尼斯,位于意大利北部,是亚得里亚海西北岸的重要港口,是地中海贸易中心之一,素有“水上城市”的美誉。该城历史悠久,公元六世纪兴建,以后曾在此建立过城市共和国。有118个岛屿组成,靠378座桥梁连接。 2、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这篇游记选自《欧游杂记》。一九三一年八月至一九三二年七月,朱自清留学英国并漫游欧洲大陆,记下许多旅途见闻。一九三四年,辑成《欧游杂记》、《伦敦杂记》出版。 三、明确学习目标: 《威尼斯》是游记。游记散文的典型写法是游踪型,如《雨中登泰山》。还有特征概括型,如《天山景物记》;叙议结合型,如《内蒙访古》、《游褒禅山记》。本文是特征概括型游记,这类散文要求对客观景物做主体观照,艺术地感受景物的总体特征。点明特征的词语往往是着意锤炼的,概括性强,文章主体即是对此的诠释与印证,顺序上表现为分承关系的居多。 朱自清的散文“严谨不苟”,“着意锤炼文字”。因此,他的这类散文更能让我们认识特征概括式游记的特点。而他的《欧游杂记》因为是为了“写给中学生看”,文字上下了不少功夫,所以风格平易自然。 四、诵读全文,把握结构: 1、学生诵读课文,自行编写段落提纲;; 2、同时查字典,重点理解下列词语: 别致、团花cù簇锦、yàn酽、明媚、chǎnghuǎng惝恍迷离 华妙、节奏、因地制宜、风华 kuàizhì脍炙人口 3、找学生甲、乙分别在黑板上说出自己的结构提纲。 4、教师点拨难点: “别致”是全文之“眼”,非首段之“眼”;“海中之城”是对①②两段的概括,非只②段;“明媚”是①②段之“眼”;“华妙庄严”为后半部分之“眼”。朱自清散文“严谨不苟”的特点体现于斯。 在黑板上画出课文结构图: 海中之城 (明媚) 别致 总写圣马克方场 艺术之城 圣马克堂、公爷府—— 建筑艺术 (华妙庄严) 夜曲 音乐艺术 分写 圣罗珂堂、佛拉利堂— 绘画艺术 公园 现代艺术 手工艺品 工艺美术 五、复习本节内容,布置作业: 背诵第二段 六、板书:(如上)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生字词 2、背诵第二段 二、讨论学习第一部分: 提示:朱自清的散文,其“好处要细心玩味才能觉察到,粗心的读者往往是发现不了的。” 1、要求学生细读课文,思考第一部分两个自然段的表达方式有何异同?(生读后议论) 一段着重描述 二段描述和抒情结合 2、作者在描述中“着意锤炼文字”,但是能平易自然地引起读者共鸣,即使没到过威尼斯的人,也仿佛亲临其境,与作者一起被陶醉。原因何在? 比喻: 大运河——反S——大街; 小河道——小胡同 轮 船——公共汽车 (记忆闪回)仿佛在江南的水乡 口语化:“有的是”。 3、二段观察的立脚点是哪里?怎样观察的? 圣马克方场的钟楼上 俯视 先近景:小岛荡漾(写出波浪起伏的观感) 把动写静 后远景:水天相接(写空气能见度高) 与后接应 4、二段怎样写游人的感觉? 中国人到此:江南的水乡 夏初从欧洲北部来:春天的背影 5、加强背诵 三、复习本节内容,布置作业 诵读第二部分 四、板书 大运河——反S——大街; 小河道——小胡同 轮 船——公共汽车 圣马克方场的钟楼上 俯视 先近景:小岛荡漾(写出波浪起伏的观感) 把动写静 后远景:水天相接(写空气能见度高) 与后接应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1、第一部分是怎样描写威尼斯的? 2、你对朱自清笔下的威尼斯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二、讨论学习第二部分: 1、第三段在第二部分中处于什么位置?写方场建筑以什么为序? 总分(纲目清晰,层次分明) 空间方位 2、“威尼斯不单是明媚,在圣马克方场走走就知道”这句话起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 3、威尼斯很大,为什么着重写一个圣马克方场? 最热闹、最华妙庄严→抓典型、写全城→写文章的概括之道 4、“威尼斯最热闹的地方是这儿,威尼斯最华妙庄严的地方也是这儿”,威尼斯最热闹最华妙庄严的地方都是这儿”,比较说明好处。 比较引申:强调华妙庄严;这是作者对威尼斯作为“文化艺术之城”的特色归纳同时句式简短。 引申(比较鲁迅的“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 景物单调,感情压抑 5、为什么说“圣马克堂是方场的主人”? 历史悠久、风格华妙庄严,是威尼斯建筑的代表,其他建筑以它为中心布局 6、作者是怎样从游者的角度写圣马克堂的? “你觉得伟丽,也觉得森严”从参观者的角度表现建筑物的特色 钟楼偏在一边 “钟楼填空子”表现陪衬地位 7、圣马克堂的建筑艺术是怎样的? 贝多芬创作《英雄交响乐》时,曾从巴黎的建筑群得到启示:“建筑艺术就像音乐一样,如果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那么建筑则可以说是凝固的音乐了。” 学生议论后,重点就作者的感受和评价进行点拨: 风格:直线+尖拱门+阑干 ①庄严华妙,兼而有之;漂亮劲儿。 堂内:(屋顶、墙壁)画像(色) 肃穆 (地)大理石(颜色花样) ②空间阴暗的氛围中觉得伟丽森严。 堂外:楼房、钟楼、白石 不相称、相称。衬出金碧辉煌 小方场、钟楼 ③节奏和谐(词语移用)(视听通感) 影响:绘画(题材)(联想)(间接) 真好 ↑描述有序 ↑感受前后呼应(1989上海高考题) 8、公爷府的建筑价值如何?(找感受句、评价句) l 增加颜色:像在画中;像少女一般; l 不愧是着色的能力;好像在梦里; l 很巧的结构,……,令人有惝恍迷离之感。 9、略读⑥-⑨段,学生自行品味其它艺术的精华,培养知一反三的能力。 l 听夜曲,写外国风情,笔端饱含赞美之情,也流露出故国之思。(可联《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l 对艺术的感受蕴含着深情,对艺术的评价用语准确、简洁、精当。 注意:讲读有详有略,详为突出重点、突出主导作用,示以读法;略微突出主体作用,培养自读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三、写作特点: 1 以漫游路线为经,以风景、古迹描写为纬构思全文,条理清楚,结构严谨。 文章从刚到威尼斯的最深印象写起,从平面角度,抓住“水上之城”的特点,突出街道和运输工具的“别致”,再以俯瞰的角度描写“海中的城”的特点。然后作者以圣马克方场为中心,以空间转移为顺序,按行踪所到,有条理地写了方场周围的名胜古迹、建筑特色、文化艺术和工艺美术,介绍了威尼斯另一特点——文化艺术之城。 2 中心突出。 全文紧扣威尼斯是座“文化、艺术之城”这个中心,有选择地写了几个有代表性的地方,并抓住各自的特点写出它们的文化价值。如圣马克堂的建筑艺术,公爷府的外部结构和颜色,圣罗珂和佛拉利所珍藏的名作,公园所举办的国际艺术展览等。 3 语言朴素、清新、自然。 主要表现在: ① 使用口语写景,自然、清新。如“有的是”、“哪儿都走得到”等。 ②运用比喻。如把运河比做“反写的S”和“大街”,把山河比做“小胡同”,把圣马克教堂的地位比做“主人”等。 ③运用叠字叠词。如“微微”、“酽酽”、“茫茫”、“来来去去”、“疏疏落落”等。 4 运用移用修辞格描述事物,语言新鲜别致。 如“酽”本指液汁浓和味厚,移用来形容歌喉的浑厚、甜润、有韵味。“不啰嗦”是指说话、写文章简洁明快,移用来说明建筑物造型简单,少浮饰。 四、布置作业,在联系比较中作总结。 天山景物记(碧野) 教学目的: 1、了解祖国的美丽山河,通过体会作品意境,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2、掌握写景状物的写作手法。 3、通过分析欣赏作品,提高艺术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写景状物的写法; 2、提高艺术鉴赏能力; 3、学习丰富迷人的散文语言。 教学难点: 写景顺序 教 法: 讲析、诵读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背诵 2、《威尼斯》有关常识 3、听录音:《在那遥远的地方》 4、此曲的作者是谁?表现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 王洛宾; 名片:有人问王洛宾老人的名片,老人说:《在那遥远的地方》就是我的名片。 新疆 遥远的地方,并不遥远。我们今天就可以到那遥远的地方,欣赏那迷人的风光,我们一起到那天山去看一看。 二、速读课文, 1、了解大概内容,划分层次 三部分 总分总结构 第一部分 第一段 第二部分 中间四层 第三部分 最后一段 2、理清顺序,完成课后习题一 第一层 山外围到深处 第二层 以时间为序,从远到近、从上到下 第三层 以描写对象被发现的早晚及分布的高低为序 第四层 从高到低 3、小标题的作用是什么? 概括了全文的内容,提纲挈领,使文章眉目清楚。 4、生字词: 横gèn亘 白ái皑ái皑 wān蜿yán蜒 liè鬣zōng鬃 shuǐ水bīn滨 hàn旱tǎ獭 三、朗读前言部分思考以下问题: 作者从那几个方面概写天山?着重写那几个方面?为什么这样写? 前言交代天上的地理位置和天山的壮丽景色,使读者对天山有一个概括的认识。 四、指名朗读第一部分,其他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作者写“雪峰、溪流、森林、野花”各抓住了哪些特点? 雪峰:寒、高大、美。 溪流:急、美、清幽。 森林:高大、茂密、幽静、原始。 野花:艳、大、多、高。 2、章第4段主要用了哪些修辞?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 用了映衬、比喻等修辞;顺序是由外到内,由高到低的顺序。 五、复习本节内容,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学习第二部分 1、范读第一段,每个人描绘自己心中的天山千里牧场…… l 你心中的草原风光是什么样? l ——《阿拉木汗什么样》? l ——罗丹:每一个人都是艺术家! 2、 迷人,你最欣赏哪一段? ——美不胜收! ——从对色彩的运用、对景物的比喻 入手重点欣赏前五段 板书: 色彩 比喻 l [牧场]墨绿 青翠 白光 [镶]…的花边 …的海洋 …的水泡 l [牧群]碧绿 黄 花 白 红 [绣]………的彩色图案 l [牧女]蓝天 雪山 绿草 有声有色有形有情 “坠满衣角的银饰……健美的身姿……欢笑着……驰骋……” 要是有人来问我,这是什么地方,我就骄傲地告诉他,这是我的家乡…… l [阵雨]雪峰 绿林 繁花 碧绿 …蓝宝石 …金刚钻 l [黄昏]落日 雪峰 金碧辉煌 [镀] 玫瑰红 银灰色 红火光…… 3、欣赏诗歌:闻捷《天山牧歌·赛马》 幸福的生活 4、默读4——8段回答下列问题: l 这五个自然段可分为几层? 可分为四层: l 各写了什么? 阵雨前后;牧场黄昏;牧民生活;草原之夜。 l 写法上有什么特色? 阵雨前后主要写了雨前的雨云低飞,雨后草原的清新碧绿;牧场黄昏主要写了落日前的金碧辉煌,落日后的暮霭笼罩;牧民生活主要写牧民的热情好客,丰盛的奶制食品,别具一格的炊具,欢乐的晚会;草原之夜主要写草原的宁静与安详。 l 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 顺序是时间为序。即白天、黄昏、初夜、深夜。 5、学习收获?(见板书 总结) l 色彩美丽 l 词语生动 l 比喻形象 迷人的散文语言 ☆ ——迷人的夏季牧场,迷人的散文语言; ☆ ——处处有迷人的风光,处处有瑰丽的宝záng藏 三、作业 四、 思考练习三、四 五、板书: [牧场] 墨绿 青翠 白光 [镶] 花边 海洋 水泡 [牧群] 碧绿 黄 花 白 红 [绣] 彩色图案 [牧女] 蓝天 雪山 绿草 [阵雨] …… 蓝宝石 金刚钻 [黄昏] 落日 雪峰 金碧辉煌 [镀] 玫瑰红 银灰色 红火光 色彩美丽 词语生动 比喻形象 附:《赛马》闻捷 乡亲们哄的笑了, 笑声羞红我的脸, 今天和我赛马的人, 正是我热爱的青年。 我和他并着马头走, 走向草地边缘, 在我们身背后, 盯着无数羡慕的眼。 马呵走慢一点, 马呵靠拢一点, 我心爱的人呵, 有许多知心话要谈—— 他的话象小河流水, 句句渗入我的心田: “倘若两颗心一样真诚, 美满的爱情永远美满。” 他还谈到未来的日子, 孩子会带来更多的温暖, 男孩子叫他哈力克, 女孩子叫她赫利曼…… 他的话还没有说完, 我们就到了比赛地点, 他勒转马头扬起鞭, 像一颗流星划过暗蓝的天。 他的心眼多么傻呵, 为什么一再地快马加鞭? 我只想听完他的话, 哪里会真心把他追赶。 我是一个聪明姑娘, 怎么能叫他有一点难堪? 为了堵住乡亲们的嘴巴, 最多轻轻地打他一鞭。 1952年—1955年 乌鲁木齐—北京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学习第三层 1、完成以下表格: 外形特征 生活习性 功能 野马 蘑菇 旱獭 雪莲 2、体会语言 让学生找出自己印象最深刻的句子,想一想为什么印象深刻。 三、学习第四层 1、作者描写天然湖笔法细腻,写了哪几个方面? 六个方面:位置、总写、水中、水面、湖色、成因 2、写泪滴成湖有什么作用? 以过去的苦难反衬今天的幸福 。 3、作者是怎样从天然湖写到野果子沟的? 顺着天然湖的泻落流向去写的。 4、作者是怎样写飞练的? 由高到低依次写来。写飞练由高到低,由远而近,时而变换观察角度,时而变换观察位置,绘形、绘色、绘声给人如临其境的感觉。 5、找出写野果子沟中的两组对偶句,说说它的作用? 一组极写自然资源的丰饶,既为下文写开始开发利用铺垫,又暗示了进一步开发的前景。另一组既写出了作者对资源浪费的惋惜之情,也激发起读者建设祖国的热情。 四、总结全文: 结尾部分哪些文字起了总结全文的作用? 文中三个“不论”,两个“处处”紧扣题目“天山”两字,“丰饶的物产,奇丽的美景”概括了全部描写内容,照应了题目“景物”两字。 五、归纳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记叙游览天山的见闻,热情歌颂了景色奇丽、物产丰饶的祖国边疆,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深情。 六、 布置作业: 1、以家乡新景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仔细观察,抓住特征;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段落间衔接紧密自然,语言生动,中心明确。 萝卜(汪曾祺) 教学目的: 1、了解课文状物特点。 2、体会文章清新、自然、朴实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抓住事物的特征,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展示描写对象。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清新、自然、朴实的语言风格。 教学方法:诵读、点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诵读课文,总体把握课文: 填写下面表格: 萝卜名称 吃法 写法 杨花萝卜 生嚼 水萝卜 心里美萝卜 穿心红萝卜 泰州紫萝卜 淮安青萝卜 张家口白萝卜 美国萝卜 南韩萝卜 日本萝卜 三、体会本文写作手法: 补充填写上面表格 四、领会本文的语言: 1、语言清新质朴,节奏鲜明,具有口语的韵味 2、俗语、谚语、顺口溜交相辉映。 五、复习本节内容,处理作业 六、板书(略) 写作训练 写景状物训练 第一课时 写作 第二课时 写作 第三课时 讲评指导 第二单元 第二单元 1 记念刘和珍君 2 第一课时 2 第二课时 4 第三课时 6 幼学纪事 10 第一课时 10 第二课时 12 邓稼先 13 第一课时 13 作文训练 17 记念刘和珍君 教学目的: 1、思想教育:学习刘和珍等爱国青年不畏强暴,不怕牺牲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英勇斗争的精神。 2、理解:课文深刻的思想内容。 3、鉴赏:课文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重点:作者贯穿全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关键文句的理解。 教学方法: 朗读、讲解、讨论等。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题、作者及背景介绍: 1926年3月,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同奉军作战。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本帝国主义便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又联合英、法、意、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辛丑条约》,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3月18日,北京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200余人,造成屠杀爱国人民的“三·一八”惨案。在这一惨案中,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学生、学生自治会主席刘和珍遇难了!(板书:刘和珍)。刘和珍是鲁迅先生的学生,是位爱国的热血青年,她的牺牲给鲁迅先生带来了莫大的悲哀,而当时的反动文人还在一些刊物上发表文章对爱国青年进行污蔑、中伤,致使鲁迅先生悲愤之极,同年四月,写下了这篇纪念文章。(在“刘和珍”的板书前加“记念”,在后加“君”。) 二、指导预习: 1、通读全文,圈画出重点词句; 2、运用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并重点给下列加点的汉字注音: 洗dí涤 dàn惮 cuǎn攒射 尸hái骸 3、本文题为《记念刘和珍君》,记念了刘和珍的哪些事迹? 4、用一句话分别概括七个部分的内容。 让学生概括段落大意,教师板书: ①介绍写作缘由。 ②交待写作目的。 ③回忆认识过程。 ④抒写惊愕、义愤。 ⑤叙述遇难经过。 ⑥总结经验教训。 ⑦热情讴歌赞颂。 5、划出课文中的疑点。 (以上预习力争在20分钟内完成)。 三、研习新课第一、二部分: 1、分段讲析内容(见书);(习题穿插于讲读中) 文章为什么要从追悼会上程君请求作文写起?作者为什么要反复说“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又要反复说“无话可说”? l 文章从追悼会上程君请求作文写起,交待写作此文的缘由。“我”因无法承受追悼会的悲凉,独自到礼堂外徘徊、思索;程君问“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勾起“我”对烈士的悲痛的忆念,再次感到“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也早觉得”,“也”字针对程君的请求而言,说明写作此文,不仅仅因程君的请求,更主要是出自“我”本身的意愿;“早”字则进一步说明,要写文章记念的愿望由来已久,不只是由程君的请求才引起的。 l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因为“我已经出离愤怒了”——这是为什么至今还“没有”写出文章的原因。“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而反动派的“下劣凶残”却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之外,这怎不令人“出离愤怒”?“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四十多个青年的血”已经“使我艰于呼吸视听”,又怎么能说出话来呢? l 杀人者个个脸上带着血污,依然在横行。这“似人非人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的人们,该怎么办呢?“三·一八”虽然才过去两个星期,而“忘却的救主”则快要降临了。文章的第二部分,表达了作者的无限感慨,提到“写一点东西的必要”——要写一点东西,揭去“许多东西的人相”,让人们清醒地知道,“所住的并非人间勺有必要提醒人们,也提醒自己不要忘记烈土的鲜血。 2、理清结构;(同板书) 3、诵读课文。 四、复习本节内容 五、板书 ┏纪念烈士 ┏一、写作缘由:悲哀愤怒┃ 纪念的┃ ┗揭露敌人 目的┃ ┏要像猛士──直面人生 ┗二、写的必要┃ (唤起民众) ┗不做庸人──暂时偷生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研习第三部分: 1、这里记念了刘和珍哪些事迹?从这些事迹中看刘和珍是怎样的一位青年? 教师先联系课文开头写刘和珍的内容“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然后和学生共同分析:“然而”是一个重转,强调“销行寥落”中她“预定全年”的与众不同;“生活艰难”,说明她“预定全年”需要决心;“毅然”则进一步强调需要勇气。从这一事实中,我们可以看到她对革命的向往和对真理的渴求。 教师再与学生共同分析第三部分第2段的内容:“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此校长是杨荫榆,是依附于军阀政府势力镇压学生运动的罪魁祸首,刘和珍勇于反抗,表现了她嫉恶如仇、勇于斗争的精神;和“我”见面,“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表现了刘和珍的善良与和蔼;“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表现了她的高度事业心和责任感。 2、作者为什么连续强调“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除了表现她文静、善良、乐观的性格风貌外,也反衬出敌人虐杀的凶残,对反动当局诬蔑这些学生是“暴徒”的无耻谰言作了有力的驳斥。 三、研习第四、五部分 1、体会作者感情,指导集体诵读; 2、理清结构;(同板书) 3、重点体会下面句子: “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 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沉默啊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确是死掉了…个个脸上有着血污… 体会作者的悲愤心情,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好处。 四、背诵重点段落 五、复习本节内容 六、板书: ┏三、交往始末:暗自诧异──微笑、温和 ┃ (不为势利所屈) ┃ ┏府门前喋血┓ ┃ ┏刘:微笑、和蔼┃ ┃ 纪念的┃四、遇害事实┃ ┗棍棒的伤痕┃不爆发 内容 ┃ ┃ ┏惨象不忍视┃ 就灭亡 ┃ ┗敌:下劣、凶残┃ ┃ ┃ ┗流言不忍闻┛ ┗五、遇害经过:沉勇友爱──从容转辗 (惊心动魄的伟大)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背诵 2、文章结构 二、研习第六、七部分 1、体会作者感情,指导集体诵读; 2、理清结构;(同板书) 3、明确难点: 1)第六部分,作者用“煤”作比喻,是从人类历史进程的高度全面评价“三·一八”事件的——徒手请愿不是一种有效的斗争形式,为请愿而流血是不值得的。②作者运用陶潜诗句的理解:烈士的死能够得到“亲族、师友、爱人”的悲悼“这也就够了”,因徒手请愿而流血是不值得的,但既然流了血,就一定会产生影响,尽管影响不一定很大,这血也就不算白流了。 2)集体阅读第七部分的内容,重点讨论第2段的第2句话。明确:这是个单句,主语是“事实”,谓语是“为”,宾语是“明证”。作者通过这一单句高度评价了烈士死难的意义,讴歌了刘和珍等临难从容的勇毅精神。 3)“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教者在充满激情的朗诵后,明确这一段中的两层意思:一般的民众,会从中国女子的英勇斗争,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中,多少看到一些改变黑暗现实的希望;真正的革命者,将因受到激励而更加奋勇前进。进而明确,这是从烈士死难对于将来影响的角度高度评价意义的,具有激励革命者奋然前行的巨大作用。这一段文字寥寥,却充满着感奋之情。 4)文章是写完了,然而,言已尽而意无穷。作者以“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作结,请同学们背诵文章的第一部分,考虑与开头一部分中哪句话相呼应。明确答案:“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三、课堂练习: 1.下列加点汉字注音依次正确的一组为: 桀骜 赁屋 屠戮 浸渍 A.jiàng lèn chuō zì B.jié lìn lù zì C.jiè lèn lù zé D.jié lìn chuō zé 2《记念刘和珍君》一文选自() A.《二心集》 B.《华盖集》 C.《且介亭杂文》 D.《华盖集续编》 3.理解下列语句,然后回答问题。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A.这一段话的中心是什么? B.句与句之间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C.“至于……明证了”一句中的主、谓、宾语依次为 、 、 。 4.写一则“三·一八”事件的简讯。 课堂作业:1.B2.D3.:A:指出烈士死难的重大意义。B.第一句说中国姑娘在去年“女师大事件”中所显示的英勇气概;第二句说她们在这次“三·一八”惨案中“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所包含的意义;第二句是小结烈士死难的意义。C.事实、为、明证。 四、总结全文: 分析文章结构: 文章从追悼会上程君请求作文写起,交代写作此文的缘由。“我”因为无法承受追悼会的悲凉,独自到礼堂外徘徊、思索;程君问“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勾起“我”对烈士的悲痛的忆念,再次感到“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也早觉得”,“也”字针对程君的请求而言,说明写作此文,不仅仅因程君的请求,更主要是出自我“本身”的意愿;“早”字则进一步说明,要写文章纪念的愿望由来已久,不只是由程君的请求才引起的。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因为“我已经出离愤怒了”──这是为什么至今还“没有”写出文章的原因。反动派的“下劣凶残”完全出于“我”的意料之外,“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又怎能说出话来? 杀人者依然横行,造谣者诽谤中伤,黑暗的世界,何时是个尽头!苟活者们该怎么办呢?“三·一八”惨案才过去两星期,而忘却的救主却快要降临了。因此作者再次感到“写一点东西的必要”,让人们清醒地知道,所住的并非人间,不要忘记烈士的鲜血,不要苟且偷生,继续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 作者于是痛心地回忆起认识刘和珍君的过程,直至留在记忆上的最后印象。这是第三部分的内容。 第四部分,文章接着叙写得到噩耗的惊愕,──出乎意料之外: ①卫队居然向手无寸铁的请愿群众开枪; ②始终微笑的刘和珍也在被害之列──有尸骸为证; ③这是虐杀,因为身上还有棍棒的伤痕,反动政府竟如此下劣; ④杀人者反诬被杀者是暴徒!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刀枪,野蛮凶残;流言,更加阴险恶毒。屠杀,舆论钳制,这是反动派惯用的两手,这是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作者于是再次愤慨地写道:“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但作者并不以为我们的民族就此沉默下去了。“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所以他大声呐喊,“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记叙遇害经过,夹叙夹议,揭露控诉段政府布下罗网,杀害爱国学生的暴行。这是第五部分的内容。 第六部分,作者从历史进程的角度沉痛总结了经验教训。尽管他不同意徒手请愿,但他认为烈士的鲜血是不会白流的。想到这里,他不觉又慷慨激昂起来,进而化作对烈士死难意义的高度评价,对刘和珍等临难从容的勇毅精神的热烈讴歌。这便是文章第七部分的内容。 文章是写完了,然而言已尽而意无穷。作者以“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呼应开头“菲薄的祭品”,表达的是一种深深的歉意与内疚。 通观全文,作者悲和愤两股情感的烈焰无处不在迸发,无处不在燃烧,升腾交织,无可抑制。追悼会的气氛、程君的发问和要求引起对烈士的痛心的忆念,并且激起对杀人者的满腔仇恨,发为愤怒的揭露控诉;同时,作为革命家、思想家,作者始终没有停止深沉的思索,对惨案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沉痛的总结,对烈士死难意义给予高度评价。这就是作者思想感情发展和文章结构的大体脉络。 五、板书: ┏六、经验教训:谈资流言──徒手请愿 (应取有效方法) 纪念的┃ ┏百折不回┓ 意义┗七、死难意义┃ ┃勇毅不亡 (奋然前行) ┗殒身不恤 幼学纪事 教学目的: 1、领会课文所叙述的旧社会劳动人民经历的苦难和他们执着的追求,以及对今天年轻一代的启蒙意义。 2、理清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注意文章的记叙顺序,理解文章的叙事特色。 3、了解文章的语言风格,感受文章中有特色的语句。 教学重点:理清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注意文章的记叙顺序,理解文章的叙事特色。 教学难点:了解文章的语言风格,感受文章中有特色的语句。 教学方法:自学、点拨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释题: 三、阅读“提示”及课文,试着下面问题: 1、本文的线索及顺序是什么? 2、注意下面字词: l mò殁 zhù伫lì立 wū兀立 tǎntè忐忑 niè涅 qī嘁qī嘁zhā喳zhā喳 3、给本文的四个部分列小标题。 l 作者幼年的生活环境; l 概述幼年的求学情况; l 写因家境困窘,被迫辍学; l 写辍学后的苦心求学经过。 4、本文四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为什么要按照这种顺序编排? 5、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四、细读课文,回答下面问题: 1、在什么情况下求学?环境条件如何? 恶劣、困苦 2、在恶劣的环境、困苦的条件下,我为什么“还喜欢读点书”,并且学有所成,“没有胡乱的生长”呢? 因为遇上了几位好老师 3、遇上这么好的老师,本该好好读书,为什么辍学? 经济濒于破产 4、辍学后又怎么求学呢? 偷学、挤时间学 5、本文详细记叙的是哪些? 二、四部分 六、复习本节内容 七、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体会本文语言 2、课后作业二、三 八、板书: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阅读课文,体会语言: 文章运用第一人称叙述,多用口语,通俗、亲切,在幽默的话语背后,流漏出辛酸之情,使读者深受感染。幽默的语言风格,是本文的一个特点。 幽默有两种形式:用貌似轻松的话来说严肃的事情,或故意将笑话说得十分严肃。请同学们在阅读课文时仔细体会下面句子: 1、家里的藏书每年一换,但只有一册,就是被俗称为皇历的那本历书。 2、母子两个茫茫然地等着,等着一个谁也不愿多想的茫茫然的未来。茫茫然中还是有事可做的,子承母业,去当当。 3、一到稍微繁难的算术题,我憋住了,能找谁去?杂院里是没有这样的老师的。 4、我沉默了,母亲也无言。吃人嘴短,还能说什么呢? 5、一当二押三卖,手续虽不繁难,我和母亲的一间小屋里可就渐渐地显漏出空旷来,与老郝叔的家日益接近。 6、老郝叔他无碑无墓,所有的辛劳都化为汗水,洒在马路和胡同的土地上,即刻也就化为乌有。 7、多么美呀,多么精巧呀,我们祖国的语言!每一个字,每一个音节,都像是一个可爱的小精灵,只要你调度得当,它就能把你心里的最细微的情绪表达出来。 三、口头作文训练: 讲一件在自己的童年中印象最深的、最动感情的事情。 邓稼先 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的生字生词,并理解两个古诗文小段。 2、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3、能够灵活运用速读、默读、朗读等阅读方式阅读课文。 4、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教学重点: 1、理解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及顽强的敬业精神 2、深刻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方法:自读指导 课时:一课时 解说:本文既不同于一般的记叙文,也不同于一般的人物评传,而是以民族文化为背景,以民族情结,私人友爱为基调,用平实质朴的语言叙写了一个淳朴谦逊的科学工作者的奋斗历程。同时文中还插入了幼儿读本、诗歌电报书信等内容,抒发了对邓稼先的赞颂之情。本文作为一篇回忆性散文,可以说形式是自由的,而主题是集中的,那就是有了中华文化,就能孕育像邓稼先这样的优秀儿女,也正是因为有了邓稼先一类的杰出人物,我们的民族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一课时 一、教师简介背景 二、计时速读课文, 1、用简答题测试阅读效果。 本文的标题是什么?作者是谁?用来与邓稼先对比的那位外国杰出人物又是谁?请说出邓稼先于哪一年出生于什么地方,曾于1948~195O年赴哪一国哪一所大学留学,于何年何月何日因患什么病逝世。清说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爆炸的年月日。 参考答案 :邓稼先、杨振宁、奥本海默、1924、安徽省怀宁县、美国、普度、1986、O7、29、直肠癌、1964、10、16、1967 O6、17 2、总体把握全文内容。 本文共有大部分,且每一部分均设有小标题。 第一部分,展示背景。通过列举 1898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瓜分情况,让读者管窥百年中国的屈辱历史。然而~个世纪后,中国人站起来了,就在这新中国刚刚诞生的早晨,新中国带着从黑夜走出的迷们,披着朝阳的霞光,迎来了从海外归来的一位对祖国母亲有拳拳之心的儿子——邓稼先。 第二部分,简述邓稼先的生平。写了他不平凡的人生经历,特别是对中国核武器设计研究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第三部分,写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比较,以凸现邓稼先的人品。奥本海默是一位出类拔草、锋芒毕露,在美国家喻户晓的原子弹工程领导人。邓稼先是一位能力超群、忠厚朴实,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因此,作者说,邓稼先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最有奉献精神的儿子。 第四部分,通过写邓稼先的诚恳周到及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所创造出来的成就,激起了作者复杂的情感,作者为民族而自豪,为稼先而骄傲。 第五部分,高度赞扬了邓稼先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坚定、执著与勇敢。通过回顾学生时代课本中的《吊古战场文》,描绘了沙漠戈壁的荒凉与凄惋,同时也指出了从事这项伟大工作需具备超凡的直觉判断、严谨的逻辑思维、果敢的胆识、坚定的信心,以及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又令常人难以想像,且常常伴有生命危险。 第六部分,是一首唱给邓稼先的赞歌和挽歌,同时也是一首唱给祖国的颂歌和恋歌。 三、计时默读课文,并勾画生字词或关键词。 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加点字注音。 可歌可qì泣 家喻户晓 元xūn勋 páng彷huáng徨 马革guǒ裹尸 yàn燕rán然lè勒gōng功 jū鞠gōng躬jìn尽cuì瘁 死而后已 四、朗读第五部分(“我不能走”) 1、朗读《吊古战场文》的原文和译文。译文如下: 广大呀,广大呀!空旷的沙漠无边无际,辽阔的荒漠不见人烟。河水象飘带一样弯曲流动。群山像犬牙一样交错在一起。幽暗啊悲惨凄凉,明风悲号,天日昏黄。飞返折断,百草枯死,寒冷得如霜冻的早晨,各种飞身无处可栖,在天上乱窜,许多怪兽争斗激烈,失群狂奔。亭长告诉我说:“这犹是古战场啊!常常有失败的一方全军都夜没在这里,时常能听到鬼哭的声音,每逢天阴的时候,就会听得更加清楚。” 2、理解“粗估’参数的时候…… 又要有稳健的判断”这组排比句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说说在戈壁滩上搞核武器试验有哪些困难。 4、体会《中国男儿歌》的壮美。 六、默读第一部分。说说为什么要概述中国一百多年的屈辱历史。 七、默读第三部分。说说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并说说邓稼先的性格特点。 八、默读第四部分。说说你对“事后我连想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我始终想不清楚”这句话的理解。 九、朗读第六部分。体会第2~5节的排比所抒发的强烈的感情。 (解说:以上设计的8个自读步骤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同时依据不同的内容要求而选择速读、默读或朗读等阅读方式。全文3500字左右,若按大纲每分钟200字的阅读要求,须18分钟左右。本文作为自读课文,若按此做法,教学任务与时间分配的矛盾难以解决。而同时本文又是一篇回忆性散文,语言平实易懂,时间推移、地点转换都非常清晰,人物关系比较单纯,事件虽然重大,但并不复杂,因此很适合作选读训练。按每分钟5OO~1O00字的速读速度,可在4~7分钟内读完。读后作速读测试题,以检验阅读效果。默读全文并勾画生字词或关键调约需用Ic分钟,为更进一步深入地理解课文打好基础。接着,再根据文字深浅难易程度及教学重难点的需要,分别安排默读或朗读,力求在有限的时间内对课文的思想内涵进行深入地挖掘,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同时5、6已涵盖了对练习一的处理。7能触发学生认识个人事业只有与社会发展相结合才能取得成就。8则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对邓稼先的赞颂、敬佩和探病追悼之情。) 3、重难点分析。 本文的学习重难点在第五部分(“我不能走”)。这一部分集中写了邓稼先之所以成为“两弹元勋”,是由于有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以及甘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同时这一部分语言的含金量也最大,有古诗文引用、有排比的运用、有环境描写、有人物的生动事例,也有对邓稼先的心理探求。 (解说:以上设计的自读点拨,仅为教师提供与课本相关的信息,以资借鉴或思考,力求能更准确地把握教材,能做到在紧要处适时适度点拨,并非全讲给学生,或都在课堂上完成。 十、举办“畅谈我的理想”演讲会。 将学生课内的知识吸收与未来的人生目标联系起来 作文训练 写作范围:叙事记人 训练重点: 1、叙事要把事情写清楚 2、写人要写出人物的个性特点 课时安排:三课时(指导评析一课时,学生习作两课时) 第三单元 第三单元 1 南州六月荔枝丹 2 第一课时 2 第二课时 6 我国古代的几种建筑 10 第一课时 10 第二课时 12 台湾蝴蝶甲天下 15 第一课时 15 作文训练 17 第一课时(写作)17 第二课时(写作)17 第三课时(指导评讲)17 南州六月荔枝丹 教学目的: 1、掌握课文先主后次、由表及里的说明顺序; 2、以引用为重点,学习用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 3、从课文引用的材料中,在思想认识上受到一定的启发教育 4、领会本文准确地运用语言和引用古代诗文加强说明效果。 5、了解荔枝的生态及其生产情况,丰富科学知识。 教学重点:本文的结构方式。 教学难点:本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教学方法: 朗读、讲解、讨论等。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释题: “南州六月荔枝丹”是明朝陈辉《荔枝》诗中的句子。用古诗命题蕴藉含蓄,引人入胜。此题内涵丰富: 产地南州,泛指我国南部地区;成熟的季节六月(公历七月);鲜果的色彩丹,绚丽如丹。突出了荔枝生态的主要特点产地、成熟期、颜色。充满诗情画意,而且引古诗为题,也与全篇广泛引证的风格统一起来。 本文属于科学小品,属于说明文。所谓小品就是随笔之类的小文章,科学小品则是介绍科学常识的文艺性说明文,既有很强的科学性,又有一定的文学情趣。 三、作者简介: 贾祖璋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科普作家。他创作、编写、翻译了二十九部生物学著作。现任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副理事长。贾祖章先生虽已八旬有余,但他人老心不老,现在终日伏案著述,陆续写出了许多优秀科普作品。《南州六月荔枝丹》《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都选自他的《生物学碎锦》。 四、通读课文,注意字词: 字词正音: 缯zēng(古代丝织品的通称) ráng瓤(瓤子) lǐ醴(甜酒) náng囊(口袋) lào酪(用乳汁制成的半凝固状食品) bó勃(烟起貌) pú莆(福建莆田县) 词语补释: jūn龟liè裂: 呈现许多裂纹。(龟甲guījiá) 幅员: 领土面积。地广狭为幅,周围为员,员即圆。 劳民伤财: 既使人民劳苦,又耗费钱财。(使动用法)现多指滥用人力物力。 不了了之: 把问题放在一边,就算了事。了: 完成。了(第二个): 了结、结束。 逼真: ⑴极象真的;⑵真切。 绚丽: 灿烂美丽。 渣滓: ⑴物品提出精华后剩下的东西; ⑵比喻品质恶劣对社会起破坏作用的人。 兼程: 一天走两天的路。 造化: ⑴自然界的创造者,也指自然。⑵福气、运气。 五、指导自读阅读提示和课文: 1、结合注释阅读全文,标出读不准音的、不懂意思的、难写的字词,查词典解决,做到能读、会写、懂意思; 2、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细读课文,弄清课文写了什么、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有什么特色,对文章有进一步的理解; 3、参考“思考和练习一”,写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4、划出课文中引用的部分,思考它们的表达作用; 5、提出疑问。 六、编写全文提纲,弄清顺序,理解脉络: 编写提纲时可以参考“思考和练习一”,然后启发学生思考和讨论一些问题,因为在课文的“预习提示”和“思考和练习一”中,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 1、“预习提示”中说文章“说明荔枝的生态结构和有关荔枝生产的一些问题”,因而在“思考和练习一”中说“第11至第14段主要介绍了荔枝的生产情况”,把这4段作为一个层次。其实第11段到13段主要是写荔枝的产地,前两段主要利用历史资料和古籍记载,具体说明产于广东、广西、云南、福建、四川等省,后一段是根据荔枝的生活习性说明荔枝生长的北限是成都、福州。这几段跟荔枝的生产并无直接关系。(《现代汉语词典》对“生产”的解释是:“人们使用工具来创造各种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至于第14段,是文章的结尾部分,不宜归附在上面这个层次。 2、生态是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这个解释,课文第13段说的“荔枝是亚热带果树,性喜温暖”,就是指它的生活习性。因此,提示和练习把课文分成生态结构和生产情况两部分,是不恰当的。 3、“思考和练习一”的第2道填充题,把荔枝的花也包括在“写荔枝的果实内部”当中,这样归类,既不符合事实,也不符合逻辑。 鉴于以上原因,可以列成以下的结构提纲: 通过这个结构提纲,使学生明确:《南州六月荔枝丹》介绍荔枝这种水果的生态特点,因此从生理特性写起,写到它的生活习性,并且以生理特性为主,生活习性为次,这是文章总的说明顺序。写荔枝的生理特性,主要是写果实的特点,这一部分的说明顺序是由表到里,即从外部形态写到内部结构,一层一层,从外壳一直写到内核,条理非常清楚。 第10段说明荔枝的花,在分段处理上有一些分歧,如课文的练习,把它归入内部结构,这显然是不恰当的。因而有的就把主体部分分为“果、花、产地、习性”四大段,这种分法可以参考。 (列提纲也是一种很好的思维训练,要充分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敢于质疑和发表不同意见。) 七、复习本节内容: 八、板书: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内容导入新课: 二、阅读第一段,提出问题: 背诵(或抄录)。《荔枝图序》全文; 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华如桔,春荣;实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批把,壳如红缮,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实过之。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元和十五年夏,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提问:白居易写荔枝,从树形、树叶到花、壳、实、味等等,写得比较全面,而课文的第1段为什么只引用了其中“壳如红缯,膜如紫绢,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四句? 引文是为写作目的和说明内容服务的,引用哪些文句,必须有所选择。第1段里所引4句的内容,实际上就是这篇文章所要说明的重点。这一段把自己幼时对荔枝干的认识同白居易对荔枝的描写进行对比,通过比较提出问题,为下面进行具体说明开了路。这篇说明文的开头同《景泰蓝的制作》不一样,不是用平实、简洁的语言而是写得比较生动,这就是科学小品(文艺性说明文)的特点。 三、研读课文: 1、本文在介绍荔枝时是从那几个方面介绍的?那部分是作者介绍的点? 果实 (重点) 有关内容 2、作者在介绍果实的时候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外部形态 -- 内部结构 ( 外 ) -- ( 内 ) 好处:符合人们观察认识事物的规律,便于读者理解。 3、作者对荔枝外部特征的介绍是从那几方面介绍的? 外壳 -- 2 外部形态 颜色 -- 3 形状 -- 4 大小重量--5 4、看书第二段,作者是用哪个词来描写荔枝外壳的? “粗糙”。 5、那么,什么叫做“粗糙”? 不光滑,不精细。 6、用“粗糙”这个词来描述荔枝是否准确? 准确(不准确) 7、想一想比如草莓、核桃、卢柑、猕猴桃等果实的表面能否用“粗糙”这个词来形容? 可以。 8、大家说,只用“粗糙”这一个词能否把荔枝的外壳说清楚?换句话说你头脑中出现了荔枝的模样了吗? 没有。 9、这只是初看荔枝时对荔枝外壳总的认识。你们看看为了把荔枝和其它果实区别开来,作者抓住荔枝的那些特征来介绍的?采用了什么方法? 特征--龟裂片、片峰。 方法--下定义、打比方 10、这样介绍有什么好处? 准确、形象、简明。 11、荔枝的外壳已经说清楚了,作者为什么又在最后补充了一句话? 更准确、更令人信服、不片面、不绝对。 12、由此可见要说清楚一个事物至少要具备几个条件? 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 ‚有一定的说明方法。 ƒ准确简明的语言 13、为什么一定强调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 特征:是一个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最主要、最本质的方面。只有把握了事物的特征,才有准确性可言。特征往往是呈多方面的,从不同角度看特征不止一个这就要根据写作目的、读者对象选好角度确定重点,进行重点说明,以便是读者对被说明事物有个深入、细致 、全面的了解。 14、从这个结构示意图可以看出,作者是从不同方面来写荔枝的外部特征的,这里有没有不是荔枝的外部特征的地方?重量。 15、既然不是外部特征,可为什么又在这里出现了呢? 因为同种事物重的个头肯定也大,写重量是为了说荔枝的大小,因此也是必用到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16、在写荔枝颜色的时候有这样一句话:“成熟的荔枝 ,大多数是深红色或紫色。”这句话说的是否准确?为什么? 准确。有了限制词:成熟、大多数、或,使荔枝的颜色具有普遍性。使说明语言准确的方法之一是-----加限定词,使其具有普遍性。 17、根据上面所讲的阅读第四段文字,在介绍荔枝形状时哪些词语不能少?为什么? “或”、“通常”、“有的”、“显隐随品种而不同”。修饰限定作用. 18、明白了抓住事物的特征说明事物和说明语言的准确运用,现在我们来实践一下。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手里的卢柑,尽量用准确的语言介绍卢柑的“外部形态”。 (学生活动) 19、为了使说明事物更准确起见,还可以借助一些资料 。下面是百科全书上一段关于柑果的介绍。 柑果:又称橙果。浆果的一种类型。外果皮坚韧革质,中果皮疏松髓质,有纤维束布其间,干燥果皮内的“桔格”就是这些纤维束。内果皮膜质分为若干室,室内充满含汁的长形丝状细胞,是原来子房内的表皮毛发育而成的。这是果实的食用分,如柑、橙、桔、柚等的果实。 20、这段文字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介绍的? 外--内 (外果皮----中果皮----内果皮) 21、本文在介绍荔枝的内部构造时是怎样介绍的?按什么顺序介绍的? 外--内 膜 -- 6 内部构造 肉 -- 7 贮藏-- 8 核 -- 9 22、荔枝的内部构造是按从外到内的顺序写,这部分介绍在结构上有没有不妥当的地方?“贮藏”不应放在这个结构里。那么它应放在哪合适?有关资料。 荔枝花 -- -- 10 有关内容 栽培史、产地 --11 古代荔枝谱 -- 12 习性、生长北限--13 23、有关内容有这麽多,是不是随便放一个位置就行? 应把它放在哪? 不行。放在“栽培史、产地”处.。 24、可见,写好一篇说明文除了前面说的三个条件外,还应该注意说明的顺序和查阅有关资料。 四、小结 1、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 2、要按合理的顺序说明 写好说明文 3、要有一定的说明方法 4、要有简明准确的语言 5、要查阅有关资料 五、让学生用小刀把自带的卢柑切开,观察卢柑的横切面,按照由外到里的顺序,写一篇介绍卢柑的说明文。 要求:1、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 2、要按合理的顺序说明 3、要有一定的说明方法 4、要有简明准确的语言 我国古代的几种建筑 教学目的: 1、掌握抓住事物的各自特征逐一说明的写法; 2、领会从事物的内在联系上来说明事物的写法; 3、能概括课文所介绍的几种古建筑的功用和制式上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法:教读、比较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本单元第二篇说明文----《我国古代的几种建筑》,大家预习过了吗?很好,那么我来请问一位同学,这篇课文介绍的哪几种我国的古代建筑? 生:厅、堂、楼、阁、亭、榭、轩。好,同学们对这些建筑了解吗?不很了解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课文介绍的这几种建筑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杰出代表,但对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的同学们来说,这些建筑形式是陌生的。仅仅通过文字介绍让大家了解、区分一个个各具特色的建筑造型恐怕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们阅读课文时要认真。 二、速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这几种建筑物的特点。 厅典雅端庄, 堂严整瑰丽, 楼体型不一, 阁造型各异, 亭形式多样, 榭傍水而立, 轩轻盈疏朗。 三、同时落实生字词: zhuàng幢 典雅端庄 考究 标榜 茶楼酒肆 hang1夯土台 黄鹤楼 jì蓟县 yí颐和园 小qì憩 xiè榭 jiè藉 zhuó濯足 chuán椽 秉公执法 zhuō拙政园 藏经阁cáng líng菱jiǎo角 四、作者简介: 郭黛桓,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古建筑专家。“雷锋塔”改建总设计师。 五、内容简析: 开头: 概括说明我国古代建筑历史悠久,艺术传统独特,列出了几种要介绍的古建筑名称。 主体:具体介绍我国古代七种建筑的特征。 1、厅: 先从性质、功用、体量、装修、造型、前后布置等方面说明一般厅的特点,再介绍三种更有特色的厅。在说明特征时,作者不仅抓住厅的外部特征,而且注重揭示厅的功能。 2、堂: 先抓住功能上的特点说明堂的种类,然后从位置、体型、风格、屋顶、分隔室内的陈设等方面来说明它的特征。 3、楼: 先说楼的一般特点和用途,再介绍那些不是“重楼”的楼,说明它们的功能和下半部分构造的特点,然后通过具体的实例说明楼的体型特征。 4、阁: 先说阁的一般用途和型式特点,再介绍园林和宗教建筑群中的阁,揭示了园林中的阁的功用,说明了宗教建筑群中的阁的功用以及型式特征。 5、亭: 先说亭在园林中的特殊地位,再介绍它的用途,然后说明它的体型特点,并揭示了亭的平面形式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6、 榭: 先说榭的用途,再说它的突出特点,然后从形状、结构、立面、屋顶等方面加以说明。 7、轩:先通过与亭的比较说明轩的特点,再介绍它的布局和风格。最后补说作为天花板装修名称的轩,目的是要人们不要混淆”轩“的两种概念。 结尾:说明有些建筑名实不符的情况,一种是把名称搞混,一种是随意题名,并提醒人们不要被这两种情况搞混了各种建筑的确切含义。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内容,导入新课: 二、默读课文,注意本文学习重点: 1、抓住事物各自的特征逐一说明。 课文介绍的七种建筑,有些是彼此相近的,例如厅与堂,楼与阁,亭与轩,作者抓住它们各自的特征加以说明,而且将形式相近的建筑在篇章上也放在相近的位置加以介绍。如: 亭与轩的比较:都是观赏性小建筑 亭: (1)外形:点景建筑,体型力求完美。平面有三角、四面、六边、八边、扇面、圆形、梅花等不同的形式。 (2)功用:既是供游人在内停留小憩的得景建筑,又是供游人自外观赏的点景建筑。 轩: (1)外形:可露在水边或隐于半山,建筑布局较为自由,风格也多轻盈疏朗。 (2)功用:也起点景作用,但在轩中往往陈放简单家具,供游人饮茶、下棋、鉴赏书画使用 2、从事物的内在联系上来说明事物的特征。 课文介绍的每一种建筑,先说功用上的特点,再说建筑上的特征。因为功用决定建筑形式。由于抓住二者的内在联系来说明各种建筑的特征,因此不仅使人知其然,而且让人知其所以然。如: 先说明厅是“用来会客、宴请宾客、观赏花木”的,这就容易理解为什么厅的体量最大,门窗等装修最考究,造型典雅端庄,前后多置花木、叠石了。先说明堂“是长者居住的地方,也常作为举行家庭重要庆典的场所”,也就容易明白为什么堂珠体型严整瑰丽,室内有分隔空间的陈设了。 总结各建筑功用及制式特征 三、按上面示例,完成课后习题四、五 四、总结: 好,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基本上能概括出课文所介绍的几种建筑的功用和制式上的特点。大家掌握得不错。 这个单元的两篇说明文学完了,比较一下,同样是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说明,但写法不同: 《南州六月荔枝丹》着重从外部特点、内部构造、果肉味道、栽培历史、文化内涵等方面说明荔枝的特征。 《我国古代的几种建筑》抓住建筑形式取决于功用这种内在联系,说明这几种建筑的特征。 可见这两篇文章在写法上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复习时要细加体会。 五、作业: 1、课后练习:1—5题 2、掌握生字词。 4、自我评价练习 建筑 功用特征 制式特征 厅 会客、宴请宾客、观赏花木 体量往往是最大的,门窗等装修也是最考究的;造型典雅端庄,前后多置花木、叠石 堂 长者居住的地方,家庭重要庆典的场所 多为与居住建筑群的中轴线上,体型严整,装修瑰丽,一般作两坡悬山,硬山屋顶,偶有用歇山顶的。 楼 有作为商业建筑的茶楼酒肆,或作为卧室、书房和观赏风景之用 体型繁简不一,有简单的型式,有体型非常复杂的 阁 收藏贵重文献 长方形平面,两坡硬山顶,二层楼,正面满开门窗,其余三面都是石墙。 亭 供游人在内停留小憩,供游人紫外观赏 常把它们的平面设计成三角、四面、六边、八边、扇面、圆形、梅花等不同的形式 榭 供人凭栏而坐以观景 建在水边,往往从岸上延伸到水上;多是长方形或近于方形的单层建筑,结构轻巧,里面开敞,常用歇山屋顶 轩 观赏性的小建筑,起点景作用,但往往陈放简单家具,供人们饮茶、下棋、鉴赏书画用 可以露在水边,也可以隐于半山,建筑布局较为自由,风格也多轻盈疏朗 台湾蝴蝶甲天下 教学目的: 1、掌握从不同角度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 2、学习从事物的相互关系上来说明事物的方法; 3、能够概括全文的内容要点、摘录重点语句。 教学重点: 教法:自读指导法 课时安排:1课时 第一课时 一、复习上节内容,导入新课: 二、速读课文,思考下面问题: 1、台湾蝴蝶有什么特征?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台湾的蝴蝶确实是“甲天下”的? 2、“兰屿黄群蝴蝶”、 “皇蛾阴阳蝶”、“蛇头蝶”这三种蝴蝶各有什么特征?文章写这三种蝴蝶有什么作用? 蝴蝶名称 形态特点 名贵原因 评价 兰屿黄群蝴蝶 后翅有金黄色花纹,灿烂夺目 独一无二 独具特色,最为名贵 皇蛾阴阳蝶 双翅不对称,左翅雌性,右翅雄性 一千万之中才能发现一只 蛇头蝶 翅上端有蛇头图案,张开翅膀奇大 是世界上最大的蝴蝶 3、文章为什么要介绍台湾特有的自然条件?写这些内容同介绍台湾蝴蝶有什么关系? 文章介绍了台湾的自然环境,这是从客观条件方面来说明台湾蝴蝶的某些特征。正是因为这种环境“非常适合与蝴蝶的繁殖和生长”,所以台湾蝴蝶才能“数量大,种类多”;同时,这种自然环境也决定了台湾蝴蝶的生活习性。 4、概括本文层次: l 第一部分(1段),概述台湾是世界上著名的“蝴蝶王国”; l 第二部分(2-4段),说明台湾蝴蝶的生态特征; 2段介绍台湾的自然环境和蝴蝶的形态特征, 3段说明台湾蝴蝶的活动区域和生活习性, 4段说明蝴蝶的生理机能。 l 第三部分(5段),简略介绍台湾蝴蝶的工艺价值; l 第四部分(6段),揭示人们喜欢台湾蝴蝶的原因。 三、分析本文写作特点: 1、从整体、个性两个方面来说明蝴蝶的特征; 2、从事物间的相互关系上来说明蝴蝶的特征。 作文训练 写作范围: 抓住特征介绍一种建筑,或一种动物(植物)。 写作指导: 1、要仔细观察说明的对象,搜集有关资料,并加以认真研究,从而把握它的外部形状、内部构造和功能(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特征。 2、要从不同角度去写说明对象的特征,详写那些不同于其他事物的主要特征。 3、对事物特征的说明要科学、准确,不能出现知识性错误。 参考题目: 1、我们的教学楼(校园) 2、有趣的XX(动物) 3、XX(植物)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写作) 第二课时(写作) 第三课时(指导评讲) 第四单元 第四单元 1 慰问信 贺信 2 第一课时 2 会议记录 4 第一课时 4 发言提纲 汇报提纲 6 第一课时 6 写作训练(两课时)7 第一课时(写作)7 第二课时(讲评)7 慰问信 贺信 教学目的: 1、了解书信的格式; 2、学习慰问信和贺信的用途; 3、学习慰问信和贺信的写法。 教学重点: 慰问信和贺信的用途及写法 教学难点:纠正书信的错误写法 教学方法: 和写作结合,通过实践解决写信的错误写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书信的分类及有关常识 大体可分为一般书信和专用书信。专用书信指慰问信、贺信、求职信、应聘信、介绍信、证明信、感谢信等。 三、介绍邹韬奋和徐特立的生平,帮助了解课文 四、慰问信和贺信的概念及种类: 慰问信是以组织或个人的名义向有关集体或个人表示慰问、问候和致意的书信。可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向作出贡献的集体或个人表示慰问鼓励他们戒骄戒躁继续前进; 二是向由于某种原因遭受重大损失和巨大困难的广大群众表示同情和安慰,鼓励他们战胜暂时的困难,加倍努力,迅速改变现状; 三是节日、纪念日慰问 贺信是对胜利、成绩、节日、生日等喜事表示庆贺的一种专用书信。 五、慰问信和贺信的格式与写法 都可分为五部分: 1)标题:第一行居中较大字体 2)称呼:写对方单位名称或个人名字,在标题下一行顶格写 3)正文: 在称呼下一行空两格写 4)结尾:写祝愿的话 5)署名和日期 慰问信: 1)说明写慰问信的背景原因; 2)概述对方的先进思想和事迹,或是战胜困难、舍己为人、不怕牺牲的可贵品德和高尚风格,并向对方表示慰问和学习; 3)表示共同的愿望和决心。 六、普通书信的写法 主要说明一般书信写作过程中容易犯的毛病(格式上) 七、讲解求职信和应聘信(26课) 八、练习写求职信 会议记录 教学目的: 1、了解会议记录的格式; 2、学习会议记录的用途; 3、学习会议记录的写法。 教学重点: 会议记录的用途及写法 教学难点:纠正会议记录的错误写法 教学方法: 和写作结合,通过实践解决会议记录的错误写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第一课时 一、通过阅读“阅读提示”,了解以下内容: 1、概念:记录会议基本情况的内容的文字。 2、作用: 1)可作为起草正式文件,传达、执行会议决定或贯彻会议精神的依据; 2)作为今后进一步分析、研究、总结工作的参考资料; 3)留存备查。 3、格式:可分为两部分。 1)会议组织情况: l 会议名称 l 会议时间 l 地点 l 出席人、列席人、缺席人(原因) l 主持人 l 记录人 2)会议具体内容: l 会议主持人发言 l 主讲人的报告或传达的事情 l 交流的情况 l 讨论的问题 l 做出的决议 l 会议的其他主要内容 l 主持人、记录人的签名 4、分类:简要记录和详细记录 5、会议记录的写作要求: l 速度要快 l 忠于原意,尽可能完整 l 力求字迹清晰 二、结合上述知识学习课文 三、课堂上完成课后作业 第一题 1、标题少了“记录”二字 2、缺少会议地点 3、缺少缺席人缺席原因 4、缺少主持人签名 第二题(要求学生简要整理出答案) 发言提纲 汇报提纲 教学目的: 1、解发言提纲 汇报提纲的格式; 2、学习发言提纲 汇报提纲的用途; 3、学习发言提纲 汇报提纲的写法。 教学重点: 发言提纲 汇报提纲的用途及写法 教学难点:纠正发言提纲 汇报提纲的错误写法 教学方法: 和写作结合,通过实践解决发言提纲 汇报提纲的错误写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第一课时 一、通过阅读“阅读提示”,了解以下内容: 1、概念: 发言提纲式会议发言的内容提要。 汇报提纲是供汇报工作和有关情况所用的内容提要。 2、特点:纲要性和条理性 3、格式: 发言提纲在格式上没有严格限制,可灵活掌握。 汇报提纲有简明和详细之分。详细的一般包括标题、前言、主体、结尾和落款五部分。 4、注意问题: 1)会议(汇报)的主题是什么 2)会议(汇报)的听讲对象是什么 3)会议(汇报)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二、自读课文,体会阅读提示里所说内容 三、练习写发言提纲 写作训练(两课时) 第一课时(写作) 写作题目: 写一封求职信 写作要求: 1、时间是2006年6月30日,已从我校毕业 2、语言得体,力求打动对方,求得职位 3、格式正确 第二课时(讲评) 第五单元 第五单元 1 词两首(毛泽东)2 第一课时(沁园春)2 第二课时(水调歌头) 7 炉中煤(郭沫若)10 第一课时 10 第二课时 12 致橡树(舒婷)15 第一课时 15 再别康桥 22 第一课时 23 词两首(毛泽东) 教学目标: 1、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诗 2、认真领会本诗的情境和写作手法 3、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4、认真感受毛泽东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远大的抱负 5、了解词的有关常识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宏阔的深秋意境,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2、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朗读能力 教学方法:诵读指导 参考资料:《毛泽东诗词赏析》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沁园春) 沁 园 春 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一、导入新课 1,讨论“你眼中的毛泽东是什么形象?” 毛泽东少年时故事,“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少年时的书生意气,风华正茂时挥斥方遒的豪情,这首诗给我们展现了一个立壮志的少年形象,也让我们看到了作为一代伟人的毛泽东的大气!下面我们来朗读一下这首诗,朗读时想象一下我们对自己的人生蓝图的描绘,结合我们自己的少年豪气,有感情的把主席的诗读出来。 2,学生齐读,自己体会 正音:gě舸,chàng怅liáo寥kuò廓 è遏 zhēng峥róng嵘 qiú遒 q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