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衔接专题复学教案(网友来稿)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江苏省淮安市淮州中学 韩维加 《考试说明》要求“语言的运用简明、连贯、得体。”“连贯”考查的是书面表达中句与句之间的组合与衔接问题。 句子衔接题是近年来高考常考的题型之一,也是较难得分的。此类题目形式多变,往往涉及语法结构、叙述角度、表达方式等多方面,是综合考查语言组织运用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 解答句子衔接题的基本要求是:内容正确,语言连贯,文脉清晰,句式合理,角度一致,风格协调。具体到实际操作,则要注意区别类型,把握不同类型题目的不同特点,明确解题的不同要求,这样,看似复杂的题目也就容易解决了。 【例题解析】 1.填到横线上与上下文衔接较好的一项是 小明爬到床底下,偷偷躲了起来,______,从床下拽出来,送到幼儿园。 A.妈妈找了好久,最后才发现了他 B.但后来还是让妈妈给找到了 C.使妈妈找了好久,终于把他找到 D.但妈妈毕竟发现了他 【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叙述角度。文段是以“小明”为主语进行叙述的,因而衔接句的叙述角度就必须也以“小明”为主语,据此就可以排除A、D两项。“小明”是“拽”“送”两个动作的接受者,从句式角度看应该是用被动句,据此可以排除C项而选择B项。这类衔接题的特点是:文段的陈述对象是固定明确的,解这类题,必须紧紧围绕叙述对象,把握文段的叙述角度,并据此选取合理的表达句式。 2.填到横线上的文句恰当的一项是 不过仍旧回到“风景”吧:在这里,人依然“风景”的构成者,没有了人,还有什么可以称道的?再者,_________ A.不是内生活极其充满的人作为这里的主宰,是不值得怀念的啊! B.内生活极其充满的人作为这里的主宰,难道是不值得怀念的吗? C.如果不是内生活极其充满的人作为这里的主宰,那么又有什么值得怀念的? D.如果不是内生活极其充满的人作为这里的主宰,根本就不值得怀念! 【解析】文段所提供的前一个句式是假设语气的反问句,后面还有一个提示性词语“再者”。由此可以推断,衔接句应是类似的句式,根据句式对应的原则就可以排除非反问句式项A、D。B、C两项比较,从句子结构和语气两方面考虑,B项与前一个句子缺少相似性,而C项则极其相似,所以选C项。这类题的特点是:文段中包含有某种句式,要求衔接相同或相似的句式。解这类题,要注意句子与句子间的对应关系,由已知推未知,选取符合文意的衔接句。 3.填到横线上的文句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崖壁下有几处坟地,坟前立着的石碑许多已经破碎,字迹模糊;枯水季节,伏在江里的石头有的已经露出水面,周围一片寂静。 A.一列青黛斩削的石壁夹江高耸,被夕阳烘炙成一道五彩的屏障。 B.没有太阳,天气相当冷,藤萝叶子多已萎落,显得这一带崖壁十分瘦削。 C.在夕阳的照射下,枯草和落叶闪着不定的光,崖壁像一道巨大的屏,矗立在江对岸。 D.一行白帆闪着透明的羽翼,从下游上来;山门半掩,一道阳光射在对岸的峭壁上。 【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画面氛围。文段描绘了一幅荒凉、破败的画面,营造了一种寂静、荒凉、凄清的氛围,从描写的角度看,属近景描写。服从于画面氛围的要求,衔接句必须与之协调。从选项看,A、D两项显然从色彩上与文段的氛围不协调。C句虽然写了枯草、落叶,但整句话的中心却是突出夕阳下崖壁的高大形象,也是与文意不符的。从空间位置看,C、D两项属远景描写,也与下文衔接不上,只有B项所描写的角度(近景)和氛围(“冷”“萎落”“瘦削”)与文段相吻合。这类题目的特点是:整个文段所描写的画面、环境、氛围等是和谐一致的,因此,衔接句从内容、风格、氛围等方面都要与整个文段相协调。 4.填到横线上的文句恰当的一项是 崇山峻岭,比起人来,总是高大、雄伟的——人站在它面前,不过是芝麻儿。但人总是踩山于脚下,哪怕它是万山之王——珠穆朗玛峰。人,为攀登而欣喜;__________ A.山,却缄默不语——它用自己的筋骨,证明着自己的伟大。 B.山,却冥然不觉——它没有灵性的高大,不过是一堆土石。 C.山,却欣喜万分——它以为人的攀登作出贡献而自豪。 D.山,却毫不在意——它相信人永远不会征服自己的。 【解析】这是一个包含对比关系的文段,即以山形与人的精神作对比。只有B项符合文意。这类题的特点是:句子间包含因果、条件、递进、对比等逻辑关系。对于含有这些逻辑关系的文段,要辨明其逻辑关系,把握文段中心,根据已知项的特点,去推断衔接句。 5.与下面句子衔接合理的一项式 门前是一条河_______ A.河边是一片很大的打谷场。三面都是高大的柳树,山门里是一个穿堂,迎门供奉着弥勒佛。 B.山门里有一个穿堂,弥勒佛供在迎面。三面都栽着高大的柳树,河边是一个很大的打谷场。 C.打谷场很大,就在河边。高大的柳树栽在三面,穿堂对着山门。迎门供奉着弥勒佛。 D.一片很大的打谷场在河边。山门里是一个穿堂。迎门供奉着弥勒佛。三面都栽着高大的柳树。 【解析】这是一段以空间为序组织起来的文字,介绍河边的景物。根据空间转移的连贯性,B项叙述紊乱;C项叙述角度与前句不符,D项的第一句叙述角度与前句不符,且后面的句序显得混乱。只有A项,从内容的连贯、叙述的角度和句式等方面都协调一致,符合文意。这类题的特点是:文段以时间或空间的顺序展开叙述,前后有一定的时空联系。解题时只要抓住这种联系就可以选出合理的项。 6.能与下面文段相衔接的句子是 对爱好文科的学生,加强文科辅导是必要的,但是否可以忽视理科的学习呢?还要不要他们学好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呢?______ A.从长远的观点看,我们认为这样做很不恰当。 B.如果我们缺乏战略眼光,在实际工作中就可能作出错误的回答。 C.为了使学生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我们的回答应该是肯定的。 D.只要认真想一想中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我们就会说:不可以。 【解析】这个问句提出两问,每一问又包含是否两个方面,两句意思一致,都是强调文科学生也要学好理科,但问的角度恰好相反。依据答句要兼顾问句全部内容的原则,答句应该是否定前句、肯定后句或从侧面覆盖两个问题。据此分析,A、C、D三项都只回答了两个问句中的一个,只有B句从侧面作了回答,覆盖了两问。问答式文段要求问句、答句要一致。问句要明确,语气要合理;答句则要求问什么答什么,要注意覆盖问句的全部内容,不能顾此失彼。从回答方式看,要特别注意从侧面作答的类型。 7.填入文中横线上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科学技术事业的繁荣固然离不开科学工作者的创造性劳动,但从根本上说,它是一定经济社会关系的产物,一个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以它的经济、文化、教育水平为基础的,没有坚实的经济力量和高度的文化教育水平,就不会有科学技术的繁荣。反过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又以巨大的力量推动着经济社会的进步。离开科学技术的推动,经济社会就会萎缩,社会发展就会缓慢,在这里,________ A.我们看到了科学技术工作者的努力与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辩证关系。 B.我们看到科学技术工作者的创造性劳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C.我们看到了科学技术事业繁荣与文化教育水平的辩证关系。 D.我们看到了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与经济力量、文化教育水平的辩证关系。 【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总结句,要求衔接句能概括全段内容。从四个选项看,A、B两项没有抓住中心,C句则概括不完整,缺少“经济力量”因素,D句概括得最完整,为正确答案。这类题的特点是:填入句设在文段的开头或结尾处,从内容上看,往往具有总领下文或总结上文的作用。对这样的题,主要是通过分析内容,弄清衔接句与文段的关系。另外要注意,无论是总领句还是总结句,都必须覆盖全部内容,紧扣文段中心。 【练习巩固】 1.填到横线上的句子,与上文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 ) 可是,一向并不太引人注目的一个剧团,却在这个时候闯到北京来,____ A.把首都闷热的空气,搀进一股清新的气流。 B.把一股清新的气流,掺进首都闷热的空气里。 C.首都闷热的空气,被搀进一股清新的气流。 D.一股清新的气流,被掺进首都闷热的空气里。 2.填入横线上恰当的句子是( ) 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________。 A.等着父亲从锅里给我们夹豆腐 B.等着豆腐被父亲从锅里夹给我们 C.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 D.等着热气里豆腐从父亲的筷子上掉下来 3.填入横线上的句子恰当的一项是( ) 这是一个秋季的薄阴的天气。______;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而瀑布也似乎分外的响了。 A.厚厚的云在我们顶上罩着 B.层层的云在我们顶上浮着 C.薄薄的云在我们顶上压着 D.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 4.填到横线上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山上有一片纯绿色的无花树;______。花好比人的面庞,树好比人的姿态。树的美在于姿势的清健或挺拔,苗条或婀娜,在于活力,在于精神。 A.树是美丽的,花的美丽更超过树 B.树美花也美 C.花是美丽的,树的美丽也不逊于花 D.花美树也美 5.填入横线上恰当的文句是( ) 我们又乘胜追击敌人,在河下游又缴获了两只船,部队渡得更快了。 ________,到达了指定地点。 A.直到第二天下午,全团才完全渡过河 B.直到第二天下午,全团才能完全渡过河 C.到第二天下午,全团都渡过了河 D.到第二天下午,全团就能渡过河 6.填到横线上的问话得当的一句是( ) ____________不利于他人的话不说,不利于他人的事不做;要平等待人,不高傲自大,不盛气凌人;对人要有礼貌,说话不粗鲁,不带脏字,等等。 A.一个人能同他人相处得好吗? B.一个人应该怎样同他人相处呢? C.一个人怎样才能成为他人的好朋友呢? D.一个人能否跟他人搞好关系呢? 7.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上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西安是一块宝地。在这里,中国古代文化仿佛阳光空气一般,弥漫城中。唐代著名诗人的那些名篇名句,很多都与西安有关联。谁走过丈八沟、乐游原这样的地方不会立即联想到杜甫、李商隐的名篇呢?谁看到灞桥、渭水等等的名字不会立刻神往盛唐呢?_________ A.这里到处是梦,神奇的梦;这里到处是诗,美妙的诗;这里是一个诗和梦的世界。 B.这里是一个梦和诗的世界,这里到处是梦,神奇的梦;这里到处是诗,美妙的诗。 C.这里到处是诗,美妙的诗;这里到处是梦,神奇的梦;这里是一个诗和梦的世界。 D.这里是一个诗和梦的世界,这里到处是诗,美妙的诗;这里到处是梦,神奇的梦。 【参考答案】 1.B(解析:A项有语病,B项主语“剧团”与前文保持一致。C、D两项的主语分别为“空气”、“气流”,与上文不一致。) 2.C(解析:材料出现了两个相似的短语“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同为动宾结构,宾语为一具体事物(锅、热气),衔接句也应符合这一特点。据此判断,可以排除A、B、D三项而选C项) 3.D(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环境氛围。文段描绘的是“秋季”“薄阴”天气的特定情境,因此,衔接句也必须与文段的环境氛围相协调。从选项看,A句的“厚厚的”“罩着”,B句的“厚厚的”,C句的“压着”,都不符合文段的氛围,只有D项写出了云的“微微”“流着”的特点,与后面关于草丛的描写的意境协调一致,所以选D项。) 4.C(解析:这是一个包含对比关系的文段,即以树与花作对比,重在说明树的美,只有C项符合文意。) 5.C(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因果关系,从文段看,由于“又缴获了两只船,部队渡得更快了”,要求衔接句表达出相应的结果,从四个选项看,A、B两项表达的是“慢”,与文意不符。D项虽然表达的是“快”,但只是一种估计情况,只有C项表达的是一种事实性结果,所以选C项。) 6.B(解析:问答式文段要求问句、答句要一致,要求问什么答什么,从下文内容看,都是谈怎样同他人相处的,只有B项符合文意。) 7.C(解析:先承上分述,再总括,“诗和梦”前后呼应。) 作者邮箱: hwj405818@sina.com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