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应是一条流淌的河——我的语文教师观(教师中心稿)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杂文参考 → 教师随笔 手机版 | ||||
汤明珠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 在知识、科技占国民经济发展中份额越来越高,“创新”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命运的今天,不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下一代,已成为不容抗拒的时代要求和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所谓历史洪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而推进素质教育,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什么样的教师才算是高素质的呢?别的科我不懂,我只说语文——也不是说语文我有多懂,多少懂一点。过去我们大家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这种说法过去正确,现在也不错,但是还不够——我以为。 教师应是一条流淌的河,一条容纳百川,涵蓄万有,奔腾不息的河。 这就意味着,作为一个教师,一要与时俱进,不断补充新知;二要解放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三要文理兼通,知能并重。 一 与时俱进,补充新知 说到新知,我们不能不提到邓小平教育理论和江泽民的“三个代表”,这本不应成为问题但目前恐怕确实是个问题。有不少教师,可以说从不关心政治,如果我们在教师中调查一下,认真学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的《邓小平教育理论学习纲要》的肯定很少。至于能说出邓小平理论精髓是什么,它和毛泽东思想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发展,肯定更少。我们是在中国做教师,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搞教育,如果我们连用以指导我们一切工作的理论一无所知,毫无兴趣,只热衷于“斗地主”、“砌长城”,怎么去教育学生。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思想,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和推进各项工作的行动指南。“三个代表”的要求,是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在新的世纪,继续推进现代建设,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三大任务的根本保证。在中国,任何政党,任何政府,如果不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能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不会得到人民的拥护。没有人民的拥护,其结果可想而知。教师——人民教师,担负着为社会主义国家培养接班人的重任,如果不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那么你就不是在培养“接班人”,而是在培养“掘墓人”。 面对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不仅知识量剧增,而且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学科不断分化与综合。这就要求每个教师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知识,还要有广博的横向知识与技能,也就是说教师不仅要是“专家”,还得是“通人”。至于如何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我在拙作《我的语文教育观》中曾这样说过:“一般说来,在专的基础上博的范围越大越好,但也不可绝对化,需注意把握好二者之间的‘度’。而且,要注意二者的顺序。不少人把做学问比喻成建大厦,说大厦要高,基础必须牢固。这种说法不错。但做学问又不同于建大厦。建大厦可以按照预先设计的高度来打基础,而我们做学问,一开始不知自己的学问大厦到底能建多高,甚至能够建成什么样子也很难预知。建大厦若基础不行,只好推倒重来,不能一边继续往上建一边重新打基础。而做学问则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随时补自己所缺乏的各方面知识包括基础知识。所以说,做学问更像在地上挖坑,首先是应该往下挖,然后是随着深度的需要不断加宽。因为如果没有深度,面再大也等于零。因此,应该是由点到面。即以一本书或一个专题的书为突入点,集中精力打开一个缺口后,注意巩固,以之为根据地,再扩大战果。不要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或者像狗熊掰玉米。总之,在专与博的次序上,应该是先专,然后在专的基础上的博,而且,要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来掌握博的范围。” 当然各人情况不同,再说生也有涯,知也无涯,不可能什么都懂,什么都会。不过自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因特网的发展,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信息化已成为现代化的最突出的标志,信息技术已成为现代社会的主体技术,它代表着技术革命的主流与方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已成为教育面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和标志,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现代化的技术基础。所以,能迅速掌握与教育、教学有关的计算机知识,如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到虚拟教室,电子教育图书馆,电子教育博物馆,远程教育网络……熟练应用学校现代教育手段应是当务之急。它不仅是新知,更重要的它还是获得新知的最先进的手段。 二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更新教育观念,首先要解决的是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我们必须明确: 我们的教育是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而不是挑选适合教育的学生。 牢记这一点,在基础教育阶段特别重要,我们的有些教师在学生刚入小学时就开始挑选适合教育的学生。把学生分为能为自己争光的和会给自己丢脸的,不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这样的教育理念完全是应试教育的造成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记得李岚清同志1996年视察湖南汨罗时,说过这么一段话,他说:“北京市的领导同志告诉我,全市有70多数薄弱学校,家长不放心,怕学生学坏,竞相考重点,那么重点中学怎么招生?一个凭分数,一个凭条子,一个凭钱,三者比较还是凭分数公平一点。这不形成了应试的压力了吗?”应试教育实质上是社会就业不充分或者说是就业机制不完善的结果。当然,应试教育在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上也曾取得过一定的成绩,否则它也不会深得人心,这样的教育在被林彪、“四人帮”把整个国民教育搞得一塌糊涂的文革结束时,是有它存在的合理性的,也确实为新时期教育注入了活力,功不可没。但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和中国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这种以牺牲绝大多数青少年学生为代价,把少数“尖子生”从多数学生中挑选出来的教育,和科举制度在本质上没有多大区别,对于像我们这样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的大国来讲,绝对得不偿失。现在有不少教师——不仅是教师,还有学校领导、地方官员和学生家长——对素质教育存在误解,认为素质教育就是不要考试。实际上考试是衡量学生科学文化知识水平的重要手段,而科学文化素质又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说要把观念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上来,只是要强调,把现行的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唯一标准,变为标准之一。 其次要更新教学观念。教—学,教学,教给学生什么?一般理解“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尽心尽力地教,讲深讲透;学生拼死拼活地学,记住记牢。讲什么?讲知识。学什么?学“答题”。这样的教学,可以把它概括为:“教师‘教答’,学生‘学答’,考试‘会答’”。只要学生考试时会答题,得高分,教师就大功告成,学生就万事大吉。这是应试教育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什么素质?什么创新?什么以人为本?全是空的,全是假的,拿高分才是实的,才是真的,有了高分就有了一切。这种现象目前仍大量存在,这只要随便到书店转一转,看看各种教辅材料热销的火爆场面即可证我并非危言耸听。 但是素质既是教育的前提,又是教育的结果。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如果教师都无视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全面素质的提高,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会是一句空话、大话以致变成笑话。最近,我在报上看到李政道先生《在复旦校训碑揭幕典礼上的演讲词》,深受启发。他从复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中抽出“学”“问”二字,组成“学问”一语,与“学答”对应,说:“学答不是学问……学会问问题可能更重要一点。奥林匹克竞赛的缺点是学答,能够得奖并不一定表示将来在科学上能够有同样的成就。”我认为李政道教授给我们得出一个带方向性的根本问题——“教问”。“教学”就是“教问”,教得学生会问、敢问。一切科学研究,无一不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义是问号。”李政道也说过:“要开创新路子,最关键的是你会不会自己提出问题。能提出问题,就是创新的第一步。”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把教育观念从培养学生听话、会考转变到鼓励、保护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勇气和精神上来,是新世纪对教师提出的最迫切的要求。 一个教师不要怕学生问,更不要怕被学生问倒,所有学生,无论其为及门、为登堂、为入室,都算不上是你最好的学生,他们最多只能传你衣钵,只有入室操戈者,才能启我户牖,光我门楣,有生若此,夫复何求? 三 文理贯通,知能并重 科学一般只限于自然领域,而且只限于自然科学的理论部分。比如中国科学院,它就是搞自然科学理论的;属于技术、工艺的,纳入中国工程学院;属于社会方面的,又纳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更宽泛的理解,则是把自然的、人文的、社会的知识体系总称为科学。我这里“文”主要指人文科学包括社会科学,“理”主要指自然科学包括工程技术。在发起和大力推动素质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的杰出科学家、著名教育家杨叔子院士有一句名言:“我坚定的认为:没有先进的科学,没有现代技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打就垮,永远受制于人,痛苦任人宰割;然而,没有优秀民族传统,没有民族人文精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不打‘自’垮,自甘受制于人,自愿受人宰割。” 早日实现现代化是当代中华民族的核心任务,实现现代化,科学技术是关键,同时必须提高全民族的精神素质。科学与人文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实现繁荣富强的双翼。双翼劲健,才能一飞冲天,长空竞胜。 当前世界范围内的现代化进程面临三个相同的难题:人与自然的对立,人与人的对抗,以及人内在的不平衡。实际上,在人类文明晨曦初露之际,就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其后,希腊、中国、印度等文明系统就是对这三个问题在某一方向的展开与发展。问题并非是与科学(严格意义上的科学是直到近代才出现的)相伴而来的,因而也不能把问题都算在科学的头上。一般说来,从事专业学科教育的人,对自己所教的学科是有深厚感情的,语文教师也不例外。这本是人之常情,但有时有些人文科学的知识分子不适当地强调了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性,有意无意间,贬低科学的价值,对科学教育不以为然。有人说:“就全球范围来看,‘现代化’确实在许多方面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条件。但是,另一方面,目前这样的‘现代化’给人类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已经暴露得相当明显。且不说环境污染、核武器、高技术给极权统治带来的巨大便利之类一想起来就不寒而栗的事情,专就精神生活而言,就至少有两点令人生畏。比方说‘科学’对我们意识世界的日益细密的整理,这表现在社会制度上,就是从知识、学科、行业直至工作岗位的一整套分工体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分工正以令人吃惊的速度更趋细密。一个人置身这样的体系和制度,倘若缺乏警觉,眼界就很容易受其规范而一天天缩小,意识也随之被整理得井井有条,到最后他会不知不觉地缩进那制度分配给他的专业的螺蛳壳里,活得憋气、冷漠,却经常沾沾自喜。” 科学教育里有没有人文思想呢?回答是肯定的。科学是什么?科学是求真,求是,它回答的问题是:“是什么?为什么?”真是科学的基石,人文是什么?是求善,求美,它回答的问题是:“应该是什么?应该如何做?”善是伦理的基石,美是艺术的基石。人文不但是知识体系,而且是伦理体系。一旦科学教育不只是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而且还将凝结在科学过程和成果上的精神也传递给学生时,科学教育就能起到人文教育的作用。科学教育在关注学生接受科学知识的同时也在培育他们的科学态度:服从真理,承认错误,永不自满……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学生不仅有可能喜欢科学、热爱科学甚至迷恋科学,人的情感是多方面的,若在多方面的情感中有科学情感,可使情感结构更趋合理、完美。科学教育同样可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逐步磨练青少年的意志,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理想。科学活动中,真诚、尊重、合作、助人都是珍贵的善,科学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告诉人们有更深层的伦理问题。科学,也存在着美,尤其是科学美。科学中求真、求美同时存在。求真也好,求善也好,求美也好,只要是“求”,那就都是“人”在“求”,都在人文的视野下,科学精神本来就是人文精神的一个组成部分。 最后说下知能并重。这也是老生常谈。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语文老师担任的工作,有一项教学生作文,而教好作文,根本在乎老师深知作文的甘苦。” 程千帆先生有一段话更是说得恳切:“在过去,人们大都认为:文学事业,应当知能并重。作诗,必须对外物有其独特的感发;评诗,也要对作品有其独特的感受。单靠理性思维,不但无法作诗,也难以对诗有真知灼见。”、“我希望有人知道,如果我那些论还有一二可取之处,是和我会做几句诗分不开的。” 我们提出要知能并重,并非要求每个语文教师都成为“作家”,但成为“作手”总该是可以的吧!当然,有的根本不懂教育为何物而自以为是唯我独尊的学校领导和教育行政官员——如鲁迅提到过的他所遇见过一打以上的教育总长——公然宣称教师写作为不务正业,再假如该老师所教学生偶尔考试成绩不尽如人意,必痛加挞伐而后恨消。至于某些只会在某些特定场合密切联系领导,表扬与自我表扬的教师,哪怕他考得再差,也情有可原,无非是水平低点,态度还是蛮认真的嘛!但是任何一个有自己独立人格和自由思想的教师,都要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与胆识,教育是科学,科学的道路从来都是不平坦的,从来都是充满荆棘的,需要勇气,需要奋斗,有奋斗就会有牺牲,责难算什么,刁难又算什么,只要是真理,它就是永远不可战胜的,哪怕强权一时强大。只要认准真理,那就该毫不犹豫地坚持下去,任何成功往往都是在看似实在不能坚持时,再坚持一下,这也正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意志是否足够坚强。 2002年11月4日 字数:5865 地址:安徽省凤阳中学6073# 邮编:233100 电话:0550-67277756 相关链接:教师随笔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