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校园理性精神培养的思考(教师中心稿)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杂文参考教师随笔 手机版




杨天勇(法二系)

    由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高校校风建设缺乏力度,以急功近利等一些浮躁的社会思潮,冲击着奉献、民主、科学、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高校校园精神。于是在高校,学习成了负担,为了过关只好作弊;恋爱成为时髦,在公共场合卿卿我我、拥抱接吻毫无顾忌;“一切向钱看”、“功利主义”思想萌生;政治观念、民族意识谈化等现象已经充斥着高校校园。凡此种种令人眼花缭乱的社会文化的负面影响,往住导致学校五天的正面教育被两天的社会生活影响所抵消,这种应付式的学习观和游戏人生的人生观,以及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已经严重地影响了高校的管理和教学质量,乃至于影响教育目标的实现。所以高校再以不能对此放任自流,应该对校风的品位给予高度的重视。虽然有许多高校对此采取了措施,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主要是治标不治本。我们认为,要彻底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加强对校园精神的培养。校园精神包括理性、科学、人文三大精神,其中,理性精神是最基础、最重要的部分。因此,本文试图对校园理性精神培养的有关方面进行探索。

一、提高对校园理性精神培养的认识,切实重视校园理性精神的培养。

    党的十五大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社会发展的基本纲领确定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法制国家,培育“四有”公民,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的科学的民族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作为对社会文化建设起着重要促进作用的高校所构建的校园精神文化,不仅要与这一基本纲领协调一致,而且要为实现这一奋斗目标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与良好的人文生态环境。作为社会文化的亚文化的校园文化,是指学校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总和,主要体现于一个学校广大教师和大学生的精神风貌、生活作风、价值取向等方面。显然,校园文化是一种群体意识。这种群体意识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学校为谋求生存和发展,达到既定的教育目标而在长期的教与学、工作与生活等多方面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为广大教师和大学生所认同的一种群体意识,其核心是精神文化。所谓校园精神文化,即校园精神,是广大教师和大学生在从事各种校园文化活动时所体现出来的思维活动和共同的心理状态,是学校广大教师和大学生价值观和人生观的综合体现。它包括理性、科学、人文三大精神,其中,理性精神是最基础、最重要的部分。没有理性精神,科学和人文精神皆成为空谈。

    理性,即理智,通常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或思维活动;这里是指一个人用以认识、理解、思考和决断的能力。在黑格尔看来,世界历史的进程无非就是人类理性运动的过程。把历史完全归因于理性的作用虽然有些夸大了理性的功能,但是人类文明史的发展充分说明,正是由于具有了理性,人类才得以走出远古时代神话世界的混沌和中世纪神性宰制人性的蛮荒,才得以打破前现代和区域世界的自然状态,展开了现代文明史。所谓现代文明,在某种意义上说也就是社会的理性化。正如韦伯所说:“现代生活是由理性的经济道德、理性的精神以及生活态度的理性构成的。”从另一方面来说,真正的科学理性不仅对经济的发展有好处,而且对于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和养成健全的人格都会发生不可忽视的作用。作为21世纪的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的高等学校,更需要一种理性精神,并用它来培养一代符合社会需要的具有理性精神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首先,要弘扬诚实守信、游戏规范的理性精神。诚实守信是一个人立身处事的根本,遵循游戏规范是社会得以正常运转的保证。在高校,诚实守信、游戏规范的理性精神乃是学校教学活动以及师生间、同学间正常的人际交往得以健康发展基础,大学生平时不努力学习,考试时靠作弊过关的现象就是缺少这种精神的表现。如果大学生不能理性的对待人生责任、行为规范、知识技能等问题,没有平等、正义、良知、慈善等品性,而完全“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就会使人“物化”,而“物化”的人是非“人”的存在,根本不可能有学业和事业上的成就。 

   其次,增强青年大学生的主人公意识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要消除其权力崇拜意识和臣民心理,要倡导青年大学生人人争当社会的主人、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学习。同时要提高青年大学生法理精神的理性化程度,即对法律的认同、信任与尊重,从而理性地参与社会合作,履行社会角色,承诺社会义务。更为重要的是,法治社会的形成还要求国家的法制理性的根本性转变,即由单纯的工具理性转向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并重。这意味着我们不能把法仅仅理解为国家专政的工具,而且还要把法理解为尊重人的价值与尊严,保障人的平等、自由与人权,提高公民的物质文化与精神生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解放的工具。

   再次,要有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理性精神。中国文化能否在第三个千年盛世重现东方文明的魅力。关键取决于新一代青年大大学生的理性化程度。无疑,国家文化意识的理性化(启蒙人性,渡化众生)与大众审美意识的理性化(健康高雅,养情怡性),是我们消解感性媚俗、重建理性高雅的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先决条件。

二、建立合理的校园文化组织体系,为校园理性精神的培养奠定组织基础。

    高校的校园文化组织体系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以教师为主导的指导体系,二是以大学生社团为主的主体性体系。建立合理的铰园文化组织体系,应该坚持教师的主导性和大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

首先,充分发挥教师在校园文化中的主导性作用。一方面要形成党委领导下的大学生工作领导小组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协调组织,以大学生处、团委会及各系工作领导小组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直接管理机构,对校园文化进行具体的指导和调控;另一方面选派政治上过硬并有特长的专业教师作为各大学生社团的指导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结合专业.引导大学生开展多层次、多方位的校园文化活动,浓厚学术氛围,提高校园文化的品位。

    其次,要充分发挥大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性作用。其中,尤为重要的是要发现和培养一批优秀的大学生骨干,使他们接受理性精神的锤炼,提高其理性化的审美意识和审美创造力,并按指导教师的正确引导,采取恰当有效的途径、方法,组织广大同学参与校园文化的实践,开展生动活泼、别开生面的校园文化活动.促进全体大学生共同进步,协调发展,趋向完美。总之.要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结合,形成党政工团学各方面的协调统一、齐抓共管的局面,从而使校园文化得到强化,使校园理性精神得以形成。    

三、抓住契机、整合资源,有效地开展以校园理性精神教育和培养为主的校园文化活动。   

    抓住契机是开展以校园理性精神教育和培养为主的校园文化活动的基本方针,就是抓住“契机”,热情疏导,密切地注视校园文化思想的动态,瞄准社会的热点、及时发现各种萌发的热情,并适时地应用形象化辅助手段,将这种热情引导到一个美好的、祟高的境界。例如,有些高校利用全校性的政治学习时间,在各院系放映有关反“法轮功”的录像;有的院校在党的十六大召开之际召开师生座谈会,讨论广大大学生如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发挥自己的光和热;有的院校组织大学生进行“三个代表”、“思想文化下乡宣传话动“等。可以说、诸如此类的活动、都会让大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认清真善美,反对假恶丑,通过社会实践去体验理性的意义和价值。 

   开展校园文化活动,除了抓住“契机”之外,还应充分整合各种合理的资源。一是发挥大学生社团的作用,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目前高校的大学生社团还突出地存在一些问题,如节假日活动多、平时活动少,消遣性的活动多、学术水平高的活动少、社团数目多,有吸引力的少,学校对社团放手有余,指导不足等,这应该引起高校的高度重视,并及时进行政善。二是加强学校与各院系的配合,既要体现学校文化组织的引导作用,也要鼓励各院系发探主观能动性,积极结合各专业的特色开展活动,并将其中有影响的活动推向全校。这样,以校园理性精神教育和培养为主的校园文化活动的广度和深度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增添了对理性美的广泛追求,也符合美的多样性统一法则,能够达到美即和谐的目的。三是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和双休日,发掘第二课堂文化活动的优势,着意设计融思想教育、素质培养、艺术感染力为一体的文化活动。四是跨越学校,争取与外校、与社会直接接触,建立联系,广泛合作。有计划地聘请校外专家、教授开设系列讲座报告。开展文化活动应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针,既做到让先进的文化下乡,也要让健康有益的社会文化融进校园。

    总之,通过多形式、多层次的、内容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把校园理性精神融入其中,通过各种渠道,让大学生走出校园、见习社会、适应社会,以校园文化的多元性,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为大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促使大学生由“校园人”向“社会人”。这样,大学生们有了理性精神的武装,就能打破了往日“象牙塔”、“伊甸园”内的清纯和幻想,缩短了理想与现实的距离,在一种开放、活跃、健康的文化氛围中领赂人生责任与自己的历史使命,确立自己的理想;自觉地按社会的学校的行为规范选择正确的行为方式,逐渐形成信念和习惯;按社会的需要来学习、掌握知识技能.实现“四有”公民的培养目标。

相关链接:教师随笔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