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跨过门槛 共同丰富记忆——《散文诗两篇》(《记忆》《门槛》)(网友来稿)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手机版




余馨  

  教学文本:《散文诗两篇》(《记忆》《门槛》)  部编新教材,高二年级

对比内容:板书设计

对照项:

安排一课时完成。

首先,让学生阅读《记忆》“自读提示”——“《记忆》从人的‘记忆’这个角度,对纷繁的社会现象和人类品性作了剖析,并表达了作者的爱憎感情”,并思考两个问题:作者是如何剖析的?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爱憎?对于第一问,学生很快找出关键语句作答。对于第二问,我在板书“爱”“憎”两字后,要求学生具体说明“爱”“憎”的内容。学生面露难色,在我的一再提醒下,才勉强作答,而答案跟我的设计相差甚远。最后只好按原计划完成板书。如下图所示:

                理想远大               胸无大志

                胸怀宽广               心胸狭隘

                心灵绚丽               心灵幽暗            

      爱      勇于奉献               自私卑下         憎 

        价值崇高               价值低下            

                流芳千古               遗臭万年     

                智    者               庸   人

                勇    士               懦   夫

                             记 忆

然后进入第二篇散文诗《门槛》的教学。让学生在阅读“自读提示”——“《门槛》写作者的一个梦:一位‘俄罗斯姑娘’不顾种种艰难险阻,执著地跨进‘高高的门槛’。阅读时细心领会文章的象征意义”之后,思考问题:文章哪些事物具有象征意义?跨越门槛的姑娘的性格特征是什么?学生一时难以理解,在我的再三提示下,才有两位学生作答。我如释重负,欣然板书;尽管大多数学生仍未领悟。如下图所示: 

门  槛

                      一座大楼         壮丽事业    (理想崇高)

                      高高门槛         巨大障碍    (信念坚定)

                      黑暗寒气         前途险恶    (意志坚强)

                      声    音         严峻考验    (不怕牺牲)       

实验项: 

一课时完成。

要求学生通读《记忆》并思考问题:作者如何描述记忆?“记忆”所蕴含的真谛是什么?对于第一问,学生找到相关段落后,自由朗读,仔细品味,充分讨论。对于第二问,学生在朗读相关句子之后,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有的说:“奋斗、奉献的人生是勇士选择的人生,这样的人生留给别人的是永恒的记忆。”有的说:“记忆内涵的不同,人生的价值取向也不同,作者高度评价了勇士的人生——勇于奋斗,甘于奉献。”对学生精彩的回答我表示赞赏,并放弃预先的设计,选择学生答案中的关键词“奋斗”“奉献”“勇士”板书。

然后随机用一句“想要跨过门槛的姑娘是这样的勇士吗?”自然过渡到另一篇散文诗《门槛》的学习。学生自读课文,积极讨论,用许多形容词来概括姑娘作为“勇士”的高尚品质。于是,我选用其中的“坚强”“执著”板书。最后,用极简单的符号、图示,将这两篇散文诗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散 文 诗 两 篇

奋 斗        坚 强

奉 献        执 著                              

记 忆                                           门 槛     

韩少华                                         屠格涅夫

                  勇 士        姑 娘

对比启示:

板书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更是反映教师教育观念的“镜子”。

在我的传统的教育观念中,一个好的板书,既要突出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又要重视直观教学,有利于加深学生印象。换言之,它应该具备“全面”和“具体”的特点。对照项中的板书正是基于这一点而设计的。它的确能将课文内容清晰、明确、直观地再现在黑板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把握知识的整体及其内在联系。但是其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一厢情愿地按自己的阅读体验来进行板书设计。当学生概括作者“爱”“憎”的具体内容时,我竭尽全力让学生往我事先准备好的板书里钻。可惜学生所答的大多不是我想要的:既不是概括性的词语,又没有构成对比。无奈之下,只得搬出闭门造出的“车”。好不容易转到《门槛》一文,学生对其中的象征意义感到费解,可由于时间有限,只好将已准备好的板书内容匆匆写在黑板上,学生急忙抄在书上。这哪是师生共同探讨,相互促进?简直就是老师设计好了陷阱,叫学生往里跳。很显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已经忘记了板书到底是为谁而设计的,忘记了教学的主体是谁。于是乎,老师成为板书的传话筒,学生当然是被动的接受器。教师讲得多,写得也多;而学生读得少,说得少,思考得更少。整堂课学生兴趣索然。

实验项的板书,则是师生在互动学习中共同完成的。教师没有把事先安排好的设计强加于学生,取代他们生动的体验,而是努力营造一种“对话情境”,尊重学生自主的选择。对《门槛》一文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由于阅读仔细,思考缜密,决定从环境的象征意义着手;可是教学时放弃了预先的设计,引导学生思考“想要跨过门槛的姑娘是这样的勇士吗?”学生在自读课文时敏锐地感觉到勇士的品质:坚强执著,愿意为革命事业奉献一切。对此,我不再坚持己见,毅然板书了学生的答案。当学生惊喜地看到老师用一个简单的矩形和几个箭头,把他们提供的答案连成一个有整体美感的板书时,他们兴致勃勃,神采飞扬,体验到创造性阅读的喜悦。当板书结束时,正是课堂教学即将结束时,也正是这堂课高潮之时。

同时,这种文字简洁、符号明确、图示醒目的板书,节省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正是节省了板书时间,学生有了更多的自由阅读与创造的机会:他们可以尽情朗诵,可以自由仿写,可以真情体味。比如在回答“作者如何描述记忆”时,学生自读、齐读、默读,甚至有当堂背诵者。当分析该四句中“它”的不同内涵时,学生一开始不知所措,待老师示范后,便踊跃仿写。有的说:“(生活中困苦和挫折的记忆)可以压得人匍匐在地,(生活中美好和成功的记忆)可以鼓舞人在理想的空间飞翔。”有的说:“(生活无望无聊透顶的记忆)可以使人的心灵苍白、幽暗,(生活实在又充满希望的记忆)可以让人的内心世界绚丽、辉煌。”……又如在领会“记忆所蕴含的真谛”时,学生真切地体味到勇士的奉献精神,同时感受到俄罗斯姑娘为了信仰,甘愿忍受屈辱,不惜牺牲一切的坚强性格。

板书设计是一种教学艺术,它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因此,教师不可为求内容全面而不顾及学生的感受,更不可盲目搬用板书而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应该做一位自觉的真诚的民主教育实践者,让语文教学(包括板书活动)成为陶行知先生所期望的师生“心心相印的活动”。 

导师点评:板书,人称微型教案,可见其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那么,板书设计也就必然体现教者的教学理念。对比项的板书设计,诚然能将课文内容系统化、条理化、形象化,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但存在一致命之伤,那就是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体验。板书只是教师对文本的理解体验或对教参内容的浓缩,是教师闭门造的“车”。教学实施中,教师往往千方百计地“诱导”、“启发”学生入吾彀中,从而剥夺了学生自主感悟、体验、探究的权利,导致学生主体地位的丧失,“整堂课学生兴趣索然”也就不足为怪了。而实验项中教师则始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构建一种开放、和谐、愉快的阅读情境,激活学生个体的生活和知识积累,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阅读感受和体验。师生共同完成的这则简洁、精致、醒目的板书就是这种感受和体验艺术化的概括。在这过程中,学生在体验文本内涵的同时,也体验了创造性阅读的喜悦,自然要“兴致勃勃,神采飞扬”了。一年前我听余馨老师上这篇课文,至今印象十分清晰,精彩的板书设计当是重要原因之一。(瑞安中学  张茂松)

 作者邮箱: aa555@x263.net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