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参与进来
(教师中心稿)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杂文参考 → 教师随笔 手机版 | ||||
江苏张家港沙洲中学 李俊 2125626 最近同一位刚从美国中小学访学回来的同行闲聊,颇有感触。她说,一次在加州某中学教室里,看到墙上贴有这么三句话:“Tell me, I forget;(如果讲述给我听,我会忘掉。)Show me, I remember;(如果分析给我看,我能记住。)Involve me,I understand.(只有让我参与,我才理解。)”多有意思啊,简简单单的三个词,从“Tell”(讲述)到“Show”(分析)到“Involve”(参与),不正体现了我国几十年语文教改的三次飞跃吗? 我国语文教学乃至整个教育目前所缺少和追求的不正是让学生参与进来吗? 那么,何谓让学生参与进来呢? 请看实例。有位老师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学生回答得很积极、很流畅,师生交流很多,课堂气氛自始至终都十分活跃。比如,老师问:“邱少云身上的火是怎样烧着的?”学生答:“是敌人打出的燃烧弹烧着的。”老师又问:“邱少云身后有什么?”学生答:“有一条水沟。”教师再问:“邱少云跳进水沟了没有?”学生答:“没有。”教师又问:“邱少云最后怎么样了?”学生答:“牺牲了。”如此热闹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参与进来了吗?没有。 真正的让学生参与进来,不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而是引导学生的思维自己走;它不仅要让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耳,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动心、动脑;它是在思维支配下的感官主体活动,是思维活动与感官活动的和谐统一。美国教育家波利亚曾经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现代中小学教育》1999、8、P7)让学生参与进来的真正要义就是促成学生自己去思维、去实践、去探索、去发现。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述,教师不能“把一篇文章装进学生的脑子里去”,而需要靠学生自己“动天君”、“用心力”,“靠学生自己去经受注意、思索、困惑、快感等心理过程,从而理解、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语言规律,养成自己读书作文的兴趣和习惯。”(《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P67) 请看洪宗礼老师《一双手》教学实录。首先他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自己阅读感知,然后一起重点咀嚼“手”的特点,最后通过讨论,体悟“美是以丑为代价”的哲理。整堂课师生问答也很多,比如,师:“绿色宝库为什么这么美呢?”生:“是以张迎善的手丑为代价换来的。”师:“这个代价很重要。我们做任何事情,不付出代价,就不能获得成功。请大家想一想,在我们周围,还有没有能说明‘美是以丑为代价’这个道理的?”生:“环卫所的工人成年累月工作,手上经常沾上粪污。”生:“教师整天与粉笔打交道,一心扑在教育上,扑在学生身上,他们虽然手上是脏的,工作又很辛苦,但正是用这个代价,教育了后代。”“你爸爸是干什么的?”“教师。”“怪不得你举教师的例子,原来是歌颂你爸爸。(众笑)你嫌不嫌爸爸的手脏?”“不嫌。因为他是我爸爸。”“这可不好了,只要是无私奉献的人的手,我们都有不应该嫌,对不对?还有谁说?”生:“我认为世上一切劳动者,都是用自己丑手为代价的劳动来换取美的成果的。”师:“我看不一定。比如,绣花姑娘的手很美,不照样换来美吗?这怎么理解?”生:“我认为不能仅仅从手表面的美丑来判断丑美,要从本质看我们是不是付出辛勤劳动,是否能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师:“你讲得真深透,你的心不仅到了,而且‘灵”了。……”(《洪宗礼:语文教学之链》P117—135)如此问答,既是语言的训练,思维的训练,又是心灵的碰撞,精神的熏陶。 再看蔡澄清老师《察今》教学实录(第一课时)。蔡老师在导入课题之后,即请学生自已研读,同时提出如下要求。一、对照课本注释,逐字逐句阅读课文,搞懂原文的意思,有疑难处作出记号,或询问老师。二、在通读的基础上,思考以下问题,并从课文里标出阐释这些问题的关键性语句:1、“上胡不法先王之法”?为什么“先王之法”“不可得而法”?作者是怎样来回答这个问题的?2、作者是否反对“法先王”?他的主张是什么?3、文章是怎样把论述导入课文论题的?文中打了哪些比方来说明“察今”的道理?4、荆人循表夜涉的故事说明什么道理?它同第一、二段文章的内容有什么逻辑联系?5、这三段文章的中心内容是什么?在论述上有什么特点?三、准备口头复述荆人袭宋的故事。(《蔡澄清:点拨教学法》P99-119)这一堂课中,学生的自读占了很多时间,似乎有点冷场,但这些要求和问题抓住了学生的心,从后面的效果来看,同样十分成功。 还有魏书生老师,他在自己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的六步教学法,无论魏老师在校还是外出,学生们都按照这一方法进行学习,事实上魏老师经常不能到班,而实践证明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很理想。 以上教例风格迥异却都得其实效,何者?依我管见,就是有了学生的真正参与。常言说,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诚哉斯言。然而为什么有人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并在各种方法间游刃有余呢?为什么同一种方法有人管用而有人却不管用呢?其实最根本的问题不在于方法本身,而在于有没有找到教学的立足点——让学生真正参与进来,不管是“导读”还是“扶读”,“点拨”还是“跳摘”,“四步”还是“六步”,一切行之有效的方法,皆立足于此;一切方法要行之有效,必立足于此。 相关链接:教师随笔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