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与走向21世纪的教师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杂文参考 → 教师随笔 手机版 | ||||
宝山区教师进修学院教育科学研究室 柳栋 一要学习中华传统文明、了解诸子百家,把握中华人文精神的精髓 二要学习现代科学知识与哲学思想,正确而深刻地认识世界 三要发展自己的艺术修养,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陶冶情操,全面提升自身作为人的素质 在每一个世纪更替的前后,社会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酝酿着某种变革。在一个世纪之前的百年更替之时,自然科学发生了深刻的革命,一些伟大的事件发生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与普朗克的量子力学学说的诞生、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再发现,奠定了现代自然科学发展的基础。在20世纪即将结束的前夕,社会又处于一个大变革的时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电脑与网络技术的革命将广袤的地球联结为一个整体的地球村,知识经济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中坚,我们的生活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随着人类生活的进步,人类比以往更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更注重在全球一体化的条件下不同国家与民族可持续的共同发展。 五四的话题既令人鼓舞,又让人深感沉重;我们周围的社会面貌日新月异,然 而,先驱们尚未完成事业,在新的社会发展条件下变得愈加沉重。我们非常幸运,同80年前的先辈们一样,都生活在一个大变革的年代。五四运动的先驱们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反抗帝国主义的压迫、反抗封建思想的禁锢。五四运动孕育了新中国的诞生。然而,封建王朝推翻了近百年,千余年的封建势力至今尚未根除;帝国主义离开了中国,但新的世界霸权依然存在。先驱们的事业正等待着我们去继承。我们今天要高举民主、科学、人类精神的旗帜,力行民主精神,反对各种霸权思想与行为,彻底扫除封建残余,光大中华文明;倡导科学思想、发展新技术以改进我们的生活,防止滥用科学技术而造成的人类心灵与生理创伤;在世纪末技术与经济的迷茫中,找到人类心灵的归宿,回归人类精神之本源。 我国的教育目前正在素质教育转轨,现时的教育承受着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学生承受着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社会整体发展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对教育事业的发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教育界的青年,我们应该怎么办? 为此,我们―― 一要学习中华传统文明、了解诸子百家,把握中华人文精神的精髓。 五四运动砸烂了代表封建思想的“孔家店”,但是与先驱们的期望不相吻合的是在打破封建桎梏的同时,中华文化存在了一定程度的断裂;特别经过文化大革命,现在我们可能非常了解美国、非常了解日本、非常了解欧洲,了解形形色色的其他事 物,但是对我们民族的文化知之甚少,现在的知识青年鲜见能够无障阅读先秦诸子文章。今天我们社会的科学、技术与经济得到了高速的发展,人们在科技与经济的疾速变换面前迷失了自我;在西方道德相对主义造成的某种程度的混乱与人们过度的物质追求面前,有识之士都在四处寻求能够统一人们的思想、能够统一自我的观念、信 念,西方也掀起了一阵对中国传统的儒释道三大思想流派研究热潮;同时,在方法论方面,西方传统的分析方法无法更为有效地在日益错综复杂人与人、人与环境、国家与国家关系中运用,中国与东方传统的整体思维方法其价值日益为人们所认识、也越来越多地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作为中国人,更有必要回顾民族灿烂的文化、从中汲取养分,从而认识人存在的意义、把握人与社会发展的方向,续写民族的历史;没有民族性就没有世界性。 二要学习现代科学知识与哲学思想,正确而深刻地认识世界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我们生存的世界的认识更为广泛、更为深入,作为教师有必要涉猎类别宽泛的学科知识,以期能够较为全面的了解我们自己、了解学 生、了解我们的世界,促进我们的工作,世界上不存在孤立的知识。现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从不同的层面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任何技术都有它的两面性,就象网络,它既可以迅捷沟通五大洲的人们,也可以用信息暴力与信息垃圾伤害我们的心灵与肉 体;比如克隆技术,既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成为某些狂人的杀人武器;作为教育工作者就必须深入了解它、掌握它,用崇高的人文精神控制运用现代技术,以改进我们的生活与学习,使得人能够成为科学与技术的主人。 世界万物变幻莫测的表象,常常迷惑着我们的感官与头脑,唯有从本质上认识不断变化着事物,才能真正把握它的发展方向。我们教育实践中的经验往往停留于肤浅的感受,对问题的成因、变化的边界条件等方面没有深入的探究;这些缺乏理性思考与提炼的经验无助于提高教育实践的有效性。为此,哲学的修养必不可少。只有健全我们头脑中的科学理性、不断充实科学知识,才能保证我们实践合乎于理性,才能保证我们的实践真实有效。 三要发展自己的艺术修养,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陶冶情操,全面提升自身作为人的素质。 文学与艺术不同于科学,它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我们所生存的世界的本质;它为我们的头脑松开理性的约束、插上想象的翅膀,让我们的感性直接触摸活生生的世 界,让我们直接领悟到存在的真谛,让我们的心灵与创造直接相连。文学与艺术不同于科学,它从另一个角度来深刻认识我们自己,它为人类生命力的勃发引导方向;文学曾经是我们了解人类的重要素材,现在人们更多是依赖那些大众心理学、人际交往等学科知识;但是文学对人类的内心与本质的反映比起诸如大众心理学等学科更为深刻。人文艺术修养与科学修养并举的人才是一个平衡的人、健全的人。 我们必须不断学习、学习、再学习,更新观念、发展能力,不断创造一个全新的自我,惟其如此才能以学生发展为本,创设有感情的学习情境,帮助学生建构他的人生真理。 青年的特质不在于人的生理年龄,而是体现在活力四射的生活热情、体现在富于批判精神、不断创新的心灵。 相关链接:教师随笔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