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对德育工作的理性思考(教师中心稿)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杂文参考德育论文 手机版




上传者:陈 静                    原作者:瑞安市莘塍镇一中  陈春芝

 摘要:网络正在悄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其危害、负面作用给德育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同时又使德育工作得到空前的拓展与突破。网络德育是现代化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对传统德育模式的挑战。

关键词:网络德育  教育网络  校园网络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庞大的信息数据库和信息高速公路等要素构成的互联网,将人们带入了全新的网络时代。在我国,全国性的网络系统已经逐渐覆盖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和全国的大部分地区。当电脑作为全新的模拟器出现在人们面前时,人们惊奇地发现它似乎无所不能。网络以惊人的速度占有了人们的生活空间和思维空间。几乎是每个上网者都试图把电脑切换到自己的领域中来.青少年学生当然首先把电脑引进他们的理想世界,并痴迷于这一虚拟世界流连忘返。不少学生在“玩”的过程中无条件地接受网络提供的信息,接受它的教育,良莠不分,兼收并蓄。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网络,如何创造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形式、新方法和新途径,德育工作应该如何抓住机遇,及时向互联网转型;如何迎接挑战,应对冲击,有诸多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立项研究,这已成为每个德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网络给德育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1、网络信息内容的复杂多样影响青少年思想道德观念趋向。大量的网络信息为上网中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开拓了他们的眼界,大大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但是这些信息都是没有加工筛选的原始信息,良莠不齐。在各种信息、观点自由表达的网络上,个人主义、利已主义和实用主义等西方价值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追求奢侈等腐朽生活方式以及注重感官刺激的庸俗情趣,乘信息大潮汹涌而来。中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还没有成熟,还没构成一个较完整的体系。大量的接受这类信息,势必影响中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趋向,使他们逐渐认同西方民主和西方文化,并对自己民族的自尊心、自豪感产生动摇,进而动摇传统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另外,网络也是色情、暴力等文化垃圾生存和传播的土壤。据调查显示,上网中学生当中,有近八成访问过色情网站。另据《华商时报》报道,我国涉嫌性犯罪的未成年人几乎全部观看到淫秽影碟或访问过色情网站,青少年的犯罪手段也大多来自网络。

   2、网络的虚拟化影响青少年现实人际交往。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时期,思维异常活跃,他们渴望获得与成年人同等的交流自由。网络正好给他们提供交友的天地。这种交友是以网络为中介,以文字为载体,以虚拟化的交流角色为主体的交友方式,具有间接、虚拟、平等、自由的特点。这种特点使得中学生可以在网上宣泄自己内心真实的快乐、烦恼、狐独、痛苦。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扮演一个满意的角色,真实生活中的缺憾可以通过上网制造出的虚拟来弥补。而且网上交流是虚拟的平等交流,可以自由选择交流对象。正是中学生内心渴望的一种交往方式,极具吸引力。中学生的性格尚未定型,长期迷恋网上交友,会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他们与真实世界的交往能力,严重的还能导致心理疾病,一个重点中学的技小能手,自从迷上网上聊天后,一天短则二小时,长则四五小时,花费不菲还在其次,问题是竟像换了一个人,回到现实生活中就感到狐独,感到不再适应——不愿再与他人交往。心理学家说:他是患了一种“自闭症”,因为网络世界的“自由度”使他有种错觉,似乎可以不再关心现实生活的冷暖、得失。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研究协会的一份报告指出,在每周上网超过5年小时的互联网用户中,有25%人表示他们与家人及朋友呆在一起的时间少了。

    3、“网络上瘾”严重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中学时代正处于一个人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至关重要。迷恋网络世界,一方面挤占了课余体育煅练和参与社会实践的时间,有的甚至挤占正常的学习时间,不利于养成健康的体魄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也不利于学习。另一方面,长时间的上网,也易倒致眼睛疲劳和神经衰弱,造成视力下降,情绪不振等疾病,影响身体发育。另外,网络传播的形象化(图、文、音、像),强化了学生“看”的接受方式,而弱化了学生“想”的思维方式。经调查发现:常“泡”在网上的青少年,其写字作文、分析综合、评论欣赏的能力,要比接受传统学习的学生差一些。

  二、网络给德育工作带来的新契机

    1、网络缩短了时空距离,拓展了德育内容。计算机信息网络为德育工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而且提供了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传统的德育工作,主要是在学生上学时间内通过学科渗透这一主渠道,利用"两课"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有限的德育工作形式,教育、引导学生学做真人,德育效果有限,工作难度较大。互联网的兴起,为现代德育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们可以将世界上所有著名图书馆的图书搬到每一个学生的面前,供他们自由检索和选择;学生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通过有效的分析、整合、吸收、创新,提高道德认知力。 

2、网络开放、交互式的特点,拓宽了德育途径。网络的开放性与交互式,真正拓展了学校德育的途径。学生通过网络,聊天谈心,直接宣泄,释放内心的不平衡,可以从封闭、封锁中走出来;教师利用无限的网上资源,可以查阅各地方德育工作信息,了解德育发展动态,学习新的方式方法,提高德育工作能力。用网络拓宽现实的空间,建立心理网站、德育网站、教学网站,师生可以平等地跨时空网上交流,如通过电子邮件、实时交流,解决学生的心理、学习问题。

3、网络的仿现实性给学校的德育带来了契机。学生可在虚拟的世界中仿真练习,模拟现实,网络中的虚拟社区相当于一个社会,有各种各样的信息和人群,需要筛选和辨别,从网络上了解社会,接受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与生活接触,使知、情、意、行逐步社会化,培养学生具有社会所需的品德,在服务社会、适应社会中增长才干。如果能增强学生在网络中的信息免疫能力,指导他们遵循游戏规则,同不良的网络行为作斗争,那就为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契机。

三、教育新视点——网络德育的提出

 1、网络德育的概念 

  鉴于对以上网络问题的认识,人们提出了网络德育这一概念,那么,什么是网络德育呢?一般认为网络德育就是指在局域网(LAN)和广域网(WAN)上所开展的一系列德育活动,其内容包括德育信息、网络文化、网络德育课、虚拟社区、网上咨询答疑、在线讨论,就业指导、网上德育基地、网上家长学校、网上漫游等,这些德育活动必须围绕现代德育思想、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来开展,它与学校德育有着紧密的联系,是学校德育的延伸,也是德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2、网络德育的特征 

  网络德育作为学校德育的延伸,与现行德育相比,它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⑴开放性 网络德育是一种真正开放式的德育,网络可以进行各种类型的信息服务,它以计算机数据库为中心,通过信息高速公路网络连通学校、家庭、社会各个角落,人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开放性,加大对德育信息的开发、充实德育内容,从互联网上查询先进国家和地区的德育理论与实践,并努力开发本地先进的德育理念,使其精品上网交流,建立学校、社会网上德育信息资料库,使学生能根据需要选择健康的精神慰藉。 

  ⑵交互性 交互性是网络德育的又一大特点,它分为实时交互和非实时交互,实时交互又分两种,即人-机-人交互、人-机交互,前者指人们通过多媒体网络进行的双向交流,受教育者可以在"网上论坛"或"在线指导"上发表自己的思想观点,大家一起讨论,后者则是德育管理者或教育者针对某一专题预先设计好问题与答案,当受教育者访问该专题时,由机器提问或解答,实现人机对话。而非实时交互是指人们通过E-mail、万维网、电子公告板等来相互传递信息,由于这种交互的不可见性,更容易促进师生的双向民主交流,开辟网上聊天室,让师生进行网上交流,就某一热点问题,组织学生开展网上辩论,能增强学生对非主流意识的免疫力。 

  ⑶趣味性 集文字、图形、图像、三维动画及影视于一身的多媒体技术给我们的网上课堂带来无穷的乐趣,故而,网络德育也使学生变得轻松起来,这里再也看不到老师严厉的面孔,听不到老师唾沫横飞的说教,学生可通过德育软件(CAI)来感受德育内容,甚至可通过游戏来体验,使学习更愉快、更自主。 

  ⑷预见性 网络德育的预见性可以说是现行德育无法做到的,网络仿真实验可以预报其结果,针对这一特性,德育仿真实验就可以根据某一德育内容,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来设计模拟现实的德育活动,由德育管理者或教育者针对某一主题设计虚拟社区,让受教育者进入社区活动并根据活动者不同的行为习惯和思想观念导出最终结果,这样就使受教育者可以身临其境地去感受人生哲理和道德准则,而这点现行德育就无法做到,也不允许那样做,比如"毒品的危害"这样的主题,能让学生去亲身体验吗? 

  ⑸能动性 在网络上开展德育工作,受教育者是绝对自由的,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选择自己想要感受的德育内容,而不是由教育者指定和强迫他们接受什么样的教育,这样更容易调动他们接受教育的主动性,更容易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也有利于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 

  ⑹超时空性 网络时代人们可以不受物理时空的限制而自由交流,这一特性解决了德育内容滞后于时代的矛盾,在网络德育中,教育工作者可随时掌握新资料、吸取新知识、利用新材料,以优化德育效果,网络德育构建了开放型的德育方式,可以联合校内外德育工作者、心理学专家等成立"网络德育咨询室"共同会诊学生的德育问题。

四、德育新举措——培育健康的网络环境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认为,重要的不是"言必称网络",更不是"谈网色变",而是积极地采取各种措施,培育健康的网络环境。 

  首先,从社会的角度看,应当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控与管理。面对网络上良莠参杂的信息流,有必要建立有关的监控机制,可通过技术、行政、法律等手段,控制信息源头,以达到正本清源的目的。特别是有关技术部门,应承担起保护青少年的重大职责,及早研制出能“过滤”有害信息,为青少年学生输送科学、正确、健康信息的软件。

    加快教育网络的建设。随着信息技术向教育领域的扩展,计算机网络在教育过程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中小学教育网络也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但是提供的内容明显缺乏对学生学习功能的开发,且趣味性、信息量等却远不及互联网。所以一方面,对尚未建立教育网络的地方,我们要加快建设步伐。另一方面,有必要对已建的教育网络进行改造,以吸引更多的学生访问,使之成为中学生喜爱的网络。

  其次,从学校的角度看,面对网络时代的挑战,学校理应义不容辞地担负起网络德育的重任。积极发挥学校的育人功能:⑴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不断丰富校园内容,设置校园网文化平台,积极开展一些有益于培养学生网络道德的活动,比如开展有关国情、法制等多媒体专题制作比赛、开设"网上论坛"自由讨论热点问题、新人新事、建立电子刊物,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向学生推荐优秀网站等;⑵建立健全学校网络教育管理中心,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上网意识,培养健康的上网人格,具体的上网指导可从如何掌握网络操作技术、怎样安全上网,如何增强网络免疫力三个方面着手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网络发布、传送,获取信息的原理与技术、帮助学生增强安全上网意识,提高学生正确分辨、判断和选择信息的能力。⑶在可能的条件下,监控、过滤、消除可能侵入学校网的消极信息,防患于未然,并在此基础上利用现代手段,为学生提供全面、完整的信息服务,使网络最大限度地发挥积极作用。⑷学校还应在加强基础道德教育的基础上增加"网风"、"网德"教育,网络法制教育、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多加强网络行为规范的宣传,使学生充分意识到维护网络秩序的重要性,使每个入网者都能批判地对待大量的网络信息,不断提高学生对网络文化的识别、自律、抗诱惑能力;⑸学校还应加强与社会合作,抓住网络这个良好的教育载体,认清现代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诸多优势,组织专家开发思想信息资源,共同致力于网络德育软件的研究,另外,学校也可组织学生尝试一些专题性的电子作品创作,以增加网络德育主体的参与力度;⑹学校还应不断优化网络德育队伍,吸收精通网络技术、心理咨询等知识的人才,做为网络辅导员到专兼职德育队伍中来,通过"情感在线"、"网上聊天"等形式帮助青少年学生医治由于网络的相对封闭性而衍生的心理问题。 

  第三,从家庭的角度看,由于电脑日益普及,在家上网已成为一种时尚,但网络的两面性又让家长惶恐不安,对此,我们必须加强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帮助、辅导家长掌握网络基本知识,规避家庭网络教育误区:⑴父母应当正确处理好网络时代的代际关系,多花时间与孩子交流,多带孩子接触社会、适应社会,以避免孩子沉溺于网络的虚拟世界;⑵家长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和学校作好网上把关工作,运用一些封锁方法阻止自己的孩子进入成人聊天室或访问对性较放任的网址;⑶不要让孩子在无人监视的情况下上网,将电脑安置在家中共用区域,不要放在孩子的卧室。定期地、不要打招呼地察看他们在做什么。⑷提醒孩子别人在网上告诉他们的任何东西都不一定是真的,不要轻易泄露自己的情况,决不与互联网上认识的人进行约会,同时,告诫你的孩子决不回复那些暗示性的、猥亵性的或骚扰性的文字。⑸多花一些时间和孩子们一起用电脑,培养他们的自尊,让他们来教你如何使用电脑,让他们给你看他们上什么网,和谁聊天。如果有可疑之处,检查他们收取的电子邮件。 

  五、结束语

  网络德育是德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对传统德育模式的挑战,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未来的网络德育前景非常乐观,提高网络德育实效性的途径还有待进一步开拓,作为一名德育工作者面对网络时代的到来,首要的是转变观念,从封闭式德育向开放式德育转变,针对扑面而来的信息,德育应敞开思维的大门,让学生经受信息大潮的冲击和"洗礼",从而增强对不良信息的抵御能力;从认知式德育向践行式德育转化,重践行而达知行统一,这是青少年远离不良信息的重要保证;从接受式德育向批判式德育转变,培养学生独立的批判精神,构筑一道信息"防火墙"。⑵网络时代要求德育工作者具备良好的信息能力,敏锐的信息意识和崇高的信息道德。⑶应努力探究新时期的德育内容、手段和途径,提高网络德育的实效性,变传统灌输式德育为参与式德育,将教育内容由枯燥变为生动。同时加强网络媒介教育,使青少年把网络道德规范和网络技术置于同样重要的层面加以学习和掌握,内在地培养出自觉的网络道德意识和网络道德责任,倡导以自律为主的自律他律相统一的道德监督机制。 

 参考文献: 

1、教育现代化 2000.2 《"网络德育"若干问题的思考与实践》 

2、教育发展研究 2001.1 《走近"网络教育"》

3、周继平、王黎明、杨小丽《网络•德育•对策》

4、韦吉锋《上网学生的主体性与网络德育工作探微》

相关链接:德育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