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窗走笔 (教师中心稿)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杂文参考教师随笔 手机版


老裁缝 

                                桐窗走笔 

                        ——写在转变教育理念的日子里(之一 )                 

    窗外,雨打桐叶,点点滴滴如打在我的心上。晚上备课,从一本尘封多年的教参中滑落一封信,它使我的心灵震颤了。原信摘抄如下:

     ×老师:(请原谅我隐去姓氏,不是为自己,是怕再伤及学生——作者)

      您好!我这次主要是想和您谈谈关于换位的事。

      我想先说一句,这个问题我已向您提出一个多学期了,不是吗,从上个学期您就答应给我考虑,可是,一个多学期过去了,最近,几个同学的问题都解决了,我仍然是个“困难户”。这是为什么呢?(为了您的工作,我尽量忍着,不去打扰您,可是-----)难道是因为我在您心目中是个不求上进还给您找麻烦的坏学生,还是您根本不放在心上,还是因为_----

我始终不明白。

    尽管我知道您有苦衷,那为什么照顾他们的学习,给他们换了位。他们是眼睛不好,我呢?情况并不比他们优越,我听力不好(已经给您说过几次了),您也许不重视,上课时我常听不清老师说什么,时常去问别人,时间长了人家不烦吗?特别是英语课,常因为听不清而回答不上问题。还有,说了不知您是否相信,我在小学二年级时曾坐在第二排就听不清老师的话,从那以后,我的听力更差了-----

    您还可以继续考虑,可不管怎样,您把您的打算告诉我,或失望或高兴,我可以死了这条心,从此不再麻烦您。

    在我的心目中,您一直是个关心,爱护学生,而且民主的老师,也许我学习差,比不得好学生,妈妈也说,学习不好,老师怎么重视你,可我看到您总是那么匆忙,实在不想打扰您,这一次,请您原谅吧。

如有不当之处,请您不要见怪。

                                                学生   ×××         

                                                 ××××  年3月7日

    这是一封已经毕业多年了的学生的信,直到今晚,我才打开。×××同学的形象也渐渐的浮现在我的眼前——一个个子高高的女同学,踏实认真,体育不错,拿过校运动会的冠军,知识学习成绩不尽如意。

我不知道×××同学是进行过怎样的酝酿,下了怎样的决心,才写了这封以“申请书”开头的情真意切的信的;我也不知道她每天是以怎样渴望的心情在等待着我的答复的;我更不知道她的一腔热望是怎样一点一点变凉,最后怎样彻底绝望的。我只知道,她的心灵受到了创伤,在她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作为班主任,我没有给与最起码的理解与帮助。

我并不是一个冷漠寡情的人,也不是一个工作不认真,没有责任心的人,怎么竟置这样一个合情合理的的请求于不顾呢?从信的落款日期看,当时正处在高考之前,大干一百天,争取上线多少人,是上级给学校下达的任务,也是一个班主任的中心任务;×××同学学习欠佳,显然,她的事我当时没有放在心上。所以,仅从这一点来说,以高考为中心的应试教育的确让我们在有意无意之中,摧残了学生的健康,损伤了他们的人格,伤害了他们的感情,让他们带着失望和伤痛走出校门,走向社会。

然而,在所有的产业中,只有教育是以人为产品的,在这个领域内,最应该体现的是对人的理解,人的尊重,人的关怀,面对这样的现实,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有没有我们自身的原因呢?

                                     桐窗走笔 

                      ——写在转变教育理念的日子里(之二)

    雨打桐叶,深夜无眠。

    有人说,失败的教训比成功的经验更可贵。就像医生总结误诊病例一样,寻找教育的遗憾,是我们每一个教师的责任。

    把解剖刀对准自己,

     

    与一般的科任教师相比,班主任是在一个班几十个人面前绝对的说一不二的人物,传统的“师本位”思想使他教育学生时习惯性的居高临下,既不讲平等,更不讲民主,甚而有时连理也不讲,只要本着“我是对你好,对你负责”就理直气壮。

    这种高高在上,无视学生的存在与尊严武断做法,即使你有一万种理由,即使你是十二万分的好心,结果只能是教育是失败。这种思想还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在我们的行动中。

    

   教育的好心不可以遮盖一切,教育观念的转变才是根本的。所以, 当你的学生站在你的面前,“接受”你的教育的时候,具有至高无上权威的班主任不妨弯下腰来——给学生以起码的人格的尊重。

                                  桐窗走笔

                   ——写在转变教育理念的日子里(之三)

   

    最新的教育理念是:以人为本。

    这里的“人”应该是学生,过去,我也一直认为,我们的一切工作要以“学生”为本,但是,那一天晚上,我却怀疑了——

我们来看“学生”这一概念的内涵:①“在学校读书的人”,②“向老师或长辈学习的人”。按照①的解释,学生首先应该以读书为主;按照②的解释,学生首先必须遵循诸如尊敬老师、爱戴长者等等行为道德规范。

    打开红皮《学生手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有五款四十条;打开红皮《中学生德育评价手册》有三项二十条。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者,一个班主任,如果忽视一个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而仅会拿一些条条框框去要求,去限制学生,那与监工,警察何异?

    我突然有一种醍醐灌顶般的顿悟——“以人为本”的“人”,只能是赤裸裸的人,作为生命根本意义上的人,不含任何附加条件的人,这样的“人”的第一需求,不是校规校纪与什么行为规范,也不是学习,而是吃、喝、拉、撒、睡等这些生命第一层次的需求。

    一个班主任,要把几十个学生组织成为一个坚强的班集体,并且要使每一个学生都在这个集体中成长壮大,首先关心的应该是学生最底层面的需求,然后,才是其它的方面。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作为一个班主任,如果背弃了这一原则,舍本逐末,两眼只盯着学生的学习,那它所进行的不仅不是教育,很可能是伤害,甚至是摧残。

    所以,班主任工作是“以人为本”还是“以学生为本”,决不是一个名称概念的差别,而是问题实质上的天壤之别。

                             桐窗走笔

                       ——写在转变教育理念的日子里(之四)

    那么,我么究竟怎样去做班主任呢?

    首先,给学生以最起码的人情理解

    学生上学干什么,我们过去教育学生的是:要为世界,为国家,为人民,为社会,为四化,为共产主义-----;家长教育学生的是:为前途,为家庭,为祖宗,为生活-----;学校需要我们完成的则是一个个量化了的硬指标;这一切的一切,唯独没有想到学生自己。我们在对学生提出要求的同时似乎忘记了这样一个道理:这一切的一切都是要在学生——一这一个个活生生的,有着七情、六欲,喜、怒、哀、乐的人身上实现的。

    一个班主任如果忽视了这些,只会按照学校的规章制度、规范条例去要求学生,限制学生的话,那么,我们的学生就会在管、卡、压中慢慢地失去自己个性,变成温驯的小绵羊。到那时,什么为社会、为国家----一切的一切都只能是一句空话。

这是一种多么高昂的代价。

    当然惩罚是不可避免的。 辽宁的魏书生曾独出心裁地设计了别具一格的惩罚的新招:既然是违反了制度,影响了荣誉,带来一定的损失,那么就让这位学生用自己的行动来弥补自己的过失,或唱首歌,或表演一个节目。我同意这种做法,笔者以为这种善解人意惩罚方式, 就是在人情上对学生的理解。其实,学生在自己的群体里,谁都想树立起自己的光辉形象。那么教师顺着这个思路就要千方百给予以人情上地理解与呵护,因为教育也好,惩罚也好,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培养人。

    所以,严不是冷面铁心,宽不是迁就纵容,我们在代表学校执行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时,要多一点人情味——给学生以最起码的人情理解。

 

                                    桐窗走笔

                        ——写在转变教育理念的日子里(之五)

    给学生以尽可能的人文关怀

    虽然人文精神的失落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作为一个班主任,要靠自己的人格力量营造出一个温馨的人文环境,使学生懂得:

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

为什么要正大光明,为什么要温文尔雅,为什么做错事要说对不起,为什么公共场所不能高声喧哗,为什么见面要打招呼-----

上课时,面对学生的问候,不是礼节式的点点头,而是充满诚意的深深鞠躬;气候骤降时,自然的提醒学生多穿一件衣服;学生生日时,笑咪咪的送上一张贺卡;课余时,与学生一起评论中东和平的前景和足球赛的风云-----

学生遇到困难时,站在学生的立场一起想办法;学生取得成绩时,和他一起高兴祝贺----

使我们的学生在这人文环境的陶冶下,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一个文明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有良好修养的人。 

    我想起了法国作家拉封丹的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相约比试,看谁能把路上行人的大衣脱掉。北风于是大施淫威,猛掀路上行人的衣服,行人为抵御北风的侵袭,把大衣裹得紧紧的;而南风只是风和日丽,轻拂行人,路人只觉春暖身上,始而解开钮扣,继而脱掉大衣。让我们的班级都像那温和的南风吹拂下的大地一样,四季如春,苗木茁壮。

    教育是一条河,水流东到海,也是一个长时间的积累。我们讲教育是慢功出细活的过程,任何急躁和急功近利只会走向失败。任何成功的教育,就如走向大海的刹那间,没有前面的流淌,就不可能有汇入大海的辉煌。

有人说,教师是艄公,把学生摆渡到彼岸,有可取之处,但我以为在教育的过程中,学生其实远远不止是乘客,他们也是船员,真正起作用的还是学生自己。所以我把学生比作河流中的水流,百川东流,清者自清,教育是引领他们互动和疏导他们前行,这就是我对“以人为本”的理解。

                                     2001年9月

相关链接:教师随笔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