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见梁襄王》学习指导(网友来稿)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备课资料 手机版


浙江省龙泉市中等职业学校    高三教研组    刘宏坪    lhp1688@tom.com

钩史钓典

本文经典名句:

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试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孟子经典名句:

老吾老以及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 乏其身,行拂乱 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来自本文的成语:

油然而生

作者作品

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轲,邹(今山东邹城市)人。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教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他说:“诚者,天之道也。”孟子的思想体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都是以天这个范畴为基石的。

本课导读

本文是孟子见过梁襄王后,出来对人谈起他对梁襄王的感受以及他与梁襄王谈话的内容,表现的是孟子一贯的仁政思想:仁政爱民就能得到人民的拥护,民心所向,就能天下无敌。孟子先说他对梁襄王的感受:“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看上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没有国君应有的威严。说明孟子对梁襄王的印象并不好。然后又“卒然问曰”,点出梁襄王缺乏威严沉着的人君气度。面对这样一位国君,孟子仍耐着性子向他宣讲仁政爱民的思想,但讲得尽量浅显明白。先以“定于一”,简洁地回答了梁襄王“天下恶乎定”的询问。再以“不嗜杀”直接清楚地回答“孰能一之”的疑问。最后以禾苗遇旱、枯遇雨兴为例,运用比喻来阐述不嗜杀人才能统一天下的道理:其一,将百姓期盼不嗜杀人的国君比作七八月的旱苗盼雨;其二,将百姓归附不嗜杀人的国君比作“水之就下。”两个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说明了不嗜杀、行仁政所能产生的巨大效果。前者是写百姓的“盼望”心理,后者是写百姓的“归附”行动,分别从两个不同的方面来劝说君主施行仁政。

课文翻译

孟子见梁襄王 。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试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孟子见梁襄王》参考译文

孟子进见梁襄王,出来后,对人说:“(梁襄王)远远看上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有什么使人敬畏的地方。 

“(见了我后)突然问道:‘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呢?’ 

“我回答说:‘天下安定在于统一。’ 

“‘谁能统一天下呢?’ 

“我对他说:‘不喜欢杀人的国君能统一天下。’ 

“‘谁会归附他呢?’ 

“我又回答:‘天下没有不归附他的。大王您知道禾苗生长的情况吗?当七八月间一发生干旱,禾苗就要枯槁了。一旦天上乌云密布,下起大雨,那么禾苗就长得茂盛了。如果这样的话,谁能阻止它呢?而现在天下国君,没有一个不嗜好杀人。如果有不嗜好杀人的(国君),那么普天下的人民都会伸长脖子盼着他来。如果真能这样,人民归顺他,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谁又能够阻止得了呢?” 

【语】告诉【望之不似人君】远远望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就之而不见所畏焉】走近他,看不见有什么可害怕的。意思是没有威严的仪表。就,接近、走近。畏,害怕、畏惧。这里指作国君的威严。【卒然】即“猝然”,突然。卒,通“猝”。 【恶】何,怎么【孰能一之】谁能统一天下呢?这句和下文的“孰能与之”都是梁襄王的问话。孰,谁。之,指天下。【嗜】爱好、喜欢。【孰能与之】谁能归附他呢?与,归附、跟随。之,代指统一天下的君王。【夫】助词【七八月】这里用的是周历(周代的历法),相当于农历五六月【槁】枯干。油然作云〔油然作云〕形容乌云密布。油然,兴盛的样子。作,兴起。【沛然】水势很大的样子,这里形容雨量充足。【浡(bó)然兴之】禾苗茂盛的样子。浡,同“勃”,奋发、振作。兴,起、挺起。【其如是,孰能御之】如果这样的话,谁能阻止它呢?其,助词。御,阻止。【牧】统治。【引领而望之】伸长脖子盼望着他(来解救)。引:伸长。领,脖子。【诚如是】如果真能这样。【民归之,由水之就下】老百姓归顺他,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由,通“犹”。就,趋向。

生花妙笔:1.比喻手法。 本文在写作上最大的特点就是譬喻的运用。文中“禾苗雨露”一喻,生动形象,描写充分。而“水之就下”的比喻,简洁明了,又生动贴切。 2.语言生动。 本文的语言十分生动,有些句子千百年来一直活在人们口中,直到今天仍被引用。如:油然作云、沛然下雨、水之就下等。 

 

练习解析

一、熟读课文,说说孟子是怎样运用譬喻阐述统一天下的道理的。 

提示:孟子以“禾苗”喻百姓,以“雨露”喻君恩,就清楚地向梁襄王表明了君恩之于百姓的重要性及实行“仁政”的好处。而“水之就下”就更是表明了实行“仁政”的效果之显著。

参考一 答:  《孟子》中多次强调了“民本“思想和施行“仁政”的政治主张。在《孟子见梁襄王》中更是以巧妙、恰当的比喻将其政治主张形象化、生动化。

    用七八月旱苗盼雨暗喻了人民对“不嗜杀人”的贤明国君的企盼如旱苗般的渴求,而又用“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描绘了百姓归附明君似百川之纳海的势不可挡。喻体准确、生动的刻画了本体的特征—一一种“期盼”,一种“归附”。而本体中蓄含的深刻思想又使喻体更显深沉,令人玩味。

    两个比喻从实行仁政的起因和结果两方面相互联系,委婉却强有力的说明了治国之道。说理喻于比喻,比喻又使说理含蓄有韵味,形象地突现文章的主题思想。

参考二答:民求明君之心何如,自是不易言出,然旱苗待雨之渴求却显而易见;民从明君之形何如,因是难以直言,然雨落成水,水聚成河,水之归下而莫能使之回也,其不言而自知。以旱苗求雨写百姓求明君仁政之急切,以水之就下写百姓归明君仁政之力量,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浅显易懂。两者各有不同,一写求,再写归,却又殊途同归,皆汇入受仁政感召的大川之中。以此点明实施仁政的民本思想,实是瓜熟悉蒂落,水到渠成!思之再三,又似暗蕴“水能载舟,变能覆舟”以水喻百姓,确是浑然天成,不可多得。

二、. 阅读文言文,要注意文中的通假字。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1.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卒,通“猝”,突然。)

2.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由,通“犹”,犹如,好像。)

3.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说,通“悦”,喜悦,高兴。)

4.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 )

5.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田,通“畋”,打猎。) 

三、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加点词,看看它们的词义有什么不同。

卒  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 卒:同“猝”,突然)

每得降卒必亲引问之      (卒:士兵

初,鲁肃闻刘表           (卒:卒 死

卒岁之收,不过亩四石     (卒:整个,全

就   由水之就下也            (就:往)

金就砺则利             (就:靠近)

指物作诗立就           (就:完成)

于是荆轲就车而去       (就:登上)

一  谁能一之           (一:统一))

用心一也            (一:专一)

一鼓作气            (一:第一次)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一:一个)

黄鹤一去不复返      (一:一经)

四、下列加点词古今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A.寡人愿安承教     B.民有饥色    C.为民父母行政    D.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答案:D

五、在括号里填入省略的成分

1、出,语人曰。  

2、定于一。

3、卒然问曰。

      

考点扫描

1.通假字

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卒    通“猝”,突然。

民归之,由水之就下 由    能“犹”,如同。

王说,曰:“诗云” 说    通“悦”,欣悦。

盖亦反其本矣 盖    通“盍”,何不。

吾王之好田猎 田    通“畋”,打猎。

2、今词义。

古义 今义

民归之,由水之就下 就 趋向 连词

望之不似人君 望 看 远望 眺望

今夫天下之人牧 牧 统治 放牧 

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引领 伸长。脖子。 指引,引导衣领

3、一词多义

之 (代词)而良人未之知也 之 代妻子侦察,得其真相之事

(结构助词)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之  “的”

(结构助词)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之  “的”

卒 (名词)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卒 兵卒

(副词)卒之东郭番间 卒 终于,最后

(动词)鲁肃闻刘表卒 卒 死

(副词)卒岁之收,不过亩四石 卒 整个,全

(副词)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卒 突然。

施(形容词)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 施 喜悦自得的样子

(动词)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施 实行

(动词0 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 施 用

3、词类活用

定于一。 一 数词活用为动词 统一





4、翻译下列句子

天下恶乎定   (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呢?)

其如是,孰能御之!(如果这样的话,谁能阻止它呢?)

民归之,由水之就下。(人民归顺他,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

牛刀小试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1题 (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春季招生考试·北京语文卷)

      齐有北郭骚者,结罘[1]罔,捆蒲草,织履,以养其母,犹不足,踵门见晏子曰:“窃说先生之义,愿乞所以养母者。”晏子使人分仓粟府金而遗之,辞金受粟。

      有间,晏子见疑于景公,出奔,过北郭骚之门而辞。北郭骚沐浴而 见晏子,曰:“夫子将焉适?”晏子曰:“见疑于齐君,将出奔。”北郭骚曰:“夫子勉之矣!”晏子上车太息而叹曰:“婴之亡,岂不宜哉!亦不知士甚矣。”

      晏子行,北郭子召其友而告之曰:“吾说晏子之义,而尝乞所以养母者焉。吾闻之,养其亲者,身伉其难。今晏子见疑,吾将以身死白之。”著衣冠,令其友操剑、奉笥[2]而从,造于君庭,求复者[3]曰:“晏子,天下之贤者也。今去齐国,齐必侵矣。方见国之必侵,不若死,请以头托白晏子也。”因谓友曰:“盛吾头于笥中,奉以托。”退而自刎。其友因奉托而谓复者曰:“此北郭子为国故死,吾将为北郭子死。”又退而自刎。

      景公闻之,大骇,乘驲[1]而自追晏子,及之国郊,请而反之。晏子不得已而反,闻北郭之以死白己也,太息而叹曰:“婴之亡,岂不宜哉!亦愈不知士甚矣。”

注释:[1]罘(fú),捕兽的网。

[2]笥(sì),一种容器。

[3]复者,负责通报的人。

[4]驲(rì),一种车。

7.下列各句加横线的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夫子将焉适。                                    B.吾说晏子之义。

      C.盛吾头于笥中。                                 D.晏子见疑于景公,出奔。

8.文中划线的下列句子,表示被动意义的一项是

      A.过北郭骚之门而辞。                          B.造于君庭。

      C.齐必侵矣。                                  D.请而反之。

9.下列各组句子,加横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婴之亡,岂不宜哉。                      B.方见国之必侵。

       闻北郭子之以死白己也。                     晏子见疑于景公。

      C.吾将以身死白之。                         D.因谓其友曰。

       险以远,则至者少。                         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10.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达“舍生取义”的一组是

      ①窃说先生之义,愿乞所以养母者。     ②见疑于齐君,将出奔 。

      ③养其亲者,身伉其难。                ④方见国之必侵,不若死。

      ⑤其友因奉托而谓复者。                ⑥请以头托白晏子也。

      A.①②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③④⑥

11.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人分仓粟府金而遗之”,反映了晏子关心百姓疾苦的胸怀。

      B.北郭骚“辞金受粟,”表现了他孝顺母亲但绝不贪心的品格。

      C.北郭骚因晏子是国之栋梁,且帮助过自己,决心以死为晏子辩白。

      D.晏子两次感叹“不知士”,都反映了对不了解北郭骚之义的愧疚。

 [牛刀小试]答案:

7.C   8.C   9.A   10.D   11.D   

扩展阅读可以任意选一些文章

(一)阅读文段,完成题

寡人愿安承教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曰“以刃与政 ,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如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像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无疑。”

1.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庖有肥肉páo     野有饿莩piǎo      陷溺其民nì      始作俑者yǒng

   B.深耕易耨nòu     杀人以梃tǐng      教悌忠信tì      童叟无欺shǒu 

C.率兽食人shí     铤而走险tǐng      轻徭薄赋bó      厩有肥马jiù

D.孤家寡人guǎ     丧地失师sàng      鞭挞棰楚tà      深恶痛绝wù

2.加点词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A.如作俑者,其无后乎  代词,这些人。      B.愿比死者一洒之  为,替。

C.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   孝悌:教顺父母,恭顺兄长。

D.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   陷溺:使陷到井里,淹在水中。

3.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兽相食,且人恶之        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B.有以异乎?              无以异也。

C.夫谁与王敌?            今夫天下之人牧

D.为民父母行政            为其像人而用之也

4.加点字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A.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B.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

C.民归之,由水之就下       D.沛然下雨,则苗渤然兴之矣

5.下列加点词古今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A.寡人愿安承教     B.民有饥色    C.为民父母行政    D.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6.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7.“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是什么意思?孟子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什么态度?

   

8.翻译下列句子:

   (1)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2)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9.引用孔子的话,起到什么作用?

10.文段使用了类比和对比手法,请指出来。

11.本文解决了什么问题?提出了什么主张?

答案: 1、b    2、a    3、b    4、b  15、d  6、b   7、第一个制作殉葬用的木偶的人,该会没有后代留下吧?孟子在此表明对以政杀人者深恶痛绝的态度。8、(1)用刀子和用政治杀人,有什么不同呢?(2)怎么可以使这些老百姓饥饿致死呢?9、圣人以仁爱之心待人,孔子对以人形俑殉葬尚且咒其无后,则统治者以政杀民,更应该痛加鞭挞。10、杀人用梃与用刀并无不同,类比出用暴政杀人与用刀杀人同样残忍。把实行仁政之后的国家的社会政治局面与暴政残民、人心尽失的敌国对比,把双方士兵的作战表现对比,说明了仁者无敌的观点。11、魏惠王丧师失子、兵挫地削之后,想雪耻报仇的问题。孟子的建议是:实行仁政以归民心。以得民心之仁道,征伐失民心之无道,则无敌于天下。

(二)

许行(滕文公上)

原文: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曰:“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文公与之处。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

  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曰:“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愿为圣人氓。”

  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贤者与民並耕而食,饔飱而治;今也,滕有仓廩府库,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恶得贤!”

  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後食乎?”曰:“然。”“许子必织布然後衣乎?”曰:“否。许子衣褐。”“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曰:“自织之与?”曰:“否,以粟易之。”曰:“许子奚为不自织?”曰:“害於耕。”曰:“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曰:“然。”“自为之与?”曰:“否,以粟易之。”

  “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

  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後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义也。

  “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氾(fàn)滥於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偪(bī)人。兽蹄鸟迹之道,交於中国。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後中国可得而食也。当是时也,禹八年於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

  “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人之有道也,饱食、煖(nuǎn)衣、逸居而无教,则近於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放勳曰:‘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使自得之,又从而振德之。’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耕乎?

  “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臯陶为己忧。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孔子曰:‘大哉,尧之为君!惟天为大,惟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君哉,舜也!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亦不用於耕耳。

  “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於夷者也。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於中国;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彼所谓豪杰之士也。子之兄弟,事之数十年,师死而遂倍之。昔者,孔子没,三年之外,门人治任将归,入揖於子贡,相向而哭,皆失声,然後归。子贡反,筑室於场,独居三年,然後归。他日,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强曾子。曾子曰:‘不可。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皜皜(hào hào)乎不可尚已!’今也,南蛮鴃(jué)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师而学之,亦异於曾子矣。吾闻出於幽谷,迁于乔木者,未闻下乔木而入于幽谷者。《鲁颂》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周公方且膺之,子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

  “从许子之道,则市贾不贰,国中无伪;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麻缕丝絮轻重同,则贾相若;五谷多寡同,则贾相若;屦大小同,则贾相若。”

  曰:“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万。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巨屦小屦同贾,人岂为之哉?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

 

语言要点:

1. 通假字:有忧之-又 倍之、倍子之师-背 不可尚已-矣(尚、上同源)

2. 古今字:振德之-赈 孔子没-殁 暴(pù)之-曝 子贡反-返 贾6-价

    自织之与、自为之与、耕且为与-欤 来(lài)-勑(劝勉)

3. 异体字:飱-飧 廩-廪 氾-泛 勳-勋 偪-逼(王力先生认为是古今字)

  煖-暖 皜-皓 皐-皋

4. 破读字:氓 与之处 数十人 横流 长幼 衣褐2、然后衣

  恶得贤、恶能治国家 食人、食於人 夫以百亩、夫物

  不与焉 强曾子 子比而同之 舍皆 劳之

  奚为、何为、为天下2 契(xiè,古人名) 放勋 皋陶 济漯  什百

5. 词类活用:踵门 饔飧而治 厉民(使人民受到损害)

  率天下而路(朱注:路,谓奔走道路,无时休息也。)

  许子冠乎?冠。奚冠?冠素。 饱食、煖衣、逸居

  益烈山泽而焚之(烈,燃起大火) 直之 德之 则之 同之

  名焉 非先王之道 乱天下

6. 词序:奚冠? 奚为不自织? 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 自养

  未能或之先也 莫之或欺 戎狄是膺 荆舒是惩 子是之学

  大哉,尧之为君! 君哉,舜也!

7. 双宾语:与之处

8. 非支式:烈山泽 忧之2 德之(对他们施以恩德)

9. 被动式:治於人2 食於人 变於夷

10. 实词、词组:为神农之言者 廛 氓 捆屦 耒耜 道许行之言 未闻道也

  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 冠素(戴生绢做的帽子) 以釜甑爨

  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 何许子之不惮烦? 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

  五谷不登(成熟) 中国 敷治焉

  疏(开通) 瀹(疏导) 决(分洪) 排(排淤)

  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 民人

  人之有道也,饱食煖(暖)衣逸居而无教,则…

  百亩之不易

11. 虚词:与其弟辛(与,连词) 则诚贤君也(则,连词,表转折,倒是)

  虽然(虽然这样) 然则(既然如此,那么。多用于对话)

  耕且为2(一面…一面…) 亦(副词,表限止,只不过)不用于耕耳

  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万 恶得贤? 恶能治国家?

    (皓皓)乎 荡荡乎 巍巍乎 纷纷然

12. 省略:使〔 〕自得之

13. 修辞:以铁耕(铁,代铁制农具。以原料代称某物)

 

译文:

  有个研究神农氏的学说的人许行,从楚国到了滕国,亲自上门去告诉滕文公说:“我这个由远方来的人听说您实行仁政,希望得到一个住处而做个田野农民。”滕文公给了他住处。他的门徒几十个,都穿着粗麻编成的衣服,以打草鞋织席子为生。

  陈良的门徒陈相,和他的弟弟陈辛,背着耕地用的农具,从宋国到了滕国,也对滕文公说:“听说您实行圣人的政治,那么,您也是圣人了。希望做圣人的田野农民。”

  陈相见到许行后非常高兴,完全抛弃了他〔原先向陈良〕学得的东西而向许行学习。陈相见到孟子,转述许行的话道:“滕国国君,那诚然是个贤明的君主;虽然这样,他还不懂得真正的治国之道。国君中真正的贤者应当同人民共同耕种来养活自己,一边自己做饭,一边治理国家;如今,滕国有粮仓财库,这就是损害人民而来供养自己,哪里算得上真正的贤明呢!”

  孟子说:“许子一定自己种庄稼才吃饭吗?”〔陈相〕说:“是的。”〔孟子问:〕“许子一定自己织布才穿衣吗?”〔陈相〕说:“不。许子穿的是粗麻编成的衣服。”〔孟子问:〕“许子戴帽子吗?”〔陈相〕说:“戴帽子。”〔孟子〕说:“戴什么帽子?”〔陈相〕说:“戴生绢做的帽子。”〔孟子〕说:“是自己织的吗?”〔陈相〕说:“不。用粮食换来的。”〔孟子〕说:“许子为什么不自己织呢?”〔陈相〕说:“那会对耕种有妨碍。”〔孟子〕说:“许子用釜甑做饭,用铁器耕地吗?”〔陈相〕说:“是的。”〔孟子问:〕“自己做的吗?”〔陈相〕说:“不。用粮食换来的。”

  “拿粮食换取器械(陶器、铁器)这种事,不算是损害陶工和铁匠;陶工和铁匠也拿他们的陶器、铁器换取粮食,岂是损害农民吗?再说,许子为什么不亲自做陶冶之事,不肯样样东西都要从自己家里拿来才用啊?为什么这样忙忙碌碌地去同各种工匠进行交换?怎么许子就不怕麻烦?”

  〔陈相〕说:“各种工匠的事,本来就是不能一面种地一面干的。”

  “既然如此,那么治理天下的事,偏偏就能一面耕种一面干吗?有官老爷们做的事,有小百姓们做的事。况且一个人的日常生活需要使用各种工匠制作的东西,如果〔每一件东西都〕一定要自己制作才去使用,这就是带领天下的人疲于奔命。所以说:有的人从事精神劳动,有的人从事体力劳动。从事精神劳动的人统治人,从事体力劳动的人被人统治;被统治者养活别人,统治者被别人养活──这是天下普遍的原则。

  “在尧的时候,天下还不太平。大水冲出河道,到处泛滥。草木丛生,鸟兽繁殖,五谷不熟,鸟兽威胁着人们的生存。鸟兽踩出的道路,纵横交错于中原地带。尧独自为此忧虑,起用舜来对上述情况具体地加以整治。舜派益掌管火,益在山地沼泽燃起大火,焚烧草木,迫使鸟兽逃跑躲藏起来。〔舜又派〕禹开通九河,疏导济水、漯水,使它们流入大海;给汝水、汉水分洪,排除淮河、泗水的淤塞,使它们流入长江。(按:实际上只有汉水流入长江。)这以后,中原地带才能耕种,收获粮食,搞到饭吃。在这个时期,禹八年在外,多次经过自己的家门前都不进去,他即使想种地,可能吗?

  “后稷教人民搞农业,种植五谷,五谷成熟了,人民得以生存、养育。做人的正常道理是:吃得饱、穿得暖、住得安逸而没有教育,就和禽兽差不多。圣人尧又为此忧虑,派契担任司徒(掌管教育),教给人们人与人之间应有的关系──父子之间要相亲相爱,君臣之间要有礼义,夫妇要内外有别,长幼之间要有尊卑的等次,朋友之间要讲信用。尧〔对契嘱咐〕道:‘慰劳他们,劝勉他们,纠正他们,使他们正直,帮助他们,保护他们,使他们自己觉悟到五伦,又紧跟着救济他们,施给他们以恩德。’圣人忧民到了这种地步,还有空闲去种地吗?

  “尧把得不到舜这样的人作为自己的忧虑,舜把得不到禹和皋陶这样的人作为自己的忧虑。那种把种不好百亩之地作为自己的忧虑的,是农夫。把财物分给人叫做‘惠’,用善道教育人叫做‘忠’,为天下找到人才的叫做‘仁’。所以说,将天下让给别人比较容易,为天下找到人才却难了。孔子说:‘尧作为一个君主,真伟大啊!只有天最伟大,只有尧能够效法天。〔他的恩德〕多么广大呀,竟使人民找不到恰当的言语来称赞形容他!舜也是位真正的君主!多么崇高啊,统治整个天下却不必一一参预其事!’尧舜在治理天下的时候,岂是无所用心的吗?只不过不在种田上用心罢了。

 (按:至此,孟子反驳了许行提出的“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的论点。)

  “我只听说过用中原国家的礼义来同化蛮夷,没听说过反被蛮夷同化的。陈良是在楚国出生的,喜欢周公、孔子的学说,到北方中原地区来学习。北方的学者还没有人能超过他的。他真是所谓豪杰之士啊!你们兄弟俩跟他学习了几十年,老师一死就背叛了他。从前,孔子去世,他的弟子服心丧三年以后,收拾行李准备回去,到子贡的住处作揖告别,相对而哭,都泣不成声,然后才回去。子贡〔送他们走后〕返回来,在墓地上盖了一间房子,又独自住了三年,然后才回去。过了些日子,子夏、子张、子游因为有若的状貌像孔子,想用侍奉孔子的礼节来侍奉他,〔以寄托怀念孔子之情,〕勉强曾子〔也这样做〕。曾子说:‘不行。〔孔子的德行,〕就像用江汉的水洗涤过似的,盛夏的太阳曝晒过似的,光明洁白得不可比拟呀!〔谁也不能取代他。〕’如今,南蛮的那个说话像伯劳鸟叫一样难听的人,反对尧、舜、周公之道;你们却背叛自己的老师去向他学习,这跟曾子相比也太不一样了〔差得太远了〕!〔譬如鸟,〕我只听说有‘飞出幽暗的山谷,迁往高树上’的,没听说过有从高树上飞下来,钻进幽暗的山谷里的。《诗经》中的《鲁颂》说过:‘打击戎、狄,惩罚楚、舒。’周公当年曾经要打击楚国,而你们却要向楚国的许行学习,真可算是不懂得该由谁同化谁了。”

   (按:这一段是直接批判陈相兄弟。)

  〔陈相说〕:“如果依从许子的主张,那就会使市价划一不二,国中没有欺诈;即使叫小孩子到市场上去买东西,也没有谁会欺骗他。布匹丝绸的长短一样,价钱便相同;麻线丝绵的轻重一样,价钱便相同;五谷的多少一样,价钱便相同;鞋子的大小一样,价钱便相同。”

  〔孟子〕说:“万物各不相同,这是事物的常情──有的相差一倍、五倍,有的相差十倍、百倍,有的相差千倍、万倍。您却把它们等量齐观,这就会使天下混乱。〔鞋子大小相同,价钱就一样,这话当然是对的;〕假如大鞋小鞋同一个价钱,人们岂肯干呢?〔不过,鞋子除了大小的分别之外,还有精粗的分别呀。若不论精粗,使之同价,人们又岂肯做精的出卖呢?〕依从许子的主张,那就是叫人们一个领着一个地去弄虚作假,又怎么能治理好国家呢

文史知识

孟子简介 一、孟子其人    孟氏(约公元前372-约公元前289年),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是战国中期儒家的代表人物。    师承关系:孔子-曾参-子思-□□-孟子。生平事迹:(1)从事教育。(2)游说诸侯。(3)晚年著书。二、关于《孟子》一书1. 内容:着重记载孟子言行,集中反映了孟子的政治主张和哲学思想。2. 体制:语录体。全书七篇(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    心),每篇分上下。每篇若干章,全书共261章,34685字。3. 作者:大体是孟子自作,弟子(万章等)和再传弟子都做过一些润色的工作。    (记当时君王都用谥号;有一处称“万子”。)4. 文章特色:气势充溢,雄健有力,感情激越,条理明晰,善用譬喻,畅达感    人。    《马氏文通·例言》:“周秦以后,文运以气;《国语》之气朴,《国策》之    气劲,《史记》之气郁,《汉书》之气凝,而《孟子》则独得浩然之气。”5. 什么时候列为《十三经》之一:五代后蜀孟昶下令将“十一经”(易、书、    诗、三礼、三传、论、孟)刻石;北宋时正式列于经部。

 作者邮箱: lhp1688@tom.com

相关链接:备课资料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