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文学作品的“三部曲”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学生随笔 手机版




 

谢木芳

 

 

基础教育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走向素质教育,已成为时代潮流。关注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就要培养他们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使感受美、表现美成为他们内心的自觉行为,使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成为他们终生享用不尽的财富。因此,语文老师要原汁原味地上好文学作品的鉴赏课。对此,著名语文学家庄文中大声疾呼:“在培养理解和使用语言的能力之基础目标下,实用文教学要上成读写文章课,文学作品教学要上成文学鉴赏课。”庄老把文学作品的教学目标“定格”为以培养鉴赏能力为主要导向,可谓高屋建瓴,切中肯綮。

那么,怎样上好文学作品的鉴赏课?

首先必须解放思想。许多教师习惯于照本宣科,“教参”上如何说他就如何教,窒息了学生创新的愿望和灵感;或停留在记忆、练习、再现的聚敛性思考上,不让学生主动感知文学形象,把学生带着个性情感的独特的联想和想象看作“思想开小差”、“不务正业”;或者套用其它课的教法,机械地肢解作品,生硬地传授概念术语,课堂气氛冷淡,学生兴趣全无。……文学鉴赏课应该采用文学教学法,必须引导学生展开形象思维,让学生的情感积极参与。鉴赏文学作品其实就是鉴赏文学作品所塑造的形象,诸如人物、景物、场面甚至意象、竟境等。每个形象都具有可感性、生动性和个别性,既带有客观真实成分,又带着作家个人的情趣和意识。因此,要学会鉴赏文学作品,必然需要敏感的心,并且能动情、移情、溶情、生情。同时,艺术跟科学一样,本质上都是创造,都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开拓力量。相对论的创立者爱因斯坦拉着小提琴,是非常和谐、完美的一个组合。学生如果能结合个人的情感体验,进行大胆的联想、想象,从而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那么,他所获得的审美愉悦将是最强烈的。

其次,对具体的某一篇文学作品,我们可以设计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的三个步骤,也可以就其中的某一步骤作一些精心的教学。

第一步,再现形象

文学鉴赏的起步阶段,学生借助感觉、知觉,把作品中的虚拟的文本形象栩栩如生地再现于自己的脑海中。

学生再现形象能力的高低,取决于两:一是能否敏锐地感受并理解作品语言;二是能否自然地调动个人以往的经验,把个人已有的知识、情绪、兴趣、意志等融入到作品形象上。特别是第二点,融入得越丰富,越迫切,那么对文学形象的感知就越深入,文学形象在脑海中将越鲜活,越亲近,共鸣就越强烈。刘勰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鉴赏文学作品也一样,总要将某种情绪投射到作品中,两者和谐地统一并一起活跃起来。因此,在鉴赏课上,创设情景气氛,调动学生的个人情绪尤为必要。例如,在《祝福》课上,一边复述祥林嫂凄惨的故事,一面播放瞎子阿炳的《二泉映月》,低婉哀怨又时而激愤的旋律与祥林嫂的故事两相映衬,学生悲天悯人的情感被充分地调动起来,这样,祥林嫂的形象将更鲜明、生动地活在学生的脑海中。又如,学习《林黛玉进贾府》之前,先由学生在记忆的海洋中搜寻寄人篱下的弱者形象和趋炎附势故作姿态的扭曲形象,抒发对他们的同情和厌恶之情,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这两种情绪分别附着到林黛玉和王熙凤身上。

把一首古诗改写成想象具体、描写生动的记叙性文字,也是训练再现形象能力的好办法。例如《诗经》中有一首《芣莒》,在文字上唯一变化的是六个韵脚,此外,翻来覆去的就那么几句原话。但是闻一多先生却以他丰富的想象力写道:“……那是一个夏天,芣莒都结子了,满山谷是采芣莒的妇女,满山谷响着歌声。这边人群中有一个新嫁的少妇,正捻着那希望的玑珠出神,羞涩忽然潮上她的魇辅,一个巧笑,急忙地把它揣在怀里了……”(《闻一多传》)原诗几经重复的十三个字,被铺写成一个洋洋洒洒的华美篇章,既有场面描写,又有传神的细节描写,语句错落有致,一个怀春少妇的可爱形象顿时栩栩如生。学生练习这类作文,一定会欣喜万分――古人意然复活,自己的笔墨竟能化阵腐为神奇!这就是他们倾注个人情感,驰骋想象之后的杰作。《送元二使安西》、《惠崇<春江晚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都是很好的训练材料。

第二步,创造形象

为什么可以在作品形象之上创造形象?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具有“召唤结构”,其特征在于作品意义的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文学语言、意象本身就具有多义性,何况有作家有意双关、暗示、含蓄甚至故意空白?伟大的文学作品,犹如断臂的维纳斯,又如高明的中国山水画,总喜欢留下一些空白。例如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就在玛蒂尔德辛苦十年偿还了所有债务之后突然发现项链是假的这个地方戛然而止,让读者的情思欲收不能,悠然神游。正是作品本身意义的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诱发学生在现形象的基础上继续想象,从而创造出带有读者个性印记的崭新的形象。一个完美的艺术形象应该是作者与读者共同创造的结晶。

为此,教师可找一些文学作品中意义不确定和意义空白的地方,让学生参与再创造活动,写出想象作文。任学生凭其生活阅历和人生感受去设计、去描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放手由他。当课堂交流的时候,听到那么多异彩纷呈、浸渍着个性情趣的新奇作文,学生们必将惊讶不已,兴奋异常。无形之中,他们享受到了将人的本质自由外化的真正的美育。

而且,对那些似乎已成定论的东西,教师也应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万万不可拿权威的话来压服学生。为什么呢?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为审美活动是双向的,主体对客体形象总是能动地观照、感知,带着他独特的角度、切入口和情感体验。学生作为审美主体时,他感受到的“哈姆雷特”跟别人的不一样,这完全可以理解,而且完全应当允许。关于《孔乙己》的主题,鲁迅自己认为是揭示社会中一批弱小者的命运并予以同情,可是三十年代、五六十年代的说法并非如此。现在的中学生从现在的情况出发对《孔乙己》作全新的诠释为何不可呢?教师应放开学生手脚,借给他们一双慧眼,鼓励他们凭其已有修养,独立地去感受、理解、阐释文学作品中美的信息,自主地展开审美活动。有一位教师一反“教参”说法,认为《爱莲说》承袭了佛教思想,有步人后尘、拾人牙慧之嫌。他考证道,“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娇”的荷花形象,源自于佛教中“莲花宝座”的形象,而且两者寓意均为高洁,所以并不新鲜。这位教师现身说法,起到了很好的鼓励和引导作用,而这样带出来的学生必将越学越聪明。

第三步,评价形象

此举目的在于提高对美的对象的分辨和评价的能力。在教学中,可通过写作文学评论来达成。

这一步要在再现形象甚至创造形象的基础上进行。学生从作品中获取强烈美感,感到不吐不快了,方可提笔写作文学评论。否则,写出来的文字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毫无新鲜独到的感受,味同嚼蜡,遭人厌弃。在这个基础上,联系平时积累的有关的艺术知识、审美情感、创作经验等,运用恰当的思维方法,才可以把文学评论写好。

思维方法是一把把匕首。文学评论要拓展内容,言之有据,深刻新颖,都要靠这一把把匕首“杀出血路”。朱光潜先生的《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堪称文学评论的典范。入境品味、联想拓展、类比推求、设疑自答、撮要归旨……都是朱先生在文中采用的思维“利器”。文中有一个观点:《忆江南》(其一)的“妙处在简练”,即“言有尽而意无穷”。怎样阐明?白居易运用“日出”、“江花”和红、蓝几种颜色究竟传达了多少含意?朱先生就用入境品味法:此时白居易身居北方,眼前风沙弥漫、日光错黄,回想此时江南……站在诗人角度设身处地地想象体味,从而曲尽了此诗林林总总的美的意蕴。在评论《忆江南》(其二)时,朱先生灵巧多变地运用思维方法,体现了美学大师的真正水准。先来一招“联想拓展”,联系白居易另两首诗《留题天竺灵隐两寺》《郡亭》以及一些传说,推知当时白居易过着悠闲自得、政清事简的生活,从而理解“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的内涵。接着一招“撮要归旨”,揭示白居易只挑选“寻桂子”“看潮头”两件乐事的用意。末尾又要上一招“对比辨析”,将两首《忆江南》比较,使“其二”的艺术特色鲜明凸现,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综上所述,对任何一篇文学作品的鉴赏,都可以安排三大步骤:再现形象――创造形象――评价形象。每大步骤都有其特点,有其关键,有一些便于课堂操作的办法。只要我们语文教师肯花心思,再讲究一下课堂教学艺术,那么,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必将切实提高。

相关链接:学生随笔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