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文化》课堂实录
(第一课时)(教师中心稿)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课堂实录 手机版 | ||||
执教人:王 微 点评人:于慧琦 师:上课!同学好! 生:老师好!(全体起立) 师:请坐!(全体同学端正坐好)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文化韵味很浓的文章,在没学习新课文之前,让我们先掌声有请主持“文化快餐”的同学。 (同学鼓掌,一名女同学走上讲台) 生:各位同学,我今天主持文化快餐的主题是“爱”。 (这位女同学先自我介绍,告诉大家她叫小玉,她演讲的内容大意是——爱需要勇气,爱是人类一种美好的情感,在爱的面前每个人都不应该退缩) {点评:课前的“文化快餐”活动,将一定的时间交于学生,由学生自行支配,或演讲或朗诵或其他,创设出一种文化情境,是为培养学生能力的一项好举措。} 师:好!谢谢这位同学的精彩演讲。的确,爱是世界上最美好最纯洁的感情,亲情、友情、爱情都是爱的不同形式。同学们,也许我们暂时还无法领会爱的真谛,但老师相信随着你们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性格的成熟,你们将最终体会出什么是真正的爱。老师有一段话要与大家分享(稍做停顿):人生,就像一条路,在这条路上,每一个不同的地方都有一处美丽的景物。而我们就是那些去欣赏景物的人。也许你会因为某一处景物的美丽而惊叹,但同学们要记住——千万不能留恋眼前一时的美景而驻足不前,前面的风景会更迷人。如果你停了下来,那么,即使你想再前进去继续欣赏美景,你也已经迟到了,不是在你该做的时候准时的去做。我们这个年龄就应该欣赏属于我们的景物,做我们应该做的事情。同学们,明白吗? 生:明白!(声音响亮,流露出赞许的表情) {点评:学生活动结束,教师做适当的点评,一是对学生积极参与以及课题设计的赞许,另外这是教师素质的随机表现。教师流畅的语言、诚挚的语调、生动的神态,尤其就题展开所表述出的哲理,相信对学生会有很大的教益。润物细如声——潜移默化的影响就在这点滴如春雨般的言谈中进行。} 师:好!我们言归正传,同学们,北京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也是我国政治、文化、交通的中心,如果我让大家说出北京有名的建筑和名胜古迹,大家会想到什么呢? 生:万里长城! 天安门! 故宫! 圆明园! 颐和园! (同学们脱口而出,热烈积极地响应) {点评:教学引言,自然朴实,看似不经意,其实这正是执教者的刻意;首先点出北京的建筑,一石激起千重浪,问题不难,却激活了学生的思维。重视实际,讲求艺术,教学起始,一展教与学的情态} 师:对!雄伟的长城,威严的天安门,古老的故宫,美丽的圆明园,这些都是北京的名胜。在今天,北京的高楼大厦平地而起,鳞次栉比,它们体现了新北京的繁荣和商品经济大潮下的新文化。有没有人想到老北京的胡同呢?这些老胡同是旧北京市民文化的载体,正是这些名不见经传的小胡同酝酿出北京的大碗茶、京韵大鼓以及老北京人独特的性格。今天,我们就随着汪曾祺先生的笔触来体会一下老北京特有的胡同文化。 (采用多媒体教学,大屏幕出现文章题目、作者,背景是老北京胡同的建筑雕刻) {点评:激得活,还要收得拢。怎么收?这要看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以及课前的科学设计。教者语言典雅时尚,注重修辞;提出问题,直奔主题,过度自然,收得利落。另外,教师娴熟地运用多媒体教学,直观再现老北京胡同,将学生很好地引入教学情境中。}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胡同文化”。一提到“文化” ,也许有的同学就觉得深奥很难把握。其实文化可以体现的很具体,可以在很小很细微的方面表现出来。比如,喝茶是种文化,饮酒是种文化,穿着是种文化,同样,老北京的胡同里也存在着文化。(同学们看着大屏幕,若有所思) 这篇文章是谁写的呢?接下来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汪曾祺 (多媒体出现作者的照片和文字介绍) 同学们请看,汪曾祺,现代著名小说家,师从沈从文,大家知不知道沈从文是谁啊?他的代表作是什么? 生:《边城》!(仅有一个女同学回答) 师:非常好!请大家记住《边城》这部作品,沈从文的创造风格恬淡自然,而作为沈从文学生的汪曾祺也是这样,他的文字质朴、自然,给人以亲切自然的感觉。本文即体现了他的这一语言特点,这篇文章又比较口语化,也就是京味很浓重。同学们,你们所知道的作家中,还有谁是“京味”的代表呢? 生:老舍!(异口同声) 师:很好!老舍一生都在用北京话创作,他的作品也大都以北京为背景,比如戏剧《茶馆》、《龙须沟》,小说《骆驼祥子》、《我这一辈子》。除了老舍还有谁呢?(学生答不出) 师:老师给大家介绍几位,比如戏剧大师曹禺,他的京味代表作品《北京人》,当代作家刘心武,他的作品《钟鼓楼》,还有女作家霍达;尤其是霍达的小说《穆斯林的葬礼》,全书都以北京的语言风格创作的,是本很好读的书,同学们有机会可以读一下。(学生低头认真做笔记)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而北京这方土地也滋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家,在南方也存在另一个创作派别,那就是海派作家,也就是以上海为创作背景的作家群体,比如我们熟知的张爱玲、王安忆等等。 {点评:似乎有些旁枝旁蔓,其实这样很好。语文教学最忌中规中矩,自然联系、旁征博引,恰是一位优秀独到的教师应该具有的能力;自然点引,自然拓展,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读本》中有为配合此文阅读的王安忆小说《上海的弄堂》,课后留出阅读作业,亦不会唐突。} 接着我们再回到汪曾祺这里来,他写作的语言平淡,但绝不是大白话,更不是白开水,绚烂至极归于平淡,朴素的文字往往能表达最深刻的涵义,传递最真挚的感情。我的大学老师就曾经给我们归纳过作家创作语言的发展轨迹,他用了这样一个比喻——你刚学会写作的时候,写出来的话像白开水、流水帐一样,没有颜色也没有味道。等你再学习一段时间,就禁不住把所有的好词都用上,以显示自己的文采,写出来的文章华丽鲜艳,就如同一杯葡萄酒。当你真正能驾驭语言了,你才发现平淡自然的文字最好,它看似如水一样没有颜色,实际上却是醇香的白酒。汪曾祺的文章语言就是这种风格,请同学们在学习中细心体会。最后,大家要记住汪曾祺的两部代表作《受戒》和《大淖记事》。 师: 好!同学们,介绍过了作者,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走进这篇文章。请同学们看书下注释一,说这篇文章是作者为摄影集《胡同之没》写的序,但这篇小文,即使单独拿出来,也是很有韵味的,所以我们还可以称它为小品文或艺术散文。 接下来,我请几位同学来朗读课文,读的时候注意语气要轻快,语速不要过快。别的同学读的时候,其他的同学要注意听,拿笔标出本文有多少段,并做整体的感知。看看老北京胡同有哪些特点?胡同文化的内涵是什么?作者以怎样的感情来描绘胡同文化的。好!哪位同学来读第一段?(几位同学举手) 好!你来读!(一名女同学朗读,其他同学看书静听) 恩,请坐!我希望男同学能更积极一些,这篇文章某些段落很适合男同学来读的。(几名男同学举手) 你来!(叫起一名男同学接着读) (全文共15段,共有14名同学朗读,男女比率相同,并且间隔开来,读完后及时订正错音字,适当给以鼓励。如;不错,读得很有感情,挺独到,嗓音很好,很诙谐,这字应该这样读……) {点评:教学注意了心理学知识的运用,男女同学不偏不倚,适时适当地肯定与鼓励,语言不必多,简洁的肯定中满足了学生的心理,注意呵护了学生的自尊心。} 师:课文读完了,同学们告诉我本文有多少段啊? 生:15段!(齐答) 师:对!我们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拿到一篇文章之后要先从整体上感知,理清文路,再进一步分析。 好,我们来看。这篇文章脉络十分清晰,文章可分为三部分。一是写胡同的概况,二是写胡同文化的内涵,三是写胡同的最后命运。那么这三部分是怎样划分的呢?(同学议论,并确定1——4段为第一部分,5——12为第二部分,13——15段为第三部分。) 好,我们就来看第一部分——胡同概况。(点击多媒体,出示幻灯片:) 文章开头用了一个比喻句来描写北京城,大家一起告诉我,是哪一句? 生: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齐答) 师:很对!本体是? 生:北京城!(齐答) 师:喻体呢? 生:大豆腐!(齐答,有的同学忍不住笑) 师:对!看,作者以大豆腐来比喻北京城的方正,平实而又自然,交代了北京城外观的特点。 那么,作者写胡同为什么要从北京城写起呢? 生:胡同在北京城里啊! 胡同是北京的胡同!(同学们个抒己见,毫不拘泥) 师:对!胡同影响了北京城里的北京人,北京城的四方四正也使北京人,同学们看,下一句作者怎样说? 生:北京人的方位意识极强!(齐答) 师:好!那么北京城到底是怎样的方正呢?让我们来看一下下一副幻灯片。 (点击多媒体,出现一副北京地图) 同学们请看——北京城就被这一圈圈的环切割成一个个方形,而北京人就在这一个个方形中生活着。这里(指二环一带),是紫禁城,也就是皇宫,是城市的中心。而这里(指海淀区学院路一带),就是北京所有大学的聚集地,在这条路上有同学们向往的著名高校:北影、北航、北邮、地大、矿大,最里面的是大学的象牙塔——清华和北大。同学们喜欢这里,就要努力奋斗,争取三年后来首都读书。在北京,只要你手里有张地图,一般就不会迷路,而在其他的城市就不一样了,这更说明北京城方方正正的特点。(同学们认真倾听,个个都聚精会神) {点评:幻灯图片直观形象,以天安门为中心点,一环、二环、三环、四环线想外辐射并构成典型的四方形,这幅独到的图片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学生通过视觉清楚地感悟到:北京建筑以及布局的方形特点。图片的选择,显见执教者的用心。“高校”一说,似蜻蜓点水,涟漪刚起,教师又轻轻一拨,回到正题。} 言归正传,正是一个个方形圈住了北京人,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和思想。首先,他们被局限在一定的框框中,变得中规中矩,对任何事情都不含糊。但方形的居住环境也使他们安分守己,守在属于自己的“框框”里,甚至一辈子都不敢突破不敢跨越。这就是所谓的北京城的方正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 师:下一段是写什么?请同学们一起告诉我? 生:胡同名称!(齐答) 师:恩,还不够准确,这段作者详细的介绍了北京胡同名称的多种来源(点击多媒体,出现新的页面)。我请同学们用几分钟时间自渎本段,然后告诉我,老北京的胡同名称到底有哪些来源?可以互相商量一下。 (同学们自渎,有的互相商量) 师:好了!哪位同学能告诉老师答案?(学生举手) 师:好!你来! 生:首先是计数。 师:恩,举个例子! 生:例如东单三条、东四十条。 师:好!那么这些用于计数的胡同名称能说明老北京胡同的什么特点呢? 生:北京的胡同很多。(含糊,不很肯定的回答) 师:请坐!这些计数的胡同名称从另一方面可以看出胡同是很规整的,所谓的“条”就是计算胡同的量词。好,接下来!(又有几名同学举手) [点评:不断地发问,触使学生思考。有些问题比较简单,认真看书就可以得到答案。设计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进而引导学生学会归纳与总结。]师:好!你来!(叫起一名同学) 生:有的胡同原是皇家存物品的仓库。比如皮裤胡同、惜薪司胡同。 师:好!这又能看出胡同的什么特点呢? 生:这些胡同原来很重要。 师:正确!请坐!这就从侧面反映出老北京胡同的作用。接下来!(又有很多同学举手) 师: 你来答! 生:原先出过名人,如无量大人胡同、石老娘胡同。 师:好!请坐!这就体现出胡同里人民生活的淳朴。所谓的名人可能是很有威望,很有号召力或者很有影响的人,从这种意义上讲,普通的老百姓也可以是“名人”。 师: 还有什么名称来源?你来!(从举手的同学中叫起一位) 生:有的是行业集中地,如手帕胡同,表示以前这里的经济很繁荣。 师:非常好!请坐!这正是老北京胡同曾有的经济面貌——繁荣。还有呢? (一名同学来回答) 生:象形!比如狗尾巴胡同。 师:请坐!象形——哦,很好。这位同学概括得精练,用词非常准确。形状相似也是胡同名称的一个来源。这个就比较简单了。最后一种老师来答,胡同庞杂纷繁,有些根本就无法说清楚名称的来由到底是什么,比如文中提到的大绿纱帽胡同。 好了,我们清楚了胡同的名称来源,下面我们接着来看一下胡同的种类。浏览第三段,同学们一起告诉老师,胡同大体可以分为几种? 生:宽阔的和窄小的!(齐答,但有一部分同学没有及时反应) 师:很对!同学们看,有一种胡同是宽阔的,这里是高门大院,是上等人的文化(点击多媒体)。而还有一种胡同是窄小的,他们是普通的民房,是属于老北京普通百姓的文化。正是这些平民百姓的文化才是胡同文化的主体,正是这些窄小的、简陋的、无名的小胡同才构成了内涵丰富的老北京胡同文化。 (学生听的很认真,仔细思考) 师:讲完了胡同的名称来由和种类,接下来作者简单的说明了胡同的好处。请同学们阅读第四段,然后告诉我,本段的哪些词语能概括胡同的好处? (同学们看书,思考) 师: 好!到这里,作者首先说胡同比邻闹市,易于购物,这是——说明住在胡同里怎么样啊?用书上的词回答。 生:方便!(异口同声) 师:好!方便!其次,作者又说胡同似乎离闹市又很远,这说明胡同—— (故意停顿) 生:安静!(齐答) 师:非常好!而在胡同里有着这样或那样的手工艺人,比如剃头挑子、磨剪子,这样的手艺人服务又使住胡同表现出什么好处? 生:繁荣! 杂乱! 热闹! 生活完善!(个抒己见) 师:好!也不错!胡同,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市民气息,是北京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场所。 {点评:层层设问,步步紧追;学生紧紧跟住老师,老师紧紧跟着作者,思维轻轻跳动,如丝如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就在一个个问题的思辨中得以落实。} 好了!第一部分的内容我们就学习完了,在老师的引导下,很多问题都是同学们自己归纳总结的,很好!我们明确了胡同名称的来由、胡同的种类、胡同的好处,这些让我们从感性层面了解了关于胡同的基本知识(稍做停顿,给学生思考回顾的时间)。同时,仅从这四段,我们也能感受出,汪曾祺的语言艺术——质朴、自然、亲切。如果说我们学《荷塘月色》,朱自清先生的语言是清丽脱俗的,那么,本文作者汪曾祺的语言就是平实自然的。我们学习完全文之后,大家将会有更深刻的体会。 (铃声响) 好,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节课我们将在了解胡同概况的基础上进一步细致的分析胡同文化的内涵,看看老北京的胡同文化到底有哪些具体的表现。请同学们课后认真看书,思考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 师:下课! 生:老师再见!(齐) 师:同学们再见! 总评:王微是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三年级的学生,这次到我校进行教学实习,在初登讲台的日子里,她完成了《北京胡同》的教学。本教例是《北京胡同》的起始课。虽然我有理由相信她的下一课会更好,《胡同文化》的重点和精华在第二课时。但对一位“初出茅庐”的实习生,如此设计起始课,如此的授课效果,实属难得。王微在这节课中,表情自然生动,语调亲切融和,流露出的是年轻人的激情与活力。具有很强的亲和力。王微在课堂上注重了人文思想对学生的熏陶,在洋溢着人文气息的课堂中,不断地唤起学生的思考与心灵的震荡。在如行云流水的教学中,给学生以美的感受,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格水平,学生如坐春风,与年轻的老师一同欣欣然,高高兴兴轻松愉快地地度过一节课。有人说“语文课应是我们的节日”如果我们一直并且都能把语文课当成‘节日“,那我们都会高呼“语文万岁”。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