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为何叹息?--由一次问卷调查引发的思考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育新闻 → 手机版 | ||||
东方网-文汇报 2003-10-14 文/李云淑 教育部华东师大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最近开展了一项“普通高中课程现状调研”,采取抽样调查的形式,样本的选择考虑到地区和城乡的差异,从全国范围内选择了四川、宁夏、甘肃、江西、广西、广东、安徽、江苏、浙江、山东、湖南、湖北、河南、辽宁、黑龙江等十五个省的城乡。项目组分别对社会人士、教育工作者、高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 最后一道题是开放题,题目为:“请您就高中毕业生的素质、高中课程的选择性和灵活性、高考和招生制度改革等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在翻阅学生的回答时,有一份答卷引起了笔者的不安,上面只有四个字“一声叹息!”。很多天过去了,这四个字仍压在心头,而且愈压愈重。高中生为什么叹息?先让我们看看高中生渴望什么? 让我们自由地学习 大部分学生谈到以下话题:“一年到头,除了勉强争取来的春游,几乎没有其他的集体活动,连运动会也没有,我们被学习压得喘不过气来”,“每天要上十几节课,课间休息顶多十分钟”,“最大的愿望是假期不要补课”;有的甚至在压力下表现出轻生的念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就为了那两天高考,考上了你的前途一片光明,考不上,你的心灵将受到沉重的打击,说不定你就此终结自己,因为路已到尽头。”学生们渴望减负,一个学生写道:“减负的口号如冬季的一束阳光,洒在我们学生的心上,但寒冬却不会让我们心头的冰融化。减负只被唱了一个月不到,就销声匿迹了。”“让我们自由地学习,不再以分数压人,多好!” 这些要求实在不过分,可是我们谁认真听过学生的心声?谁给过学生自由学习的机会?谁问过一声:你们想学什么?说是减负,实际却是“老师减了,学生不减;学校减了,家长不减。”有些内容课本上明明删掉了,老师们仍然把它作为讲解和平时考试的内容,以求不漏掉任何高考可能考到的内容。家长对子女学习的“重视程度”丝毫不亚于学校,也总要想方没法把子女在家的时间排得满满的,让孩子参加各种培训班,为孩子请家教。据了解,华东师大家教部的“业务”近三年“持续增长”,2002年的统计数字将近11500份,上学期开学的第一天就接到预约家教115份。足见家教之风的盛行。 在学校和家庭“两座大山”的重压之下,学生如何能健康成长呢?调查表明,目前高中生的身心素质普遍下降,心理素质差,心理疾病患者比例呈上升趋势。有一在校大学生说,他有一个朋友今年是第三次参加高考,紧张得不知道长方形面积怎么求;有些家长反映,到高中后孩子的话语越来越少;从以上调查我们还了解到有些高中生表现出如果考不上大学就会轻生的念头。凡此种种表明高中生的身心健康状况急待改善。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对待孩子的学习?这个问题值得全社会思考。 给我们发展的空间 一些学生反映,“素质教育宣传得多,实施得少,一些素质教育课程往往只是纸上的文章,只在应付评优检查时上几节”。有学生说:“我喜欢生物,可是学校排课时非常歧视它,每周只有一节,有时连一节也被语数外挤掉了,等到会考时再来狂补,学生囫囵吞枣,考过也就忘了”,“课程没有一点选择性与灵活性,我们整天泡在‘主课’之中,没有一点喘息的机会”。一些学生不满之情溢于言表:“素质从哪里来?天天死读书,死做题!假名素质教育,可害苦了我们学生!”一些学生为自己的前途担忧:“应试教育使我们淹没在题海中,只会读书,没有什么特长,对我们来说,唯一的出路就是考大学,一旦落榜,我们该做什么呢?”有的自嘲:“我们也许很会做题,但我们不会做事;我们也许很会应考,但我们不会应用。”有人提出建议:“高中应适当进行一些社会活动,培养我们的实践能力,教会我们做人”;更有人呼吁:“给我们选择课程的机会”、“每周要有自习课”、“素质教育不是‘填鸭’填出来的,要让我们通过自觉实践去提高”、“给我们发展的空间,不要以‘考试’、‘学习’来阻止我们做自己喜欢的事。” 童言无忌,读着这些话让人的心头一沉。素质教育倡导了这么多年,究竟落实得如何呢?有学者认为人的素质有三类: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其中社会素质由政治、思想、道德、业务、审美和劳技等素质构成;心理素质又分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两方面,智力因素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创造力等,非智力因素则有兴趣、需要、动机、情感和意志等。由此可见,素质教育应该让学生的身体、心理和社会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素质教育根本目的则是“做人”与“成才”。而现在不少学校只注重“考试所需知识的教育和解题技巧的训练”,孔子说“多学近乎智”,其实并不然,我们要看学的是什么,还要看是怎样学的。“填鸭式”的教育其实顶多只能发展学生的“背功”,却压抑了学生思维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忽视了学生兴趣的培养和情感的陶冶。这样的教育如何能不导致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片面与畸形呢?至于学生的社会素质在当前封闭的高中教育环境下更是不可能得到发展,更有甚者连学生的身体也不管,不允许学生做任何“与学习无关”的事,有时甚至到了荒唐的地步。笔者听说,有的高中因为没有开设体育课,一些男生自己凑钱买了篮球,结果还是被老师没收。在这些老师看来,身体可以不锻炼,生物课可以不学,社会活动可以免除,唯独“主课”不能不学,模拟题不能不做!这样的教育如同一条流水生产线,让每个独一无二的学生都磨掉自己的棱角来适合它。国际上公认中国学生知识基础好、技能扎实、解题能力强、勤奋刻苦,但在实践能力、创造性、情感体验与自尊自信、人生观与价值观等方面中国学生存在不少问题。难道这不是重知识重分数而忽视能力情感价值观教育的结果吗? 多点收获,少些遗憾 一些学生认为:“高考并不是伯乐,选不出真正的千里马”,“高考就如买彩票,凭运气”;有学生质问:“虽然提倡素质教育,但哪所大学不是看成绩录取呢?”;更有学生呼吁:“不能一考定终生!”;一些人建议“实施学分制”、“高考要考察学生的整体素质”,有的学生甚至提出了具体措施:“高考占60%,高一、高二、高三的考试成绩平均分占5%、10%、15%(只要保证绝对真实)”。 高考在文革结束后的一段时期内确实为我国选拔了一批批人才,但时代在发展,只重“知识”的高考其实已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了。一方面,知识在飞速更新,掌握死的知识已不是首要目的,重要的是培养各种能力,如终身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另一方面,国家的发展,尤其需要社会素质和非智力因素发展良好的人才。教育改革已是必然,而教育改革需要高考改革来导向,高考重能力则教育重实践;高考重素质则素质教育必能实行。 当前我国高中的素质教育仍然是空壳,仍处在以高分论英雄的年代,学生在繁重的学习压力之下,缺少自由发展的空间。高分低能有目共睹,高考前夕学生患心理疾病不足为奇,还有些学生为逃避压力干脆放逐了自己的学业。笔者在一次列车上遇到一个正读大专自考班的学生,他谈起自己的高中时代,说他爸给他买学习参考资料最舍得,有的书厚达一千多页,但他一页都没看过,每次上课时把书翻到第一页,就开始打瞌睡,课桌前的书山正好挡住老师的视线。他的很多同学也一样。他说现在挺后悔那时没好好读书。其实并不是他不想读,而是那时给他的压力太大,让他产生了逃避心理。我们成人有没有想过,学生在人生旅途上到底需要带什么行李?我们往往以“过桥”为由只允许学生带着“高考科目的知识与解题技巧”前行,而让学生放弃了更重要的行李,比如“兴趣、能力与价值观”。这是缺乏长远目光的,当你感到必要而回过头去找当初为过桥而放弃的行李时,它已沉入河中。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考虑,我们一方面应真正为学生减负,另一方面要增加课程的选择性,给学生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允许学生学习自己喜欢的科目、做自己想做的事,关注学生兴趣、能力与价值观的培养。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