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者,促进者(教师中心稿)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杂文参考教师随笔 手机版


发展者,促进者

——后现代阅读教学中的教师的理想定位

福建师范大学2000级教育硕士  徐飙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杜甫《春夜喜雨》



在进行教学改革时,我们大都能接受这样一个现实,即我们是先对现象不满,之后处于困惑之中;于是我们不甘于此,之后在受到了某种新理念的冲击之后,进入了由整体到局部的逐渐深入的思考和选择。作为指向未来的后现代阅读教学,在建构的过程中,也同样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所谓“教学”,我们在对教学理想、教学目标、教学流程等问题作出了理想的勾勒之后,另一个重要的问题随之而来,这就是:在注重开放、注重元解读和多元解读的后现代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是什么?

这虽然是一个一般性的问题,但又恰恰因为其一般性的意义而令人无法回避。如果不对此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和界定,则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无法逃开理论上的陷入困境:既然一切都强调多元、强调学生的独特和个性,那么不就可以不再需要教师了吗?

这个困境的产生源于我们的理论盲点。实际上,只要对后现代阅读教学的实质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我们就可以发现,教师的作用比以前更重要了,对教师的要求也比以前提得更高了。

根据后现代阅读教学强调元解读、多元解读、开放性的特点,尤其是根据它指向未来、指向人生(或说指向生存、指向存在)的终极追求,在充分考虑对前现代、现代的阅读教学教师价值定位的合理性吸纳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把理想中的教师定位为:发展者、促进者。

只要稍加注意,我们就可以发现,这个定位适合于一般的学科意义,而尤其适合于阅读教学的特殊要求。为了使上述的表述更具逻辑性,使之不至于因为被误解为理想主义的玄想而令人有高不可及的恐惧,我们可以从历史的和形象的这两个层面加以考察,从而展现其合理性和必要性。



历史上溯到先秦,由彼顺流而下,我们可以约略看到教师定位的演进,可以在分析其合理性和不足点的基础上,理出一条线索。在这里,必须先行说明的是,由于古代并未对学科做科学性的划分,古代对教师地位、作用的表达一般是不论学科的;而由于广义上的“阅读教学”是任何一门学科都采用的主要手段,因此,我们所讨论的古代的阅读教学中教师的定位,以这种情况来梳理,大概是可以接受的。

根据后现代阅读教学强调元解读、多元解读、开放性的特点,尤其是根据它指向未来指向人生(或说指向生存、指向存在)的终极目的,我认为,可以在充分考虑对前现代、现代的教师价值定位的合理性吸纳的基础上,把我们理想中的教师定位为:发展者和促进者。

发展者和促进者这一定位的价值是在摆脱了传统束缚的基础上,对传统和现代表述的合理抽取而产生的。可以无需夸张地说,这一组概念,既适合于一般的学科意义, 又尤其适合于阅读教学的特殊要求。

为了使上述的表述更具逻辑性,使之不致因为成为理想主义的玄 想而令人产生高不可及的恐惧,我们可以从历史的和形象的这两个层面加以考察,从而发掘其合理性和必要性表征。

《礼记•学记》中有这样一个表述:“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所谓“善教者”,应指合格的或者优秀的教师。一个合格的或优秀的教师,重要的特征是使自己的学生能继承自己的学问和志向,使之得以薪火相传。在这里,值得肯定的是,它指出一条规律性的东西,即,如果要“使人继其声”,教师教学的内容要有价值,有吸引力,蕴含其中的“道”必须合乎学生的需要,教学方法必须让学生乐于接受。不足之处是,只考虑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与继承阐发,而没有考虑到,学生作为一个能动的主体,不仅仅是接受的“主体”,而更应是选择的主体,进而成为自我发展的主体。

在先秦诸子中,孔子和荀子对教师地位和作用的表述价值得注意。孔子对学生的培养强调“因材施教”,并且提倡“教学相长”,最重要的价值就是看到了学生的年龄、个性、才能志趣等方面的个别性差异,并因而辅之以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例如,子路和冉有在读书懂得一个道理后,向孔子问了同样一个问题——“闻斯行诸?”孔子对他们作出了截然不同的回答。公西华对此有疑问,孔子解释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这颇似一个老到的中医,对同样病征的病人开出不同的药方。在孔子的心目中,教师显然就应该是学生个性发展的指导者和促进者。荀子在《劝学篇》中,也间接地道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说:“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后人对这一句话的含义进一步探索,赋予它以更明确的意义。我认为,这句话其实正在于看到了教师的教育对学生发展的促进性结果,那就是学生必然胜过老师。

对教师定位最具典型性的应是唐代韩愈。他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并且很明确地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可以说,在当时众人“耻学于师”、“不耻相师”的社会时髦中,他大胆地对教师的作用和地位作出了明确的界说,是很有历史价值的,而且对我的今天也是颇有启发的。特别值得一提之是,“解惑”是对教师的极高的要求——一个教师,有没有能力去“解惑”?有没有办法去“解惑”?我们也可以从他的表述中看到一些朴素的辩证思维:人的一生有限,“吾生也有涯,知也无涯”,作为教师,不可能穷尽一切学向。他可以在许多方面都有欠缺,不如弟子。但只要他在某一方面有特别的研究,他便可以“为师”。从阅读教学来看,弟子也可以在某些方面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这应该是值得高兴的事,而不是什么让人羞耻的事。从这些来看,他也是对学生“主体性”意识有一定的理解的,这与孔子的“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的从之,其不善者的改之”中传达出的主体能动求知的观念应是有承继关系的。而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从另一方面的来看,便应是教师自觉地丰富自己,提高自己,使自己能够达到“为师”的标准。

此后,尤其是从宋代以后,教师越来越成为经文的标准解读的传声筒,成为个性压抑的工具,与应科举选仕的政治需要密切相关,这就另当别论了。

综上所述,重视教师的传道者、授业者、解惑者、学生主体发展的促进者作用,在我国古代教育史上是一个重要的特点,而这个特点,主要表现在阅读教学中,带有文化的内涵。



到了现当代,教师被戴上“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顶高帽,这个形象的隐喻,生动却不真实,滥褒近似讽刺,实在不能不看成是一种误解。虽然,不可否认的是,在教育普及的意义上看,在教师把文盲变成掌握一定知识技能的公民这一点上,教师确实功不可没。但是,我们似乎没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上这个隐喻,是不是就因其含糊而避开了整体的现实把握?而可以盲目地陶然其中?

从阅读教学看。其实,我们大多数的老师——不论其年轻与否——实质上可以等同于科举大盛之后的塾师或经师。悲哀产生的源头是教学参考书成为标准解读。如果说一部分语文教师真正可以称作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最重要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他的阅读教学,而是因为他自身的自觉的“为人师表”“身正为范”。

到了应试教育渐占上风,进而大行其是的时候,教师从事阅读教学,往往成为背负十字架的灵魂磨难。他们自身忙于应试指导和操练,不可能成为具有发展性的真正意义上的教师。

很多时候,教师只是搬运工。他甚至不可能成为有界限的文本——教材——的独立解读者。而只是机械地把标准解读搬给、塞给学生。他本身接受了标准解读的先入为主,并且进而成为标准解读的忠实捍卫者——可能有时他也察觉到了自己之所思与标准解读有所不同,甚至是很严重的差别,但标准解读的话语霸权往往又使他只能顺从,并要求学生也顺从。出于惯性作用,在他独立解读时,他可能已经可悲地丧失了解读的能力。

据此,我们把他称作标准解读的奴隶,又有什么不妥的呢?



现在,已经到了一个关键的时刻。一个自我冲突危机日重的时刻。“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阅读教学的意义在被消解乃至趋零的这个时刻,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自己,找到在阅读教学中自我存在的意义。

(一)教师,首先应是发展者。

这其实是自我认识发展的必然。早先,我们说:“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这基本上是就知识的拥有量而言。后来,又有人提出“这水不能是一潭死水,只出不进,而应是活水。”现在,我们必须认识到,只是一桶活水也还远远不能满足需要。教师应是一条河,一条南方的河。它向前奔流,它不断的接纳无数的新鲜的河细来充实和壮大自己,它向所有需要它的地方和生物提供生命的滋润。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师是平等对话者、指导者、欣赏者、发现者……,这一切的基础都只能是教师本身是个“发展者”。从教育观念上,从知识拥有量上,从方法态度上,从精神境界上,教师,都必须成为一个自觉的自我发展者。惟其如此,他才能容纳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才能放手让学生去自主解读,才能不因学生形形色色的元解读不同于标准解读而忧心忡忡,才能因为自己实在的元解读高于学生而成为“平等中的首席”,才能进而帮助学生也成为富有活力的发展者,自我精神家园的建构者。

(二)其次,教师应是促进者。

这是教师成为教师直接使命而言的。教师的职责,本不应是知识的搬运工,也不应是文本阅读的霸主。他进行阅读教学,终极目的是要促使学生成为自主解读的主体,是要让学生在离开校园步入社会之后,能因为所受的阅读教育而主动地选择所需的信息、建构自己的阅读意义,丰富自己的内在,提升人生的意义。因此,教师这个促进者就具备了很深刻的内涵,具体可以分析为:

1、才智的发现者。学生个体在阅读过程中表现出的独特性、个性化,其实正是学生才智的有力迸发,教师务必独具慧眼,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富于个性、富于创新的灵光闪现,以把握教育的时机。

2、精神的鼓励者。学生个体千差万别,但必需看到他们都是完全意义上的“可发展者”,这种可发展性也许从层次上各不相同,但阅读教学中宽容的有效的鼓励可以产生强大的精神动力,促进最大可能性的发展。

3、探究中的平等合作者。对文本而言,教师本身就是“一个”解读者和探究者,这一点上与学生是平等的。教师以这种姿态进入教学,与学生共同探究,可消除自然的权力话语对学生发展形成的威压和阻碍。

4、方法上的积极指导者。学生毕竟是少知者,阅历不广,见识不多,在阅读过程中,在方法上会表现出不周密的或幼稚的不足,作为教师,并不简单地加以否定,强行塞给学生答案或自己的解读,而是积极地给予有效的指导,从思维方向上、思维方法上指导学生自行排雷,使之迷途知返,使之善于自主地建构学习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徐志刚译《论语》,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

2、《语文课程标准》2001年版。

3、曾祥琴著《阅读教学新论》,语文出版社1999年版。

4、 倪文锦、欧阳汝颖主编《语文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作者工作单位:福建省龙岩第二中学

邮政编码:364000

相关链接:教师随笔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