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网友来稿)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手机版


lusiehearty  

〖教学目标〗  

1、  掌握“舸”“峥嵘”“遒”“遏”“樯”“天堑”等词语。 

2、

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通过诗歌的形象和创作背景理解领会诗歌的意境。 

3、 理解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学习鉴赏诗歌的用词。 

4、学习描述诗歌的意境。(口头的,书面的) 

【教学重、难点】 

1、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重、难点) 

2、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重点) 

3、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方法,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齐背《沁园春·雪》让学生复习理解并赏析,归纳欣赏要点,明确本单元教学目标 

导入语: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谈起中国诗歌传统,人们总是喜欢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0世纪的中国又造就了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毛泽东。

毛泽东用古典诗词形式写现代精神。他的诗词,记录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现实生活,是一部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他生前同意并公开发表的诗词有39首,其中,以“沁园春”为词牌的长调(91字以上)只有两首。初中我们学习了《雪》,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长沙》。长沙是毛泽东革命人生的起点,让我们追寻伟人的闪光足迹,走进伟人的崇高心灵。

教学目标:1、积累              2、领悟(由景、物、事到情、理) 

3、鉴赏(用词、修辞、表达技巧)4、表达(运用相关术语表述鉴赏结果)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问题:仔细分析这两首词,谈一谈它们在结构上有什么相似点? 

   明确:

1.简介词的有关知识 

词:词兴起于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   

  

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均有各自不同的规格。

 沁园春: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威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 

此词牌由此而得名。

2.

《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字数相同,相应位置的结构相似,韵脚相同。两首词同属“双调”

,一百十四字。前段十三句,

后段十二句。一般呈现出雅驯典重、旷达疏放、豪迈悲壮的风格。上阙开头三句为“起句”,中间七句叫“铺叙”,最后三句叫“煞尾”或“小结”;下阙开头两句称“过变”或“换头”,下七句是“铺叙”,最后三句是“煞尾”。

二、背景 

  1925年2月,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到达长沙,并独自去橘子洲头。事后作《沁园春·长沙》。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这首词

三、预习检测(请给下列彩色字注音) 

  沁园春(qìn)       百舸(gě)     

峥嵘(zhēng róng)                  

   寥 廓(liáo kuò)    挥斥方遒(qiú)   浪遏飞舟(è) 

四、朗读训练 

五、阅读训练 

1、 整体感知,熟悉内容,参看注解,将词中每句大意顺畅地说出来。 

2、 感受形象,理清思路,将疑难词句、关键词句、精妙语句找出来。

《长沙》是一首记游之作,它的突出特点是塑造了抒情主人公“我”的形象。读这首词就要从整体感受抒情形象入手,理清思路。

默读圈点,找出塑造“我”的形象的关键词。 

    明确:立、看、怅、问、携、忆、记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分别点明了“处境”,“季节”,“地点”]

3、 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什么? 

上阕写景:描绘湘江绚烂多彩的秋色图。 下阕抒情:抒发凌云壮志、革命豪情。  

上阕写眼前景物和心中所思;下阕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精神和理想,暗答上阕的提问。

4、 词的上下两阕各有一个"领"字,请找出来,并说说各领起几句。 

  上阕"看"字;领起七句。     下阕"忆"字;领起八句。 

用“看”字领起,一直贯到“自由”,与下阕用“忆”字领起作用一样,均称做“一字领起”,有领起下文的作用,直贯铺叙七句。这种铺陈排比的手法,也就是古人所说“赋、比、兴”中的“赋”。

5、 上阕中,诗人是从哪些方面、什么角度来描绘绚烂多彩的秋色图的。 

     四个方面:山上、江中、天空、水底。 

     四个角度:远眺、近观、仰视、俯察。 

上阕写景:描绘湘江绚烂多彩的秋色图,作者从眼前的山、枫林、江水等个别之景而联想到世上一切万物。

 提问:这种写法称  [从实到虚]

     山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远眺) 

     江中: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近观) 

     天空:鹰击长空       (仰视) 

     水底:鱼翔浅底       (俯察)  

6、 全诗的"诗眼"是什么?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六、炼字炼意(体会下列词句中彩色字的好处。) 

1、 独立寒秋       "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 

2、 层林尽染       "染"字用拟人手法,写出秋色之深。 

3、 鹰击长空       "击"字显示出雄鹰展翅奋发,搏击大气的强劲有力。

“击”透出猛、劲。      

[赏析]   

     △ “争”  提出:船会不会自己争着行驶? 

          引导学生得出“争”既写船,又写人,写出了人的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 

△ “翔”  提出:能看到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动,说明了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江水清澈,湘江江水水质好。并问这句与上文哪一个相呼应?  

          (“漫江碧透”) 

          说明作者在这里用“翔”既写了“鱼”又写“水”。

"翔"字写出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翔”突出轻、快。

△ “竞”  以一个“竞”字说明万物为生存,为发展不停竞争,引导学生得出,“竞”是

          对前面三个动词的高度概括。 

          提出作者不仅仅运用了动词,还用了数量词描绘这幅湘江秋景画。 

         

引导学生装找出“万”、“层”、“百”,让学生分析作者用这三个词的妙处。 

          [在“湘江秋景画”上打上三个词] 

          提问:这幅画除了充满生机还具有怎样特征? 

          引导学生回答“色彩鲜明”、“色彩缤纷”,让学生找出这些色彩。 

         “红”、“碧”、“白”(船帆)、“黑”(黑鹰)、“蓝”(蓝天)。 

          [在“湘江秋景画”打上这些词] 

△“红”  引导学生得出红色往往给人朝气蓬勃,喜庆祥和之感。由此可见,作者当时 

        内心中充满激情。 

△ “碧”  引导学生得出秋天叶黄叶时,看到碧绿透明的江水,心情就如朱自清先生看  

      

          到梅雨潭的绿,那样兴奋、舒服、愉快。

提问:这幅湘江秋景图具有怎样的特征?    充满生机。 

红”与“碧”:一个热情奔放,一个明净可爱,对比鲜明; 

“击”:飞鹰雄姿,矫健有力,更觉天空秋高气爽; 

“翔”:游鱼从容,轻快自如,更显江水清澈见底。

△ “忆”  要求学生联系作者的经历,寻找作者到底“忆”些什么,以及提出作者为何 

          要“忆往昔”?(意在写“今朝”,回答“谁主沉浮”) 

△ “恰”  (1)让学生谈谈“恰”这个领字的妙处,让其描绘作者及其革命战友的当年 

           意气风发的画面。 

            (2)老师重点指出作者青春年少,革命热情奔放。 

             [显示一些1925年前作者的经历的图片] 

△ “曾记否”三句  

(1) 让学生分析“击”、“遏”,领略人物的激昂豪迈。 

(2) 老师重点明确作者在这三句中把整首词的感情基调推向高潮。 

(3) 让学生体会作者“主沉浮”,“到中流击水”的寓意。 

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派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

七、品评鉴赏 

  1、毛泽东的"独立寒秋" 

    柳宗元的"独钓寒江" 

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唐·柳宗元"江雪" 

  "江雪"是柳宗元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写,表露了诗人与恶势力绝不妥协的心志。"独立寒秋"和"独钓寒江"意境相似,然而封建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境界又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联想设疑,制造悬念: 

   

前3句的正常语序为——寒秋,(诗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诗歌语言常用变序,这里将“独立”置前,增强了表现力。它用一个“特写”镜头把人物从景中推出,凸现出抒情主人公卓然而立的形象,更激发读者生发种种想象与联想:

   

孤独的诗人最见个性。李白“独坐敬亭山”闲适,柳宗元“独钓寒江雪”隐逸,晏殊“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超脱,那么诗人“独立”橘子洲头,又要表达怎样的情思呢?

在“寒秋”的氛围中,联系“长沙”、“湘江”,我们会想见屈原“哀秋冬之绪风”,宋玉“悲哉秋之为气”,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审言“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湘江北去,诗人南下——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参见P171注释①背景说明),是不是也要抒悲秋之情呢?

    

  2、了解抒情方式,体会深情 

要深入体会抒情主人公的情感特征,我们有必要了解诗词的抒情方式常识。(参见练习三提示:抒情诗词有的直抒激情,有的通过写景、状物、记事、写人来抒发感情。)就《长沙》的内容而言,有借景抒情,有直抒胸臆,有怀人忆事抒情。

明确:上阕“看”统领的7句是借景抒情,“怅”、“问”是触景生情,直抒胸臆;

下阕的“携”、“忆”、“记”表明是怀人忆事抒情。 

A.“看”统领的借景抒情    

写到哪些景物? 明确:山、林、江、舸、鹰、鱼:万类。 

体会到怎样的意境? 

讨论提示:红叶、绿水、鸟飞鱼跃,这些景物单独看上去也很平常,我们可以联想到一些诗

   

文名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吴均《与朱元思书》) 

                   海阔凭鱼跃,天空任鸟飞。(从唐僧玄览诗中化出的名句,)

但诗人眼中之景:意象密集,组合有序,或远或近,或高或低,有分有总。

从数量(万、百)、范围(遍、漫),色彩浓度(尽染、碧透)

运动力度(争、击、竞)等方面突出景物特征。 

附: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唐·杜牧"山行" 

明确: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都着力写出了枫林的火红,开朗的意境。把秋景写得极富生命力。杜牧的"山行"是优美的写景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美好景物的感情;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则暗喻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自由开放的空间,是一幅色彩瑰丽的图画,晚秋静穆的伟大中律动着勃勃的生机,扫尽千古悲秋之气。

(壮阔的深秋意境)

     

从这壮阔的深秋意境中,我们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感态度呢? 

提示:假如是一个消极悲观的诗人,面对同样的景物,可能是这样的感叹: 

    山如人意懒,石似我心空; 水流无情,逝者如斯; 黄叶飘零,生命终结; 

   苍鹰孤独地盘旋,小鱼无力地漂游;

不是万类竞自由,而是树倒猢狲散,飞鸟各投林。 

明确: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在对大自然中万类生物的激情关注中融入了自己对人生

 

的积极追求,对家国命运的由衷关怀。 

本来秋天容易给人以荒凉肃杀、清冷惨淡之感,秋风萧瑟,万物凋零,所以中国古代就有着“悲秋”的传统文化心理。秋天在那些悲秋的文人墨客的笔下是一种冷清惨淡的景象。

思考:古人多悲秋怨秋之作,为何毛泽东笔下之秋却“别有怀抱”、与众不同?这和诗人的哪些方面有关?笔下的秋景为何如此绚烂多彩,充满生机?如: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忧国伤己)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静无为)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少年壮志) 

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老而弥坚)

  “风急天高猿啸哀”

“悲哉,秋之为气也”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明确:“景语皆情语”,作者笔下的秋景,实乃作者博大的心胸,昂扬乐观的革命精神的体现。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的文人,所以他的诗词充满豪情壮志,笔下的秋景也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朗读提示:要想象画面,进入意境,读出关注热爱的积极情感。 

B、“怅”、“问”直抒胸臆 上阕最后三句为小结,章法上叫“煞尾”。“

   

诗人立而观景,借景抒情,蓄积的情感终于爆发为直白的发问,升华为哲理的思索。这时候,站在我们面前的已不是一般的游人,也不是普通的诗人,而是一个关怀天下的哲人。

朗读提示:要读出深思。 

[赏析] 

     

联系时代背景及作者的经历,体会这一问显示了作者青年时代以天下为己任的壮志凌云。这里是体现了作者借景来抒情的艺术手法。

[总结上阙] 

      作者描写了眼前的秋景,借景抒了自己的豪情,并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C、“携”、“忆”、“记”怀人忆事 

“携来百侣曾游。”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词中管这样的句子叫“过变”或“换头”。

   结尾三句为下阕“煞尾”,也是全词的总结,称为结句

深沉的思索自然唤起了诗人对年青时的革命同志和革命活动的思念和追忆,那是怎样的人和事呢?

(放投影片,补充事实,印证词意): 

 

1911年,18岁的毛泽东来到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13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

a.1913-1918年,他在湖南一师读书,常和同学在橘子洲一带游览游泳; 

b.1918年4月,与何叔衡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 

五四时期,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

c.1915年9月,诗人印发反袁称帝的小册子; 

1919年底组织和领导湖南驱逐军阀张敬尧的运动。 

这首词用诗的语言形象地概括了那段往事。 

讨论:“携”、“侣”“同学”表明人物关系亲密团结。 

      “峥嵘”、“稠”表明时代特点,艰难时世反衬人物的奋发有为。 

      “恰”引起的铺叙表明人物的气质禀赋、精神状态和战斗行动。 

      “粪土”形象不美,表现对军阀官僚的蔑视恰到好处。 

      “中流击水”写尽豪情壮志,意味深长,令人联想到“中流砥柱”。

下阕抒情:抒发凌云壮志,革命豪情 

      战斗风月:携来百侣曾游 

      年龄气质: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精神状态: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战斗行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从诗人对往事的追忆中,我们联想到怎样的形象呢? 

提示:想其人忆其事,我们看到的既非古代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非当代某些青年“我拿青春赌明天”。倒令我们想起顾宪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情怀,更令我们想到鲁迅先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

明确:忆的是“同学”、“书生”,站在我们面前的分明是一群敢于向旧世界宣战的斗士。

★朗读提示:要读出情志。 

 

◆鉴赏要点 

    (1)写乐景,写豪情 

   

从词中可以感受到,诗人的心情是惆怅的,写的又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诗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好的。原因在于越写山河的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诗人正是从这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当然,这里面也含有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

    (2).对比手法的运用 

     

词中含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候”是明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

    (3).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争”字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用“击”而不用“飞”,准确地形容出鹰的矫健飞腾;用“翔”而不用“游”,精当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神态。

八、想象能力训练 

  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下面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将诗人所描绘的绚丽多彩的秋色图,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在"大脑荧屏"上放映出来,分四步:

1、 勾勒形态:将群山、层林、江水、船只、雄鹰、游鱼……的轮廓勾勒出来; 

2、 染上颜色:把黑白荧屏变为彩色荧屏,火红的枫林,蓝天碧水…… 

3、

使画面动起来:秋风送爽,吹动满山的枫叶,像熊熊燃烧的烈火,江水流淌,大小各式船只争相竞发,雄鹰在翱翔,游鱼在清澈的水底自由轻快地嬉戏;

4、

让画面更细致、逼真:在脑海中来几个特写镜头,如:船上耀眼的白帆,游鱼的细鳞,水底的沙石。

九、归纳小结 

综观全词,造像写意,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游人;借景抒情,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诗人;深沉发问,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哲人;怀人忆事,我们看到的是一群斗士。

鉴赏方法:诵读入境,抓关键词句理清思路,整体把握形象;了解抒情方式,体会情感特征。

依据朗读提示,朗读全词,读出感情。

板书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读出形象——立——造像写意——游人   独立深思                                  

                          

读出关注——看——借景抒情——诗人   关怀天下                                  

   

                  怅 

读出深思——问——直抒胸臆——哲人   忆旧言志                                  

      

                  携 

读出情志——忆——怀人忆事——斗士   主宰沉浮                                  

                  记 

  ↓              ↓        ↓                  ↓        ↓                   

                              

诵读        关键词·思路·抒情方式  形象     情感   

十、作业布置     

1.背诵这首词。体味词中的思想感情、精妙词句和开阔意境。 

2.根据有关词的知识,从选项中选出恰当的一项: 

沁园春      苏轼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晨霜耿耿;云山离锦,朝露溥溥;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呤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A、月华收练;此事何难 

B、月华收练;此事有何难 

C、渐月华收练;此事何难 

D、渐月华收练;此事有何难

3.

比较拓展:比较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体会“景语皆情语”以及写作赏析文章的方法。

   (1、毛泽东笔下的梅花是乐观、无私的,而陆游笔下的梅花则愁苦、寂寞但又孤芳自赏,至死不渝。2、为什么会表现出这种不同呢?因为毛泽东是一个具有宽广胸怀的革命家,乐观而又无私,陆游则是一个著名的爱国诗人,他一生以抗 金收复失地为自己的生命,但一直不得志,而他却一生都没有改变自己的志向,直到将死还写下了“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诗句,所以他笔下的梅花就呈现出虽寂寞愁苦但又孤芳自赏的品格。3、作家的作品往往就是作家人格的写照,作品中的形象往往反映了作家的内心世界。)

总结全词 [赏析]       领会本词,应当从审视抒情主人公“我”的形象人手。 

   

全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下阕抒情,通过回忆,形象地概括了早期共产主义战士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沁园春·长沙》一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这首词上阕写景抒情,下阕追忆往事,而以“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一句,把上下阕贯串起来。从上阕的“谁主沉浮”引出了下阕的“粪土当年万户侯”和“到中流击水”的豪情壮志,突出了同学少年的峥嵘岁月,这就含蓄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正是需要这样胸怀崇高理想、敢于英勇奋斗的热血青年来肩负主宰大地的重任。

沁园春1·长 沙2    

一九二五年  

   

独立寒秋3,湘江北去4,橘子洲头5。看万山红遍6,层林尽染7;漫江碧透8,百舸争流9。鹰击长空10,鱼翔浅底11,万类霜天竞自由12。怅寥廓13,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14?

 

   

携来百侣曾游15。忆往昔峥嵘岁月稠16。恰同学少年17,风华正茂18,书生意气19,挥斥方遒20。指点江山21,激扬文字22,粪土当年万户侯23。曾记否24,到中流击水25,浪遏飞舟26?

 

[注释]                          

     1、

沁园春:词牌名。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隋唐之际,大盛于宋,以后作者仍代不乏人。它原本是配合燕乐(兴起于隋唐,由汉族音乐、少数民族音乐与外来音乐融合而成,随着金元北曲的盛行而衰亡。燕,同“宴”,因常用于会,故名)曲调的歌辞,在发展过程中渐与音乐分离,成为纯粹的文学样式。词牌,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的名称,后来成为特定的词体格式的标目。某些词牌的命名,与创始之作的内容有关联,但后人倚声或依谱继作,则不一定受此限制,可以赋词牌本意,也可以撇开词牌本意自由发挥(为了说明词作的主题或内容,有时作者在词牌下自拟标题或加写小序)。毛泽东同志的词,皆属后者。

    

2、1911年,十八岁的毛泽东同志来到湖南省会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十三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自1913年至1918年,他在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1918年4月,与何叔衡等同志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1919年起,他先后在长沙修业小学、第一师范附属小学等校任教。“五四”时期,他组织领导了长沙学生和市民的爱国运动,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随后,又领导了驱逐湖南督军兼省长、皖系军阀张敬尧的斗争。1920年9月,他与何叔衡等同志建立了湖南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又组建了中共湘区委并任书记。1923年4月,他离开长沙,赴上海、广州等地继续从事革命工作。1925年春,他回湖南老家指导农民运动。同年秋,自韶山赴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游橘子洲、岳麓山,追怀1911至1923年间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因有此作。本篇首次公开发表于《诗刊》1957年1月号。

    

3、谓独自一人伫立在已有寒意的秋风之中。唐杜甫《乐游园歌》:“独立苍茫自吟诗。”

    

4、湘江:源出广西灵川东海洋山西麓,流贯湖南东部,经长沙北去,于湘阴芦林潭入洞庭湖。全长817公里,是湖南境内最大的河流。

    

5、本句补出“独立”的具体处所。橘子洲:在长沙西湘江中,古时洲上多美橘,因此得名。洲形狭长,故亦称“长岛”。

    

6、清周之琦《好事近·舆中杂书所见》词四首其二:“看万山红叶。”看:此系领字。据格律,当领起下四句十六字;据文义,则直贯至“万类”句为止。万山:群山。主要指湘江西岸岳麓山诸峰。万,言多,非确数。诗词中凡言

“万”“千”“百”,义多同此。红遍:岳麓山上多枫树,经霜后满山皆红叶,故云。 

    

7、层林:林木随山势高下而层叠,故称。尽:全、都。本句承上,谓岳麓枫林之红,若颜料染成。

     8、漫:满。碧透:谓江水碧绿至极。 

    

9、百舸:泛指众多的船只。汉扬雄《方言》卷九:“南楚江湘,凡船大者谓之舸。”争流:三国魏嵇康《琴赋》:“尔乃颠波奔突,狂赴争流。”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卷上《言语》载晋顾恺之赞会稽山川之美曰:“千岩竞秀,万壑争流。”本为群波竞逐而涌流,此处转以形容群舟争相行驶。

    

10、谓雄鹰展翅搏击长天,迅猛矫健。鹰击: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卷一四《天部》一四《霜》引《春秋感精符》:“季秋霜始降,鹰隼击。”《汉书》卷二七《五行志》:“故立秋而鹰隼击。”皆谓搏杀凡鸟。

     11、翔:本指鸟儿不扇动翅膀的飞行,此谓鱼儿悠然自得地轻缓游动。

以上二句,可参看《诗·大雅·旱麓》:“鸢飞戾天,鱼跃于渊。”三国魏曹植《情诗》:“游鱼潜渌水,翔鸟薄天飞。”

    

12、谓天地间的一切生物都在这秋色之中充分展示着各自的无拘无束的生存形式,象是在比赛看谁更自由。霜天:深秋季节。深秋霜降,故称。

     13、怅:惆怅、感慨。寥廓:空阔貌。 

    

14、主:主宰。沉浮:泛指世上一切事物的消长兴衰。以上三句意谓:面对广漠无垠的天地,感慨丛生,不禁要问,要思索:国家和社会的命运究竟由谁掌握?

     15、谓自己曾领着许多朋友到此地来游览。携来:挽手领来。侣:同伴。 

    

16、峥嵘岁月:南朝宋鲍照《舞鹤赋》:“岁峥嵘而愁暮。”宋陆游《十二月二十九日夜半雨雪作披衣起听》诗:“岁月惊峥嵘。”皆为感叹流年之辞,毛泽东同志转用以指不平常的斗争岁月。峥嵘,本形容山势高峻,引申则有特殊义。

    

17、恰:正值。此亦为领字,领起下四句。同学少年:杜甫《秋兴》诗八首其三:“同学少年多不贱。”

     18、风华:风采。茂:美、盛。         19、意气:情志、气概。 

     20、挥斥:奔放。方:正。道:强劲。    21、指点:谓评论。 

     22、谓自己和同志们所写的文章充溢着激昂慷慨的革命精神。 

    

23、粪土:名词动用,视……如粪土。万户侯:汉代制度,列侯大者食邑万户,即封地内有万户以上人家,所交赋税供其享用。此处借指大军阀、大官僚。

     24、还记得不?此三字提唱,引出下二句,即“记否”的具体内容。 

    

25、中流:此指湘江江心。江河中央往往水深流急。击水:毛泽东同志1958年12月21日在文物出版社同年9月版大字本《毛主席诗词十九首》的书眉上批注道:“击水:游泳。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26、夸张语,谓游泳时掀起的波浪遏止住了江中快速行驶着的船舶。本篇守谱押用一部平韵,韵脚分别为“秋”、“头”、“流”、“由”、“浮”、“游”、“稠”、“遒”、“侯”、“舟”。按律,首句不必入韵,“秋”字盖添叶。

     

 作者邮箱: lusie0230@sohu.com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