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高考优秀作文整理完全版(教师中心稿)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杂文参考高考范文 手机版


整理者:学习者 邮箱:nyhdq@163.com 

我相信你

    轻揭面纱,月姑娘把银白的清辉洒满大地。微风轻轻拂,阵阵清凉抚摸着大地,然而吹进我心中却是丝丝冰冷:“灵灵,真的吗?医疗事故?”“是的”,灵灵是我最青梅竹马的好朋友,她轻锁愁眉:“但真的是意外,我是医生,不会……”,她摸着脸颊上的疤痕,泪光闪闪。“我相信你。”我毫不犹豫回答,“这个官司,让我来吧”!

  不久之后,我见到病者和家属。“奇怪,那张脸,有点眼熟。”莫名的不安悄悄涌上心头,“太(多)心了吧”我想。

  一个月后,那股不安的预感应验了,各种不利的证据直指灵灵,连那恶魔般的往事,也被挖了出来……

  “灵灵”,不用问了,她打断我,“是他,我的疤,就是他,那个恶魔,那个地狱般的晚上,我永远忘不了。”

  我心头一震,一股莫名的恐惧涌上心头,“难道灵灵真的……”我不敢往下想。“为什么现在才说呢?”

  “有关系吗?”她冷冷地瞟了我一眼,“不相信我,迟早还不一样?我是一个坏医生,是吧?”她的语气里尽是嘲讽,眼眶湿湿,肩膀不住颤抖。“你们一样,都一样……”她喃喃自语。

  我望着她颤抖的背影,记忆中浮现一张天真可爱的笑脸,一张工作严肃认真的脸,一张目睹病患康复后的衷心祝福的脸,鲜明的记忆告诉着我;灵灵不会这样干,凭我与她亲密的交往,凭我对她的了解,她一定不会。

  “灵灵”我搂住她颤抖的身子,“记得6岁时你为啄伤你手指的小鸟包扎的事吗?”记得我们窝在被窝里谈理想时你说要成为一名好医生吗?记得你搂住我紧为伤疤哭的那个夜晚你发誓要用医术帮助更多的人吗?你不会在病人身上动手脚,一定不会!相信我!

  “你……”灵灵惊喜大叫:“你相信我?”

  “是的,我信我的感觉,老朋友了,感觉还会错吗?”我调皮地眨眨眼。凭我对她的了解,我的判断不会错。

“谢谢!”灵灵紧紧搂住我,强弊(憋)的泪水夺眶而出。

一个月后,案件没有进展。“我相信你。”我对灵灵说。

三个月后,对灵灵不利(的)证据出现了。“我相信你。”我对灵灵说。

九个月后,对灵灵不利的证人出现了,“我相信你。”我对灵灵说。

  二年之后,事情终于水落石出,真相大白。

  “谢谢!”灵灵握紧了我的手,“为什么你相信我?”

  “我是相信我的感觉,与你亲密交往成为好朋友,我相信我的判断是正确的。”我诚恳地说。

  月光姑娘洒下清辉,映照着我们相知相契的笑脸,映照着……我们相知相契的心灵!

  [简评]一等卷。内容25分,表达23分,发展等级10分。最后得分58分。

吊屈原赋

  尚记两千年前,贾公过长沙,自慨命运之不济,悒郁思索,而做斯赋。竟有同命相似之感叹,其悲叹人才之不为用,而忠言不被纳之意,盖与君之所行谬矣。命吾于考场之上,端午佳节,重做斯赋,以吊先生之灵

  呜呼,君虽为楚王之同姓,其血缘之亲.可谓近矣,君累世为官,与楚王之忠心,可谓昭然也,然竟为世人所不易,被君王黜免,终于郁郁而沉于汩罗矣。虽有昭昭若明星之德,有日月齐辉之才,一旦被疏,不复被用,虽心系楚国,胸怀天下,岂不枉然。(易当为客字之误)。

  余叹其感情之无用焉,君临天下,当以理为重,奈何信奸谗之语,而疏远信臣忠义之士也,怀王不用汝击,终招患祸,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吾惟惜其不以事理相推,而竟以感情之草草行事也。

  故天下之成就大事者,莫不恪守理,而自制于情也,人情莫不好悦己者,而恶直言者也,故庄宗虽有天下而终自谬(戳)于伶人之手,其沉溺于私情使然也。夫奸谗当道,以美色诱之,丝竹乐之,财 物乱之,使其远正直而近谗邪,虽已似日之昏昏,而不自知,至于祸已至矣,乃有悔色,岂不晚哉?

  人情有远近.而缘有亲疏,而公理无远近,正道无偏邪,君于九天之上,可忆及昔日否,子兰之流,力劝怀王之秦求和,终使怀王之魂留他乡,子兰岂不为楚王之亲近哉,有骨肉之亲,却不能远谋,有远谋之臣,未有骨肉之亲,情理相较,于情于理,竞何如哉,怀王屈理从情,终至斯地,虽有天地为其悲惜,然流(留)笑柄子青史矣。

  君沉汩罗,去今两干余载矣,夫两千余载之中,屈理而从情者,不可尽数,今日光华闪耀大地,然此事仍无有断绝之时,余作此文,毕汝可知,展汝之盛德,示汝之才华,以警戒世人,使其屈情从理,如此,则官不贪,如此,则民不奸,如此则百姓直田享用不尽矣。

  怀王于冥冥之中,定当后悔不迭,特以为情乃理之末,而理为情之始也,理从情而家不立,则国不治,则天下难平,情从理,则行路之人,可为骨肉之亲,邂逅之人,可助成大事,岂不如此哉?

  (注:之中标点一仍其旧,括号内文宇为录者所加)

点评:立意切题,分析政治与感情的关系精辟;全篇用文言文写就,且文笔流畅,标点准确,显示出雄厚的古汉语基础知识;熟悉中国历史,把古代人物与现代人物结合起来对比,提升了主题;将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自然结合进文章,生动感人,乃历年来很好的文章。

  无题

  拉开窗帘,阳光只有一种颜色   ——题记

 

  拉开窗帘,阳光只有一种颜色

  不论你喜欢

  赤橙黄绿青蓝紫

  当然情感无罪

  但它好像变色墨镜

  把整个世界

  染得非喜即悲

  把所有面孔扭曲

  给你看

  于是无知的你伸出指头

  “这个丑,那个美”

  别总给理智放假

  如果感情像雾

  那么当心它遮住了

  真理的彼岸

  如果感情像月光

  那么要知道

  它剽窃不了太阳的光线

  不是说感情总在欺骗

  只是它总有失真的一面

  时常擦拭你的双眼

  别让理智离开身边

  拉开窗帘

  你是否看得清暗礁

  如果是

  那么撑起帆

  起风了,你看那是岸

   这首诗紧扣感情的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这一话题,以阳光只有一种颜色起兴,用变色墨镜、雾、月光等现实中具体的事物本身具有的朦胧性来说明感情这一抽象事物所具有的易变性和不可靠性,用层层比喻阐述了感情在认识真理过程中的危害,告诫人们要用理智来判断事物的美丑,从而驶向真理的彼岸,非常确切和深刻,显示出作者有比较高的艺术方法运用能力。全诗构思奇特,内容深刻,语言生动鲜活,打破了中学生比较一般的语言模式。“别总给理智放假”等语句凝练而有哲理,富于形象性且有诗歌的韵味,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考生较为厚实的文学基础和灵活运用艺术方法的能力,这在考场作文中较难得。

  蓝色蛹·金色蝴蝶

  蓝色——流动的忧郁

  我想我是迷路了。

  城市里的道路迷迷转转,我却总也找不到出口;高高耸立的密密的楼群将天空割离成一张破碎的脸。(此处标点原为“,”)除了年轻,我什么也没有。

  母亲临死前冰凉的手指,父亲的叹息,后母的面孔……在我眼前飞转,织成一张网,我想逃,无奈跑不出去。

  我站在堤岸上看海,那些蓝色的波涛向我涌来。我深深理解堤岸的悲哀:(此处标点原为“,”)想远远退开,却又动弹不得。蓝色的忧郁从我的眼睛里流出,流过我的脸庞。

  蛹——自缚的悲哀

  我拒绝那个女人介入我的生命。我无法将她当作我的母亲。

  我拒绝了这个世界,我当作整个世界都是不爱我的。

  我看过一幅画:一个孩子站在广阔的芦苇丛中,没有云,没有风,没有走出去的方向,(此处标点原为“。”)只有寂寞来来回回穿行的声音。

  我也知道,我疏远了爱,疏远了世界。

  梦中,一只小小的蓝色蛹在轻轻哭泣。

  金色——我爱上了世界

  今天,她带我去看日出。

  我看看金灿灿的阳光一点点将海水忧郁的蓝色吞没。她送给我一张CD——《new baby born》,我不知道如何翻译,她告诉我是:“新生的孩子”。

  她在晨光中对我微笑,握住我的手,对我说这个世界其实很美,有很多人在爱我:我的父亲,在天堂的母亲,还有她。

  我转过身去,悄悄擦掉眼泪。

  蝴蝶——破茧后的美丽

  我感到背后隐隐的痛,转过头,惊奇地看到了一双金色的翅膀。

  原来,我正在一步一步接近爱。(此处标点原为“,”)亲近美好,才会认识美好。

  当我冷眼旁观时,生命是一只蓝色的蛹;当我热情相拥时,生命是一只金色的蝴蝶。破茧而出的过程,也是感情变化的过程,亲近世界的过程。

  用爱的眼睛看世界,我也如此美丽!

  点评:一首优美的散文诗

  这篇作文与其说是一篇散文,毋宁说是一首优美的散文诗。文中时时表露着真情,又处处流淌着诗意,在真情与诗意的交融中,体现出小作者感情上由忧郁转向明朗,认识上由偏执趋于理智的双重轨迹,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对生活、生命的独特感悟、理解和深厚的语文素养。

  文章在内容上选取了家庭生活中的变故在自己心灵上投射的影像来加以表现,但在选材上却又别出心裁:他(她)并未给读者完整地叙述一个在自己家里发生的故事,而是精心挑选了家庭发生种种变故过程中的两三个片断,并以这些片段为支撑点和联结点,重点表现了自己内心的感受以及自己情感和认识发生变化的过程,使文章表现出浓浓的人情味与亲和力。

  在结构上,本文也颇具匠心。文中精心设计了四个小标题,四个小标题连缀起来,又恰好是文章的总标题。四个小标题下,贯穿着一明一暗两条线索。

  暗线是“我”的家庭生活发生变化的过程:丧母——父亲再娶——“我”与后母的隔膜——后母带“我”去看日出——“我”重新发现并找回家庭的爱;明线是“我”的感情和认识变化的过程:情感上由迷茫、忧郁转为清新、明朗,认识上由偏执转向理智。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却又并不显得繁芜,而是轻重有别,主次分明,与四个小标题相得益彰,使整篇文章犹如一首优美的小夜曲。

  最值得称道的还是文章的语言:细腻、干净而富有诗意,同时又表现出很强的张力。如“蓝色”所象征的孤独、封闭,“蝴蝶”所象征的自由、热爱,都通过作者的语言得到了诗意化的表现。此外,诸如“我深深理解堤岸的悲哀:想远远退开,却又动弹不得”,“一个孩子站在广阔的芦苇丛中,没有云,没有风,没有走出去的方向,只有寂寞来来回回穿行的声音”,“我感到背后隐隐的痛,转过头,惊奇地看到了一双金色的翅膀”,还有文末点题的两段,都显得自然、细腻而传神,能给读者带来欣赏的美感。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准确把握题意的能力。与许多考生单方面谈论客观理智地看待问题、认识事物的重要性不同,本文中虽然没有一处明确提到感情亲疏与认识事物的关系,但却通过展现自己的心路历程,含蓄蕴藉地表现出了这种关系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也更为符合生活的逻辑。

  当然,作为考场上的“急就章”,文章的一些细微之处还有商榷的余地,例如:第一节第二自然段里的“我却总也找不到出口”中的“却”字多余,删去可使文意更顺畅;第一节第二自然段里的“割离”改为“割裂”,第二节第二自然段里的“当作”改为“以为”,可能表达效果更佳,但这毕竟是白璧微瑕,并不影响本文的优秀性。

永夜——2050年第364个清晨

  我生平第一次坐在户外的花园上,呼吸新鲜空气……走进天堂般的感觉让我畅快不已。

  自从我来到这个世界,就没有感受过人真正活着的感觉,每天面对的就只有枯燥的书本物理公式,那些穿着白大褂、戴着深度金丝眼镜的人如影随形般地徘徊在我的耳边。我讨厌这一切。

  直到有一天,我知道了发生这一切的原因———我是一个克隆人,一个被称做“爱因斯坦2号”的克隆体。现在我终于明白,在人世,我没有亲人,如果那个叫爱因斯坦的和我长得一模一样的大物理学家是我惟一的亲人,他早已离世。如果那个生我的女人是我的母亲,她已经变成了科学的机器而变得毫无意义。

  我怨恨,怨恨自己的生命为什么这么卑贱,人类如此轻易地扼住了它的咽喉,为人类服务那么自然地就成为了它存在的准则。

  我决定,逃离!

  在我下决心以后不久,我所在的研究所就爆炸了。装定时炸弹对于我来说并不是一件难事,因为我有爱因斯坦聪明的大脑。

  我从收音机里听到了中央调查局对于这件事的种种猜测,这么精明的人类居然没有怀疑我,因为……也许他们认为我具备爱因斯坦品格高尚的基因。愚蠢的人类!

  我来到了一个街心公园,在那里眼望着枝头的鸟雀,惬意无比。“叔叔,你吃雪糕吗?”一个长相无比甜美的小女孩微笑抬头问我。我的脸红了,慢慢地蹲下身,轻轻地吮了一口她手中的雪糕。“真甜”,我微笑着对她说。

  我们在花园里玩了起来,这是我第一次和人类分享到他们的快乐。突然,一大群警察包围了我。“我是秀兰·邓波儿的克隆体。”小女孩依然微笑着说道。

  我彻悟。

  我心里一直笑着我自己,我果然不是真正的人类,永远也比不过他们的精明,无论我的头脑多么优秀。

  伴随我的将是永远的黑暗。

  考生真是艺高胆大,不写四平八稳之文,敢在高考场上玩险棋。这篇文章体裁新颖,它是我看见的惟一一篇科幻体文章。考生的写作基本功也很好,叙事婉转曲折,波澜跌宕,语言流畅生动,富于个性,过渡自然,衔接紧凑,首尾呼应。确实写得引人入胜。

  我想给这篇文章评满分,但心里又有点拿不准。于是,我请来陈校长帮助定夺。他浏览了一遍,又仔细阅读一遍,站起身说:“这篇文章乍看似乎有点离题,细看却写得很好,似乎结构欠严密,至少可评58分(满分60分)吧!”

  首先,考生写作基本功很扎实,具备优秀的写作能力。这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基本目标,也是高考作文评卷的一个重要尺度。

  其次,这篇文章的科幻体裁很新颖,可能全国也很少见。科学幻想的能力是现代科技进步的基础和动力,是一种应该大力提倡和发扬的能力。

  第三,这篇文章思想深锐,切合题意,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它关注现代社会科学认知发展所面临的两种前途与命运:一种是克隆人“爱因斯坦2号”所代表的现代科学认知的未来前途,即科技既能造福人类,也能带来它的副产品,它会使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充满了前所未有的隔阂和猜忌,使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日渐疏远和冷漠。这一趋势已呈端倪,引起广大学者的关注与忧虑。另一种是克隆人秀兰·邓波儿所代表的现代科学认知的未来前途,即伴随着人类认识的进一步深入、现代科技的发展,现代社会的情感生活质量将会越来越高,人与人之间将愈加充满温暖和谐的人情味。可见,现代科学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或造福人类,或扼杀人类。今天,谁能保证现代科学的异化产物诸如克隆人,不会对人类伦理情感带来毁灭性的灾难呢?

  所以,这篇文章除了具有一般优秀作文所具有的特征之外,还有一个极为闪光的亮点,那就是对现代科学(包括认知)发展的忧虑,对人类命运的关注,表现出强烈的人文关怀。这是一般文章难以比拟的。

考生能够在考场上限时写出这样优秀的文章,我想,这与他平时大量阅读、善于思考是分不开的;也与他所具有的人文关怀、自我修养分不开;更与他平时勤于练笔,写作基本功扎实分不开。这些,都是我给这篇作文评满分的理由。该作文经定评后被评为满分。(贵州大学中文系 刘中黎)

有色眼镜的启示

    走进眼镜店,有色眼镜,琳琅满目:浓墨、墨绿、浅橙、深棕……选一架?戴上浓墨,黑云压顶;佩上墨绿,置身莽林;架上浅橙,风扬沙尘;扣上深棕,满眼咖啡……摘下来,哦,原来晴空万里,世界是这样本色。

  走出眼镜店,我生出许多联想……

想到了天雨墙坏的宋国人,他戴着蔚蓝色眼镜看儿子,看出了预见的智慧,因为那是家人,上阵还要父子兵呢!戴起蛇绿色眼镜看邻人,看出了狡诈和邪恶,因为那是外人,防人之心不可无呀!想到了道光皇帝罢黜林则徐,禁烟条陈再好,他毕竟是汉员,戴上青冷近视镜,可信不啊!琦善再庸碌无能,奸佞贪婪卖国,可终究是一家人,戴上粉红老花镜,不用他用谁?想到了日韩世界杯,全体韩国公民,包括总统金大钟,他们都怎么了?面对不公正的裁判带给韩国队的胜利,起立欢呼,民族情结也可以异化成有色眼镜吗?

  在这里,我只想讲一个突然想起的小故事……

  小学那会儿,“三好生”由同学们选。记得四年级时,班里有个女孩羞怯拘板,又倔头倔脑,没有什么朋友,更不会亲合老师。同学偶尔提到她,总叫“老蔫儿”。谁也没想到,这“老蔫儿”期末居然考了个第一。选“三好”时,老师先把一贯名声显赫的“红人儿”的名字大大地写在黑板中央,再由同学提其他候选人。考了第一的“老蔫儿”似乎被人遗忘了,直到提名快完时,才有同学提她,她的名字极不起眼地缩在黑板的一角儿。举手选举时,她又被遗忘了,同学们争着选自己的知交好友。当老师一个个擦去落选的人名时,才在角落发现了她。通过厚重的眼镜片,老师斜睨着不屑的眼神问:“哦,这还有一位呢,谁同意?”引出全班一阵哄笑。无意中,我瞥见“老蔫儿”,她缩在教室的角落,两眼失神地大张着,注满了惶惑。这眼神深深刺痛了我幼小的心:我感到了我们的残忍了,虽然还不明了这残忍究竟是什么。

  大了,我才明白那眼神中包含的是自身价值被否认的痛苦。我们在老师有意疏远的指挥棒下,残忍地否定了一个同学的价值;把一个孤言寡合的同学狠狠推向自卑的悬崖!那时,我们虽然年幼,但“以亲疏断优劣”的意识却早已潜移默化,扎根心田。我们小小年龄就戴上了有色眼镜——亲就好,不好也好;疏就差,不差也差。如果谁不够朋友竟能出类拔萃,便要诧异、否定、嘲笑、排斥!长此以往,长大成人,有色眼镜摘下就难了。

  这有色眼镜实际是变色眼镜:透过这付眼镜看亲朋好友,粉面桃花、出水芙蓉、梨花带雨、梅枝独俏;透过这付眼镜看路人疏客,败柳残絮、枯藤老树、流水落花、地衣红皱。

  小事如此,大事亦然!

摘下有色眼镜吧,那将消缩你审视美、享受美的视野;抛掉有色眼镜吧,你会发现美景和亲情遍及五湖四海

爱莲说

喜欢荷,喜欢她的淡淡清香,喜欢它的淡淡粉红,喜欢她的亭亭玉立,喜欢它的濯清莲而不妖,喜欢它的柔情似水……

  眼里,除了怜爱还是怜爱。就像雨巷里的那位带着丁香般幽怨的少女,在梦里,挥也不去散也不去。除了她的身影还是它的身影,除了她的俏丽还是她的俏丽。牡丹?玫瑰?百合?菊花?面对这些后宫佳丽,我却像一位挑剔的美食家,一位追求完美的艺术家,总觉得它们少了点什么,不能给我完全喜悦的感觉。也许这正是偏爱莲的原因吧!

  情人眼里出西施。莲,让我觉得它就是花中之王,无人可比。朋友说我过于喜爱它,忽略了其它花的美丽,也许是吧!暮春三月,白花争努,牡丹芍药,妍丽妩媚,使人为只震惊;夏季炎炎,紫罗兰、玉兰散发淡淡幽香,祛除夏意,让人心旷神怡;秋高气爽,菊独傲枝头,正直傲洁油然而生;隆隆寒冬,梅独自争妍,不畏严寒,吐放清香,赞美之词不可胜数。但是,我仍固执地认为莲才是完美。

  对莲的喜爱,使我成为百花不公正的裁判。在生活中,对事物的是非曲直,我们仍是不公正的裁判吗?

  夜深了,我静静地躺在床上,被这个问题烦扰着。回忆的匣子被偷偷地打开,往事如水流过,重现眼前。

  因对个别的崇拜,我成为他的守护者,旁人稍有异议,便拳脚相加,小伙伴们对之敬畏,便缄口不语,使我内心稍稍喜悦;因和亲密伙伴要好,便不理事情对错,不分青红皂白,硬着脸皮要站在朋友一边;因对个人稍有偏见,一出现可疑之处,聚焦点便投向他;因为自己的喜好盲目顺从,人云亦云,都不知道在干些什么。

  猛然发现,曾经,自己是如此没有主见。成了失根的兰花,追逐的浮萍,飞舞的秋莲因风四散的蒲公英,我又当了生活不公正的裁判。

  世界甚大,要认清每一事物,更应抛开我的个人感情,透过现象看本质,让我们的生活更有主见,更能感觉自己的存在。就像一棵巨松,扎根在山崖之间,不随山水、飓风而改变自己的位置;就像一棵独自开在山谷里的野百合,不管有没有人路过,仍开得那么鲜艳那么快乐。

  爱莲,却不溺爱莲。爱生活,应该是个公正的裁判。

真理只有一个

袭人的寒风沿着漫天枯黄的野草卷来,我在苍茫的幽幽古道上,寻找着千百年来被遗忘和丢弃的珍宝。

  那是一种怎样的奇思,会将真理埋没在幽僻的山谷,若不是有夸父追日的决心,怎有人能将它觅到。那是一种怎样的悲哀,是洛阳古道上响彻云霄的感叹,还是阮籍穷途惊天动地的恸哭;是哈姆莱特站在崖边生存或者毁灭的抉择,还是千里孤坟,昭君幽咽琵琶的怨怒。 

  我不知道亲缘对我意味着什么?莫不就是我的姓氏和血统。那么真理又意味着什么?难道仅仅也就是一种痴迷的执著。我不知道“文敌诗友”的白居易、元是怎样作出这种两难的选择,更无法想象那个为江州司马惊起的大诗人怎不受到“文敌”的牵绊,反而泪溅湿青衫。

  我不解爱因斯坦和波尔为什么开始还争得面红耳赤,转眼间又坐在一起谈笑风生。

  是情感埋没了真理,还是真理在情感的簇拥下熠熠生辉。这真是一种无助的悲哀和孤独。

  我是我父亲的儿子,而我却认为父亲的处世过于圆滑。我是我老师的学生,而我却认为老师的教学过于呆板。我理解父亲的苦衷,更尊重老师的劳动。但“真理只有一个”,我只能选择这惟一不让我感到心疚的东西。

  浩渺的星空呀,你永远闪耀着动人的灵光。你哪里知道纵使万丈的火山灰能掩埋整个的庞贝古城,却永远也掩埋不了真理的曙光。

  罗马广场上空激扬着令人振聋发聩的文字:“未来的世界会认识我的价值……”躁动的人群中回荡着为和平、为真理护卫的前以色列总理拉宾的声音:“相信我,千万人呼喊的声音比不上一个在战争中失去了儿子的母亲的痛苦……”

  对面不是血海深仇的死敌吗?为什么明知危险重重还要执著主动伸出和平的双手?这里不是满目疮痍的子民吗?为什么还要背着激进的青年,迈出寻求和平的出路?激进青年的爱戴难道比不上对手的停战吗?亲亲子民的情感难道比不上与“敌人”的一个握手吗?

  “真理只有一个”,原来这就是答案,是我寻寻觅觅、魂牵梦绕的唯一的归宿。也是千百年来,无数仁人志士终身追求奋斗的唯一终极。

  荐评:文章立意高远,涉及对人文的终极关怀;材料典型而有新意,显示出作者相当不错的认识水平和文学素养。全文结构谨严,紧扣情感因素对认知的关系行文,步步深入,揭示了“真理只有一个”,人类必须挣脱感情因素对认知的影响的道理,中心突出,切合题意;内容充实,材料典型;理性的表述中洋溢着真挚的感情。用笔灵动,语言流畅,文章大气。荐评人:陈良玉老师(曾担任湖南省高考作文评卷组组长) 

保姆与家教

柳靓,武汉大学社会学教授,单身母亲。就因为是教授,就因为是单身母亲,柳靓才请了个小学毕业的乡下妹子当保姆,一个武汉大学大三学生当家教。这故事啊,也就从这里开始……

  你看那乡下妹子,圆圆的脸蛋,小巧的嘴,一双汪汪的眼睛清纯着呢,住了那么个把月,可把柳靓家里弄得井井有条,喜人呐!柳靓心里自然欢喜,大大方方地将所有生活费给了小保姆,更将她视为自己的亲妹妹。

  你再瞧那家教,马尾高竖,精神抖擞的,和柳靓家女儿聊得可火热呢!但似乎,她工作做得不够好,那小女孩除了会吐一两句洋文,考试总在七八十分徘徊。柳靓正思索着要不要换个家教。

  唉,也怪教授她自己心理作用,用什么“分而使力,用心专矣”,心理不平衡了吧?!

  星期二,正赶上柳靓的新学年报告会,这可是全校性的活动,仪表上不得马虎。想起假期新买的长裙,柳靓不禁笑了,连那个当家教的二十出头的姑娘都说穿不出自己那样的洋气,自己都三十四了。就这么想着,柳靓喜滋滋地从衣柜里取出长裙,比划着……“哎哟!”毫无预警的,裙子的下摆破了个大洞,柳靓大惊失色,这到底会是谁干的,好好的一个心情全给破坏了。柳靓无奈地坐到床沿,眉头深深锁起……

  “会是谁呢?不可能是小保姆,对,不可能!那天她只是怯怯地站在一边看,不可能弄坏的。女儿又穿不了这么大的,肯定是那个小家庭教师,那天,她看我穿的裙子,眼睛眨都没眨过一下,肯定会是她!”好像没经过什么思维斗争似的,柳靓一口咬定是家教弄坏了裙子,愤然夺门而去……

  忘说了,她不是去理论,而是去讲学了,因为,她知道,下午女儿要补课,自己又不在家,家庭教师一定会趁这个机会拿她的衣服穿,到时候,就可以逮个正着。一切照计划进行着……

  到家门口了。对了,就是那个人!柳靓差点没冲上去按住她。“等!等!等!等她到家门口,就捉住她,我上个月才买的鞋子,你也穿,太放肆了吧,讨厌啊!”尔等生气就跟柳教授现在这样没风度了,她一个箭步上前,扳过对方的身子,惊了———保姆!她的脖子上还多了一串项链。

  这样,我想,柳靓又可以在学会上发表论文了。

  荐评:小说没有“感情亲疏”“认知正误”之类的字眼,但以具体生动的形象显示了感情对认知的影响。柳教授家里请了一个保姆和一个家教,保姆能干,招人喜欢,家教“似乎工作不够好”。文章用墨不多,但巧妙地表现了主题。构思精巧,情节曲折,出人意料之外而又在情理之中。荐评人:陈良玉老师(曾担任湖南省高考作文评卷组组长) 

——网络个人主页设计

  相关主题: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

  时事挖掘:前不久曾有这样一起案例,一位音乐教授在一次歌曲大赛中任评委。在初赛中,他给一位选手打了最高分,而在复赛中,却给了最低分,最终此选手与冠军头衔擦肩 

而过。究其原因,原来这位教授在初赛后发现这名选手是自己“死对头”(另一位音乐教授)的学生。

  相关链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时常可以看到一些“情人眼里出西施,陌路之中成东施”的例子。另外,一些家长对自家小孩同他家小孩双重对待的现象也屡见不鲜。还有“靠亲戚开后门”,“靠熟人走捷径”的套路也不是屈指可数的。人与人如此,国家之间也如此。像美国对外就施行双重标准,对亲密的国家与对疏远、敌对国家采取截然不同的态度。

  专家评论:以上所述皆为凭感情亲疏来引导个人认知的事例。归根到底,这是一种“单眼看世界”的表现。也就是从自身利益出发,从自身的角度来认识和解决问题。

  人的认识因人而异,客观上受当时社会条件制约,主观上与一个人的立场、人生观、知识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由感情亲疏来决定事物的认知其实质也是一种片面的唯心主义,没有客观地全面地来认知事物。

  所以,只有端正自身的立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全面地认知才能摆脱“感情”的囚笼,实现理性的飞跃,才能真正“用双眼看世界”。

  即时评说:用双眼看世界不仅是一种科学的认知方法,也是一种正确的处世原则。古有“包青天”刚正不阿一视同仁,今有众多的医务人员视人民的利益如自身利益,舍生忘死、夙兴夜寐地战斗在“抗非”一线。我们伟大的祖国在沉睡后振兴,用平等互利的原则对外开放,用非歧视原则与各国友好贸易,以无敌国外交享誉世界。

  压轴发表:让我们用双眼看世界,冲破“感情”的桎梏,你会发现人生原来可以如此开阔美好,世界原来可以如此精彩美丽。

  让我们用双眼看世界,打破“感情亲疏”的标准线,未来的星光大道,定将畅通无阻。

荐评:文章构思新颖,以“网络个人主页设计”这一前卫的形式构思全文,别具一格。准确把住命题者思想的脉搏,把“情感”和“认知”的关系上升到认识论的高度,辨证地分析问题,使文章更有深度;由一位音乐教授凭个人情感给出前后反差极大的分数,拓展到国与国之间,因亲疏不同影响对国际事务截然不同的态度,使文章更具有广度。事例典型,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态度鲜明,感情真挚。文章以时空挖掘作为引子,以相关链接为突破口,以专家评论为切入点,进而亮出自己的观点,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结构严谨,语言流畅,是考场上难得的佳作。荐评人:熊国斌老师(2003年湖南省高考作文评卷组组长)

我爱唐装

APEC让全世界刮起了“唐装热”。看着那不同肤色、不同国籍的人们着一身相同的唐装时,我不禁呐喊,我爱唐装!

  曾经,这样的传统服装让国人排斥,单调乏味,不及洋装轻便舒适,人们抱怨过,人们责难过,穿着这样的衣服甚至让他们羞愧,我不禁要问:一件衣服,有那么多过错吗?

  我们明白,错的不是衣服,而是有些人戴上有色眼镜去审视它的眼光。民族落后,让他们自卑自怜。于是,在他们心目中,一切与祖国的、民族的、传统的沾边的东西,都没了自信:动画片不及日本的生动,名著不及俄国的有内涵,手机不及美国的先进,甚至觉得连文字也没有英语简单。一旦丧失了民族自豪感,一旦蒙上了落后的阴影,人们便陷入“外国的月亮总是圆的”的误区。

  可为何,唐装还是那件唐装,如今却走上了国际大舞台,并绽放着最美丽的花朵呢?为何,唐装还是那件唐装,如今却成为一种时尚潮流呢?

  原来,这是中国经济腾飞之后,是中国重振泱泱大国雄风之后,是人们足以骄傲地自称“我是炎黄子孙”之后对民族热爱最直率的呈现。爱祖国,爱唐装,爱这个能让我们扬眉吐气的国家的一切。我们的“海尔”拒绝了多少想要分一杯甜水的外企,我们的陶瓷惊艳了多少黄头发蓝眼睛。

  因着民族的爱,撒播对唐装的爱。

  人的感情左右着人的判断力。回想那不屑于唐装的年代,真的是因为衣服本身吗?谁能否认当我们一想到它的传统就嗤之以鼻的偏激呢?谁又能否认其实我们根本没心情去看它一眼,就更别提客观评判它的轻率呢?

  唐装以上等丝绸制成,其上的刺秀艺术更凝聚着中华五千年的文明———这样的认识,难道不是基于我们发自内心的赞叹吗?这样的改观难道不是因为我们心中充满的民族之爱吗?

  民族的自立自强拾回了人们久违的判断力,真爱唐装也罢,因爱中华民族而爱唐装也罢,我只想高呼:我爱唐装!

  (推荐老师:夏纯德 朱志超)

  点评:“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是个在一定程度上尚属宽泛的话题,写作空间仍相当宽阔。在多数考生泛题泛作,从亲情、友情入手时,本文却独辟蹊径,大题小做,从“唐装”楔入,就避开了一窝蜂的俗滥,以独特的视角,在选材上出了“新”。

  这又是个有较大限制的话题:于“感情”包括“亲疏”,于“事物”要谈“认知”,更要顾及关联二者的“和”。本文写国人对“唐装”的“亲”,是后来的“赞叹”和“爱”;而“疏”是先前的“排斥”、“不屑”甚至“嗤之以鼻”:这鲜明的对比都源于“认知”的正误。由于在这些关键字眼上做足了文章,文意与话题之意达到了“切”合。

但本文分析二者的关系,又不是局限于就衣论衣,而是透过表象一层层洞察到实质:从唐装到国货,到祖国传统美物的亲疏感,再到国家经济腾飞,国力强盛带来的“认知”观的巨大变化,所以本文的立意,还突出了一个“深”字。

路是月的痕

依稀想来,已有几年未踏上这一条洒满月光的小路了。小路是父亲亲手用鹅卵石铺成,在月下泛着朦胧柔和的光。路的那头,连着那河边的小屋,连着我的父亲。父亲呵,你是否依然执着地坐在岸边,哀怨地吹着笛子,等着儿子的归来?

  父亲爱好吹笛。小的时候,父亲的笛声载满了我童年的乐趣,像那条丝带一样的小河,牵引着我的童心在父亲爱的港湾里晃悠。父亲很疼我这个惟一的儿子,老喜欢用粗糙的双手捏我的脸蛋,不顾我疼得哭起来,还兀自傻呵呵地笑。每天日暮,父亲带我到河边的草地上放牛。父亲常常放开牛绳让牛自己吃草,自己便从背后的草篓里摸出笛子,鼓起腮,吹出世间最美妙的音乐。我就靠在父亲腿上,看着天边的夕阳将父亲的头发染上点点金色。我爱父亲,父亲的笛声最美。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讨厌起父亲,讨厌他满嘴烟味,讨厌他的黄牙;讨厌他背个草篓到学校找我,还从窗外傻傻地盯着我看,我还讨厌他没有本事,只知侍弄几亩薄地,连我的学费也没能赚回。我和父亲逐渐隔膜了。在被我吼了几次后,父亲不再打着赤脚去学校看我,不再唠叨着让我好好学习。他保持沉默,而打破沉默的惟一方式就是吹笛,如怨如慕,而在我看来,这又成了不务正业的标志。

  我到外地上学去了。离去的前一天晚上,我走上那条熟悉的小路,感觉到一丝眷恋与不舍。路像是月光在地上划过的痕,也划过我的心。几年时间里,我未回过一次家。母亲在电话里告诉我,我走后,父亲整日像掉了魂似的,茶饭不思,只知去河边吹笛子。最终,我应母亲的请求回到了家。到家里已是夜晚,月刚升起,当我怀着无尽的思绪在小路上行走时,遇到了等我的父亲。我忽地一下子哭出来,紧紧抱住了父亲。我请求父亲给我吹笛,父亲答应了。哽咽的笛声又在耳畔响起,响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勾起我的回忆。我感觉到父亲眷眷的爱子之情,感到愧对父亲的笛声,父亲爱我,爱着自己的儿子。他为我吹了十八年的笛子,而我此刻才发现它和我的心竟产生如此强烈的共鸣。

  路很美,很美,是月划过的痕。月是路的魂,父亲的笛声是我的心魂!(推荐老师:颜伏敏 李仁剑 项锦华)

  点评:“感情亲疏与认知的关系”,这本是具有很强思辩性的话题,本文却对这一话题作了含蓄而形象的诠释:儿时爱父亲,其笛声最美,年龄稍长时厌父亲,吹笛被看作“不务正业”;到外地求学时复苏了爱父的情感,其笛声与我的心产生强烈的共鸣———“我”对笛声的认识就是这样受着感情的支配!

  文中月、路与笛声既构成了朦胧而静美的如诗的意境,又成了结构全文的线索。特别是笛声,既是父亲情感的宣泄,又是“我”认知的对象,还是刻画“父亲”性格的道具。父亲带“我”放牛时用笛声抒发“美妙”,父亲与“我”有隔膜时用笛声传达“爱子之心”。

  本文语言优美而形象,“路是月的痕”,月是路的魂,多么新奇而富有诗意的比喻!“用粗糙的手捏我的脸蛋”,“兀自傻呵呵地笑”,“讨厌他满嘴烟味,讨厌他的黄牙,讨厌他背个草篓到学校找我……”细节的白描与排比的辞格,刻画出“父亲”的质朴、憨厚、隐忍、痴心的性格特征,蕴含着浸渍乡村风味的浓浓亲情,不乏感人的力量。

综上所述,本文不失为文质兼美,耐人咀嚼的记叙散文,被评分满分作文应当之无愧。

学会历史般的旁观

在蝶的眼中,花是天使,因为花给予她生命的甘露;

  在花的眼中,蜂是挚友,因为蜂给予她生命的延续。

  然而在蝶眼中,蜂不过是埋头苦干的笨蛋,在蜂眼中,蝶不过是游戏花间的浪子。

  

  爱憎蒙住了理性的心。跳出爱憎,历史会还给我们一份真实的面目。

  霸王骑着乌骓化为了鬼雄,虞姬将生命之花化作了矛尖的湛蓝,于是心被感动了,那殿上之君只不过是无耻小人,听听汉家小儿高唱“大风起兮云飞扬”,就热血沸腾。

  可是就是这个被唾骂的人建立了中华大地的一代霸业。没了他,哪来的张骞扶着驼铃走向天山的雪莲?没了他,哪来的卫青舞着旌旗奔向大漠的飞沙?

  历史长河滚滚奔流,告诉我们———刘邦比项羽更有才能去成就一番霸业。

  炀帝踏着龙舟走向江南的七月,黎民抱着妻小沿河悲恸。于是血被激怒了,那由南向北奔流的运河不再雄浑,那滔滔河水浸透了百姓的血泪。

  可是就是这条劳民伤财的大运河,书写了大都的辉煌,托起了沿河的点点明珠之城。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告诉我们———京杭大运河灭了一个隋朝,却也开辟了更辉煌的盛世。

  人镜对着太宗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开创贞观之治的盛世。于是双手挥舞着高呼“明君”、“伟人”。

  可即使是这样一代圣明,我们又怎能忘了玄武门前的血泊?

  历史的高峰回响着一个声音:“再伟大的君王,他的身后也有白骨累累,血汗斑斑。”

  跳出爱憎后的我们,会有一双清澈灵动的心眼。环视世间一定会有新的认知,更加公正、更加客观。

  以清澈的眼审视自己,对于任何过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以灵动的心审视世界,对任何对错,保留一份最真实的了解。

给所有的事物一个旁观的眼神,让历史的车辙辗过额头,留下赞许的痕迹。

(推荐老师:陈立学 王树华 王先海)

  短评:人们常说,历史是公正的,但人们对于历史的认知,往往并不公正,因为有了爱憎,有了喜恶,人们便戴上了有色的、变形的眼镜。

  历史之于现实,又是一面明镜,而如果添加感情色彩,明镜里也难以找到折射当今社会的真实。

  于是,审视历史,面对现实,我们需要摒弃个人的好恶,摘下有色的眼镜,“给所有事物一个旁观的眼神”!

  从现实到历史,再从历史到现实,感情色彩怎样影响我们对历史的反思,客观真实与主观感受又有怎样的联系,作者站在历史的高度,为我们作出了深刻和独到的剖析。而这种深刻更借助了形象,这样独到又不失于空泛;写现实硬实,能以自然景物为喻,生动形象;评历史事件,又以素描的方式勾勒人物,通篇融精辟的广义于具体形象的“具象”之中,深得鲁迅先生“形象论证”之妙。

  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显示如此厚实的底蕴、如此俊逸的才华,委实难得!(阅卷老师 王先海、王树华 场内点评)

拨开天空的乌云

以前我很讨厌道家的思想,总觉得道家那些一味消极避世的观念看似超脱,实则是一种颓废,于是我也就很讨厌道家的音乐。虽然我并没有怎么听过,但道家的音乐在我脑海中一开始就被打上了颓废的标记,笼罩着层层乌云。

  朋友送给我一盘磁带,其中有一曲道教的《松山风曲》,我一听那淡如白开水的筝声就头疼。而且其中又夹杂着沙哑的二胡凑热闹。与其说它追求的是一种静,不如说它追逐的 

  

是一种杂乱,一种无感情、无理性的凌乱,我一听就烦,然后就倒带。

  再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去了趟武当山。幽静的山中洪亮的钟声与道观中缭绕而升的烟火仿佛创造了一个远离尘嚣与繁芜的人间。一切感觉很清淡,是我比较喜欢的感觉,这时,一种朦胧的亲切感在我潜意识里开始滋生,隐隐然间觉得渺远的道教离我又走近了一点。

  回家后,我对这种感觉有点不理解,便去问一个我很崇敬的长者。他以前打过仗,当过不小的官,我说出了我的感觉,他用手一拂颌下长须,微微一笑:“听听这个吧!”“这一定是好曲子喽!”我见他把磁带放入放音机时心想。

  乐声缓缓而起,几声古筝似山中的几阵清风,拂过树叶,带来几声鸟鸣,引起一阵灵动,我心一悸:这好像在哪听过,可当时又实在想不起来。

  然而筝声渐密渐稠,似天上的几处白云互相追逐打趣,引得鸟儿也性子一乐,叽叽喳喳地叫了起来。不经意间,略显凝重的二胡插入其中,用沙哑来表现几分随意、几分思索。这思索如天马行空,无牵无羁,自在飘扬。古筝的灵动与二胡的悠扬恰到好处地揉和,把一种内心无所羁绊的欢愉演绎得淋漓尽致。

  待最后一个音符弹出一缕升天的轻烟,我回到了现实。长者用慈祥的笑容看了我一眼:“这就是《松山风曲》,你听过的,再听一下,还好吧?”我愕然。他又继续,“道家的超脱对的是繁芜的世俗,道家也热爱自然,他们所爱的是纯真无尘的自然。道家的音乐实际上是很爱生活的……”

  同一首曲子,开始听时设置的感情亲疏不同,我对道家音乐的感知竟然千差万别。我想在以后的生活中,如果我能意识到感情对事物的这种负面影响,并注意克服,一定能更多地接近事物本来面目,正如同这次,“拨开天空的乌云,我看到了骑鹤的仙人”一般,这“乌云”便是感情障碍。  点评:本文令人耳目一新。拟题恰当,用“天空的乌云”比喻“感情的亲疏”,准确地揭示了文章的主旨。选材新颖。从对道家音乐的认知过程入手来表达对话题的理解,意蕴深远,不落俗套。线索明晰。无论是记叙议论,还是抒情,都紧紧抓住对道家音乐的认识这一主线,深层次地揭示感情亲疏与认知深浅的逻辑联系,显得跌宕起伏,摇曳多姿。另外,情景交融、详略得当,用语准确典雅也是不容忽视的优点。

        情感——认知——文化

  曾经热血沸腾地仰视你,爱你的一切。中华———我的文化。

  那是《诗经》中的一汪清水,在水一方的伊人;那是华美的楚辞,闪闪发光;那是孔孟思想,百家争鸣;那是大唐华章,仙乐飘飘;那是高山流水,那是古长城的细细青苔,那是岳麓书院的依依夕阳……漫步在中华的文化里,多少人醉得不知归路,多少人沉醉于那泛黄的书页,将精华与糟粕统统吸收。

  因为深爱你,我们忘了去洗净你,忘了理智清醒地去看你。在不知不觉中,流水静默不流,华美的书页一页页在腐朽。

  我们变得自大,我们变得骄纵。大宋宫廷,白衣秀士,文臣儒士们忙着作诗写赋,用程朱理学教化子民时,北方的铁骑席卷了中华;康乾盛世,书生们忙着去作八股,去作经注考证时,大洋的另一端,开始了科技革命,改写了历史……我们有四大发明,我们有地动仪,我们有早他国一千多年的圆周率。可是,我们的土地上蕴育的是以农为本、固步自守的黄色文明,我们有郑和去炫耀国威,可是我们没有发现新大陆的哥伦布;我们有李白杜甫,却没有哥白尼牛顿;我们知道天朝上国,却看不到外面的文明……我们陶醉于自己,我们不断地用《天工开物》、《农政全书》去总结辉煌,却忘了重视审视自己的文化……我们落后了。

  历史在悄然逝去,心中的热情并没有冷却,但我们多了一分理智,在仔细地审视……

  我看到了一位老人,用刀一样的笔尖为自己的文化做手术———他是鲁迅。我被深深地震动了。我们不是不爱自己的文化,而是太爱,以至于束缚了自己的灵魂。他,让我们深深的明白,不能因为情感而影响对文化的认知,不能用迷信代替理智。

  旭日东升,新的阳光在冲散陈腐的气息。崭新的人们放下了对自我的迷信,去追求真理。走来了孙中山,李大钊,迎来了毛泽东、邓小平,“天朝圣国”的幻觉消失了,代替它的是“与时俱进”。我们激动欢欣……

  我们终于冲破了情感的依恋,用一分理智去审视自己的文化。没有全部接收,也没有全盘否定,我们的目光更客观、理性而又智慧……

远处,传来“关关睢鸠”的乐声,依旧那么传神、清晰、生动……

点评:本文以中华文化为陈述对象,将对中华文化热爱之情感寄托于几个具体的代表,给读者以无穷的想象空间。通过对比,将汉民族与少数民族、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之优劣,清晰展示,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让人从情感中冷静下来,隐隐有《左传》、“史迁”沉稳客观。在前面多处点明“情感”“认知”“理智”的基础上,中心水到渠成:“不能因为情感而影响对文化的认知,不能用迷信代替理智。”题头别具情趣,结尾更是紧扣开头,同时暗示中华文化重新焕发生机活力,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至于内容疏朗跳跃而结构严丝密缝、语言概括凝炼而音韵铿锵优美,也非等闲之作可比。当然,白璧尚有微瑕:第二段末尾“在于”重复;第四段“蕴育”应为“蕴含”或“孕育”;第六段“迷信”可换成“愚昧”,但瑕不掩瑜。

理性的美

感情如水,理性如冰,八分之一的冰块浮动在水上显现着庄重和威严,一任冰下蓝色的水漂荡,不减半点高雅,这是理性的美。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但情感如佳期如迷梦,如朦胧的目光一样虚幻地笼罩在你的思绪中,虽然美,但是纵使你有洞明一切的雪亮智慧的双眼也难在情感的月光下一任目光驰骋鸟瞰。而理性,则是明艳的阳光,它慷慨地洒向宇宙空间,哪怕是枝叶繁生的丛林,哪怕是 

  

污浊游荡的大海,哪怕是遥远的孤独的星球,都可以让你一睹宇宙的本色。阳光下的美是真实的。

  或许诸官还为纠缠人心的家务事颦眉捋须,或许慈父正为过去疼爱的儿子而首鼠两端,或许朋友正为是否告发他那狗彘不食的朋友而思绪万千,情感如霜染了你的发,如皱纹老了你的脸,如苦药苦了你的舌,无情总被多情扰。如果放松你的大脑,有原则有理性地抹去结在你窗前的细细蛛丝,擦去玻璃上的点点尘埃,你会看到一个明艳的世界,那里山重水复处有柳暗花明,是理性给了你翅膀,让你高飞,让你望远。理性总是潇洒而优雅地从你身边走过,他不像情感一扑一朔地踢你一脚,然后再给一个稚气的鬼脸。理性是智慧的表现,只有智慧才称得上是最美的东西。

  总喜欢史泰龙那一张冷静的脸,温暖而又深邃的眼睛总是平静地注视着远方,额上几条浅浅皱纹是思考的象征,脸上的皱纹写着坚毅和勇气,他成为我心目中理性的象征。他的一举一动都闪烁着理性的智慧。如果我们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都和他一样理性,这个世界该是怎样的世界呀!能沉着勇敢应付人生中的变数,处惊不变,原则、熟练运用自己的能力,这是理性美的内涵。

  也听一些短视的人说,这世界太冷,需要温度,需要感情。殊不知无聊地躁动是太感性,太缺乏理智。理智不等于冷,正如感情不等于温暖一样。理智是美的东西,一切美都是有温度的,理智的人也有感情,理智的思考也有局限和麻烦,只是有些理智只是所谓的理智,没有到达高的境界也就不会领悟到高层次的美。

  窗外阳光明艳鸟语花香,在理性的眼睛里一切都是美的,这双眼睛也因理性而显得与众不同:是脱俗的美,是成熟的美,是理智的美。

点评:整篇文章对理性美进行颂赞,属于典型的散文体。文章用多种比喻来比拟感情和理性,例如把感情比喻成水、月光,将理性比喻成冰、阳光,形象生动,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语言功底相当扎实。

文章从第三自然段开始涉及到具体事例,点出理性美的实质:理性是智慧的表现,只有智慧才称得上是最美的东西。随后,作者又把史泰龙的脸当作理性的象征,道出理性美的内涵:能沉着勇敢应付人生中的变数,处惊不变,原则、熟练运用自己的能力。最后,作者表明理智不等于冷,理智的人也有感情,没有到达高的境界也就不会领悟到高层次的美。这使得文章有思辨性,作者的智慧得到彰显,正好和这个有思辨性的话题相吻合。

                  感情和认知

大地有高山和峡谷,人间有高尚和卑下。人世中充满着七情六欲的烟和雾,一切亲情、友情、爱情……犹如四面八方的风笼罩着这个烟雾交错的世界。立于天地间,谁能够脱离红尘的牵绊,谁能抛开一切俗念?

  古今中外又有几人能够穿越感情的烟雾?像庄子的豁达与放逸吗?像屈原的忠诚爱国吗?虽然庄子能与鲲鹏为友,能穿透世间有为的境界,但他却悠游而无法脱离尘世的纷纷扰扰。屈原放弃一切而忠诚于国,却赴清流而为保全自己的清白。庄子和屈原都把自己放在广阔无垠的宇宙外层,却不知在他诞生之日,地球上的灰尘已把他们都打上了人间的烙印。于是,无论怎样去俯视这宇宙,都是带着感情的牵绊,仿佛地面有无数的线牵连着各处器官,你又如何能够把这层烟雾拨开?

  大智大贤的古圣人尚且如此,渺渺众生又岂能拨开世间的云雾?曾有云“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但孔子亦凡夫,这世间的真真假假,是非曲折,迷离而复杂,孔子又有什么本领把一切都看透?人人都心中有牵绊,于是,在每一个十字路口,人们都要徘徊,或寻思未来的道路,或在心中掂量谁轻谁重,或衡量谁是谁非。或逢大的抉择,则更是瞻前顾后,唯恐与谁有隙,或冷落了谁。

  没有谁知道你心中的曲折。然而,我们早已习惯去适应别人的需要,让人生的太阳通过别人反射而获得。真理无人能推翻,因为他早已与人们认知世界的心理息息相关。在感情的牵绊下,一切都有了约定俗成的定论。中国是一个人情大国,小至亲朋好友间礼尚往来,大至国际间谈判都特有人情味。不能否认悠久的历史风情早已浇铸了这种情感,也不能否认这种情感的价值,但铁的原则又怎能让人情去牵绊和综合?中国加入WTO后,难道能够让人情做后盾,去开辟崭新的辉煌吗?世界需要的是认知,是开拓,而非人情面前扭曲的对与错,善与恶。

  感情让认知陷入迷惘的泥潭,让认知像拴了线的鸟雀而无法像鲲鹏般翱翔在蓝天。真正的认知便是要拨开人间的烟雾,脱去感情的外衣,让真的世界犹如初生婴儿般纯洁地再现于眼前。

点评:本文紧扣话题“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构思精巧,结构严谨,立意深刻。作者从大至圣贤、小到凡夫俗子皆不能摆脱主观感情对事物认知的影响入手,把俗世中的“感情和认知”的关系剖析得淋漓尽致,引起人们的深刻反思,进而提出一个重大而深远的社会问题———入世后,难道能够让人情做后盾、去开辟崭新的辉煌吗?通篇闪耀着理性的光辉。当然在这一层面上作者认知还似显单薄,但在较短的时间内能够完成此作,达到这样的认知水准实属不易。为回答这一重大社会问题作者巧借“鲲鹏”这一形象,敞开胸襟,以其“扶摇直上九万里”的精神,来激励国人能穿越感情的烟雾,正确地去认知。

  再者,本文写作技法灵活,语言精当。前四段中皆有问句:问历史、问现在、问未来、问他人、也在问自己,问出了重大的社会问题,不仅脉胳清晰、思维流畅,且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并间以整句,用语精炼,生动有力,掷地有声,增强文章的语势,不愧为一篇考场上乘佳作。

心中的天平

你会因喜爱北国的皑皑白雪而对南国的椰林海风不屑一顾吗?你会因沉迷于江南的小桥流水、青瓦白墙而否定西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美吗?你会因介意林黛玉″使性子″而不看经典名著《红楼梦》吗?你会因钟情流行音乐而厌烦″沉闷乏味″的古典音乐吗?

  ——古希腊哲人曾说,人是感情的动物。因此,面对大千世界,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喜好憎恶往往会影响到对人、对事的看法。相信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架天平,有个自己的标准,用来衡量周遭的一切。

  感情如同天平一端的重物,选择什么作为量度显得尤为重要。在我看来,道德、理智、责任、信仰等都很重要,关键在于,你选择的量度是否能既有利于自己又不损害别人的利益。

  一个人如果能用理智控制住感情,会使他显得亲切而又冷静;一个人如果能用道德控制感情,会使他显得高尚而又真诚;一个人如果能用责任感控制感情,会使他显得坚毅而又可信。我欣赏李白的狂放洒脱:爱他“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自信,爱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自尊。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我更能理解并接受杜甫的现实感、沧桑感。人,不能总活在梦想中,更不能活在自己随意释放的感情中。

  不盲从自己的感情,在现代社会显得更为重要。以商界为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曾涌现出多少一夜暴富的企业,却总因抛不开″任人唯亲″的用人机制,任意进行而最终分崩离析,被市场经济的洪流卷走。反观海外的大企业,能成功立于商场不败的原因,正在于引入了用理智而不是感情管理企业,用市场作为自己的风向标。香港首富李嘉诚,送两个儿子出国留学,却在儿子们学成归来后让他们从公司底层干起,有人说他冷酷,而事实上,正是这种排除掉亲情干扰的“冷酷”,真正使他的儿子得到了锻炼,成为香港新一代年轻有为的富豪。

  心中的天平应架设在稳固的基石之上,感情虽不可或缺,但最重要的,还是选择好自己的量度,只有这样,才能拨云见日,选择到自己应走的那条通往成功的道路。

点评:文章紧扣主题,抓住了情感和认识。开头写得精彩,虽是以提问的形式,实际上,问题中就隐含了自己的观点:不会以感情否定其中任何一方面的美。这将情感和认识都顾及到了。

  下文从哲人谈到李白、杜甫,又举出现代事例,统统是为了道出观点:情感是基石,但是需要有个量度。这使得文章论证的道理单一、集中,明确得易让人接受。并且,作者的语言基本功相当不错,开头一段的排比句用得好。

               隔着代沟 我望见了您

已经不记得上一次好好地看您是什么时候了,父亲。

  我只记得那时的您,头发乌黑,皮肤泛着古铜的光。青年时期的下乡生活,让您有了健康的体魄,也让您在这纷繁的社会中变得寡言少语。

  自我上高中以来,您就很少管过我。有人说″儿随母,女随父″。在我的生活中,更多的是妈妈的教育和关怀。我几乎每天都要和她谈笑,却很少能跟您讲上一句话。妈妈总是关心我这,关心我那,而在我眼中,您总是坐在您自己的角落里,研究着您自己的股票。我总觉得您根本不关心我,我总觉得您是家中的一个外人。

  随着感情的疏远,我发现我渐渐地不认得您了。“代沟”,这可真是个神奇的东西。

  高考离我越来越近,可您却离我越来越远。虽然您也开始时不时地说些什么,您也开始每天按时往我嘴里塞各种各样的补品。可对我来讲,那些话远不如妈妈讲得动听。而塞药时我甚至感觉,您是一个″医生″,而不是一个父亲。感情的疏远,似乎真的隔断了认知。

  考前的那几天学校放假,您让我到您的学校复习。您带着我去了您的学校,让我在办公室等着,自己去清一间教室出来。我一人待在办公室里无聊,就走下楼去,走到那间教室门口。教室里您忙碌的身影晃动着。我突然意识到我很久没有好好看看您了。

  我不声不响地走进去。您还在忙着。光线并不明亮,我却看到了您头上几点晃眼的光。我头一次注意到您有白头发了。您费力地搬着桌子,额头上已经闪着莹莹的光。这就是我的父亲啊,曾几何时家里重活一人包的父亲,竟也变得这样虚弱!您还是老了啊!

  那一刻,我突然感觉一股冲击从心底喷薄而出,震动着我的全身。我觉得那是源自割不断的亲情,那是心底的回音。突然找回了被父爱包围的感觉,这父爱不像从前那样广博而无微不至,但它却更深沉,更能激起我内心的共鸣。我觉得我重新认识了您。

  也许您还没有感觉到我的觉醒,也许在您眼中我还是那个对您冷若冰霜不屑一顾的小男孩。可您一定知道,只要亲情不断,血脉相连,我一定会认识到父爱的伟大。感情也许会疏远,可无论这代沟有多宽,我终究会望见您的!

点评:这篇文章最大的特点是紧扣了“我”,用叙事方式写了“我”和父亲之间的交流,而非很多考生写的议论文。这种交流主要是心理交流,显得亲切自然,并且这种情感也易被阅卷老师接受。

  文章扣题准确,它抓住了当代学生和家长之间存在代沟这一现象。代沟是种情感因素,感情的亲疏,也就是代沟的深浅,它成为“我”认识父亲的障碍。行文最后,通过父亲帮“我”清理教室,拉近了作者和父亲之间的距离,让人看后感动。

  此外,这篇文章的题目写得不错,“隔着代沟”表示的是情感;“我望见了您”代表的是认知。不过,它虽是模仿朱自清的《背影》,但是写得较浅,无深层次的思考。

莫把情云遮慧眼

人生活在世上,是在无数的感情里度过。有人说一个人的生命是从笑声中开始又在哭声中结束,这一笑一哭,莫不饱含着浓浓的人情,浸透了感情的一生,使生命有了支柱、目标、希望,使生命真正饱满、充实,使人性有了耀眼的光华。

  人们重感情,人类也许永远也无法理解在一头饥饿的雄狮面前,它的孩子与猎物没有区别的那种无情兽性。然而深深浅浅的感情织成的云却又常常成为一种遮蔽,让人们原本智慧的眼眸无法看到青天。

  司马迁说,人情莫不念父母、顾妻子,人在很多时候都会自然而然地因情感的砝码将公正的天平偏向自己更在意更关心的人,就像俗话所说的“胳膊肘哪能朝外拐”。于是古代有了智子疑邻的寓言而今人也仍旧在走着这条老路,甚至走得很偏很远。一个年轻的女职员在她本该拥有幸福家庭,拥有灿烂前途之时却贪污公款,被投入监狱,当人们问她为什么要做这种傻事时,她的回答只有三个字:“为了爱”。一位母亲,因年幼的儿子身患绝症无药可治,竟抱着儿子踏上了黄泉路。一个老实的农民,却也知道讲哥们儿义气,将小时候同学偷盗来的赃款藏在了自己的被褥下稀里胡涂地便成了窝藏犯……人们所犯的错误小到考试时帮助作弊,大到杀人放火,有的只是一时的情不自禁,美好的情感却真成了道家所说的情劫。

  人们中也有很多人认识到这一点,于是情似乎又变得可恶了。“杀熟”在很多不同的地方,不同的领域冒出头来。一样的顾客,陌生人就可以得到全面周到的服务,而熟人却被晾到了一边儿;有次品卖不出去,就联系一个熟单位做职工福利。反正是亲不见怪,抑或是熟人自然能够体谅,熟悉的人碍着面子不好说,只管让他们自咽苦水。感情又一次左右了人的态度甚至还成为了一种利用的工具。

  我们景仰包公,不只是因为他不畏强权,更因为他大义灭亲,铡了自己的亲侄儿。

  而事实上,每个人在感情占了上风的时候只要能再有一刻的冷静,就能摆脱情感的纠葛,不论是偏向亲近的人还是故意“杀熟”,都不再会成为人心中对错的评判。

  人是有感情的,但更是有理智的。当我们注视感情时也切记:莫把情云遮慧眼。

点评:这篇文章最大的特点是例子运用得匠心独特,紧扣了题目:莫把情云遮慧眼。开头形式较好,从感情入手,说明感情在人的一生中非常重要。

 第三自然段所举事例和作文所给的《智子疑邻》材料主旨一致:感情的亲疏影响了对事物的正确认识。随后,作者深层次地谈起现代社会的一个怪现象:杀熟,也就是人的感情被利益所驱使,成为一种被利用的工具。这个例子跳出了常规,成为整篇文章的亮点。

对肚子的评判

时钟已悄悄爬过了零点,复习了一天的人已精疲力竭。身体的各个器官先后开始怠工。先是阅千卷书的眼开始粘涩,接着是听万组单词的耳开始阻塞,继而是坐亿秒时的屁股开始麻木。

人丢下书本躺在床上,将毛巾被盖了肚子,很快进入了梦乡———梦里,身体的各个器官正在激烈的争论,中心直指肚子。

大脑高居最上方,离肚子足有一个身长的距离,它平日里也不爱与肚子交流,对肚子不甚了解,更别说有什么感情了。它最激动,首先发言:“我是运筹帷幄的大脑,决策着一切的一切,所有优美文章的构思立意都由我来搞定,不像肚子,悠闲的过着日子,只知容纳食物不知分担劳苦!”

  听大脑这么一说,嘴可来了精神,它素来和大脑亲密无间,一直主张“亲脑”外交,一旦大脑有什么想法,它一定尾追其后。可这位嘴没有脑那么鲁莽,它更善于辞令,它摆出一副领导者的架子:“在我们这个组织里的各位大臣们,你们不辞劳苦,分工合作,共同应付着大量的习题、卷子,你们辛苦了!可你们注意到没有,在我们这个组织里还有一个人尸位素餐,它不像我们勤快灵巧的手,调拨着人生最和谐的旋律,所有的易题难题都由它写到卷子上;它也不像坚定有力的腿,承载着中枢的指令,支撑着庞大的躯体,去实现去延伸人的意志,它就是肚子!它毫不客气的占着最中央的位置,整天无所操劳,可人还这么照顾它,连睡觉还要将它盖上,把我们大家都裸露着。”

  这时肚子的两位好兄弟再也忍不住了,他们因为时时在肚子左右,与肚子关系密切,感情也更为深厚,它们忿忿不平:“的确,最好的食物是肚子最先收容下来,可你们想到它的贡献了吗?它是整个身体的仓库和工场,它把最精美的食物沿着血液的河流一路运输出去,一直到达心的宫廷脑的宝座,经过五官百窃,最强韧的神经和最细微的血管都从它这里取走供它们生存的粮资。你们取走了精华,剩下给它的只是些糟粕。如果它空着你脑将发昏,眼将发黑,手将发抖,脚将发软,如果它空着你满脑子的情感将会被一个意念所取代———马上填满肚子!”

  大家一想也是,看来我们不应该凭感情的亲疏而对某物作片面的评价,我们应该理智的看待肚子、看待身边的人和事。

  这时,大脑又收到肚子的短信———该过早了。

孙悟空下岗记

唐僧师徒四人取得真经之后,就留在天庭里做官,这几百年来,也还算混得不错,哪知天庭里这些年来也是吃白食的越来越多,眼看着一日不如一日,玉帝下令,精简天神,竞争上岗。一时间,众多天神都愁眉不展。

  孙悟空听到这个消息,却依然是不慌不忙。他心想着:“想当年我火眼金睛,一路降除妖怪保护唐僧闯过九九八十一道难关,取得真经。功不可没呀,再想想这些年来,也一直是尽责尽职,办好份内的每一件事,虽无很大的建树却也不像有些人那样到处出错,想想应该不会下岗吧。更何况唐僧还是人事部主任。”

  到了公布下岗名单的那一天,悟空还在睡觉,手机响了,是八戒打来的,“猴哥,你怎么还睡得着啊?名单上有你呀!”悟空一翻身跳起来,气得浑身发抖,来到人事部想问个究竟。只见唐僧笑容满面地坐在办公桌后,和其他未下岗的天神聊得正欢,孙悟空一下子窜到桌前,猴脸涨得通红。他向唐僧问道:“师傅,怎么我也下岗呢?”唐僧笑道:“这是大家的决定嘛!也不是我一个人的意见。你也知道,我做这个差事也不容易……”悟空不等唐僧说完,就说道:“八戒和沙僧没下岗,难道我比他们做得差些?”悟空,你别急呀,急也没用,你看看你,在领导面前也是一张不服气的脸,像这个样子你怎么做事呀?你平常做得都挺好,只是你太不懂得变通了,得罪了不少天神,大家都多多少少对你有些意见,你不要太放在心上。你下了岗,就跟师傅我一起,以后还有机会。“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这是师傅我给你的忠告呀!八戒和沙僧虽无建树,但为人处事比你灵活得多,你要多向他们学习学习呀!”悟空看着也没什么希望,就径直走出办公室,准备找两个师弟商量商量以后的活法。刚走到走廊便听见人事部办公室里众天神的笑声“想当年,我赶走他,他还负气不理我,害我被那黄袍怪变为老虎,若不是我当年把他从五行山下救出他能有今日?这个猴头真是太不知好歹了,还是八戒和沙僧对我忠心……”唐僧的声音传入悟空的耳中,悟空大怒,恨不得一挥如意棒将整个人事楼打垮,转念一想:″这等人,我也不必与他一般见识。″便头也不回地走了。

  数天之后,众神盛传悟空在他老家花果山开了一家旅游公司,听说生意还非常火爆。

普朗克的忏悔书

我,普朗克,一个可能被后人尊重和崇拜的物理学家,有愧于良心,有愧于多年来在原子本质问题上苦心钻研却始终未获得突破的物理界朋友们,有愧于全人类。

  我即将与世长辞了,几十年了,几十年来我一直生活在压抑之中,我的生命始终未获得过快乐,在这样的环境中,我的生命不会延续太久了。几十年来,那东西一直在我心里痒痒,我要在还来得及的时候搔一搔。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早上,我一个人沮丧地扯着那好似灌了铅的腿艰难地移动在我家的花园内,鸟儿的歌唱,花儿的缤纷在我眼里都已苍白无力。我刚从实验室出来,刚刚完成了我的原子假说以及我的普朗克公式。这是我的重大发现,也是物理界的重大突破。然而,我的学说与牛顿的粒子说是矛盾的。我一旦公布自己的学说,牛顿的粒子说必将被推翻。那时,我太敬重牛顿了,他是我心目中最伟大的科学家,他的许多理论、学说都让我叹服,我对他的崇拜几乎达到盲目、疯狂的境界,他在我心中是完美的。我感到眼前灰暗,不知所措,一定是自己错了。

  我辞去了教授的职务,在此后的几年里潜心钻研,寻找原子假说中的“错误”,然而,我没找到错误,事实反而更加肯定了原子假说的正确性。我感觉自己要疯了,压抑和烦躁开始包围我,我停止了研究,将自己彻彻底底地变成了一只“自然动物”。

  多年的思想挣扎我已经受够了,我试图找些豪言壮语来安慰自己,试图用牛顿的光芒来照亮心中的盲区,安安稳稳地过完此生。我失败了,我终于清醒认识到:没有比公布原子假说更让我踏实的行为了,只有那样我才能解脱,我已经让原子物理学的发展滞后了几十年。

  几十年的压抑给了我宝贵的思想财富,我想他们与原子假说同样值得留给后人:事物的本质与自然界中的一些客观规律是不可改变的,而感情的亲疏往往会使我们对事物的认知发生偏差。在认知事物的过程中要放开感情方面的影响,对现实的肯定不会伤害感情,但感情影响了认知,则会让我们走弯路。

  普朗克

  ×年×月×日

米粒-谷粒-血汗

这是他第一次到女同学家吃饭,走进她家的大门,他才知道什么叫奢华,这是怎样的一个家呀:乳白色的天花板,古铜色的墙壁,青蓝色的地毯……“啧啧,北京故宫也不过如此吧!”他在心里暗自赞叹。

  上饭时,热情的主人给他盛来了满满一碗雪白的米饭,颗颗雪白的米粒散发着诱人的香气直往他的鼻孔里钻,他咽咽口水告诫自己,“千万别吃得太快,要文雅一点。”他几乎是数着米粒进口的。吃到还剩浅底的时候,他犯难了:“是吃得一粒不剩,还是故意留点底儿?”父亲送他上车时的叮咛又在耳边回响了:“娃儿,城里人一辈子也没碰过泥土,他们不知道种田的辛苦,不知道米粒的珍贵,你以后吃饭要故意留点底儿,别让人家把咱看扁了,以后吃完之后千万别再舔碗了。”其实,他早就养成舔碗的习惯了,每次吃饭时,父亲总要看着他把米粒吃得干干净净才让他离开。可现在究竟是吃得干干净净还是留点底儿呢?他偷偷抬眼想从主人的碗里得到一点启示,却发现主人早已吃完,正坐在对面的沙发上看着他,碗筷也不知什么时候撤走了。他现在感到自己仿佛是一个正在舞台上表演吃饭的小丑———以前父亲盯着他吃饭,心里是一怀的亲切,可是现在?他也说不出那种奇怪的感觉。

  无助的他用筷子无助地在碗里捣腾着,突然那雪白的米饭迸出了一点黄色,那是一粒谷,和父亲那古铜的脸有着一样的颜色。他的心颤抖起来,小时候给父亲送饭的一幕又浮现在眼前,那是一个炎夏的正午,父亲坐在田垄上吃着他送的饭,也是吃到浅底的时候,几粒黄色的谷露了出来,“扔掉吧,阿爸。”“胡扯!”父亲像豹子一样吼了一声,他一辈子也没见父亲如此愤怒过,接下的情形更让他终生难忘:父亲将筷子插在田垅上,用那满是泥巴的手将谷粒一粒一粒地拈起来放进嘴里,锁着眉头,然后是艰难的一咽……“孩子,那是咱农家的血汗呀!”父亲对满腹委屈的他说。

  “是的,这是咱农家的血汗。”他夹起一块豆腐,想将那米粒连同那颗黄色的血汗一同咽下,“也不知怎么搞的,现在米价怎么这么低。”主人有意无意地说了一句。

  “农家的血汗不容亵渎。”他心里说着,将碗里的东西畅快地吞了下去。

公则生明

  朱镕基总理将“公则生明,廉则生威”这句话作为他的人生信条,于是,我们看见了一个公正无私、威严廉洁的高大形象。

  “公则生明”,单单四字,意韵深远。公正,不偏私地想问题、办事情,则处理问题明智正确;反之,带有主观色彩,便不能公正无私地认识和处理问题。而人往往受主观影响,难以对事物做出正确深刻的认识,所以要做到“公则生明”并非易事。

  人们首先得克服感情上的亲疏远近才能客观地认识事物。《韩非子》中一则寓言曰:“宋国一富人,一日大雨把他家墙淋坏了。他儿子认为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邻家老人也如此认为,是夜,果然富人被窃。富人于是觉得他儿子很聪明,而怀疑邻家老人为窃贼。”可见,富人对被窃一事,完全受感情亲疏所左右,自己的儿子,偏私地认为聪明,邻翁却是怀疑对象,这样不客观,很难认识到真相。或许,事情的真相恰恰相反也未可知。所以,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判断,要想获得正确的认识,必须理智客观地分析研究事物,不带一丝感情色彩。

  历览古来圣贤人,无不在对事物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在处理事情上力求做到公正不偏私。

  我们要向包拯学习,他公正廉洁,不包庇一切罪行。他的铡刀上斩昏君,下斩黎民,只要是真相,就能在他面前闪光,只要有罪恶贪婪,一律逃不过他公正无私的眼睛。于是,才在青史上永远镌刻着他的名字。

  我们要向岳飞学习,他训练的岳家军,行军迅猛,杀敌勇武,这与他的公正无私是分不开的,儿子岳云,犯军规违纪按军法处置,不因他是自己的儿子而有所偏颇,于是全军上下,无人不服,无人不赞,因此,岳家军才使金军闻风丧胆,才使得北宋得以保全,岳飞的精神一样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不论是故去的古人,还是现存的今人,只有做到公正无私,才能在一事物的认识上得到真理,才能在对事物的处理上得到赞美。感情上的偏私只能陷人于不分青红皂白,不辩是非之中,我们要坚决拒绝让感情主宰理智。

  “公则生明”这句话犹在耳边回荡,让我们摒除感情的干扰,理智公正地在世为人吧!

相关链接:高考范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