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桌的你》还让我们唱多久?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育新闻 → 备课资料 手机版 | ||||
中国教育报 2003-09-02 宋行军 去天津市某重点中学采访,学校德育主任向记者大倒苦水:“每到学校组织红五月歌咏比赛和11月份校园艺术节上的卡拉0k大赛,学生们又蹦又跳,嘴里唱的几乎全是韩日及港台歌星演唱的‘成人歌曲’,堵又堵不住,可现在又的确没有真正适合他们唱的好歌。这种现状应该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 有人说:“好的音乐可‘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学生更需要健康向上、悦耳动听的歌曲。然而,到了号称“IT世纪E时代”的今天,幼儿园的小朋友们嘴里哼唱的是“妹妹你坐船头,哥哥在岸上走……”四五年级的小学生最喜欢听唱的流行歌曲是《对面的女孩看过来》、《爱上你等于爱上寂寞》,中学生们痴迷的是韩日歌星“酷唱”的《我的野蛮女友》中的《I believe》、《海誓山盟》、《真爱》……一波又一波或者格调不高或者品位低俗的所谓“时尚歌曲”在青少年中流行。儿歌竟被情歌代替,学生痴迷日韩“腕”,仿佛成了当今校园流行文化的主流。为此,记者专门对天津市3所小学和5所中学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学生最喜欢的五首流行歌曲是:《I believe》、《流星雨》、《北极星》、《杀手》、《世界末日》,学生最喜欢的五首校园歌曲是:《童年》、《外婆的澎湖湾》、《同桌的你》、《让我们荡起双桨》、《歌声与微笑》。 中国音协会员、天津音协理事石瑞生专门列出了50至90年代有代表性的少儿歌曲的歌名表: 50年代:红领巾之歌,红领巾,快乐的节目,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我们是新中国的儿童,我们新少年的先锋,劳动最光荣,我们的中队,小鸟在前面带路。 60年代:我们的田野,让我们荡起双桨,我有一双勤劳的手,火车向着韶山跑。 70年代: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我爱北京天安门,小松树,红星闪闪放光彩。 80年代:种太阳,春天在哪里,我爱米兰。 90年代:雏鹰之歌。 今天?! 由此看出,与五六十年代相比,目前少儿歌曲市场显得极度萎缩,而最能吸引花季少年的眼球、让新生代痴迷的校园歌曲又有多少呢?80年代初,《童年》、《外婆的澎湖湾》等台湾校园歌曲风靡内地。1994年,《校园民谣》系列专辑问世,老狼、高晓松、郁冬等才华横溢的校园音乐人纷纷涌现。可10年来,随着日韩音乐的东进和内地流行音乐的低糜,味道纯正的校园音乐也渐渐成为了人们泛黄的记忆。记者在与天慈中学、八十中学部分学生座谈时,一些学生发出呼声:“《同桌的你》还让我们唱多久?”对此,新华中学的一位年轻的音乐教师曾很诗意地说:“15年前,‘校园歌声’唱响大江南北;10年前,大草坪上歌声连着我和你;今天,人们冷静地发现,这是一个无歌的时代。” 许多中小学生迷恋成人歌曲,其中不少人属于“哈日”、“哈韩”一族。教育专家和社会学家指出,造成中小学生不加选择地偏爱流行歌曲的主要原因是媒体对它的纵容 “我最喜欢周杰伦的歌了,他的歌是支撑我生命的源泉。”“我最喜爱的是F4的歌,他们充满激情的歌声和帅呆了的外表让我痴迷。”“我对音乐课一点兴趣也没有,上课就犯困,但一听到阿杜、F4、SHE、HOT、BabyVox等演唱的歌,立刻就会精神抖擞。”“家长反对我听韩日及港台的流行歌曲,说这些歌曲不成曲不成调,嘴里像含着几块热豆腐,可流行歌曲能让我在繁重的学习压力下得到充分的发泄,《双截棍》、《龙拳》这些充满激情的歌是我的最爱。”面对学生的这些心里话,蓟县一中的音乐老师认为:现在的中学生,由于面临着沉重的课业负担、升学压力以及成长期对异性朦胧的情感等,他们需要一种心灵上的解脱和精神上的放松甚至是发泄,而现在的一些流行歌曲因其动感刺激、贴近他们的情感、歌星又帅又酷,从而俘获了孩子们的心,所以中小学生痴迷港台、韩日等流行歌曲成为了一种潮流。 在“你希望国内的词曲作者或歌手创作或演唱什么样的少儿歌曲、校园歌曲?”的问卷调查中,有的学生填写了“把韩日歌曲的词配上校园歌曲的调唱”、“请F4唱《学习雷锋好榜样》肯定能‘火’”、“要想唱出我们的心声,让全国的中小学生都喜欢,最好请Blue或Nestlife演唱”,而一位五年级的小学生更是希望“歌星在演唱时再性感一些”…… 社会环境的宽松宽容、价值观念的多元化,让学生们接触到了更多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音像制品。从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出,学生们喜欢流行歌曲,对他们的“哈日”、“哈韩”情结,89%的家长不反对。对目前“成人歌曲”在学生中泛滥的现状,一些教育专家和社会学家指出,造成中小学生不加选择地偏爱流行歌曲的主要原因是媒体对它的纵容,媒体的传播使流行歌曲就像空气一样“包围”着他们,每年这榜那榜、这典礼那典礼热火朝天,却难出几首好的校园歌曲,在歌星能把《马桶》唱“香”、把身心唱“软”的时期,电视、电台、网络、报刊等媒体给了成人歌曲太多的市场,那些质量、格调低下的流行歌曲使中小学生耳濡目染。各唱片公司花巨资在服装、化妆、舞美等方面包装歌星,形成新的“糖衣炮弹”,长驱直入,“侵占”到学生的文具盒、笔记本封面,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免疫功能”不足的中小学生“中弹负伤”。 去年,记者在天津市某区重点中学采访,正赶上该校学生会与某职专联合组织了一场演唱会,容纳500余人的学校礼堂座无虚席,在震耳欲聋的音乐声中,只见一染黄发带耳环的学生站在台上正声嘶力竭、又蹦又跳地吼唱,台下欢呼声、跺脚声伴随着歌手的吼唱此起彼伏。一首歌吼下来,记者一句也没听懂,更令记者大跌眼镜的是“歌手”吼完后报出歌名:“刚才我演唱的这首歌的名字叫《请你强暴我》,同学们喜欢不喜欢?下面我再为大家献上一曲美国重金属乐队的成名作……”在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曾有这样一首广为传唱的校园歌谣:“一年级的偷,二年级的贼,三年级的美女没人追,四年级的帅哥没人陪,五年级的情书满天飞,六年级的鸳鸯一对对”。有的校园里甚至还流行“校长上吊,老师抽疯”这样的字句。如此低俗不堪的音乐为什么能够流行?的确值得我们认真反思。 多年从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天津二中心理教师吴淑铭认为,学生喜欢寻找“刺激”,是青春期的逆反心理在作怪。他们对另类、流行的东西特别好奇。老师、家长越反对,他们的动力就越大。他们在追求另类、时尚中找到了所谓的快乐,这些所谓另类、时尚的文化其实杀伤力很大。学生们在接触含有色情、暴力内容的歌曲时,会逐渐减弱心理抵抗能力,慢慢接受其中的心理暗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被扭曲,还可能走上犯罪道路。 孩子们的歌流行不起来,作曲家们每年创作几百首优秀少儿歌曲、校园歌曲,却只能停留在纸上。“有歌无声”的现象值得关注 成人歌曲泛滥,少儿歌曲、校园歌谣市场显得极度萎缩,难道中国的音乐人真的创作不出青少年喜欢的优秀歌曲吗?在市音协专职从事音乐创作,曾写过多首优秀少儿歌曲并长期为少儿歌曲的推广而努力的石瑞生老师在接受采访时说:“好的儿童歌曲应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健康、向上、优美的;二是能让广大群众,尤其是少年儿童所接受的。孩子们的歌流行不起来,主要是因为没有唱片公司给包装,同时又缺少向社会推广的渠道。”他以有中国三大权威歌刊之称的《儿童音乐》、《音乐创作》、《歌曲》为例进一步说明:“作曲家们每年创作几百首优秀少儿歌曲、校园歌曲,仅这三本刊物每月最少向社会推出百余首新歌,其中不乏精品,但由于缺乏后期制作、传播、发行,绝大多数新歌只是纸上谈兵。一个青春偶像可将三流作品唱满大街小巷,而一流的少儿歌曲却只能停留在纸上,这种“有歌无声”的尴尬局面,也影响了创作者的积极性。” 谈及“孩子的歌为啥流行不起来”的话题,有“教师音乐家”、“华北歌王”之称的天津杨村二中高级音乐教师李葆春最有发言权,他写过上千首歌,其中有几百首在报刊上发表,从1983年荣获全国首届少儿歌曲征歌一等奖的《雨中》、1996年获全国世纪之声歌曲大奖赛金奖的《美丽的杨村二中校园》,到荣膺首届全国“北极星群英笔会”金奖的《祖国万岁》和折桂2001全国申奥征歌大赛特别奖的《奥林匹克之光》,仅在全国获奖的歌曲就有八十首之多。然而,这位痴情于主旋律创作的作曲家,创作的绝大多数作品也只能落个纸上谈兵的命运。他创作的曾获天津市校园歌曲大赛一等奖的少儿歌曲《小枣树》,在国内“一点响声”都没有,然而被日本少儿友好访问团带回日本后,却引起了一定范围的流行。当说到现在成人歌曲泛滥,却没有适合孩子们唱的歌时,李老师流泪了,这位专程从杨村赶到报社要与记者说说掏心窝子话的58岁老人,在记者和报社其它工作人员的面前却孩子般的哭了。他说,《雨中》、《小枣树》、《花季少年》、《校园小路》等歌曲都是他精心为孩子们创作的,也都在省市和全国获过奖,他希望社会上的一些成功企业家和唱片公司,能够拿出一部分钱像捐资助学那样投资孩子们心灵的“希望工程”。 优秀的少儿歌曲和校园歌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文化养料;为孩子们撑起一片纯净的音乐蓝天,需要全社会的支持 如何才能让孩子们有歌唱、有好歌唱、有自己喜欢的歌唱?记者专门采访了曾被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誉为“传唱了50年,鼓舞振奋了几代人”,因创作《歌唱祖国》而蜚声中外的人民音乐家王莘老人。今年已经86岁高龄、患脑血栓己达21年的王老,至今仍时刻关心着下一代的成长。据王老的夫人王惠芬介绍,1994年,王老去成都,正赶上当地组织了一场香港某红歌星演唱会,一位家庭并不富裕的女学生为购买一张价格不菲的门票,竟去卖血。王老痛心之余,回天津后拿出多年积蓄的6万元加上子女赞助的4万元,在天津创办了“王莘歌曲创作奖励基金会”。今年寒假期间,基金会与南大文化发展公司开办了一期“少年儿童作词作曲培训班”,来自全市中小学的200多名音乐爱好者免费参加了为期半个月的培训。在培训中,一些词曲名家亲自为孩子们授课、和孩子们座谈,并对孩子们创作的歌词谱曲。在王老的家中,记者拿出调查问卷给他看,当王老看到有些四五年级的小学生最爱唱的歌竟是《对面的女孩看过来》、《心太软》和《Ibelieve》时,生气地摇着头,连连说着不好。而当看到有学生喜欢唱《童年》、《让我们荡起双桨》和《老师来到我窗前》时,他又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可在问卷调查中,能让这位人民音乐家欣慰的答卷并不多。 优秀的校园歌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文化养料,“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诸如此类的传统少儿歌曲,已越来越吸引不了今天的孩子。针对目前中小学生校园歌曲贫乏,成人歌曲在中小学生中呈流行之势,王老希望专业人士或业余作者走到孩子们中间,创作出韵律优美、朗朗上口、富于教育意义的校园歌曲,并建议政府部门要建立激励与表彰机制,让更多的专业或业余人士为了孩子们走出办公室,到孩子们中间,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为孩子们写作。文化部门、教育部门要组织创作,深入生活,组织演唱、比赛并加以推广、表彰,形成制度,逐年推动,形成气候。前不久,王老身体力行,专门为中小学生谱写了一首《在学习雷锋中长大》的新歌。 音乐作为特殊的精神食粮,不同内容、不同性质的音乐会给人以不同的感受,产生不同的影响。项羽的大军在听到《四面楚歌》时纷纷哭泣,溃不成军,最后败北。采访中,王老的小儿子王斌对记者讲了自己亲历的感触最深的两件事:1997年香港回归期间,当时正在美国的王斌参加了由洛杉矶华人组织的一次大型庆回归集会,集会的人群中,不知是谁率先哼唱了《歌唱祖国》,仿佛是平地一声春雷炸响,“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此走向繁荣富强……”的歌声响彻整个会场。在有着3万余人的集会广场上,无论是当地的华裔,还是来自大陆的普通民众,甚至是台湾的同胞,此时此刻,作为炎黄子孙,却不约而同地唱同一首歌,歌声在响,眼泪在飞,气壮山河的歌声在洛杉矶的上空激荡,空前的爱国激情通过这首歌在异国他乡凝聚……2000年,在沈阳五里河体育馆,当中国足球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那场比赛刚一结束,没有人指挥,没有人组织,全场的6万球迷却在同唱一首歌——《歌唱祖国》,以表达内心的喜悦。在谈及这两段经历时,王斌流泪了,他哽咽着说:“我从小是在爸爸的《歌唱祖国》的歌声中长大的,我太熟悉这首歌了,可是那两次,我才真正感受到了这首歌的震撼力,感受到了父亲的伟大,读懂了音乐可‘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的艺术感染力。”在王老家,计划半小时的采访,却整整进行了四个小时。市曲艺团著名曲艺词曲作者、71岁的萧作如老人,是位痴情传统曲艺普及和推广的热心人,谈及“曲艺进课堂”的初衷,萧作如老人说,一次,我看到两位幼儿园老师领着十几名孩子排着队在街上走,孩子们嘴里唱得竟是“妹妹你坐船头,哥哥在岸上走……”我听后很不是滋味,失望之余,想起了用传统的民族文化来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尽份力。没想到,“曲艺进课堂”活动开展后,家长和孩子的热情之高出乎意料。从1992年至今,11年来,他专为幼儿园和小学生创作了少儿鼓曲13个系列、130个唱段的词曲,并在13所小学普及和推广,听课的学生至今已有7000多人。他认为,对现在的孩子们来说,适时的引导尤为重要。 “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祖国的未来”。优秀的少儿歌曲和校园歌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文化养料,少儿歌曲和校园歌曲,何时能走出创作的断层?创作出一批真正富有时代感的新校园歌曲和少儿歌曲,以弘扬本应丰富多彩、充满青春朝气的校园文化,并为当下喧嚣芜杂的乐坛增添一道清新的景观! 编后 记得吴伯萧写过一篇文章叫《歌声》,说感人的歌声在记忆中是永不忘记的,而且随着岁月积淀,在记忆深处更加刻骨铭心。大家是否有这样的体验,每当哼唱起若干年前唱过的歌曲,或者重新聆听若干年前听过的歌曲,此时此刻竟有一种置身于当年那时那地那场景的感受。我们自然不能把音乐的作用提升到“经国之大业”的无端高度,但音乐在熏陶感染、滋润心灵和振奋情绪等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却不应有丝毫的忽视。 在回归人本位的社会里,我们当然容许通俗易懂、贴近生活和老百姓喜怒哀乐息息相关的各种通俗歌曲的存在,但音乐“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深”(《礼记·本论》)所具有的教化功能又赋予了我们引导其向健康方向发展和提升品味的责任。校园歌曲和少儿歌曲是全社会都应关注的一块神圣特殊领地,国家有关部门应将其纳入政府行为的统盘考虑之中,而不能完全交给商业化的市场。既然贫苦地区学校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引发了希望工程,那么,已经荒芜的儿童音乐和校园歌曲的再繁荣怎不可以引发又一希望工程呢? 相关链接:备课资料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