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网络德育、德育有效性及其他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德育论文 手机版 | ||||
——从某中学校园网BBS风波谈开去 某中学校园网上的BBS(Bulletin Board System)刚开通不到一个星期,就发生了震惊全校的事件。由于该BBS系统采取完全开放的方式,任何人在校园网任何一台电脑上都可以以虚假身份或以匿名的方式发表言论,于是出现了令人始料不及的问题。一天下午学生于自由活动时间往BBS上发了大量帖子,部分内容粗俗下流,恶浊不堪,还有的针对个别教师恶毒漫骂攻击。这一事件一时震动了全体教师,引起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由此也引起大家的议论和思考。 从这一事件出发,我们感到一种紧迫感。网络技术作为一种手段、一种方式、一种工具,在为学生学业发展提供便利条件,为学生道德发展提供某种历史机遇的同时,也造成某些负面的、消极的影响,甚至导致了严重的网络道德失范。在网络道德发展初期,由于新旧道德规范并存、交替、更迭,从而造成了规范内容的冲突和衔接的脱节,并引发大量的失范行为。网络德育,成了世纪之交突现在我们面前的德育新课题。 在由光纤电缆和调制解调器网卡构成的这个“网络社会”中,人以电子化的高速运动的“符号”存在,主体行为往往在“虚拟实在”的情形下进行。在网络技术的帮助下,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大侠”、“高手”或骂街的“泼妇”、“流氓”,其身份、行为方式、行为目标等都能够得到充分的隐匿篡改。在网上,一个人不需要承担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而可以滥用自己的权利。 我们现有的用以消除道德失范现象和维护道德秩序的管理、监督、约束、制裁等种种道德法律手段,在网络社会中已发生了严重困难。如何在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带来的历史机遇的同时,抵御其消极作用?必须加强网络教育,引导入网者对大量的网络信息持扬弃的态度。尤其对于青年学生,在德育课中应增加网络操作“网风”与“网德”教育,网络法纪教育和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最终促其形成正确的“网络道德”。要教育青年学生增强对全球网络文化的识别知觉能力、自律抗诱能力。要教育入网者把网络道德规范和网络技术置于同等重要的层面加以学习和掌握,内在地培养出自觉的网络道德意识、道德意志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自我教育的能力。 由此也引出一个常谈而常新的话题,即德育的有效性问题。如果这次的BBS风波是发生在一个“差”学校,人们的震惊可能并不会那么大。问题是该事件偏偏发生在一所有名的市重点中学,学校的行为规范和学生的文明礼貌都是引以为自豪的。震撼的根源在于我们所希望看到的,学生们平时所表现的,原来都可能是一种假象。进一步讲,就是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和德育效果的真实性受到了严重的质疑。 一般认为,品德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构成的。品德的这三个方面表现为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道德观念是指个体通过学习所获得的关于道德的概念、命题和规则等。它是外在的道德规则、规范、概念体系和践履方式不断内化的产物。道德观念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通过学习活动,人们获得了许多具体的道德知识。道德知识对行为的支配作用不同于其他科学领域的知识,它并不必然导致相应的道德行为,而有待于上升为道德信念。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引起的一种内在体验。它渗透在人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中。道德行为是道德观念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道德观念隐藏在认知结构的黑箱里,难以直接评价、判断。所以,在评定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时,更多的是依据这个人的道德行为表现。 通过以上对品德结构成分的理解和分析,我们发现,道德观念,即知识的东西是可以通过课堂教学、系统讲解和学习教材来掌握,是可以“教”的;而情感、意志、行为很难通过这种途径来培养,它们是不可以“教”的。反思我们的学校德育工作,又确实是如此这般进行道德教育的。现行的学校德育,越来越远离学生日常生活,学校与学生生活处于一种隔离状态。学校德育呈现出种种病态:它象是一种宣传工具,注重道德知识和观念的灌输和宣讲,在内容方面侧重政治色彩和意识形态,很少真正关注于学生的情感、品性、修养等方面;它几近于一种特务机构,重点放在防范、纠正和惩罚学生的“错误”行为;它是专横的,学校的规范与制度从来都没有征得学生的同意,是自上而下,而非自下而上的;它是形式的,学校强调的道德习惯的行为规范以及所开展的训练活动只是学校的“工作”,而不是学生的生活,二者是分离的。这种状态下的学校德育,其效果可想而知。我们可以借助心理学家关于品德形成过程的有关理论来剖析某中学校园网BBS风波。 心理学家一般比较赞同用价值内化来描述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社会心理学家凯尔曼(H.C.Kelman)描述了价值内化的三个阶段:顺从、认同、内化,可供我们借鉴。顺从是表面接受他人的意见或观点,在外显行为方面与他人相一致,而在认知和情感上与他人并不一致。在这种情况下个人态度受外部奖励与惩罚的影响,因为顺从可以得到奖励,不顺从则受到惩罚。这种态度是由外在压力形成的。如果外在情况发生变化,态度也会随之变化。认同是在思想、情感和态度上主动接受他人影响,比顺从深入一层。认同不受外在压力的影响,而是主动接受他人或集体的影响。模仿的对象是具体的,认同的榜样可以是抽象的。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现在学生的道德的发展水平或者说德育工作的效果还停留在价值内化的“顺从”阶段。如果说把这一结论放大到全部过于悲观的话,那我们不妨稍微乐观些只说某中学校园网BBS风波中的那部分学生。由于长期强化的结果和出于种种利害的考虑,学生表面上都表现得规规矩矩、恭恭敬敬(这似乎也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而他们在道德方面的认知结构和情感体验究竟如何,我们并不怎么清楚(似乎也没有多少人想要努力去知道)一旦外在情景发生变化,外在压力消失,外来惩罚不复存在,学生本来的真实的认知和情感就会通过外显行为表现出来,暴露无遗。某中学校园网完全开放的BBS正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 最后我们再回到这一件事本身。恐怕所有的德育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都比较关心事情的最终结果。对这种极端行为的极端防范措施就是干脆把BBS关闭了事。但如此一来,看似天下太平,实则隐患更大。学生无处发言,并不代表他们没有发言;没有发言,并不代表他们不想发言。这还是采用的堵、压、防的办法,解决问题的表面,并未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幸的是,据笔者所了解,某中学并未如此做,而是改进和加强了网络管理,如要求用户到网管中心登记注册开户,加强电子阅览室等机房的管理,加强对BBS的实时监控,及时清除不当的内容等等。另据笔者所知,某中学负责学生工作的教师在事发后的第二天上午就查出了涉嫌的全部学生(着实让人惊叹,但也说明确实存在某种特务机构的性质)。至于如何处置,就不得而知了。不过我们希望某中学德育工作者对此事的处理应慎之又慎,切莫让本已有些病态的德育在斜路上走得更远。 相关链接:德育论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