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逍遥游》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杂文参考备课资料 手机版


                                  成都七中   罗晓晖

    当我们仰望天空的星辰,那深邃、遥远和神秘的星空,往往激发我们的遐想。宇宙的深远广阔和人生的短暂渺小,能有力的刺激人对自己在世界的命运的思考。苏轼在《赤壁赋》里写道:“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在广阔的宇宙中,长江渺小犹如如蠕虫,苏轼尚且如此感叹,更何况面对的是浩瀚无垠的星空。哲学从仰望星空开始。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名言谓“在余上者星辰之天空,在余内者道德之律则”(Der Bestimte Himmel uber mir und das Moralische Gesetze in mir),可见星空对人类的思想者的深刻触动。

    人类没有翅膀,无法飞翔。但人类对飞翔的渴望,不是从飞机的发明才开始。从西方神话里的天使长着翅膀的形象,到中国的嫦娥奔月、精卫化鸟,无不包含着人类对自由飞翔的向往。庄子的《逍遥游》,也包含了2300年以前的中国先民翱翔于无穷境界的渴望。

    李商隐的《锦瑟》中提到庄周梦蝶:“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庄周梦蝶的故事强烈地表现了人生的虚幻感,对李商隐的诗,我们多数人的体会都是如此。但是,我认为这个故事还有一层更深的内涵,那就是对人的存在的追问。也就是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中的著名台词“To be or not to be, that’s a question”所蕴涵的哲学意义。庄子的哲学思想很深邃,由此也可见一斑。庄周为什么在他妻子死的时候,还要愉快地唱歌呢?这是因为他对生与死、存在与虚无有深刻的、和常人不同的理解。庄子认为,在梦与醒之间、生与死之间、存在与虚无之间,很难有什么明显的界限,人的生与死,都无非一个正常的自然过程,没有什么值得悲哀的。人应该安时处顺。

    庄子的文章具有的特殊文采和风格,影响也十分深远。中国历代的文人,如李白、苏轼,都深受他的影响。在中国传统文学中,大凡浪漫主义气质浓重的文人,几乎都受到了庄子的影响。我认为,文人从本质上来讲,都是浪漫的,就连杜甫那样的现实主义的代表诗人,也会写出像“蓬莱玉女回云车,指点虚无是征路”这样洋溢着浪漫主义色彩的诗句。

   《庄子》的思想艺术特色,首先在于它的思想奇特玄远。在他看来,人生的精神极境,是绝对自由的“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我们根据现代科学可知,无穷这类概念,超越思辩。维特根斯坦等人认为,形而上的问题是不可验证的因而是不可讨论的,释迦牟尼也把十四种形而上问题归为“无记”而不予讨论。在我们看来,世界万有都是相对的,绝对自由,实际上也是不可能的。

    但庄子和我们的看法不一样。也许出于人生的失落感,庄子希望存在着一个绝对自由的境界。这个境界即使在“无何有之乡”,对人渴望自由的心灵毕竟也是一个安慰。那么庄子认为何种人能够达到这种境界呢?庄子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至人,就是最高境界的人,遗弃了自我。神人,就是超越凡人的人,泯灭了功用。圣人,就是智慧明达的人,忘却了声名。至人、神人和圣人,既然都是无所待的境界,所以不能割裂开来,他们是“三位一体”的。他们没有对我的执着,没有追求功用的行为,没有获取声名的愿望,抛弃了一切的追求,达到绝圣弃智的境界。所以庄子说,假如你是一个乌龟,你愿意做庙堂之上占卜用的神圣的龟甲呢,还是做一只在烂泥中拖着尾巴的平凡的乌龟?在庄子看来,自由首先意味着自由的生存,自由是生命的自由,死亡则意味着最大的不自由。执着自我,追求功名而沦于困境,是与自由精神背道而驰的。

    这是《逍遥游》结尾的论点。我们知道,议论文的论点,一般有两种提出方式:一种是开门见山式的,论点在文章开头;一种是曲终奏雅式的,论点在文章结尾。本文的方式,是曲终奏雅。

    显然,结论呈现出来之前的文字,统统都是铺垫。值得注意的是,本文故事多,出现的事物多,有植物有动物,有天上也有地上,万象纷呈,看起来杂乱得很。全文是如何把这么多事物联系起来而不至于杂乱的呢?从宏观角度看,我们需要把握住结构的关纽。这个关纽,就是“小大之辩”。第一段,主要是从空间限制的角度,谈无论大小,都受限制;第二段主要从时间限制的角度,谈寿命对于万物尤其是人类的限制——彭祖被认为长寿,人们都与他相比,但彭祖之寿实在也算夭折;第三段由寓言及于人事,更谈到人的境界的小大之辩。由此可以看到,“小大之辩”,是统领全文结构的总纲。

    从宏观方面把握了全文的主旨和结构,就可以进一步研究本文的艺术特点。庄子文章的艺术性,历来公认为先秦诸子中最高的。它高在哪里?前人有句话论《庄子》,叫“汪洋恣肆”。具体到本篇,可以从如下几方面来理解:

    一、层层铺垫,曲终奏雅:此条易明。全文主旨全在结尾,前面则把它埋伏了起来。埋伏越久,铺垫越充分,后面的突然显露,作为高潮就越引人注目。值得注意的是铺垫。文意如百川归海,全在结尾处,然初读首段,谁知下文将欲何言?神龙见首不见尾,须于铺排处体会。铺垫繁复,而以“小大之辩”的对比手法笼括,散漫中也有收敛。大量的铺排,如涓涓细流;结尾主旨显露,如百川归海。这一点我们可以回忆一下贾谊的《过秦论》的结构。但这与贾谊的效果又有不同。贾谊的叫做“水到渠成,斩钉截铁”,本文却是“恍恍惚惚,悠远玄妙”。为什么会这样呢?请看下一条。

    二、象在言中,意在言外: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皆在文句之间,非常生动,历历可见;而象外之旨,恍惚幽渺,常理难测。九万里高飞的大鹏,既不考虑万有引力,也不管是否高空缺氧,本已玄妙;可庄子并不认为这已经不得了,大鹏看似逍遥,其实还在有待的境界中挣扎。庄子谈的最高境界,其实是宗教境界,不是我们这个物质世界能够达到的。这就是为什么他写的这部著作会被后来的道教尊为经典的原因。既然庄子谈的思想很玄,他谈论的方式,也不是按常理出牌。请看下面这一条。

    三、非断非续,无往不复:寓言繁复,笔法腾挪,如山阴道上看风景,让人应接不暇。本文一会天上,一会人间;上下九万里,纵横千万年;是大开大合,大起大落,散得很远,也收得拢来。反复写大鹏之游,前后照应。文章以“大小之辩”为枢纽,但内容却纵横放荡。前人说,做人要谨慎,作文要放荡。

    四、比譬多方,奇幻汪洋:大量的形象,说的其实都不外乎“有待”而已。但他反复说,就让人觉得淋漓尽致,而显出汪洋繁复的艺术效果。而且这些比譬,忽而天上,忽而地上,忽而小,忽而大,忽而神话,忽而现实,造成恣肆奇幻的艺术效果。本文对后世文学影响最显著的是大鹏的形象。这个形象,令后代文学家们印象深刻,从李白到毛泽东,很多具有浪漫气质的诗人,都会有意无意间想起庄子笔下的这只大鹏。比如李白的诗:“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就显然是化用本篇的句子。此节写大鹏,写法的特点主要有三:一是大词大句:写大鹏翱翔,气魄雄伟,让人飘然有凌云之志。二是意境奇幻:形象神奇,想象诡奇,神话色彩浓厚。三是善于腾挪,恣肆多变:写到大鹏,忽然又以杯水芥草比喻,又拖出蜩鸠相对比,笔法放纵得很。

    庄子在这里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气势恢弘的境界。其实,庄子也善于把他杰出的想象力引向微观世界的。请看下面一段文字:

   有国与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与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返。(《庄子·则阳》)

    这个小得不能再小的世界,竟然被庄子描写得这么真切。我相信,现在我们即使借助最先进的显微镜观察蜗牛的触角,也观察不到这个生动的世界和这场激烈的战争。你曾经看到过一只小小的蜗牛角上尸横遍野、硝烟弥漫的场面吗?你能想象它们在蜗牛触须上乘胜追击半个月的情景吗?庄子看见了。他的想象力之强,之玄,由此可见一斑。

    庄子之伟大,并不仅仅在于这种想象力,更在于他的浪漫主义加神秘主义,使他对宇宙发出了哲人的追问。请欣赏下面一段庄子的文章。这段文章大家不要小看,它对一些西方现代物理学家影响很大,曾被普里高津引入了他阐述耗散结构理论的名著《从混沌到有序》中。

        

        上天是运动着的吗?大地是静止的吗?

        日月为什么不断地轮回?是谁在推动着宇宙的运行?

        是谁在维系着宇宙的秩序?

        是谁,在无意之间而推动了宇宙的运转?

        宇宙的运转是不能自己停下来的吗?

        还是有一种机关在推动,使它无法停止?

这就是庄子版的《天问》。《庄子》文章玄妙奇诡,要读懂,还是先从《逍遥游》开始吧。

                  恣肆汪洋非等闲,庄文奇诡三十篇。

                  开宗不晓逍遥义,似把梦游当游仙。

(这是《逍遥游》前几段的阅读笔记。)

                                     来自:北大中文论坛
相关链接:备课资料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