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定思痛:聊聊今年上海高考作文题--杂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杂文参考 → 高考范文 手机版 | ||||
背景 今年的全国高考结束了,颇有新意的高考作文试题,备受关注,议论纷起。今年,上海卷的作文题目是一个字“杂”,北京卷的题目为“转折”,而全国卷题目则是话题作文“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 许多考生认为,今年的题目出得很灵活、很到位,可以让他们有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而且,在气氛紧张的高考考场里,写这样的题目可以放松心情,畅快地表达内心的真情实感而不必担心跑题。 但也有人担心,如此作文题实在有点“玄”。题目难度大、内涵广,而且对作文的评判标准也很难把握,容易受老师主观喜好的干扰,影响打分公正。高考作文题,还是出得范围小一些、实在些为好。 一些教育工作者说,今年作文题出得有水平,具有开放性、深刻性。命题重点转移到提高个人和集体素质的社会课题上来,可以引导学生提高对社会的关注度,而不是“闷”在学校里“死读书”。这代表了今后命题的方向。 今年高考作文题出得灵活、有新意,这有助于学生思维开阔度和深刻性的提高。不过,也确实带来了作文评分标准较难把握,一部分应试考生不知从何入手写作等问题。 高考作文题怎么出、出什么?其实,这不仅仅是一个语文科目的命题,它更是对我们教育改革方向,对我们如何培养孩子、引导孩子的一种社会思考。 赞成意见 开放型的命题思路 高考作文考什么?无非是考学生的思维清晰程度、掌握词汇及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考题既不能使考生囿于复述事实,又不能不着边际地放飞思想。所以高考作文命题应当是虚实兼顾的开放型题目。今年上海卷和北京卷的题目就很好。第一,它给了考生充分的自由发挥空间,有利于展示其才华,避免在狭小的范围内钻牛角尖或空谈硬编;第二,这类题目成文容易出彩难,需要平时思想、生活、文字功底的积累,避免了背熟几篇范文就拿高分的投机行为;第三,最重要的是它引导学生去观察、体验外部社会现实,培养创新及发散思维,摆脱为考试而读死书、写八股文的应试误区。可以说,这正是符合教育改革方向的命题思路,应该坚持。(张崇信)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 高考作文题的改革,也是素质教育的一大内容。因此,作文命题必须引导学生增强对社会的关注度,这也是教育体制改革的必由之路。 一篇高考作文,可以反映出一个考生对基础语文的掌握情况,也可以反映出他对人生、社会的关注和思考,这远比那些死记硬背的东西有价值。所以,高考作文题的选择,应该有利于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有利于减少对学生思维的束缚,有利于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想象力和创造性。今年的高考作文题就很好地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如果我们要推动教育这头“大象”的改革,有必要首先从作文命题改革开始,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并一步步使素质教育工作全面推进。(曹建明) 功夫在诗外”,很好 这次京、沪和全国高考作文题的特点是重视立意,给考生一个宽广的思维领域和充分的选择余地。考生不必挖空心思扣住题目,而可以对五花八门的社会现象提出自己的看法。因此,对平时注意生活积累、留心观察社会的同学,这次高考作文题无疑提供了一个阐发自己观点的机会。尤其全国卷那篇寓言,从历史到现实,从社会到家庭,可以跨越时空,多角度取材,也可以针砭时弊,痛陈历史痼疾,可谓发挥余地极大。但要是考生平日没有生活积累,难度就大了。可以说,这次高考作文题,正应了陆游的一句“功夫在诗外”的话,它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思维模式都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严承华) 不必担心或恋旧 我想对担心今年高考作文题过难的人说一句:不要小看学生和阅卷老师。目前中学语文教学的一大弊病就是为了应试高考得高分,有意无意地引导学生死读文章、死析结构、死背范文,颇有钻进死胡同的味道。今年试题突破了某些猜题老师的思维定势,所以有人才感到“玄”,并过于担心甚至留恋老式的命题思路。其实,十八岁左右的学生想象力丰富、思维活跃,如今命题冲破了思维限制和写作模式的禁锢,正为他们提供了发挥水平的广阔天地。今年的作文得分普遍不低就是明证。至于评分、阅卷,其实作文考试从来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也从来没有难倒过阅卷老师。文章好坏自有内在标准,何况每张卷子都经几名老师过目。再说,命题者也有评分要求以供参考,完全可以做到相对公正,而无须旁人担心过度。我们还是放下忧心忡忡的神情,主动去适应命题思路的变化,才更有现实意义。(章敬文) 中立意见 出看图作文更好 现在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许多人都习惯于以看图来代替阅读文字。面对生活中普遍存在的这种读图现象,我以为高考作文题如果用看图作文这种方式可能更好。以特定设计的画面形式为依据,考生们就可以凭借画面内容提供的素材,充分发挥自己的个人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而不致于看不懂题目,写错了内容。 事实上,看图作文,既能让应试的考生更容易下笔写文章,又能方便老师把握作文评分的标准和尺度,而且它同样可以起到其他命题作文应有的考察作用,可谓一举多得。所以,只要看图作文题提供的构图好,富有新意,出得灵活,就完全可以考查出应试作文者的语文综合水平。(周子民) “读后感”更具客观性 从原则上来说,高考作文题的确定,应和目前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基本要求相衔接,和大多数考生的思辨能力和写作水平相适应。由此看来,高考作文题考考“读后感”这种写作方式会更合适。 考“读后感”式的作文可谓好处多多。一方面,它可以避免为了应付考试老师绞尽脑汁猜题、广大考生死记硬背范文,从而减轻师生负担;另一方面,“读后感”的作文形式可以及时、有效地表现当今社会和时代的主旋律,现实意义更强。这也可以很好地考察学生的思辨能力;此外,对于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之量化和准确打分,“读后感”作文显然也更具有客观操作性。所以,我认为与其把题目出得很“玄”,费人思量,还不如考“读后感”作文来得有意义。(高建枢) 反方意见 不该规定字数 多年来,不论是高考作文还是中考作文,都一律对作文的字数有个限制性规定。比如今年的全国卷就限定为“不少于800字”。这个限定虽然给阅卷老师提供了方便,却是牢牢地束缚了考生的思维能力和创作能力。 我们知道,考生撰写作文,长短应视作文的具体内容而定。所谓“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即是此理。而一篇作文质量的高低与字数的多少实在没有太大关系。就像今年陕西省一名考生虽然只写了一篇209字的诗歌作文,不也一样获得了阅卷老师的喝彩和赞赏吗?其实,优秀的作文理应是学生思维的自由畅想和创新精神的表达。记得高考作文从去年开始已没有了对文体的限制,因此希望今后高考作文也能取消对字数的限制,真正做到让考生不受形式牵绊而自由发挥,以文章内容来表现水平的高下。(朱赛荪) 太活也容易跑题 对于高考作文,不少考生都有些害怕,即使是一些文字功底较好的学生同样如此。究其缘故,最主要还是怕跑题。作文写得再好,一旦跑题也就前功尽弃。题目出得太灵活了,偏偏许多学生就会看不懂题目,容易跑题,如此一来,文字功底、语文水平再好,恐怕也全无用处了。可见,命题还是不宜太活,应当既能缩小作文时的范围,使学生一看题目就能明白并把握住写作思路,又能降低作文难度,缓解考生的紧张心理,使其信心倍增,发挥出应有的水平。我想,作文命题,还是多些“实”的,少点“虚”的为好。(杜一鸣) 命题要面对全体考生 作为一名中学老师,我认为高考作文出题,千变万变都不应离开高中语文的教学实际和高中学生的思想、文化水平。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才能谈作文题的灵活、新意等诸如此类的事情。如果高考作文题一味地追求“奇”、“巧”、“新”,却因此而偏离高中生的学习生活实际,那么考生就只能是胡编乱造、无病呻吟,或是移花接木、生搬硬套。这岂非成了语文教学的悲哀?高考作文,不应该因题目出得过难而成为少数人施展才华之地,而应该面对全体考生,控制好难易程度,让所有学生都能有人可记、有事可议、有话可说、有情可抒,各展其能。这样,才不失作文考查的真正意义所在。出题的考官们,还是手下留情,不要过于苛求我们的莘莘学子了。(贾立明) 不必放大“功能性” 高考作文题出来后,有人非常乐观地肯定这能“引导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度”,我以为这有些牵强附会了。高考说到底就是一次考试,作文无非是考生在考场上“急就而成”的一篇作文而已。它不能,也承载不了如前所述的社会功能。现成的例子是,前几年一次高考作文,要求学生就有关亲情的话题写一篇文章。结果倒好,为了增强文章的“渲染力”、“感人度”,一些考生在作文时竟然把自己健在的父母杜撰“死”了。尽管这其中有学生的不是,但这样的事也足以让我们反思:高考作文究竟该起到怎样一种导向作用,发挥何种确有现实意义的功能? 事实上,作文考查的就是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文章谋篇布局的能力等,达到这个目的就够了。至于它可以“引导孩子进行某种思考”,这个作用即使有,我们也不该无限放大这个“功能”。毕竟,考试就是考试(耿宝文) 相关链接:高考范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