态度管理:班主任管理学生的新视角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班主任心得 手机版 | ||||
介】江苏省高邮师范学校辜伟节 班级管理的核心是班主任对学生的管理。态度管理是班主任管理学生的重要心理因素。班主任在班级管理 中能否理性、积极而有效地及时调整全体学生的态度与行为,直接关系到能否促使学生朝着实现班级管理目标 的方向发展。因此,加强对学生的态度管理,是需要引起班主任高度重视的新命题。本文拟从管理心理学的一 个新视角,初步探索学生态度的内涵及主要特点、学生态度与其行为和工作效率的关系、班主任实施态度管理 的基本策略等问题。 一、学生态度的内涵及特点 所谓学生态度,是指学生对待班级中的人和事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倾向。它是通过学生个体经验组织起来的 一种内在的心理结构,是外界刺激和个体反应之间的中介。 学生态度通常包括三种心理要素:一是认知因素。即学生对班级工作中的态度对象的知觉、理解、信任和 评价。显然,这里的认知不仅包括对事实的知晓,而且包括对事实的评价、赞成或反对。认知成份是态度结构 中的活跃因素。二是情感因素。主要是由于对学生态度对象的认知而产生的情感体验。即班级工作中各种客体 出现在学生面前时,主体出现的好或坏、尊重或藐视、接近或远离、同情或冷漠等情感。如果某个学生对某一 问题付诸了一定情绪,而另一学生仅有理性认识,感情没有介入,那么,前者会比后者态度更为强烈。情感成 份是学生态度结构中的稳定因素、核心成份。三是意向因素。是指学生对态度对象意欲表现出来的行为,即当 学生对态度对象必须有所表现时,他将怎样行为,准备作出某种反应。如某一班干部想和班主任谈学生管理工 作问题,这里的“想”就是意向。意向不是行为本身,而是作出行为之前的思想倾向。 在明确了学生态度的一般概念和基本构成要素的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考察学生态度的特点,以便为班主 任对学生实行有效的态度管理奠定基础。学生态度的主要特点表现为以下几点: 1.学生态度的协调性。态度是由认识、情感和意向构成的化合物。因此,学生对某一对象所抱有态度的三 种因素一般是协调一致的。如一个学生认为他的班主任不但有很高的教育与管理能力,而且关心学生,是个好 的组织者(认知因素),因而对他产生了尊重的感情(情感因素),并表现为愿意接近班主任,有密切配合班 主任的意图(意向因素)。其中认知因素对他们的态度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2.学生态度的间接性。态度是人的一种内在的心理体验,是行为的准备状态。它虽影响行为的倾向,但不 等于行为本身。学生的态度往往存在于其内心,难以观察,但学生对某一事物所抱的某种态度,常以某种方式 表现在行动上,却又是可能观察到的。因此,班主任要善于从学生的言论、表情及行动上通过分析、推理了解 到他们的态度。 3.学生态度的矫正性。由于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其主观因素或环境的影响,自己的态度 常常会出现某些过失,如对班集体和班主任、同学的错误态度;对班干部中的错误态度;对自己认识和评价的 错误态度等。这些错误态度是可以在班主任、集体的教育和帮助下得以矫正的。班主任要特别重视对学生错误 态度的个别转化工作,以免影响既定班级管理目标的实现。 二、学生态度的价值体现 研究学生态度的内涵及特点有无实质性意义?它对班级管理工作有无真正价值?这也是班主任对学生进行 态度管理时必须要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学生态度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1.学生态度对自身行为具有直接影响。态度与行为有一定的关系,态度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结构,是一种行 为倾向。当这种行为倾向在实际活动中表现出来时,就是完成的行为。学生的行为就是其心理活动的外部表现 。学生态度虽然不可能直接观察,但由于它会表现为行为,因此,概括学生的外显行为,便可以推断他的态度 。在一般情况下,学生的态度和行为是一致的。学生的态度直接影响和决定自己的行为,并具有预测行为的能 力。如学生赞成班主任确立的治班主张,这就决定了他们在班级的各项活动中和行动上与班主任保持一致,并 形成为之奋斗的实际行动。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首先在于使 学生形成正确的态度体系,从而达到行动上的一致。 要使学生态度对自身行为具有更大的影响力,就要使构成学生态度的认知、情感和意向三种成份达到比较 充分的协调一致。这就是说,在班级管理中,既要通过各种有效渠道形成学生正确的认识,对班主任教育工作 的意义有正确的评价,又要激发学生与之相适应的情感,从而形成强烈的接受教育行为意向。学生的态度,有 时也会出现三种成份不一致的情况,班主任要分别情况,有的放矢,使其态度的三种成份相互协调一致,从而 导致正确的行为。实践表明,学生的某种态度越是坚定,对其行为影响力就越大。而学生态度的坚定性与构成 态度的认知、情感和意向三种成份的深刻性、正确性和强烈性有关。因此,学生对参与素质教育的态度,对班 主任的态度,甚至对同学间的态度,是一个多元的心理结构,必须按照这三种成份特性,以适当的形式使他们 融合在一起,以形成班级素质教育所需要的学生态度体系并付诸于行动。 2.学生态度对班级活动效果能产生重大影响。学生态度与班级活动效果的关系,是班主任历来关注的问题 。目前越来越形成这样的共识:学生态度与活动效果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因果关联。一般地说,学生对自己 所从事的班级活动抱积极态度,他的活动效果就会相应提高;反之,学生对自己参与的活动抱消极态度,他的 活动效果就会相应降低。因此,一个学生的态度,对他的活动必然具有重大影响。如在班级管理活动中,建立 有各种各样的规章制度,有的学生持拥护的态度,因而在行动上能自觉地贯彻执行,能较好地完成班主任所交 给的活动任务;有的则持不拥护或无所谓的态度,因而在行动上则可能消极怠工,必然会影响其活动效果。 由此可见,态度倾向是影响学生心理行为方向及其活动效果的重要问题。要想达到比较理想的班级管理效 果,重要的是能否形成学生正确的态度体系,即既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认识,使他们对班级教育工作的意义有 正确的评价,又要激发他们与之相应的情感体验,从而形成强烈的行为意向,进而转化为外显行为,并投入班 级的各项实际活动中去。而那种空洞说教,或者简单规定只准做什么或不准做什么,正是因为违背了管理心理 学的原则,所以永远也得不到理想的活动效果。这里还有一点需要说明的,学生态度与班级活动效果是十分复 杂的,作为班主任,必须考虑到许多因素,防止片面化、简单化,促进学生的良好参与态度,努力提高班级活 动效果。 三、班主任对学生实施态度管理的基本策略 班主任对学生实施态度管理,实际上就是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和班级管理的总目标要求来关注、协调矫正 学生的态度和行为。为了充分发挥学生态度在班级管理中的积极功能,体现其应有的价值,班主任应充分注重 对学生的态度实施管理,具体策略如下: 1.观念定向——态度管理的重要前提 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对学生态度的管理,首先应重视观念对整个态度反应系统的定向作用,并使学生乐 于接受班主任正确的观念指导。作为认识活动产物的观念,不仅以概念、观点、理论的形式或构成意识的、主 要内容,而且它作为一种有能动性的结构,影响着后续的认知反映,同时影响着行为活动。所谓“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就是指已有的思想观念内容对认识反映的影响。尤其是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班主任能 否使全班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定向至关重要。因为任何班级管理改革的进行,都首先依赖于参与班级管理改革 的主体——学生观念的变革与定向。在学生参与班级活动过程中,能意识到自己的需要、动机、目标是什么, 还能意识到实现活动目标、满足需要的环境条件。但是,学生的观念会象一个编辑部,对这些需要和满足需要 的方式进行审定。同时,学生在平时的各项班级活动中也会发生动机斗争。最后是哪一个动机取胜,并非仅用 动机强度就能解释的,往往还是由观念的“该与不该”这样一种评价意见来定向的。所以,强化观念定向是班 主任对学生进行态度管理的重要前提。 2.有效改变——态度管理的工作重点 班主任对学生进行管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有效地改变学生现有的那些不适应实现班级管理目标 的态度。要使学生从一种旧的态度行为改变成一种新的态度行为,一般要经过三个过程: 一是解冻过程。学生在进行某种班级管理改革活动之前所原有的态度常常比较稳定,行为已成习惯,犹如 冻结起来的冰块,要改变它,必须解冻,即在心理上首先是感受到改变的必要。这就要求班主任在态度管理中 说服宣传要晓以利害,要使学生的内心感到有压力,宣传的内容应力图唤起学生强烈的价值心理,并使这种价 值心理转化为一种动机力量,以激发他们迅速改变态度。只有学生感到原有的态度行为非改不可和新的态度行 为确有价值时,改变才可能真正有效。 二是改变过程。这是斑主任及集体力量作用于学生,引起他们内部认识、情感、意向和行为逐渐改变的过 程。在此过程中,班主任既要采用规章制度、学生守则等班级规定形式,有效地改变学生的态度,又要善于做 个别思想工作,把强制改变和个别劝说融合在一起。班主任在改变学生态度的过程中,要着力进行接触改变, 即通过使学生接触自己的态度对象(有关的人和事),参加有关活动,经过认知与情感的变化,而改变其态度 ;进行参照改变,即通过一定榜样的态度来影响和改变学生的态度。参照改变从意向成份的变化开始,逐渐达 到情感和认知成份的变化;进行沟通改变,即以班级同学间的信息传递媒介和班主任面对面的人际沟通方式, 通过改变学生的认知与情感成份来改变其态度。 三是凝固过程。学生新的态度和行为一经形成,还必须有巩固和强化的阶段。班主任在有效地改变学生态 度问题上必须“持之以恒”,就是坚持在认识上再加深,在情感上更增强,通过拟定各阶段的计划,施行相应 的措施,直到改变真正成功为止。 3.整合一致——态度管理的核心目标 在班级管理中,态度问题对管理过程的重要意义又要远远超过对学生个体的意义。为了赢得和维护班级组 织的协调一致,每个班集体都需要某种统一的态度。因此,每个班集体都把它奉行的那些信念、规划和制度融 合在组织的有形物质与无形活动中,比如明确学生守则、制定行为规范、开展素质养成培训等。这就要求班主 任应努力用班级特有的组织文化去熏陶和改变全体学生的态度与价值观,以期他们能形成相同的态度。在整合 学生态度的过程中,班主任应力求注意: (1)充分认识学生的“认知平衡”的需要。学生总是想让自己的态度和价值观与班集体中其他同学的态度和 价值观大致地保持一致;他们总希望自己对班级教育管理目标所抱有的各种态度彼此之间是相互协调的。因此 ,班主任能更多地了解学生的内在心理过程,减少其不协调,帮助学生达到内在平衡,那么,就能更有效地整 合学生的态度。 (2)准确地选择与班级教育管理改革目标相近的态度。每个班集体都会有自己独特而统一的态度,但如果班 主任选择了那些与社会标准及班级教育管理改革目标相去太远的态度,那么,班级外部的评论就会大大贬低班 级组织的价值观。就象别的班级都在积极实施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管理,而你却固守着应试教育的管理态度一样 ,是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和学校培养目标的。所以,为了能及时与急速变化的社会变革相协调,班主任应加强 对外的沟通渠道,注意培养学生整合一致的态度和价值观,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素质教育对班级管理的要求。这 是班主任对学生实行态度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 相关链接:班主任心得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